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丛麟科技(688370)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2023)》,公司所属行业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N77)”;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中的危险废物治理(N7724)”;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属行业为“7节能环保产业”项下的“7.2.5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服务”的“7724危险废物治理”;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公司所属行业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鼓励类行业。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以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为主营业务,是集危废处理技术、危废综合处理新模式和危废管理体系现代化优势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和产业综合环保服务商。公司主要为上游生产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危险废物提供处置服务,是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司已成功布局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等区域,形成5大生产运营基地。
上海天汉已核准年处理规模为22.8万吨+28万只包装桶(沪环保许防〔2025〕1406号),可处理34大类危险废物,可资源化利用23大类危险废物,涉及九大工艺,分别为:焚烧、有机溶剂、矿物油、乳化液、废酸碱、含重金属废物、包装容器、综合废物、含油金属屑;
山东环沃已核准年处理规模为20.15万吨(滨州危证43号),可处理30大类危险废物,涉及五大工艺,分别为:焚烧、物化、乳化液、油泥、包装容器;
蓬莱蓝天已核准年处理规模为:填埋1万吨(烟台危证027号);
夏县众为已核准年处理规模为4.5万吨(HW省1408280071),其中填埋3万吨,焚烧1.5万吨,可处理40大类危险废物;
盐城源顺已核准年处理规模为:焚烧1.5万吨(JS0924OOI567-5)。
近年来,受行业发展周期影响,危废处理行业目前仍旧面临供过于求和业内激烈竞争的挑战,危废处置单价仍呈下降趋势,多地政府已陆续发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投资引导性公告,建议社会性资本谨慎投资处置能力已严重过剩的危废处置项目。面对此严峻的经营环境,公司积极采取相关提质增效措施应对市场变化,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在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等区域的危废处置市场份额保持相对稳定,市场地位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危险废物处理业务主要分为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两种模式。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公司向上游产废单位收取危险废物处置处理服务费,结合危废的特性、组分,安排相应的处置处理方案。对于不具备再生利用的危险废物,公司则根据处置方案、处置难度和处置量与产废单位协商定价,收取危险废物处置服务费。对于具备再生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公司针对大部分上游产废单位收取危险废物处理服务费,同时通过资源化利用产生的有机溶剂、无机盐类、基础油、重金属和包装容器等资源化产品对外销售,取得资源再生产品销售收入。对少部分高再生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公司不收取危险废物处理服务费,个别情况下需要向上游产废单位付费获取。
2、危险废物接收模式
当上游产废单位有危险废物处理需求时,公司市场部门人员将与产废单位进行业务洽谈,了解上游产废单位的基本情况、产废种类、产废数量,并将危废信息提交至公司ERP系统,判断该危废是否曾入厂处理。对于曾经入厂过的废物,技术部门将判定是否予以接收;对于未曾入厂过的废物,由市场部门人员将危废样品送至公司实验分析中心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最终根据报告判定是否予以接收。对于予以接收的危废,技术部门确定危废包装要求,估算危废处理全生命周期和危废处理成本,并对危废处理方式提出具体的建议。公司市场部门基于以上信息向客户提供报价,与客户协商确定最终的危废处理方式并签订合同。
危废由客户转移发运至公司时,客户填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上传至当地环保部门系统,危废转移联单中载明了具体危险废物及其对应的处理方式,公司严格按照联单载明的方式进行危险废物处理。
3、危废处理模式
公司接收危险废物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要求的规定进行分类存放,生产部门将根据库存情况以及车间处理能力安排生产,并将相应计划传达至计划部门。计划部门协调危废仓库办理出库手续并按要求放到指定周转区域。公司通过核心技术的持续开发,实现了危废处理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公司无害化处置采用危险废物焚烧和安全填埋改变危险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危险废物数量、缩小危险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效果;公司资源化利用以危险废物为原料,在满足处理过程无害化的基础上,生产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资源化产品包括有机溶剂、无机盐、基础油、重金属和包装容器等。
4、采购模式
公司各部门如有采购需求,则通过公司内部的信息化系统进行申请,采购人员根据请购单,依据供应商报价生成询价单并报上级审批。履行完成审批程序后,采购人员将带有供应商信息和已确认价格的请购单转化为采购订单,分发至对应的供应商。
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采购原材料及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处置填埋:公司将经焚烧等工艺后的灰渣运送给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并支付相关费用。
(2)运输服务:公司选取有资质的运输公司,通过比较价格、服务质量和运输资质范围后签订合同,并支付相关运输费用。
(3)原材料:公司原材料主要包括处理所需的化学品和包装物资等,公司各部门及车间根据实际情况向采购部提交采购需求,由采购部统一对外采购。
(4)能源类:公司能源类采购主要包括电力和生产经营用水等的采购,与电网公司和水务公司定期进行结算。
公司推行集中采购策略,对集团内各子公司通用的设备、原材料、耗材、服务商等进行综合类采购项目的统一招标。通过招投标形式,公司预期能够进一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资源化产品销售模式
公司将资源化利用后再生的有机溶剂、无机盐类、基础油、重金属和包装容器等产品对外出售。公司销售部门负责合同及订单评审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般合同及订单的评审工作;在与顾客接洽的过程中,销售部门负责沟通商务方面的信息,控制合同及订单的重大修订,并收集市场信息和顾客反馈意见。公司对外销售产品主要采用客户自提的交货方式。在销售渠道方面,公司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还通过互联网、公众号及APP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6、研发模式
