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京源环保(68809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
公司作为工业水处理设备提供商,主要从事工业水处理相关业务,属于环保行业水污染治理行业中的工业水处理范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3591)”。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根据《科创板企业推荐暂行规定》,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节能环保领域”。
进入“十四五”以来,环保的内涵被不断丰富,环保领域由传统的污染治理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资源化、协同降碳、智慧化等方面延伸。总体上,环保行业正在由粗放向精细化过渡,环保市场的增量空间逐渐变窄,存量竞争更为激烈,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是环保可持续的保障,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和监管要求的提高及常态化将推动行业实现“价值回归”,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附加值。环保企业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参与行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行业的发展。同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利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技术实力先进、产品质量领先以及品牌声誉良好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环保政策与环保标准逐步趋严,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18-2022年,我国工业废水治理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复合增长率达7.37%,2023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达1357.50亿元,工业废水治理行业市场空间比较广阔。
2024年是《斯德哥尔摩公约》国际生效20周年。20年来,我国加速淘汰和削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筛、评、控”和“禁、减、治”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有效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制度和科技支撑保障,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通过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精准筛评出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科学制定并依法实施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措施,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行动方案》印发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扎实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全面淘汰了八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新污染物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有治理的意识,让我们在这方面不至于落后。公司将新污染物治理纳入研发项目,进行科研攻关,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理念,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最大力度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023年3月6日,财政部发布环境治理预算,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提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大对符合政策要求高效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落实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符合更高能效水平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资金方面,为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640亿元,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
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重点用水行业、产品用水效率,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意见》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等。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水战略,且到2035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不断强化资金保障。倡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同月,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就《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20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标准提出根据污染物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类型分类确定允许协商间接排放限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自行处理废水的压力,无需新增废水治理设施,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同时可减少下游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碳源投入,有利于发挥分类分质集中处理的专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对于单一行业型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现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衔接一致,对于其他类型工业园区,考虑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水污染物排放水平等因素,并最终采用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确定排放限值,确保标准限值合理可行,避免不必要的技术改造与经济成本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工业水处理设备提供商,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公司专注于工业水处理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解决方案。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政策的不断加码,公司所处的环保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主营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工业水处理领域,依托公司电子絮凝处理技术、智能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等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融资、方案咨询、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建设、调试安装及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环境服务。公司在提供传统水处理服务的基础上,积极部署“环保+AI”的战略,通过AI算法、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传统水处理业务赋能,提高水处理的稳定性与运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智能、高效的服务体验。
