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当虹科技(68803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及其发展情况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I651软件开发。
公司深耕大视频领域,以智能音视频技术与AI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驱动,聚焦传媒文化、工业与卫星、智能网联汽车三大前沿板块,赋能广电传媒、互联网视频、运营商、智能网联汽车,以及工业物联网、卫星互联网、智慧能源、轨道交通等众多行业。面对视频应用规模化覆盖与持续迭代的智能化浪潮,我们致力于为千行百业构建高效、智能、融合的新一代“AI+视频+行业”的解决方案。
(1)超高清视听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当下,AI与4K/8K超高清、5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视听产业格局,技术的持续演进显著提升了视音频内容制作的效率,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视频内容的剪辑与制作等实现智能化操作,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5G技术的高速率与低延迟特性,结合空间计算等技术,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朝着智能化程度更高、用户体验更舒适、功能更丰富多元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超高清是全球视频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对广电视听乃至整个互联网内容升级意义重大,是一项全局性、牵引性的重大系统工程,已纳入国家“两重”“两新”战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深化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地方党委政府协同联动,会同产业各方大力推进超高清整体升级、规模见效,将2025年确定为“超高清发展年”。未来三年将建成50个超高清频道,终端普及量达6.5亿台,超高清全链条升级正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实施阶段。内容生产上,遵循“制作一批、精选一批、重播一批、修复一批、引进一批”的原则,计划到2025年底,全国新拍电视剧、纪录片基本实现超高清化,新闻、综艺等节目超高清占比显著提升。节目播出上,2025年底前,中央广电总台以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山东、四川、深圳等9省市卫视超高清频道将开播并实现全国覆盖,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咪咕视频、B站等6大头部网络视听平台年新增节目超高清占比超40%。届时,全国有线电视和IPTV用户覆盖数将超过2亿。网络传输上,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和IPTV的扩容改造,统筹超高清发展、高清普及、标清关停,加快网络传输承载能力建设,确保实现新开播的超高清频道全国落地传输。终端呈现上,大力推进有线电视和IPTV超高清机顶盒普及率大幅提升,并有力带动大屏电视机、5G手机消费和以旧换新。产业支撑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出台《加快超高清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建立覆盖有线电视、IPTV、OTT和网络视听平台的高清超高清节目技术质量监督检测机制,构建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生态。
(2)工业与卫星行业延伸,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持续投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战略。公司助力新质生产力企业,共创智慧节能新业态,传统厂矿园区、轨道交通、能源电网,公共安全等智能安监应用场景,需要消耗海量的存储设备、服务器空间和能源消耗。公司提供的数据汇聚共享、感知压缩、极致存储等能力,同时满足窄带宽环境下实时和历史视频的高质量回传需求,比传统集中式存储节省90%的存储空间,节省40%以上的服务器机架空间和能源消耗,综合可降低50%的建设成本。公司的基于端侧大模型的智能巡检方案,以边缘智能终端为载体轻量化部署行业大模型,实现实时空间感知交互、自主分析决策及云边端协同推理,支撑电力、公共安全、轨道交通、林草、应急等行业智能巡检业务。端侧大模型在成本、能耗、可靠性、隐私和个性化方面相比云端推理具有显著优势,并能够以低能耗提供高效且安全的视频AI处理,适合行业个性化的AI应用。取决于行业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需求、行业本身智能设备的普及程度以及AI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度,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端侧大模型将快速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步伐。