以服务市场与科创为导向,公司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持续加大对公司五大核心技术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资源化产品研究开发工作,进而巩固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产学研融合创新上,公司现已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创新的良性互动模式。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公司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研发管理机制,促进了研发项目的高效推进。在项目立项环节,技术部门组织对相关课题从必要性、行业先进性、技术路线可行性、项目组织合理性等维度进行研究论证,为研发项目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完成立项后,技术部门牵头组建项目组,项目组围绕项目技术、进度、成本等目标,通过控制过程关键节点,稳步推进项目研发各项工作,依次通过小试、中试等验证最终的研发成果,并且在中试过程中依托公司运营管理部门的生产实践经验、工程管理部门的工程实践经验及技术部门的专业技术能力,形成了快速高效协同模式,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保障。在研发成果产业化转化过程中,公司拥有高效的多中心协同模式,确保公司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高效益产出。项目完成后,项目组第一时间对研发项目进行总结,将其中的成果通过专利进行有效保护,并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进行成果鉴定和推广,有效支持公司可持续发展。
未来,公司将继续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研发效率,推动构建更广泛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同时,公司还将加大高端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为公司的科创引领提供有力保障。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所处的危废行业正处深刻转型期,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前期产能集中释放导致市场行情供大于求,行业内多数企业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竞相降价,行业内普遍面临处置价格下行压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644.12万元,同比下降11.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8.35万元,同比下降89.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89.1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8.4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ROE)0.21%。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10225.47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2.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262891.53万元,较报告期初下降1.43%。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聚焦主业强健根基,纵深推进降本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围绕“开源、降本、提质、增效”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以“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为主题,集团内部发出倡议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并制定了行动计划。聚焦现金流,在“微利-快速周转-客户续约”中找出路;紧跟市场需求,通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建立客户粘性,积累品牌势能;紧抓精细化成本管控,7部门内试行成本包责任制,经营业绩与成本管理深度绑定;不断优化与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各子公司于2025年初调整了部分经营策略及领导班子,2025年上半年,子公司山东环沃、盐城源顺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均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正向符合预期的良性方向发展。
2、延申布局生物柴油,践行国家双碳战略
公司通过前期深入细致地尽职调查、充分论证与审慎决策,于2025年1月以6800万元投资广西融合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性布局生物柴油新能源赛道,扩大延伸公司资源回收利用业务领域的同时,助力国家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升级转型。本报告期内,广西融合生物项目按建设计划顺利推进,将于2025年下半年内建成投产。
3、科创引领企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置于重要发展战略核心位置,以客户需求为主导,以提高危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率及产品附加值、降低危废无害化处置成本为方向,不断技术攻关,攻克行业技术难点;同时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投入多项新技术研发项目,持续巩固深化技术的行业领先水平。
在当前危废处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公司坚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围绕五大核心技术方向持续推进优化升级。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聚焦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氟废酸,开展高价值资源化深度开发。目前相关技术已取得阶段性突破,顺利进入中试阶段,未来将实现含氟废酸的高值化循环利用,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知识产权申请9件、新增授权9件;13项在研项目稳步推进,主要覆盖集成电路、医药、化工等上海重点发展行业,其中1项已结题、4项进入中试阶段。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已发布《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公司将通过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质量,强化市场竞争力,保障投资者权益,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公司将结合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股东中长期回报的角度考虑,积极实施回购与分红,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当前,公司仍旧面临危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伴随着处置能力落后企业的退出,预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将借此做优做强现有业务,提升产能利用效率。同时,积极从国家政策、公司自身优势等方面汇聚强大力量,坚定围绕最新公司战略规划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研发实力和完备的技术体系
公司专注于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业务,技术创新始终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紧密围绕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打造“技术+服务+数据”三位一体的危废处理生态体系,为行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标杆示范。在无害化技术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新增获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拥有12项发明专利和6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资源化领域,公司在报告期内新增3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获得了14项发明专利和52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不仅体现了我们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也为我们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累计主、参编了9项重要标准与规范,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公司不断完善研发体系,以自主研发为主导,辅以产学研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创新的良性互动模式。公司与多所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公司在无害化技术和资源化技术方面已经掌握了五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这些核心技术的持续开发创新及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为推动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人才及团队管理优势