公司服务于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深耕电力行业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同时,为钢铁、化工、市政、金属制品等行业客户提供水处理专业服务。公司与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华润电力、京能集团和粤电集团等大型发电企业集团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拓展了榆林化学、邯郸钢铁、金光能源等非电行业知名客户。公司业务布局全国的同时,并向海外市场拓展。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香港成立了子公司,推出了“ReClear”品牌系列水处理设备,构建“家用-商用-工业”全场景的水处理生态体系,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环保解决方案。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工业水处理专业设备及系统,该产品根据广大工业客户实际水处理需求设计生产,公司所销售水处理设备及系统均为定制化产品;同时,公司还为客户提供工业水处理相关的设计与咨询服务,以及与设备集成销售相关的工程施工服务。公司在深耕环保水处理领域的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传统水处理行业的应用场景,让AI更好地赋能智慧环保的数字化运行,“环保+AI”相关业务涵盖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环保AI升级、企业AI赋能、私有云搭建及整体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从数据存储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服务。
此外,公司紧随国家“双碳”战略涉足新能源领域,实施了新能源板块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成功实现“双碳”战略布局。
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云计算业务稳步发展,正式成为公司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
2024年5月31日,全资子公司京源云计算成立,正式开展云计算业务。2024年6月,京源云计算出资8670万元采购了一批GPU算力服务器,用以支撑智慧运维相关的自主研发,同时利用闲置的算力资源对外提供算力租赁业务。报告期内,京源云计算获取含税金额为3.64亿元的算力集群建设项目订单,负责软硬件供货、安装、制作开发以及培训、运行维护等。目前公司尚未收到该订单的预付款,项目未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报告期内,京源云计算实现营业收入1544.63万元,净利润29.72万元。
2025年1月10日,控股子公司京源云智能成立,立足上海,发挥相关客户资源和供应链渠道的优势,为公司持续贡献利润。报告期内,京源云智能实现营收533.18万元,净利润265.03万元。
目前,公司以京源云计算和京源云智能为载体,云计算板块在手订单充足,业务稳步推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情况预计将得到显著的改善。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云计算业务市场开拓力度,发展业务和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深入践行创新驱动路径,全方位优化业务流程,稳步筑牢发展根基。公司聚焦传统水处理业务,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革新,持续提升运行效率,业务发展行稳致远。与此同时,云计算业务、智慧运维业务、海外业务均实现了突破发展,与传统业务相互促进、协同共进,为公司长远发展汇聚磅礴力量,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06.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0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2.31万元,较同期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3.34万元,较同期扭亏为盈。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91096.44万元,同比增长3.75%;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91709.42万元,同比增长17.45%。
2025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成果如下:
(一)聚焦环保核心业务,打造“环保+AI”业务新生态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专注主营业务领域,紧密跟踪行业内部及外部的动态与趋势,积极加强主营业务的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巩固在工业水处理领域的既有优势,深入探索并开拓环保+AI、运维、海外等新业务板块,并实现了业务发展的突破,与传统业务形成了有效协同,为公司主营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业务模式方面,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融资、方案咨询、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建设、调试安装及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环境服务。公司在提供传统水处理服务的基础上,持续部署“环保+AI”的发展战略,通过AI算法、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传统水处理业务赋能,提高水处理运维的稳定性与运行效率,提升环保行业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智能、高效的服务体验。
(二)战略转型多维突破,业务协同增值显著
报告期内,公司战略业务云计算、智慧运维业务和海外业务均有显著进展,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公司业务发展的新格局,为公司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