同时,我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将建设航天强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进一步加速了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进程。此外,各省市也积极推出各项针对通信卫星的卫星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及商业运营等方面的政策,助力卫星互联网快速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海事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战略统筹和规划引导,协同推进多维感知、全域抵达、高效协同、智能处置的“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北斗导航、卫星通信和遥感等技术应用,提升深远海安全监管和航海保障能力。
(3)车载智能座舱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从电动化向智能化实现技术迭代,智能座舱被行业公认为较智能驾驶更容易商业化落地的产业之一,智能座舱产业,已成为我国国务院、工信部和交通部等相关部委密切关注的产业之一。在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均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智能座舱渗透率未来将会大幅提升,行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2025年上半年,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显效带动下,内需市场明显改善,对汽车整体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52.2万辆和1,3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3%;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9.9万辆和21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2.6%。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国内销量1,257万辆,同比增长11.7%,成为拉动市场整体增长的核心动力。
同时,智能座舱产业已逐步融合电子、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大屏化、多屏化上车的趋势明显,HUD、VR和流媒体后视镜等显示技术快速发展,从而让智能座舱具备更多的场景功能。未来,随着座舱算力提升和能力开放,座舱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升级,并最终形成智联万物。5G、AI、大数据、人机交互、汽车芯片与操作系统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智能座舱未来的发展,甚至引发变革。
当前,众多新能源车企已把智能座舱视为实现智能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且在场景化和功能化的落地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业态。无论是在座舱中融入更多的交互方式和功能,还是把“第三生活空间”等概念变为现实,智能座舱整个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
(4)视频技术赋能更多未来行业场景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我们看到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入工厂、家庭、应急场景,灵巧操作与人机协同成为现实。公司的BlackEyeVision机器人超远距离远程操控系统,融合了公司三十多年视频技术积累,针对机器人超远距离远程操控场景推出的解决方案,在超低延时传输、超级视频压缩、多模态数据处理等几大技术上突破。在应用场景上,该系统方案并不局限于机器人,针对于机器人、机器狗、无人物流车、特种无人车辆,以及有远程控制需求的各类其他无人装备的远程操控使用场景设计。以往我们所看到的无人装备只能在视距内近距离操控,主要使用的是自组网图传系统,而公司的BlackEyeVision系统是通过公网上云进行视频超低延时实时传输并操控的方案,能赋能到具身智能领域更多的应用场景中。
当前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低空经济加速进入发展快车道,据中国低空经济联盟《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预计,我国无人机产业到2030年将实现万亿规模。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智能装备,已成为撬动低空经济市场的重要支点。从电网巡检到应急响应,无人机在低空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复杂地形或偏远地区,逐渐成为替代人工、承担高强度与长时间作业的重要工具。然而,受制于网络覆盖和传输带宽限制,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和图像常常难以实时高效回传,视频数据的滞后制约着作业效率,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对此,公司的面向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动态视频压缩产品,能在不影响AI分析的前提下,将视频压缩10倍左右,节省90%以上的传输带宽与存储成本,显著提升视频回传效率与质量,赋能应用于低空经济场景中。同时,公司持续聚焦视频压缩、AI大模型、低延时通信等核心技术,推动更多自主创新成果在低空领域的实际落地和产业化应用。