人才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公司已建立起一支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与管理团队,涵盖了环境、化工、设计、设备管理等多个领域。团队中多名核心技术人员长期服务于公司,他们在研发和技术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参与了众多重大科研项目。这些专家深厚的专业基础、丰富的资历背景和研发技术经验,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动了我们业务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为了吸引并留住这些优秀人才,公司不断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潜能与热情。这些举措不仅为公司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构建优秀、稳健的人才及管理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先进的市场管理及风险防控能力
自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积极开拓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并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商业合作关系。这些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上海先进半导体等信息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以及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等高端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还有万华化学、特斯拉(上海)等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以及合全药业(药明康德)、复旦张江等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企业。客户覆盖领域的广泛性不仅证明了公司拥有为不同行业解决危废处理问题的技术能力,也为我们赢得了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行业内细分领域的发展动向,公司内部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和业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4、运营管理模式优势
公司在国内首创“大卖场+多协同”模式,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凭借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方面的全面技术优势,构建起了一个内部可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将经济活动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废物产生。此外,基于低碳发展的理念,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实现了业务种类的优势互补,构建了一个高效且环保的危险废物“内循环”处理体系。这种内部协同不仅提升了公司的运行和管理能力,还显著增强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5、行业资质与规模优势
由于危险废物治理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的监管,涉及收集、转运和处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许可证,因此该行业存在一定的资质壁垒和进入门槛。新企业获得相关资质所需的审批周期也相对较长。此外,由于危险废物的种类繁多,拥有全面经营资质的企业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公司目前掌握有危废焚烧、废乳化液处理、废矿物油处理、金属废物处理、综合废物处理、废溶剂处理、废酸碱处理、废包装桶处理及安全填埋等九大危废处理工艺。这种全面的技术储备使公司能够作为一个综合型危险废物处理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
公司凭借在危废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突破并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废有机溶剂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废包装容器再生回收工艺及关键技术装备”“含铜废液深度净化循环再生工艺关键技术”“回转窑危废焚烧结焦防控及在线清灰清渣技术”“危废焚烧烟气低成本协同处理工艺技术”五大核心技术体系。凭借自身专业性及人才优势,在危废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领域积累了大量研发成果,并形成专属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上。
(2)核心技术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夯实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同时紧密围绕危废行业“绿色化、资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依托多年积累的雄厚技术研发实力,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研究,致力于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危废处理行业提供新质生产力。目前子公司上海天汉已获得上海临港新片区“智能工厂”称号。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危废行业各项标准的起草及制定,各项研发工作进展顺利推进。公司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加大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对公司五大核心技术进行技术优化、技术迭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技术含量,巩固了公司的核心技术体系,以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申请知识产权项目含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其他共9件,新增获得授权9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114件,软件著作权1件,其他知识产权成果35件,合计176件。
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644.12万元,同比下降11.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8.35万元,同比下降89.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89.1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8.49%。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