云计算板块实现关键进展:为了进一步推动环保技术与AI技术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环保行业,持续提升水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能力,公司2024年成立南通京源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投资设立京源云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业务涵盖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环保AI升级、企业AI赋能、私有云搭建及整体解决方案,通过“AI+环保”技术融合,为客户提供从数据存储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服务,助力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公司在报告期内成功获取超亿元规模的订单突破,标志着公司在“AI+环保”方向迈上新台阶,为公司拓展了新的增长曲线。
运维服务价值显现,构建长效支撑:邯郸京源承建的“邯钢老区退城搬迁钢铁项目配套浓盐水零排放处理工程”作为行业内全流程、智能化的零排放水处理运营项目标杆2024年转入运营期,2025年运维业务产值稳步提升实现产值3354.40万元,在精细化运营管理、数据价值挖掘、客户黏性增强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与能力,为公司打造“装备+智慧化+长效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
印尼市场持续突破,业务拓展稳步推进:公司海外布局扎实推进,印尼子公司业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聚焦工业水处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家用-商用-工业”全场景的水处理生态体系,并成功取得新订单的持续突破,上半年形成营业收入68.54万元。这表明京源环保的技术与服务在海外市场具备持续竞争力,国际化战略正稳步推进,为全球化业务拓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驱动技术升级,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公司秉持“创新引领、技术驱动”理念,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国内权威科研机构的深度“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升级,不断夯实公司技术优势,培育强劲发展动能。在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同时,长期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国内权威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资源快速整合。
公司在研发方面,长期密切关注国内外环保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紧紧围绕行业的痛点、难点问题,专注于高难废水领域进行研发。同时,为了提高环保处理的效率,公司加大对“环保+AI”的技术研发,提升环保治理的智慧化水平,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公司在既有24项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了“京源·知衡AI除磷一体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药剂精准投加与数据智能管理;并且推出全球首个专注于环保工业水治理行业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小鲸知水·智能水务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行业知识图谱,为工业水处理企业提供“知识问答+方案生成+决策优化”的全栈智能服务。
报告期内,新获得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22件(其中美国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95件,外观设计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52件,技术壁垒持续筑牢。公司凭借“高精配送数智一体化超导磁混凝成套设备智能工厂”被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四)管理效能全方位提升,体系升级驱动变革
为全方位提升公司在多领域、多行业的管理效能,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并增强服务能力,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抓手,全面升级管理体系。公司依托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打通端到端业务流程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标准化、线上化协同,以智能化手段强化关键节点管控,推动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同时,公司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持续强化,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与服务的全链路数字化平台实现业务与财务数据实时联动,并对业务风险进行分级预警与管控,保障业务稳健运行。
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以“吸引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为导向,持续健全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为核心技术团队注入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帮助新生队伍快速成长,同时加强关键部门核心岗位培训,构建稳健的人才梯队。公司积极倡导员工个人价值提升,鼓励员工追求卓越,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公司还注重提升整体能力,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助力员工不断成长进步,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绿色智造引领产业升级,责任实践彰显企业担当
公司始终以“美丽家园,源流百世”为使命,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企业发展基因,构建起“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协同赋能、全球责任共担”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以绿色智造为引擎,通过环保技术研发与“环保+AI”运营模式革新,推动工业水处理行业升级发展。同时,秉持“融和、专注、分享”核心价值观,聚焦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社会公益、人才培养,实现商业与社会价值共生共荣,重塑行业生态,注入绿色动能。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公司支持环保公益项目、投身抗震救灾、捐赠教育福利机构、支持新业态劳动者站点建设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助力下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关怀员工、促进共同成长,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各方权益,为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公司拥有自主创新的研发技术优势,核心技术优势明显