(二)公司主营业务及产品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及产品情况
视频作为信息呈现和交互的核心载体,正日益呈现出跨行业、多元化、超高清、智能化与强互动的发展特点。公司持续深耕大视频领域,聚焦传媒文化、工业与卫星、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业务方向,致力于以智能视音频处理与视频云服务为基础,深度融合AI多模态大模型能力,通过将AI大模型、智能视频压缩与低延时编码等核心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视频技术从“看得清”向“看得懂”、“可交互”迈进,为千行百业构建更清晰、更智能、更安全的数字未来,助力实现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数字生活。
公司的核心技术包括AI多模态大模型(BlackEye)、视频超级压缩技术、视频超低延时编码、视频AI识别分析等,可以实现超高压缩率编码与超低延时视频传输,确保各种复杂场景低带宽下视频回传与远程控制。
(1)面向传媒文化方向,公司提供覆盖视频内容采集、制作、管理、传输分发、终端播放与运营的全产业链产品及服务,为广电媒体、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视频企业及其他超高清行业客户构建完整的智能视音频处理解决方案。公司在视音频处理方面持续推动超高清化与智能化融合创新,技术布局贯穿内容汇聚调度、制作加工、传输分发、生产管理、终端播放和播控运营等端到端环节,具体涵盖“视频采集汇聚与调度”、“视频制作及编码传输”、“视频生产管理与终端播放”、“视频播控运营与安全播出”以及“行业数字化应用”等五大类别。
在此基础上,公司深度融合自研多模态大模型BlackEye等AI技术,显著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例如,在视频制作环节,引入AIGC内容自动生成与智能剪辑工具,实现对海量素材的语义理解、摘要生成和AI配音;在内容管理方面,借助多模态理解与检索技术,实现对音视频内容的自动打标、分类和版权追踪;在播控与安全播出方向,依托大模型强化AI监播与内容合规审核能力,自动识别不合规画面、文字与语音,大幅提升播出安全与运营效率。此外,公司推出的“DeepSeek+BlackEye”大模型一体机,为行业客户提供开箱即用的多模态创作与生产支持,全面赋能超高清视频业务的智能化升级。
(2)面向工业与卫星方向,公司提供覆盖视频汇聚、视频感知压缩、智能分析及AI模型部署的产品与服务,深度服务于卫星通信、轨道交通、煤炭、电网、环保、应急、远洋船舶等多个行业领域。公司将自研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与DeepSeek-R1及DeepSeekJanusPro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工业与卫星场景中的视频处理与AI分析准确率。该大模型集成Transformer、Diffusion等先进组件,具备多模态编码、解码、推理与生成能力,能够实现对文本、图像、视音频和三维模型的高效理解与跨模态预测。在工业场景中,BlackEye大模型针对卫星、无人机、机器人等视频回传需求进行了专项优化,并部署于端侧智能盒,在实现视频超级压缩的同时,集成视觉AI识别功能,召回率与准确率均超过98%。例如,在煤矿行业,公司的感知压缩技术可实现对监控视频的智能分析,在保证关键信息无损的前提下实现10倍压缩,有效节省90%的存储成本,缓解存储与带宽压力;在无人机巡检场景中,相同技术可在弱网环境下对动态视频实现10倍甚至更高压缩,通过显著区域提取和分区域编码策略,优先保障关键目标清晰度,大幅提升传输效率并降低能耗。
基于公司超低延时编码与传输、完备的RTC平台,公司的相关技术为工业与卫星行业远程精准控制的场景提供了关键支撑,公司编解码技术能够适应卫星通讯带宽窄、波动大的挑战,确保水上交通、远洋船舶等场景的视频监控回传清晰流畅,并为机器人、无人机等无人装备的远程实时操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社会治理领域,当虹龙智推出“DeepSeek+虹小智”政务AI多模态大模型算力一体机,该一体机深度融合了DeepSeek千亿参数模型的强大推理能力,为基层治理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其核心应用“虹小智”基层减负平台,能够智能汇聚分散在不同系统(如Excel、Word)和业务部门中的数据,构建覆盖人、地、事、物、组织的社区治理“一本账”。此举不仅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高达60%的数据填报工作量,还将信息检索效率提升了80%,使得数据查询、特定人群筛选等工作变得一键可达。此外,“虹小智”还能监测社区各类动态事件并及时推送,辅助工作人员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警”的转变,该平台已成功应用于多地社区,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准性与效率。
(3)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公司产品始终处于创新前沿。基于深厚的视音频技术底座,围绕车载娱乐与车载安全两大核心场景,构建了覆盖全场景个性化服务与生态化会员运营的解决方案。公司在视频帧级同步播放、多屏交互、流媒体超低延时传输、沉浸式音视频体验、座舱元宇宙及AI算法等领域具备深厚积累,致力于通过纯国产化技术体系,为全球车企提供更智能、沉浸、安全且智慧的座舱体验,推动“新娱乐、新办公”车载生态发展。
