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睿能科技(60393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第一部分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业务和IC分销业务。公司两大业务板块处于工业自动化行业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
(一)工业自动化行业
工业自动化是指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在机械工业制造环节中,实现自动加工和连续生产,提高机械生产效率和质量,释放生产力的作业手段。工业自动化涉及技术广泛,包括控制工程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软件、嵌入式软件、电子、电力、机电一体化、网络通讯等多学科知识。随着智能化发展,工业自动化融入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等新技术。
工业自动化行业经过长期发展,技术不断创新,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行业竞争格局。安川电机、松下电器、三菱集团、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市场中,本土企业凭借性价比和快速服务能力逐步抢占市场,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根据睿工业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约136亿元,同比增长8%;通用伺服市场规模约113亿元,同比增长7%;PLC市场规模约84亿元,同比增长5%。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约16.3万台,同比增长16%。综合来看,2025年上半年宏观环境回暖,工业自动化市场止跌企稳,全年有望实现弱复苏格局。
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下游客户分为OEM型和项目型。OEM型市场主要面向批量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装备的客户,代表性行业包括纺织设备、缝制设备、机床加工、工业机器人、电子制造、塑料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光伏、物流、食品饮料、造纸、新能源等行业;项目型市场是指工程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代表性行业包括采矿、冶金、市政、化工、电力、石化、暖通、汽车、航空航天、水处理等行业。据睿工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弱复苏,市场规模约1,486.43亿元,同比小幅增长0.5%。其中,OEM市场规模约546.8亿元,市场份额占比36.79%,同比增长1.98%。相比之下,项目型市场规模约939.63亿元,市场份额占比63.21%,同比减少0.31%。
据纺织机械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针织机械三大类机型中,圆纬机、经编机、横机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行。其中横机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受终端消费需求持续走低,下游企业订单量不断下滑,市场需求呈收缩态势,以及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整体利润空间持续受到压缩。据纺机协会统计,横机2025年上半年销量约60,000台,同比下降33%。
缝制机械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6月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在出口拉动和技术升级推动下保持增长,但企业分化加剧,海外市场结构性机会与成本压力并存,智能化转型成为破局关键。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36.93万套,同比增长30.40%,延续了此前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122.5亿元,同比增长6.3%;预计2025年市场销售收入增长到125亿元。
公司工业自动化业务聚焦控制与驱动技术的研发创新,深度服务于纺织、缝制、机床加工、电子、机器人、印刷包装、暖通、冶金、采矿、化工、能源电力、水务环保等领域,助力生产设备效能提升及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凭借多年的市场开拓和沉淀,公司的工控产品已经在客户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形成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品牌效应。
随着工业自动化下游市场持续扩容与核心技术加速迭代,工业领域正迎来全方位变革。在生产控制、驱动执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技术正深度渗透至汽车、电子、化工等传统行业,并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快速延伸。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化设备向更智能、精密、可靠方向演进,不断拓展智能仓储、无人化车间等新场景应用边界。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跃升的进程中,自动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正成为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二)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
半导体产业链主要有三个环节,分别是居于产业上游的IC设计制造商、中游的IC分销商以及下游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中游的IC分销商在半导体产业链中起着产品、技术及信息的桥梁作用。公司的IC分销业务,处于半导体产业链的中游,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
公司是半导体芯片技术型分销商,通过清晰的产品和市场定位,稳定高效的营销模式,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行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正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充电桩、储能、高效电机控制、工业互联和机器人等新兴细分应用领域。