公司在传统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智能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和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等核心技术。近年来,公司始终重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依托在水处理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将AI算法与水处理场景深度融合。公司最新研发的“AI加药一体机”,通过AI技术赋能水处理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的自动化监控、诊断与闭环控制。其核心功能在于利用人工智能实时优化并精准适配药剂的投加策略,从而有效帮助企业显著降低运营成本、稳定出水水质并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2017年1月,公司的“火电脱硫高浓度废水零排放技术”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12月,公司“JYLP-30型MVR零排放废水处理装置”被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2018年度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019年4月,公司的“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6月,公司的“折流式电催化氧化废水处理设备”经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0年8月,“电子絮凝含煤废水处理设备”获得2020年度南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2021年1月,以公司为技术支持单位的“磁混凝污水处理集成设备”被纳入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年版)。2021年6月,以公司为技术支持单位的“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集成设备”被纳入江苏省发布的《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第26批)》。2022年12月,以公司为技术支持单位的“水处理用磁介质”被纳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第二十九批)》。2023年12月,公司的“超导磁混凝沉淀水处理成套装备技术”由江苏省工信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以公司为技术支持单位的“高难废水零排放处理装备”入选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年版)》。2024年11月,“磁混凝沉淀成套处理装备”荣获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2024年度环保装备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重视内部研发的同时,积极推动与外部研发机构、高校等的技术合作及交流,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吸收并借鉴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有助于不断完善并保持公司技术在行业内的先进性。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1件美国专利,21件发明专利,95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2件,52件软件著作权。
公司的核心科研团队深耕水处理领域多年,不仅对行业内的新技术有着极高的敏锐度,还始终紧跟国内外环保科技的前沿动态。团队聚焦行业痛点与难点,依托自身优势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已相继取得多项研发成果并成功实现转化。自主研发的多款产品获评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还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及江苏省火炬计划项目,斩获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2022年,公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2023年,又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此外,公司研发的“高难废水零排放处理装备”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年版)》。
2、公司拥有优质的核心客户资源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依托国内领先的水处理技术与丰富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公司在客户资源与品牌知名度方面均占据显著优势,其中包括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华润电力、京能集团、粤电集团等地方骨干电力企业,以及邯郸钢铁、广发集团、中泰集团等各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已成功为众多企业打造了一系列大型、复杂且质量过硬的工业水处理工程。
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领域,公司亦积极发力以提升品牌影响力:2024年,成功入选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2024年江苏省智能制造车间”;同年9月23日,在该厅公示的2024年度首批省星级上云企业名单中,公司跻身五星上云企业行列。
3、公司具备工业水处理领域一体化服务优势
公司深耕工业水处理领域,不仅积累了深厚的项目实操经验,更构建起完备的系统集成能力与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体系。核心业务围绕客户需求展开,既提供给水处理、废水处理等系列成套设备系统,也涵盖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及系统集成、运行技术服务、工程承包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技术迭代与项目实践的双向赋能下,公司已成功攻克诸多技术壁垒高、实施难度大的水处理项目。面对新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凭借扎实的项目经验沉淀和成熟的技术集成实力,能够精准响应客户的综合问题解决诉求。
立足工业水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与综合服务能力,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模式,将发展驱动力延伸至材料、装备、工程等产业链环节,推动业务实现纵向一体化拓展。这一战略不仅筑牢了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壁垒,更将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延伸至效益更优的细分市场,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4、公司的核心技术应用及品牌延伸至“一带一路”海外市场
深耕工业水处理领域二十多年来,公司业务遍布全国,在电力、化工、冶金、电镀、印染、制药等行业领域完成超过1000个水处理工程案例,并不断扩充业务范围,目前已延伸至“一带一路”海外市场。