在AI多模态大模型融合方面,公司将自研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深度嵌入智能座舱系统,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与音视频内容生成,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舱内服务。同时,借助AIGC技术,BlackEye大模型还可动态生成音乐、故事、互动游戏等娱乐内容,显著提升座舱娱乐系统的智能水平和用户体验。
在视频压缩技术方面,面对车载网络带宽波动大、多屏并发传输的需求,公司自主研发的感知视频压缩与画质增强技术,在有限带宽条件、有限屏幕硬件条件下仍可保证高清乃至超高清画面的稳定传输与显示播放。
(4)赋能更多未来行业场景,公司基于三十多年的视频技术积累,以视频超低延时编码、视频超级压缩、视觉AI大模型及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了面向远程控制与无人系统应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公司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深度融合文本、视频、语音、雷达与设备信令等多源数据,实现对远程设备传回视频的实时语义理解、环境感知与行为预测。通过超高压缩率编码与端到端80ms超低延时传输能力,公司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下低带宽视频可靠回传与精准控制的核心难题,广泛应用于机器人超视距远程控制、无人机巡检与实时操控、无人物流车及特种无人车调度管理等无人装备远程操控前沿场景。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国内智能视频软件开发行业,尤其是视频编转码软件开发市场中少数具有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系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AVS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理事单位,是4K/8K超高清实时编码器产品的核心供应商。公司在视频编转码领域拥有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主要技术团队在该领域的从业经验及技术积累30多年。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实力和完备的产品体系,通过坚持不懈的市场和品牌建设、客户及渠道拓展,已在国内视频领域,特别是技术门槛和要求更高的广播电视行业取得领先的市场地位。
(1)传媒文化行业——广播电视
公司为全国首家推出支持中国标准HDRVivid和AudioVivid的4K/8K直播编码器厂商,也是全国首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现8KAVS3、HDRVivid、AudioVivid50P直播编码器商用的厂商。目前公司在该领域服务的客户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内省级电视台、IPTV、有线网络等。公司基于多年的超高清技术及产品研发布局,在国内超高清市场起步阶段就实现了多场景下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快速落地与应用。
公司深度参与超高清频道建设工作,深度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8K超高清频道、奥林匹克频道(CCTV-16)开播。公司的8K编解码产品在多届央视春晚、巴黎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欧洲杯、卡塔尔世界杯、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成功落地应用。
公司全力保障央视总台春晚顺利播出,覆盖总台、各省级IPTV、各大卫视以及新媒体平台,护航晚会精彩纷呈、圆满成功。同时,开启“竖屏看春晚”,拉进观众与舞台的距离。2025年2月,公司助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现了亚冬会“菁彩视听”模式,通过双耳渲染将所有音箱的效果都渲染到耳机里,观众戴上耳机,即可进入沉浸式三维音场,身临其境感受冰雪世界的每一丝细节。同时,总台实现了CCTV-8K超高清频道的8K超高清直播,8K的超高分辨率、帧率、动态范围与宽色域,让画面更加清晰、生动,每一处细节都纤毫毕现。
2025年3月,由公司深度参与的“AVS3音频国际化(DVB/ETSI)推动团队”,凭借着让AVS3音频标准走向全球,荣获了2024年度“AVS产业技术创新奖”,使该标准成为DVB(数字视频广播)体系首个集成AI技术的下一代音频标准。
2025年6月,通过融合应用AudioVivid(菁彩声)和4K超高清技术,当虹科技助力芒果TV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国产三维声的音乐类直播综艺,让音综的视听体验实现“声画双绝”。AudioVivid已成为与杜比AC-4并列的全球四大三维声标准之一,让中国声音“唱响”在了世界舞台。报告期内公司还参与制定了两项重磅行业标准——《高动态范围视频端到端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419-2025)和《超高清音视频编码码流网络传输封装技术要求》(GY/T420-2025),为超高清产业的发展按下了“标准化加速键”。
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将2025年确定为“超高清发展年”,一场全面加速的视听变革正在展开。
凭借多年来在超高清视听和AI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深度参与了北京卫视、广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建设。目前,这两个“标杆级”频道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级有线电视、IPTV,并通过手机APP等移动客户端同步直播,为数亿家庭用户开启了更清晰、更流畅、更富沉浸感的视听新时代。
