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华丰股份(605100)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情况
1、零部件之商用车重卡
2025年上半年,我国商用车市场在政策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推动下呈现“传统业务温和回暖、新能源快速增长”的分化格局。重卡作为商用车领域的重要板块,在多重因素交织下展现出结构性变化。受国家“货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上半年重卡累计销量53.9万辆,同比+6.9%。分结构看,新能源重卡增速显著,累计销量约7.92万辆,较上年同期(2.77万辆)增长约1.86倍,创历史新高。国家及地方政府持续出台支持政策,涵盖补贴支持、路权优化、充换电设施建设及区域推广等多个维度,加速传统重卡向新能源转型,新能源重卡正由“政策驱动的导入期”逐步迈向“市场驱动的成长期”。2025年上半年成品油价格降幅大于LNG,天然气重卡的成本优势被削弱。根据第一商用车网掌握的终端销量数据(交强险口径,不含出口和军品),2025年上半年天然气重卡累计销售9.15万辆,同比-16%,较去年同期减少1.73万辆。传统柴油重卡需求偏弱,但在油气价差收窄背景下呈逐步回暖迹象。
2、柴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在交通运输、工业、农业及应急电源等领域长期承担稳定、持续动力输出需求,具备高扭矩、燃油经济性与耐久性等特征,在相关场景具有较强不可替代性。柴油发动机在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及特种装备等领域应用广泛;同时作为柴油发电机动力源,应用于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核电站等应急供电场景。根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国内柴油机累计销量266.41万台,同比增长4.12%,其中:多缸柴油机215.41万台,同比增长3.84%。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1-6月装载机销量64,769台,同比增长13.6%,其中:国内35,622台,同比增长23.2%;出口29,147台,同比增长3.71%。
3、智能化发电机组之数据中心备用电源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应用快速发展,带动国内外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持续增长。单个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需消耗数万PFlops级算力,接近传统数据中心数月工作量。中研普华预测,2025-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算力需求年均增速约20%,其中人工智能算力占比预计由30%提升至50%。在边缘计算兴起与5G广覆盖带动下,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0亿台,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对低时延/高可靠的要求,支撑边缘数据中心数量较快增长(年增约50%)。
截至2025年6月,全国拟在建数据中心项目约200个,覆盖智算中心、绿色数据中心、区域枢纽等。行业资料显示,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180亿元,较2023年增长约32%,年复合增速约26.7%;至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约1.2万亿元。受AIDC与数据中心建设景气度带动,作为数据中心重要的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因其高可靠性和长时供电能力,仍是主流配置,高端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需求呈上升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数据中心建设提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市场对备用电源需求持续增长,对高性能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的需求持续增加。
(二)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以市场需求与客户导向为核心,专注于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柴油发动机及智能化发电机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并开展通信基站设备和设施的综合运维服务,构建多业务协同、技术驱动的发展体系。
1、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气缸体、气缸盖、曲轴箱,终端应用主要包括重卡、工程机械和客车等领域,以重卡应用为主;产品系列涵盖9L—16L,其中配套客户天然气发动机主要为13L、14L、15L、16L机型。
2、柴油发动机:聚焦非道路领域,主要研发、生产与销售中小功率多缸柴油机,功率覆盖10kW—176kW,产品应用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发电设备和固定动力等领域。
3、智能化发电机组:包括静音发电机组、开架式发电机组和智能化混合能源发电机组(混合能源发电机组系集太阳能、风能发电、市电、柴油发电和储能电池供电于一体的复合能源系统),常规机型功率覆盖10kW—2400kW,可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作为备用电源,除通信基站、油田油井、银行、矿山等应用场景外,可用于数据/算力中心、核电站等应急电源;在数据中心领域,除向客户提供大功率发电机组外,还提供工程安装、机房消声降噪、供油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4、通信基站设备和设施的综合运维服务:主要在印度为运营商及铁塔公司提供通信基站设备和设施的安装调试及综合运营维护服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经营概述: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3亿元,同比下滑33.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15.23万元,同比下降71.94%。