2024年公司以“ReClear”这一全新海外品牌为战略支点,正式进军全球环保市场并将业务版图从专业水处理解决方案延伸至更广阔的低碳环保工业品领域。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立了首个海外运营中心,标志着国际化战略的实质性落实,海外运营中心逐步配备了完整的仓储物流体系,更组建了本土化的销售与服务团队,为后续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品矩阵构建上,“ReClear”品牌展现出与当地市场产品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针对东南亚市场特点,公司精心打造了覆盖家用净水器、商用净水处理系统到工业级水处理设备的全系列产品线。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其模块化设计的智能水处理设备已成功入驻印尼多个大型工业园区,逐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运维,显著提升当地企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战略推进方面,京源环保紧密依托“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以印尼基地为区域枢纽,逐步构建起辐射东南亚的营销网络。继印尼市场取得突破后,公司正有序推进在东南亚国家的业务布局,计划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环保示范项目。
公司通过将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与本地化运营相结合,为“一带一路”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中国方案,同时也为全球环保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5、公司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成熟的管理团队
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为公司沉淀出一支兼具深厚行业经验、创新能力突出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团队,拥有一支以“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为载体的环保水处理科研技术队伍。
技术团队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研发立项的核心战略导向,密切追踪行业技术演进脉络,对新兴技术保持高度敏锐并及时跟进,同步做好人才与技术的双重储备。这一举措不仅确保公司在前沿技术领域站稳脚跟,更助力其逐步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具备与主营业务高度契合的专业背景,长期深耕相关业务的研发、生产与管理一线,积累了扎实的实战经验。他们对行业发展有着深刻洞察,能够精准把握产业趋势,进而及时调整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与业务发展战略,为企业稳健前行掌舵领航。
6、合理的组织架构、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
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体系并引进优秀的人才,支持公司的快速增长。公司根据多年积累的业务经验,设置了合理紧凑的组织架构,构建了电力事业部、智算事业部、装备智造中心、采购中心、工程中心等部门,协同高效地开展销售、研发、装备制造、采购等业务活动。在面向市场、服务客户的目标指导下,公司制定了预算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培训体系、战略管理等运行体系,保证公司运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一贯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积累,视其为公司构建竞争优势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公司拥有核心技术24项。包括在传统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智能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和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等四大主要核心技术。
(1)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
①核心技术介绍
传统的絮凝工艺处理效果均主要依托于投加药剂,由于消耗药剂量较大,存在二次污染及运行成本高等缺点,还受废水的浊度、水温、pH等影响,处理效果不佳。因此,寻求一种绿色、不需要投加药剂或少投加药剂、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废水处理工艺,是电力行业水处理技术发展的关键。
针对上述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被提出,如高效微孔陶瓷过滤技术、电子絮凝技术等,其中电子絮凝技术因投加药剂少(或不需要投加药剂)、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受到行业内广泛关注,但同时电子絮凝技术存在电极钝化、电极造价昂贵、抗冲击能力差、出水效果不稳定等诸多疑难问题。
公司基于扎实的水处理技术功底与丰富的工程经验,在充分发挥电子絮凝技术本身优点的情况下进行深度创新,经过深入研究试验,筛选出最优的极板材质,解决了现有传统电子絮凝极板易损耗、电能利用率低的缺点;通过对极板结构和电源模式的优化,解决了长期运行导致的极板钝化问题;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电子絮凝技术的智慧云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电子絮凝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和系统的远程监控与管理。
②专利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为“一种电絮凝处理污废水装置(ZL202411374209.4)”;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分别为“一种电絮凝水处理装置(ZL201220646891.4)”、“一种电子絮凝处理装置(ZL201821145942.9)”、“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ZL201922186868.6)”、“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智慧工业水处理系统(ZL202022453735.3)”、“一种多级组合式电子絮凝澄清过滤一体化装置(ZL202120821541.6)”、“一种三维旋转电化学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ZL202122622287.X)、“一种无死角电子絮凝澄清设备的排污装置(ZL202122622279.5)”、“一种非传染性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ZL202122619815.6)”和“一种竖流式电混凝、电气浮高效成套装置(ZL202122742088.2)”;软件著作权4项,分别为:“京源环保高效电子絮凝脱硫废水处理装置软件V1.0”、“京源环保火电厂电子絮凝含煤废水处理系统软件V1.0”、“京源环保火电厂一体化电子絮凝水处理智能成套装备处理系统软件V1.0”和“京源环保智慧水务管理云服务平台软件V1.0”。
正在申请并已受理中的发明专利5项,分别为:“一种电子絮凝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201810797330.6)”、“一种电子絮凝脱硫废水处理装置及脱硫方法(201910445693.8)”、“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电子絮凝智能成套工艺(201911252555.4)”、“一种结合超声波的高效电气浮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设备(202111169435.5)”和“一种抗冲击负荷的含煤废水回用处理系统(202210660287.5)”。