在BIRTV2025“4K超高清频道建设全链路创新与实践论坛”上,江苏广电总台与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AI大模型+超高清+精品内容”为核心展开战略合作,携手打造媒体融合发展新范式。以“苏超”为契机,双方已经开展“AI大模型+超高清+精品内容”探索实践,让“苏超”轻松实现精彩瞬间即时慢动作回放、大屏小屏同步制播、AI高光集锦即时生成等精彩效果。
(2)传媒文化行业——互联网视频与电信运营商
目前公司在该领域的客户覆盖大多数头部互联网视频厂商和电信运营商。业务涉及视频采集、生产、管理、播出、传输分发和终端播放的全链条,提供完善的产品体系和解决方案。
自HDRVivid和AudioVivid技术标准发布以来,公司积极投入到超高清音视频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公司率先开发完成双Vivid8K超高清编码器与解码终端,成功打造基于双Vivid的8K超高清端到端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加快将双Vivid标准应用到重大赛事或综艺文化活动中,协同产业合作伙伴,形成我国超高清音视频标准的创新应用示范,与总台、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腾讯视频等头部内容服务平台共同打造超高清生态。
2025年3月,公司与国产全功能GPU独角兽摩尔线程达成深度合作,基于国产全功能GPU成功完成了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深度融合,联手打造专业级视听“引擎”,且双方合作的算力设备已经在运营商GPU算力场景中成功落地。
(3)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
公司于2024年正式发布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在跨模态上有显著的优势,除了最常见的文本模态,还支持图形、视频、音频、3D模型等模态,支持AIGC生成多模态、跨模态能力,比一般的纯语言大模型要复杂得多。公司的几大业务方向都围绕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底座来推进,研发了多款新的产品,针对各种场景做了很多落地应用。
同时,BlackEye视听大模型还在不断升级视觉、语音、跨模态分析技术,支持从文生图、图生视频到电影级光影渲染的全流程处理,并能将单目2D视频转化为高质量双目3D效果,加快空间视频落地应用,还能根据大小屏、横竖屏等不同播出场景对logo、字幕等图文信息进行个性化更新,优化应用体验。
2025年3月,在2025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超高清产业峰会上,公司展示了AI大模型赋能下的超高清应用最新成果,悄悄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从体育赛事到文艺晚会,曾经只有依赖昂贵硬件和复杂制作流程才能呈现的“高能画面”,如今靠AI大模型就能实现智能升级。
(4)工业与卫星行业
在工业、卫星通信、能源、社会治理等业务领域,存在一个共同的需求是:网点多且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每个网点的存在大量视频回传、边缘智能计算节省中心计算和存储的压力等需求。公司行业领先的“视频超级压缩”“智能视频编码”和“AI感知识别”技术,采用视频画面AI感知压缩、视频还原、视频增强等多种综合算法,可对高清视频码率进行数十倍至近百倍的压缩,实现100Kbps以下的窄带宽情况下清晰、流畅调阅。
2025年4月,公司的无人机动态视频压缩产品助力一年一度的全国电力“春检”,在不影响AI分析的前提下,将视频压缩10倍,节省90%以上传输带宽与存储成本,大大提升电网运检的效率和质量。
(5)智能网联汽车行业
公司为车企提供沉浸式座舱解决方案及座舱氛围营造体验,使能全部车载体验设备,融合舱内外信息覆盖多样场景,实现了多场景下用户音视频极致体验的快速落地与应用。公司在视频压缩、多屏帧级同步播放、多屏交互、视频能力提升、流媒体视频播放、视频超低延时、沉浸式视听等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能提供更全能、更沉浸、更智慧的智能座舱体验。2025年3月,公司支持多家汽车品牌在车载智能座舱内上线5D版《哪吒之魔童降世》,助力电影继续突破次元壁,让用户在车内便能尽情观影,沉浸式的5D观影体验也受到连连好评。公司与车企联手打造的5D沉浸式智能座舱,基于DeepSeek+BlackEye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交互技术,将超高清国风动画、三维声场定位、体感模拟系统、动态光效矩阵、情景香氛装置深度融合,带来“可看、可听、可触、可嗅、可动”的全感官沉浸体验。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以智能视音频技术为核心引擎,持续深化“AI+大模型”驱动的大视频技术矩阵研发,通过算法突破、算力优化与场景化应用创新,构建了覆盖视频采集、生产、传输、处理到交互的全链路视频解决方案。依托实时编解码技术、深度学习、边缘计算、生成式AI的深度融合,公司不仅攻克了超高清视频低延时传输、视频超级压缩、多模态数据协同分析等行业难题,更在传媒文化、工业与卫星、智能网联汽车三大战略领域实现了技术赋能的价值闭环。
1.财务业绩表现