主要原因:
(1)需求结构变化+产线爬坡期。受重卡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公司零部件收入下滑、利润减少。主要系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快速提升,而公司当前没有新能源重卡零部件业务,增量未能形成对收入的支撑;同时,受客户天然气机型变化影响,公司于2024年启动的生产线技术改造在2025年上半年仍处于生产线调试和样件验证阶段,对天然气重卡零部件收入形成影响,天然气重卡零部件收入减少。
(2)海外环境变化。受印度重要客户战略调整以及印度签证政策变化影响,公司员工无法前往实地开展业务交流与拓展,印度子公司运维收入减少,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
(3)信用减值计提。对应收账款等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如下:
(一)智能化发电机组业务
1、公司将数据中心市场列为重点业务拓展方向,依托智能化发电机组的产品与制造能力,面向数据中心开展多渠道业务推进。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围绕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备用电源需求进行业务拓展。2025年8月,公司与上海极篇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为其投资建设的智算中心持续、稳定供应电源设备并提供安装及配套服务、围绕智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开展合作等。第一阶段,公司将为“上海松江AI云服务应用中心”提供高可靠性备用电源系统解决方案,首批次5台数据中心用柴油发电机组双方于2025年8月签署《采购合同》。同时,为进一步深化与上海极篇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公司拟出资2000万元战略投资上海极篇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共同推进“能源+算力”一体化支撑模式;截至本公告披露之日,双方已签署《投资协议》,工商变更手续尚未办理。上述相关事项处于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敬请投资者理性决策,注意投资风险。
2、着眼于不同应用场景,公司同步规划核电大功率备用电源方向。
3、报告期内,海外通信基站用发电机组出口订单较上年同期增长,菲律宾、巴基斯坦、刚果、尼日利亚等订单陆续交付,产品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提升。
(二)核心零部件业务。
1、公司围绕客户天然气新机型开展生产线技术改造。截至本报告披露之日,相关生产线已具备量产能力,其中:新15NG4.0缸体、缸盖已通过样件及小批验证,后续将推进批量验证及产能提升;13S缸体处于样件验证阶段,13S缸盖处于样件准备阶段。公司之子公司华丰机械受一汽解放新增产品机型(含客户天然气机型重要型号、氢气机型)影响,在满足其他机型交付的同时,同步实施生产线改造并开展产品验证。
2、依托在发动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多年加工制造经验及质量、技术优势,公司持续与客户开展业务交流,就大缸径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展开深入研究并积极推进。
(三)柴油发动机业务
1、与雷沃新达成多个拖拉机平台配套意向,已完成雷沃M4000与P4000拖拉机平台技术配套对接,样机已全部通过验证试验,预计下半年可批量供货。
2、新产品开发方面,新开发双轴平衡机型,满足雷沃P4000整机配套需求,已完成台架可靠性验证,累计田间试验500小时,预计下半年可量产;新开发配套出口拖拉机90马力高性价比自吸机型,满足雷沃M4000配套的同时,兼顾其余主机厂TB底盘出口配套需求,已完成台架可靠性验证,预计下半年可量产。4K新平台完成工程整车验证试验,同时高功率完成第一轮整机性能开发试验。
3、针对原有柴油机产品,公司大力推行工艺优化和质量提升工作,进一步优化供应商准入评价,构建更加健康、高效的供应链生态系统。
(四)新能源业务布局
结合新能源发展趋势、海外客户需求和公司业务发展情况,2025年6月公司与专业技术团队合资设立华丰新能源(常州)有限公司,目前正积极推进订单落地、生产线规划等。目前,该公司业务重点主要包括:
1、立足柴油机、发电机组等动力装备用户,围绕海外客户的绿色低碳化产品需求,开展新能源电池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集成应用探索,构建差异化、系统化的产品能力,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2、加快推动公司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研发中心“固态电池项目”阶段性研发成果的中试实验、工艺适配与应用验证进度;
3、结合公司备用电源等业务的发展战略,持续探索新能源前沿技术,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撑基础。
(五)创新研发新进展
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公司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驰麟教授在聚合物技术路线的基础上融合氟化技术优势,实验室阶段,固态电池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并提交了一项发明专利申请“一种路易斯酸性钙钛矿-氢键层协同固化的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在常温或中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离子导电率,电解质稳定性高,循环性好。(目前上述专利正处于专利审查阶段,可能存在审查阶段无法通过的风险。该技术仍处于研发初期阶段,后续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路径尚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同成立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联合研发中心”,围绕公司生产制造环节的冷却切削液问题,进行新产品开发,实验室阶段,冷却切削液性能优异,下一步将共同推动冷却切削液在生产制造环节的验证。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