③核心技术应用情况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将电子絮凝技术引入工业水处理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将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应用在电厂水处理领域且成功向市场推广。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已在水处理领域树立起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公司持续进行研发创新,将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应用领域延伸至煤化工、精细化工、农化、电镀、印染等工业领域。目前,公司的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含煤废水、脱硫废水、电镀废水等各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环节及其他有悬浮物处理需求的领域。
④核心技术先进性
相较于传统絮凝技术,公司研发的电子絮凝技术无需投加药剂,不存在二次污染,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不受浊度、水温、pH等水质特性的影响,处理效果好。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充分发挥电子絮凝技术本身优点的情况下,通过电极不断优化、独特设备结构、合理电场设计等,成功研发出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行成本、抗冲击能力强的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工业废水电子絮凝技术相关系统及其应用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废水电子絮凝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不属于通用技术,也不存在快速迭代风险。
(2)智能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
①核心技术介绍
磁体技术是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的核心之一,但存在磁介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磁介质回收与循环利用率低、系统自动化程度低和应用领域局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公司从2018年开始预研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的改进方案,在自研的同时,在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的前提下先后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力求突破磁混凝技术应用的瓶颈。2019年12月开始,公司陆续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分别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进一步开展了应用研究。2020年12月,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超导磁介质智能生产线。2023年12月20日,“超导磁混凝沉淀水处理成套装备技术”通过了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组织的鉴定。此次鉴定由中国科学院甘子钊院士、中国工程院郝吉明院士领衔,7位业内高水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最终该技术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②核心技术相关专利
在智能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领域,公司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分别为“一种多功能组合式排泥装置(ZL202111359557.0)”、“一种水处理智能加药装置及其加药方法(ZL202411420501.5)”和“一种超导磁混凝分离废水装置(ZL202510296370.2)”;实用新型专利19项,分别为“一种撬装式磁介质混凝脱硫废水处理装置(ZL201922413986.6)”、“一种磁介质粉湿法连续自动投加系统(ZL202021618037.8)”、“一种偏心错流式磁介质絮体解絮机(ZL202021619770.1)”、“一种湿法投加的磁介质混凝沉淀成套装置(ZL202021619782.4)”、“一种波纹辊卸料式磁介质分离机(ZL202022182346.1)”、“一种磁介质混凝反应沉淀器(ZL202022789501.6)”、“一种短流程磁混凝饮用水处理装置(ZL202023110641.2)”、“一种超导磁混凝分离废水一体机(ZL202121017964.9)”、“一种磁介质混凝反应沉淀器(ZL202122162525.3)”、“一种基于电磁驱动除垢装置(ZL202121519976.1)”、“一种水处理用复合磁介质的一体化生产装置(ZL202122284865.3)”、“一种基于低阻力的刮泥装置(ZL202122587502.7)”、“一种网格搅拌絮凝反应沉淀设备(ZL202122696329.4)”、“一种斜管气提组合式排泥装置(ZL202122696719.1)”、“一种填料式管道混合器(ZL202122733948.6)”、“一种磁混凝高品质饮用水处理集约化装置(ZL202221281322.4)”、“一种可连续运行的超导磁混凝水处理装置(ZL202321340761.2)”、“一种用于工业废水除硬的磁混凝耦合加药装置(202420217523.0)”和“一种带破拱装置的磁介质自动投加机(ZL202321335292.9)”;软件著作权3项:“京源环保磁介质混凝沉淀系统软件V1.0”、“京源超导磁介质自动投加装置软件V1.0”和“京源环保磁介质解絮分离一体机系统V1.0”;外观专利2项为“磁介质投加机(ZL202230289623.0)”、“自称重磁介质自动投加机(ZL202230398466.7)”。
正在申请并已受理中的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发明专利分别为:“一种超导磁混凝分离废水一体机(202110520926.3)”、“一种处理微污染废水的超导磁介质的制备方法(202110588964.2)”、“一种水处理用复合磁介质的一体化生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202111105059.3)”、“一种污水处理用超导磁混凝设备(202510139781.0)”;“一种连续运转的新型超导磁混凝沉淀水处理装置及方法(202510311879.X)”;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磁混凝臭氧耦合一体化水处理装置(202122285153.3)”。
③核心技术应用情况
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技术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常规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中核心设备磁场强度不足且随着设备老化而衰减、因而磁介质回收利用率低的难题,解决了核心材料不均匀系数过大、杂质过多对系统的负荷冲击和对后道工序的不良影响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随着“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集成设备”在2021年6月21日被纳入江苏省发布的《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第26批)》、2021年8月24日被认定为2021年度南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在工业污水、城市污水、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外,由于功能改性后的超导磁介质可高效吸附水中的固体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藻类等污染物,并可以抑制磁介质中重金属元素的渗出,当用于饮用水处理时,经过检测处理出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完全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这将使得公司有望在国内水处理行业率先引入超导磁混凝饮用水处理技术,拓展新业务领域。