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AI多模态大模型相关新业务的快速拓展及其带来的收入结构优化,尤其在传媒文化领域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明显。公司基于自研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推出了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在三大业务方向上均实现不同程度的落地,新产品新业务有效带动整体毛利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公司主动收缩毛利率较低的传统业务规模,进一步推动业务结构向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此外,得益于客户结构的不断调整,本期销售回款速度加快,销售收款规模同比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亦同步改善。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3,297.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70%,毛利率提高了8.83个百分点,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额3,562.64万元,经营净现金流量较上年同期增加3,390.52万元。
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不仅体现了公司前瞻性的产业布局能力,更验证了技术驱动型业务在盈利能力上的可持续优势。未来,随着公司各个业务方向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公司盈利结构有望进一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业务倾斜。
2.经营情况分析
随着5G网络、卫星互联网等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演进,视频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浪潮,视频应用正逐步向多行业延伸。公司通过“技术深耕+场景裂变”的策略,持续强化在智能视频产业生态中的核心地位,为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视频基座能力。
(1)传媒文化业务拓深在AI+大模型的升级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重构视听传媒产业的价值链,公司率先完成技术架构的战略升级,打造了行业领先“AI大模型+超高清+空间计算+国产化”的四维融合引擎技术矩阵。基于该四维引擎,公司传媒文化业务正从软硬件供应商全面升级为智能视频生态服务商,通过构建“技术+平台+运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度参与超高清视频产业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根据行业分析,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突破,公司已在该领域建立起显著的先发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传媒产品体系实现了从单一编转码设备向“智能中台+云平台”的跨越式升级,推出行业首个“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AIGC智能内容生产系统”,助力客户实现视频生产效率的提升;国产化产品市占率进一步突破,广电国产化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公司成为广电领域信创替代首选品牌。另一方面,公司基于“百城千屏”生态布局,正在构建覆盖全国的户外超高清大屏运营网络,已覆盖多个城市,公司独创“联网播控平台+内容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从硬件建设到流量变现的完整商业模式。公司正通过技术标准化、平台生态化、运营商业化的方式,持续扩大在传媒文化领域的领先优势。
公司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及ShowbizAI创作平台,实现视频、音频、图像、文本和三维模型等跨模态内容的推理、智能生成与编辑,BlackEye不仅提供了文本生成、文生视频、文生音乐、图生视频、视频生视频、图生3D模型等原创生成式算法,还为用户提供了AI视觉增强、AI横竖转换、AI智能集锦、AI慢动作、AI擦除替换、AI图文包装等内容创作工具,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目前,该产品已深度赋能广电机构、电信运营商、融媒体中心及互联网视频,在赛事转播、内容创作、短视频生产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用户运营转化提升。公司在传媒文化领域多年的专业级视频技术积累,目前正在逐步将其转化成其他工具化产品,降维覆盖到更多应用场景,为更多的大视频行业用户使用。
(2)工业与卫星业务快速跨行业拓展
公司工业与卫星业务,主要针对工业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多场景的视频传输处理,聚焦于视频压缩终端产品(边缘端+中心端)、视频超低延迟编码平台在各垂直行业的应用。覆盖行业包括:卫星通信、轨道交通、煤炭、铁塔、电网、电力、环保、铁路、应急、远洋船舶等视频巡检、视频传输通讯、远程控制等。
边缘端超级压缩盒子,采用公司核心的智能动态编码算法,在保证画质无损的前提下,实现视频流码率压缩比达90%以上,支持各类视频编码标准,适配卫星、4G/5G等低带宽信道传输,尤其在超窄带卫星传输中有明显优势;同时,通过低功耗轻量化设计,支持工业级宽温和防震抗干扰,实现端侧实时编码与预处理。视频压缩产品除接入固定摄像头视频外,还适配无人机、机器人、IPC等设备接入,通过视频超级压缩与超低延迟融合处理,实现各类无人装备的超远距离的远程控制。
