本周观点:
《中国制造2025规划》确定十大重点领域,利好先进装备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规划》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和五大工程。十大重点领域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
我们认为,《规划》涉及面比较广,但是集中在我国具备制造优势的领域和未来装备制造发展方向,并未出现此前市场上认为的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作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长期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的推出将带动各个行业和地方出台一系列对应的支持政策,利好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
在《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中智能装备主要强调了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即“工业3.0”的范畴。根据我国目前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设备本身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也是与信息化融合(“工业4.0”)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政策符合我国智能装备发展现状。政府目前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高,《规划》建立“1+X”的体系,我们预计将对信息化进行单独的政策支持和推进。
新中车将跨国经营,高铁产业链谋向全球采购
预计在5月份股东大会程序完成后,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将实现合并,成立新中车。中车的战略定位是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这跟南北车此前的定位是非常不同的,尤其是跨国经营与全球领先有向海外转移产业链和全球采购的意图。
我国高铁出海的过程中,学习波音和空客的方式,吸纳全球高铁供应商,不仅可以减少海外扩张阻力,也可以改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效益。跨国经营将会淡化之前国内铁路设备制造商定位下对提高国产化率的追求,转向全球采购、建立全球供应链。如果这种策略实施,我们认为短时间内会对国内高铁配件提供商形成冲击。但是长期来看,通过竞争和合作将对国内企业技术提升形成推力,利于国内高铁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发展。(太平洋证券 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