④核心先进性
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技术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常规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中核心设备磁场强度不足且随着设备老化而衰减,因而磁介质回收利用率低的难题,解决了核心材料不均匀系数过大、杂质过多对系统的负荷冲击和对后道工序的不良影响问题。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京源环保分别研发了干法磁介质全自动投加设备与湿法磁介质全自动投加设备。这类设备不仅能实现超导磁介质投加设备长达十天的补料周期,大幅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升磁介质投加精度以保障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还能确保磁介质投加在周期内更均匀,有效规避对系统运行的冲击。
此外,公司开发的“京源环保磁介质混凝沉淀系统软件V1.0”(已获软件著作权),可通过IoT/DTU将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成套设备中各单体设备的运行数据直传云端存储。该软件结合全厂进出水水质、水量及其他工艺过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借助大数据分析结果优化系统参数后,将运行指令下发至就地设备,从而提高系统智能化程度与可靠性,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最终实现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成套设备的全自动运行与无人值守。
公司与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联合攻关,通过涂覆、浸涂、溶剂浇铸等手段对超导磁介质进行功能化改性处理。经改性的超导磁介质与混凝剂和/或助凝剂配合使用,可高效吸附水中的固体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藻类等污染物,同时能抑制磁介质中重金属元素的渗出。
该超导磁介质用于饮用水处理时,出水重金属离子含量低,完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且应用领域广泛,可适用于工业污水、城市污水、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等多个领域。
(3)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
①核心技术介绍
零排放技术一般是指工厂的用水除蒸发、风吹等自然损失以外,全部在厂内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任何废水,水循环系统中积累的盐类通过蒸发、结晶以固体形式排出。
当前用于高难废水零排放主要工艺包括蒸发结晶工艺和烟气蒸发工艺,前者通过“软化+废水减量+蒸发结晶”工艺实现了高难废水中溶质和溶剂的分离,从而实现“废水零排放”目标,后者通过烟气直接加热雾化后的废水液滴,将废水中水分迁移至烟气中,废水中溶质迁移至粉煤灰中,从而实现“废水零排放”目标。然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蒸发结晶工艺存在预处理成本高,能耗高,运行成本高,副产杂盐等问题,烟气蒸发工艺存在挂壁、结垢、腐蚀等问题,亟待对工艺改进以应对市场需求。
针对上述废水零排放技术普遍存在投资高、运行成本高、副产物处置成本高等问题,公司研究开发出一套高难废水蒸发结晶零排放工艺,包括预处理工艺、膜处理工艺以及蒸发结晶工艺,通过固液分离、分盐技术,实现了副产物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固体废物排放的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由“零液体排放”向“零废物排放”的进步。公司的“高难废水零排放处理装备”被第三方权威机构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以公司为技术支持单位的的“高难废水零排放处理装备”入选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年版)》
同时,近年来,公司针对火电、钢铁等有烟气废热资源的工业企业,开发出以利用烟气废热能源实现零排放的“高难废水烟气蒸发零排放技术”,实现“以废治废”,使系统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都得到了极大的降低。
②核心技术相关专利
I、蒸发结晶零排放技术——高难废水蒸发结晶零排放处理工艺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高难废水蒸发结晶零排放处理工艺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分别为、“一种低运行成本的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ZL201510744275.0)”、“一种电厂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ZL201410492865.4)”、“脱硫废水分泥、分盐零排放预处理系统及工艺(ZL201610371383.2)”、“脱硫废水分泥、分盐零排放工艺(ZL201610371385.1)”和“一种应用于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系统的蒸汽发生装置(ZL202011166650.5)”;国际专利1项,为“脱硫废水分泥、分盐零排放工艺(US10633271B2)”;实用新型专利7项,分别为“一种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ZL201420551370.X)”、“一种工业末端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ZL201720402567.0)”、“副产物实现厂内资源化处置的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ZL201720402568.5)”、“一种应用于高含盐高COD废水的精馏、MVR蒸发装置(ZL201821148372.9)”、“一种低温烟气浓缩耦合热水换热器的脱硫废水零排放装置(ZL202122586908.3)”、“一种FMI-NF分盐结晶系统及设备(ZL202220205586.5)”和“一种MSR-NF分盐结晶系统(ZL202220205223.1)”;软件著作权2项,分别为“江苏京源环保脱硫废水零排放控制系统软件V2.0”和“京源环保高浓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软件V1.0”。
正在申请并已受理中的发明专利4项,分别为:“一种工业末端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及工艺(201710251040.7)”、“副产物实现厂内资源化处置的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及工艺(201710251081.6)”、“一种应用于高含盐高COD废水的精馏、MVR蒸发装置(201810798979.X)”和“一种循环式反渗透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202210683441.0)”。