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延续2024年复苏趋势,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预测,得益于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领域持续强劲的势头,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同时WSTS强调,202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8.5%。
国内半导体行业同样保持景气度向上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8%至2,395亿块,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2025年1-6月国内集成电路设计收入2,022亿元,同比增长18.8%。伴随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国内集成电路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也持续提升。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集成电路出口金额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8.9%。
汽车电子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41.4%和40.3%,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消费电子方面,根据IDC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1.4亿台,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7.5%。受益于国补政策,2025上半年家电市场韧性增长,奥维云网(AVC)显示,2025年1月-6月中国家电大盘(不含3C电子)零售额4,537亿,同比增长9.2%。
机器人方面,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年-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
储能方面,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25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477GWh,同比增长49%;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265GWh,同比增长128%;光伏电池产量37019万千瓦,同比增长18.2%,增速较2024年小幅上升。
第二部分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和IC分销业务。工业自动化业务聚焦控制与驱动技术的研发创新,以领先技术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产品与定制化解决方案,深度服务于纺织、缝制、机床加工、电子、机器人、印刷包装、暖通、冶金、采矿、化工、能源电力、水务环保等领域,助力生产设备效能提升及数字化智能化升级。IC分销业务,充分发挥供应商资源、客户资源和技术支持的协同效应,为行业客户提供IC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主要深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行业,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充电桩、储能、高效电机控制、工业互联和机器人等新兴细分应用领域。
1、工业自动化业务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生产规模、销售服务及技术支持、人才队伍等方面均拥有深厚的积累。围绕智能装备电控系统业务,公司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以针织横机智能电控系统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其他针织及缝制设备智能电控系统领域;同时顺应工业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公司凭借在控制、驱动等共性技术的积累和经验,以伺服系统为切入点,延伸至更广阔的通用工业自动化领域,打造高标准智能制造场景化产品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态势、新格局。
公司的工控产品已覆盖工控系统的“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层”,主要包括行业专用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变频器、软起动器、人机界面HMI、工业物联网IOT等。
(1)行业专用控制系统
公司研发生产的智能电控系统主要包括针织横机、袜机、刺绣机、手套机、花样机和模板机等电控系统,其中针织横机电控系统主要包含F660和F680系列,袜机电控系统主要包含C410和C450系列,刺绣机电控系统主要包含SD5000、RE5000和Smart系列,手套机电控系统主要包含FG1000系列,花样机电控系统主要包含EPS3000系列,模板机电控系统主要包含ITS3000系列,缝制单元主要包含AMS3000系列,公司智能电控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针织机械和缝制机械行业。
(2)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公司研发生产的PLC主要包含小型PLC、中型PLC和运控型PLC,其中小型PLC主要包含X1、X2、X3系列、XM系列、UNSMART系列和TK1000系列,中型PLC主要包含UN300系列和TK3000系列,运控型PLC主要包含X5和X6系列,公司PLC产品广泛应用于暖通、水处理、纺织机械、3C电子、机床加工、印刷包装等行业。
(3)伺服系统
公司研发生产的伺服系统主要包含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其中伺服驱动器主要包含RA3、RS3和RS3D系列,伺服电机主要包含MA3、MC2Y、MC2X、ME3和MF2系列,公司伺服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机床加工、印刷包装、纺织机械、激光设备、电子设备等行业。
(4)变频器
公司研发生产的变频器主要包含低压通用型变频器、低压工程型变频器和高压变频器,其中低压通用变频器主要包含RV21、RV32和RV6000/QD6000系列,低压工程型变频器主要包含RV8000/QD8000系列,高压变频器主要包含RV1000/QDMF5000、RV1000S/QDMF5000S系列,公司变频器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采矿、石油化工、能源电力、水务环保等行业。
(5)软起动器