中心端超级压缩服务器,支持多路视频并发处理,提供分布式转码与智能分析能力,响应延迟极低,在视频大数据存储领域,通过视频超级压缩技术有效降低带宽成本、降低中心端算力成本、降低视频存储成本。
此外,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推广应用,公司将自研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与DeepSeek-R1及DeepSeekJanusPro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工业与卫星场景中的视频处理与AI分析准确率。公司在工业与卫星方向自主研发部署了行业端侧大模型,针对垂类细分场景,如对卫星、应急、无人机、机器人等视频压缩回传场景进行模型调优,部署在当虹端侧智能盒,完美兼顾了“视频超级压缩+视觉AI识别”双重业务需求,效果显著,召回率和准确率均超过98%。
公司正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全面赋能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覆盖“城市治理中枢平台+基层减负服务+资产管理”的完整产品矩阵,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系统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成功落地,通过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的深度生态合作,构建起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能力。基于“DeepSeek+虹小智”政务AI大模型的双模引擎创新,公司开发了社区基层减负平台和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社区基层减负平台凭借“虹小智”梳理的社区人口底数治理“一本账”,让社区工作人员减少数据填报工作,还能让现场走访找人更加精准,实现社区行政负担明显降低;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围绕摸清家底、动态监管、盘活增值三大核心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盘活率提升的显著成效。公司正通过“平台+AI+生态”的创新模式,在社会治理中构建持续领先的市场竞争力,未来相关业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
(3)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车载智能座舱领域业务开展有序推进,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逐步提升占有率。公司在视频压缩、多屏帧级同步播放、多屏交互、视频能力提升、流媒体视频播放、视频超低延时、沉浸式视听等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能为智能座舱提供更全能、更沉浸、更智慧的驾乘体验。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合作伙伴,整合海外生态资源,提供全球化音视频技术方案及内容结合的沉浸式娱乐座舱产品。
结合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核心需求,将公司的视频超级压缩、超低延迟编码、视频娱乐等技术能力快速上车,将更多AI相关的功能应用到车端。充分挖掘视频AI应用场景,实现座舱全链路音视频技术赋能,提供集安全与娱乐为一体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基于公司发布的“DeepSeek+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开展当虹座舱端侧大模型落地,为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和互动体验提升,通过持续压缩和优化,解决智能座舱应用面临的算力、算法、数据层面的挑战。
3.技术创新
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重视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243.93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1.92%。本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数24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0.00%。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52项,已授权208项,包括5项国外专利和203项国内专利;累计申请软件著作权535项。与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共建国产化AI生态,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
在智能视频技术体系上,自主研发的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持续优化,重点研发细分行业轻量化多模态端侧模型,实现视频、音频、文本、图像、3D模型的跨模态生成与理解;视频超低码率编码技术压缩比不断提升,视频画质增强不断优化;面向6G的星地一体通信,实现星地协同视频传输技术突破等。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