II、烟气蒸发零排放技术——高难废水高温离心雾化烟气蒸发零排放处理工艺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高难废水高温离心雾化烟气蒸发零排放处理工艺已获得发明专利3项,分别为“一种高温烟气余热收集和除尘催化的陶瓷膜过滤设备(202210677350.6)”、“一种镁法脱硫废水的零排放系统及其处理方法”和“一种耙式烟道挡板门(ZL201911379149.4)”;实用新型专利7项,分别为“一种高浓废水烟气蒸发零排放装置(ZL201821147150.5)”、“一种高温烟气处理脱硫废水干燥塔(ZL201821148024.1)”、“一种防堵塞、耐磨损结构的旋转雾化盘(ZL202121423907.0)”、“一种高雾化性能的旋转雾化盘(ZL202121486576.5)”、“一种喷雾干燥塔中部热保护风的结构(ZL202122733868.0)”、“一种双流体喷雾干燥塔顶分布器(ZL202122733870.8)”和“一种高温旁路烟气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积灰清除装置(ZL202222858193.7)”;软件著作权1项为“江苏京源环保废水零排放的蒸汽发生系统软件V1.0”。
III、烟气蒸发零排放技术——高难废水低温循环烟气蒸发零排放处理工艺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高难废水低温循环烟气蒸发零排放处理工艺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为“一种应用于废水零排放装置的低温负压蒸发浓缩系统(ZL202022418080.6)”、“一种低温烟气浓缩耦合热水换热器的脱硫废水零排放装置(ZL202122586908.3)”和“一种利用电厂脱硫烟气余热产蒸汽的烟气换热装置(ZL202122621443.0)”;软件著作权1项为“江苏京源环保废水零排放装置的低温负压蒸发浓缩系统软件V1.0”。
正在申请并已受理中的发明专利1项,“一种用于烟气余热处理脱硫废水的干燥塔(201810798520.X)”。
③核心技术应用情况
公司经过不断在工业废水零排放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形成针对高难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的“MVR系统”、“分盐处理”、“烟气蒸发”等具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创新和设备研发,不断降低项目投资成本、废水处理成本,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的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火电、钢铁、农化等工业领域水处理项目。
④核心技术先进性
当前用于高难废水零排放主要工艺为蒸发结晶工艺,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蒸发结晶工艺存在预处理成本高,能耗高,运行成本高,副产杂盐等问题,公司研究开发出的高难废水蒸发结晶零排放工艺,通过固液分离、分盐技术,实现了副产物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固废排放的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相关系统及其应用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不属于通用技术,也不存在快速迭代风险。
(4)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
①核心技术介绍
电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以电作为主要能源,通过电解水形成中间产物(
OH等)氧化或直接夺取电子氧化目标物,从而实现对污染物降解的废水处理技术。
对于高难废水,特别是以毒性强、危害大的电镀废水为代表的高COD、含氰、含重金属废水,国家提出了极严格的相关排放标准,对各污染物排放限值也做了明确规定。以电镀行业为例,许多企业的排放要求需要由《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表II提标至表III标准。
应市场及国家需求,我公司与高校协同合作、共同研发,立足电镀行业,兼顾各行业废水特性,综合考察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因素,开发出了兼顾高效、彻底、低成本等特点的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
②核心技术相关专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3项,分别为“一种油墨废水电化学处理系统(ZL201910250915.0)”、“一种高效催化臭氧氧化金属基陶瓷膜的制备方法(ZL202210578398.1)”、“一种处理难降解废水的电催化氧化装置(ZL202411400050.9)”;实用新型专利8项,分别为“一种电镀废水处理电催化氧化装置(ZL201920418802.2)”、“一种含氰废水电催化氧化处理系统(ZL201920418770.6)”、“一种化学镍废水电催化氧化处理系统(ZL201920420109.9)”、“一种油墨废水电化学处理系统(ZL201920418790.3)”、“一种新型高浓废水电气浮高级氧化处理系统(ZL202121519647.7)”、“一种基于电化学设备的机械刮垢装置(ZL202122586906.4)”、“一种应用于废水冷冻处理中的冰晶制取设备(ZL202122586909.8)”和“一种三维旋转电化学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ZL202122622287.X)”;软件著作权4项,分别为“京源环保电镀废水处理系统软件V1.0”、“京源环保电催化氧化耦合高难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软件V1.0”、“京源环保含镍废水深度处理系统软件V1.0”和“京源环保臭氧催化氧化系统V1.0”。
正在申请并已受理中的发明专利3项,分别为:“一种含氰废水电催化氧化处理方法及系统(201910250903.8)”、“一种化学镍废水电催化氧化处理方法及系统(201910252513.4)”、“一种电镀废水处理电催化氧化装置(201910252512X)”。
③核心技术应用情况
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炼焦、煤化工、石油化工、纺织、染整、制革、毛皮加工、钢铁工业、反渗透浓水、重金属复杂废水等领域。
④核心技术先进性
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相较于传统电催化氧化技术具有代差优势,该技术通过具有电转化效率高、电势窗口高、氧化能力强的电极矿化高难废水中的高危害性污染物,无需投加药剂,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废水处理工艺。公司的“折流式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废水处理设备”经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不属于通用技术,也不存在快速迭代风险。
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聚焦主营业务,紧跟行业内外业态发展趋势,持续提升主营业务市场拓展力度;积极开辟工业水处理运营新领域,运维收入稳步增长,全力推进业务版图向外延伸;同时,公司加大对算力市场的挖掘与开发,为主营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得益于这些项目的良好表现,公司整体营收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06.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0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2.31万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3.34万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91096.44万元,同比增长3.75%;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91709.42万元,同比增长17.45%。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