公司研发生产的软起动器主要包含低压一般型软起动器RDS300/QDSN系列、低压内置旁路型软起动器RDS350/QDS35系列、低压在线式软起动器RDS360/QDS25系列、高压固态软起动装置RVS/QDS系列、三合一高压固态软起动装置RVS-E/QDS-E系列和矿用一般型高压软起动控制柜GKGR系列,公司软起动器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采矿、石油化工、能源电力、水务环保等行业。
(6)人机界面HMI
公司研发生产的HMI主要包含UH400经济型系列、UH500标准型系列和UH500W物联网型系列,显示尺寸主要涵盖4.3寸、7寸和10寸电阻屏显示和5寸电容屏显示,在小型化设备还提供UA400系列7寸HMI-PLC一体机。公司HMI产品广泛应用于暖通、水处理、储能、机床加工、印刷包装等行业。
(7)物联网产品
公司研发生产的物联网产品主要硬件包含标准网关UBox系列支持4G/wifi/WAN/GPS和搭配UNSMARTPLC的minibox扩展系列,软件平台提供设备管理平台和云组态平台,公司物联网产品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暖通、特种设备、储能等行业。
2、IC分销业务
公司的IC分销业务以“技术支持+分销”为营销模式,主要为客户提供IC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从而实现IC产品销售。公司分销的IC产品为广义的半导体元器件,主要是集成电路芯片和其他电子元器件,包括微控制器芯片、功率器件及模组、电源管理及驱动芯片、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等产品。
公司多年经营IC分销业务,长期稳健前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厚的市场资源。上游供应商均为国内外知名IC设计制造商,主要有微芯科技、英飞凌、力特、罗姆和华润微、小华半导体、思瑞浦、兆易创新、矽力杰等;下游客户为电子产品制造商,其行业分布广泛,主要深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行业。
近年来,公司在产业布局上新增了汽车级MCU及电源管理芯片、大功率模块和Flash等新的产品线,提高了公司在半导体应用的拓展能力,为公司带来了汽车电子、光伏储能、智能穿戴的优质客户资源,将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点。
(二)经营模式
1、工业自动化业务
①研发模式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为基础,布局三代产品开发战略,严格执行IPD开发流程,形成可持续、高质量的研发模式。公司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解决当前客户核心痛点,另一方面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及KA客户的业务战略方向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确保可持续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司产品开发流程分为四个阶段: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在产品开发流程中,坚持客户价值需求导向。
②供应链管理模式
公司供应链体系追求数字化、智能化与精益生产,基于ERP、MOM(WMS/MES/QMS)、PLM、SRM、CRM及ITR系统框架,建立了敏捷交付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自动化生产和仓储物流体系,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管理的模式,保障客户订单的优质、快速、低成本交付。
公司建立了完善、严格的采购管理体系,将供应商纳入整体供应体系,从供应商选择、认定和考核等方面进行管理。按照产品质量、及时交付能力等核心指标,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评,确保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和交期符合公司的要求,打造精益供应链。公司根据原材料的供货周期,采用下单采购和供应商备货两种主要采购模式。
③销售与服务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技术营销和行业营销策略,为下游厂商提供行业一体解决方案,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向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产品,凭借定制化解决方案、高性价比、客户需求响应及时的优势,实现产品销售。公司持续完善销售及服务网点的布局,搭建高素质营销和服务团队,打造全方位的产品推广、销售和技术服务体系。
2、IC分销业务
①采购模式
公司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时,根据下订单当时公司各型号IC产品库存量、在途量、前期采购订单供应商计划出货量、客户采购订单量以及市场需求预测量等因素综合确定采购数量和交货日期。同时,为控制库存风险,对同一型号IC产品的采购,公司通常分多批次向供应商下单,以便公司根据客户与市场需求变动情况适时动态调整,从而确保公司可在较低的库存风险下,快速响应下游客户的IC产品采购需求,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②销售与服务模式
公司是IC授权分销商,与IC设计制造商有着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公司也是IC技术型分销商,在客户的产品概念、开发、样机、小批试制、量产等阶段,为客户提供IC应用解决方案和现场技术支持等多层面技术支持服务,从而使IC产品被设计应用到客户产品中,进而实现IC产品的销售,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聚焦工业自动化和IC分销两大战略业务,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市场拓展、产品升级、运营优化”为核心,积极拓宽产品布局,优化产品矩阵,推进一站式解决方案,强化成本管控,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291.52万元,同比上升13.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58.72万元,同比下降31.43%。
(一)深耕工业自动化控制,积极开拓多领域应用
公司聚焦细分领域,持续强化技术优势与场景适配能力,打造行业标杆案例,构建差异化竞争。2025年上半年,公司工业自动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1,710.31万元,同比下降11.68%。
在针织及缝制领域,深化通用伺服驱动控制技术和多轴同步技术的应用,继续推进AI机器视觉与物联网等技术融合,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受行业周期波动影响,下游消费需求减弱,公司针织横机电控系统业务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仍能稳居市场主导地位,保持领先优势;手套机电控系统业务市场表现良好;刺绣机电控系统业务稳步上升。
