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天力锂能(30115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和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包括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碳酸锂等锂电池材料,以三元材料为主导,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制造,广泛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及3C等领域。锂电池材料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全球能源转型及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容,对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显著增长。公司围绕动力新型锂电正极等关键材料开展研发,成功开发出多款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形成涵盖高镍系列、单晶系列和高电压系列的全系列产品布局,能够有效满足下游客户对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的多元化需求。
公司所处行业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影响较大。报告期内,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经历阶段性波动,但整体供应趋于稳定;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储能领域需求显著释放,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为32.1万吨,同比增长4.2%。公司位列2025年上半年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前十企业。
公司通过持续优化研发机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与效率,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中,公司与众多优质客户及设备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需求,致力于提供高性能锂电池材料,以满足不同领域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巩固市场地位,实现持续增长和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投入总额为人民币3593.42万元,公司新增专利申请11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技术竞争力。
(二)经营模式
公司经营模式在业务发展中持续探索与优化,以适应锂电池材料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及政策导向性强的特点,保持战略灵活性,及时调整方向以应对竞争环境,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增长。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同时行业内企业加速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公司通过优化经营模式,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保持稳定,采购、生产、销售环节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逐渐提升。
1.采购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采购原材料包括磷酸铁、碳酸锂、氢氧化锂及前驱体等。受行业上游资源分布集中及价格波动影响,公司坚持“以产定购”模式,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制定采购方案,密切关注原材料市场供需变化及价格波动,动态调整采购策略,合理控制采购成本。具体流程为:采购部综合评估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确定合作对象;根据生产任务分解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并下达订单;原材料到厂后,由品质部检验合格后入库。公司通过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和评审机制,确保供应链稳定性和材料品质,通过多家采购降低成本,与上游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保障了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及中长期需求预测制定生产计划,以适应锂电池材料行业订单波动较大的特点。内部组织流程如下:销售中心接收订单后,物控部结合库存、交货期、运输距离、生产能力及产品品种等因素,核算材料定额并形成生产计划;采购部依据计划组织原材料采购;生产部按照技术部提供的工艺文件执行生产;品质部负责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工序检验及产品出厂检验;合格产品入库后按批次交付客户,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高一致性和交付效率。
3.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销售以直销为主,面向国内知名锂电池企业,如蜂巢能源、星恒电源、长虹新能源、海四达、亿纬锂能、多氟多等。锂电池材料行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供货稳定性要求严格,公司销售中心通过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设立销售网点,维护现有客户并开拓新客户。新客户开发通常经历共同评估、考察、样品测试等流程,进入合格供应商体系后签订购销协议或订单。产品定价采用成本加成机制,综合考虑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市场竞争情况,委托专业物流公司配送,结算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信用期限多为60日、90日或120日。销售人员负责售后服务,处理客户咨询、退换货及满意度调查,品质部和技术部协助解决产品质量或技术问题。
公司经营模式基于主营业务、核心技术、发展阶段及国家政策、市场供需、上下游状况等因素形成。报告期内,行业政策环境及市场供需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预计未来短期内亦将保持相对稳定。公司将继续优化采购、生产、销售模式,以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下游需求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深厚的技术专长与创新能力
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依托自1983年起在电池材料领域的深厚积累,专注于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和前驱体的研发与生产。公司掌握了三元正极材料(镍钴锰NMC)及(镍钴铝NCA)的关键制备技术,实现了高性能、高一致性产品的稳定量产。这些材料因其优异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移动储能设备和电动工具。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性能稳定性,尤其在高镍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开放型研发体系,公司与高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布局固态电池材料和高镍低钴技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不断壮大的知识产权组合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取得国内专利授权128项,其中包括31项发明专利。专利涵盖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前驱体精确控制、高镍材料生产等核心技术,为公司在竞争激烈的锂电材料市场提供了显著优势。公司在“单晶NCM811三元材料产业化”等项目中的技术突破,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显示出其在国内锂电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知识产权布局,获得了磷酸铁锂电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富镍正极材料等相关发明专利。这些专利聚焦于关键电池技术,彰显了公司在下一代电池技术领域的战略前瞻性。新获专利申请与授权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其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市场的持续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小动力市场重要地位与客户协同
公司在小动力锂电池应用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客户基础,展现了显著的市场影响力。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移动储能设备和电动工具,客户包括横店东磁、星恒电源、长虹三杰等国内知名锂电企业,拥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信任。尽管市场环境复杂导致收入下降,公司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快速响应能力,成功实现了三元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产品的客户资源协同,形成了产品结构互补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四)广泛且稳定的客户覆盖
公司产品覆盖电动车、电动汽车及消费电子领域,客户群体包括小动力市场的重要厂商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部分重点企业。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产品质量与性能,深化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展新优质客户,进一步完善客户结构。公司通过稳固传统优势市场并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机遇,维持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稳定性,展现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和市场竞争力。
(五)研发驱动与技术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子公司循环科技公司检测中心正式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与公司分析检测中心,形成“双强矩阵”。此外,公司现已建成河南省重点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河南省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新乡三元动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市级研发平台。公司承担“动力型NCMA高镍四元正极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单晶NCM811三元材料产业化”等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技荣誉。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在高镍三元材料循环寿命与安全性能、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富镍正极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报告期内共获授权专利11项,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下一代产品技术储备提供有力支撑。
(六)绿色供应链与原材料保障
公司已建成年产1万吨碳酸锂回收产能,通过布局碳酸锂回收再生业务,有效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保障了关键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面对锂、镍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优化供应链管理,依托回收再生业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抗风险能力。该业务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政策,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公司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了供应链韧性,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