聚焦机器人、激光制造、高速加工等重点行业,持续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竞争力。全新推出RS3D双轴伺服驱动,优化同步性能,节省安装空间,提高集成效率。在机器人行业,协作码垛机器人应用持续扩展,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在激光行业,正式发布行业专机,大幅提升设备易用性,降低客户调试成本,并成功导入行业标杆客户。在高速加工领域,推出高速度、大扭矩、高稳定性的伺服专机,成功应用于多线切割等场景,为业务的可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重点拓展项目型市场,工程型变频器RV8000系列和高压变频器RV1000系列,通过核心控制算法升级,提升低频转矩性能,适配于破碎机、起重设备等重载工业应用场景。新一代高压变频器RV1000S,采用紧凑型设计,目前已与破碎机、水泵、风机、暖通等主流设备厂家进行合作,市场反馈良好。
全新推出国产全自主“天启”TK1000系列PLC,搭配自有上位机软件,提供多种行业算法和模块,为暖通、水处理、注塑机行业输出专业方案。新一代XM系列小型运动控制型PLC,重点适用于包装、金属加工、机床上下料机械手、3C电子、非标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以产品技术迭代为引擎,以场景方案为抓手,加快海内外市场布局,不断增强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亮相华南工博会、中东国际能源展、俄罗斯国际工业贸易博览会、大湾区工业展等展会。
(二)把握新兴赛道机遇,顺应国产替代趋势,推动IC分销业务高质量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在AI革命、政策助力及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呈现复苏态势。汽车电子受益于智能化与电动化趋势保持增长;工业控制需求稳健;智能家居、AR/VR设备等需求激增带动消费电子市场回暖;AI服务器应用带动第三代半导体SiC(碳化硅)需求增长;新能源领域革命亦推动光伏与储能设备需求增长。同时随着下游客户库存逐步消化,需求开始恢复,公司紧密围绕半导体市场复苏趋势,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方向,推动IC分销业务高质量增长。报告期内,公司IC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0,137.81万元,同比上升37.34%。
公司持续深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领域,并加速拓展机器人、新能源与AI等新兴赛道,取得重要进展:在机器人领域,推出基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技术的高功率密度电机解决方案,氮化镓器件因其高效率、高频率特性,满足机器人驱动对体积和效率的严苛要求,产品已通过行业知名客户联合测试验证,正推动技术落地应用;针对光伏储能市场,先后开发3.3KW与6.6KW双向数字电源方案及拉弧检测方案,已成功应用于客户产品,促进IC分销业务营业收入增长;在汽车电子领域,推出高性能汽车变频水泵和800V汽车变频空调压缩机方案,并提供高性价比国产化产品,助力客户优化整车成本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消费电子领域,积极响应客户国产化需求,开发国产空调风机方案,助力拓展客户群,推动国产MCU、功率器件与模拟器件收入增长;同时持续布局AI服务器相关应用,为未来行业收入增长做好技术储备。
公司联合上游芯片原厂举办技术研讨会,邀请下游终端客户围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进行深入交流,推动更多深度合作;公司还积极推进国产化替代战略,报告期内,引入赛卓电子、裕太微等优质国产产品线,有效响应市场需求,增强产品组合与供应链韧性。
(三)强化研发创新,稳步推进业务发展
公司紧扣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持续投入研发资源,2025年上半年,工业自动化业务研发投入占其营业收入13.15%。
面向人形机器人等新行业,积极布局用于关节模组的环形驱动器、编码器、无框力矩电机等产品技术,其中,正在研发的无框力矩电机,契合人形机器人关节对大扭矩、大中空、低温升、轻量化、紧凑型设计的需求,已进入可靠性验证阶段。基于Profinet总线的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已启动样机制作和调试。针对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正在研发高压变频器的OTA系统,可实现远程响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依托中大型PLC早期积累及小型PLC市场的技术沉淀和市场经验,公司逐步向中大型PLC拓展,自主研发“天启”TK3000系列中大型CPU,可为冶金行业提供长期稳定可控的国产化PLC解决方案,目前正联合两家大型钢铁集团进行样机测试验证。针对高端运动控制应用场景,基于创新的软硬件架构在研自主知识产权的刀片式PLC产品系列,可应用于高速加工、3C电子、新能源等行业。
(四)携手行业伙伴共赴数字化,以云智能力共建产业生态
围绕云边协同架构,公司持续构建物联网网关、物联网HMI、IIOT一体机及物联网PLC四大硬件产品矩阵,同步迭代设备管理平台、云组态平台、综合运维平台三大云端应用管理系统。
聚焦暖通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硬件端重点推出自适应PID型PLC,软件端则强化AI智能控制算法与预测性维护算法,实现暖通空调系统各耦合设备的协同智能控制,显著提升系统能效。
同时,持续深化针织及缝制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推进云存储、物联网云平台、生产MES系统、工艺软件与第三方应用系统的集成,同步布局云端应用及本地私有化应用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客户数字化建设需求,为客户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五)福州总部基地智造体系优化,嘉兴基地顺利封顶
通过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公司逐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福州总部已建成覆盖SMT、DIP、装配到测试全流程的智能工厂,物流自动化与生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嘉兴制造基地已于2025年5月封顶,当前进入厂房装修与设备采购导入阶段,预计2026年年初投产后,将紧密联动福州总部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增强柔性定制能力、缩短交期、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交付。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