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浙版传媒(601921)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浙版传媒以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印刷为主业,是一家集出版、印刷、发行及零售等传统业务并融合数字出版、数字媒体、数字营销、信息技术服务、在线教育与培训等新兴业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企业。
1.出版业务:公司旗下11家出版单位坚持专业立社、品牌为先的精品生产原则,聚焦精品出版,提高原创出版能力,打造具有高显示度、高辨识度、高美誉度的原创产品,不断壮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等精品集群。强化融合出版,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向电子书、音视频、数据库、精品课程、IP运营等全媒体呈现方式转型,依靠“一种内容、多种产出”构建传统纸书的线上多维呈现。
2.发行业务:公司旗下浙江新华推进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完善旗舰店、标杆店、标准店、特色店四大体系书店集群建设,全力保障教材教辅和市场图书发行。公司构建了以浙江新华、博库集团为主体,涵盖垂直渠道、平台渠道和短视频渠道的多场景线上图书零售体系,满足用户图书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3.印刷业务:公司旗下印刷集团开展出版物印刷和社会印务加工,推进“浙印云”按需印刷数字平台建设,满足短版、小批量图书生产和个性化产品加工需求。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围绕“书、店、数、链、人”五要素协同发展,通过年度重点任务、季度经营工作清单化落实督办机制,扎实推进生产经营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性成果。2025年上半年,公司教材教辅基本盘稳中有增,线上销售规模有所回落,实现营业收入50.93亿元,同比下降2.66%,随着改制文化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恢复,公司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增长33.50%。
一、夯实出版主业增长基础。公司持续深化“第一选题”出版工作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库,实施动态跟踪管理。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浙江实践的内在联系,推进《习近平在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关于文化发展的理念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等重点主题出版项目。以原创出版物生产、专业产品线建设为基石,构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出版品牌。文化浙江出版工程推出“浙江文化印记”丛书、“浙学大家”丛书第一辑、《中华礼制文明的发端:图说良渚玉器》等图书,“诗话浙江”丛书累计销量超8万册。宋韵文化出版工程推出“宋刻大系”之《春秋经传集解》《孙子算经》。传统文化创新出版工程推出“书架上的博物馆”丛书、《国之根脉:给孩子讲中国精神》《论语六讲》等出版物。学术原创出版工程推出《21世纪心理学新探索出版工程(第一辑)》《中国沙漠治理路径选择与技术创新》《中国减贫学研究》等图书。强化市场导向和产品线建设,按照新出版、新营销逻辑,打造更多爆品。少儿社《你好,蛤蟆先生》系列上市半年印数47万套,总码洋5600万,《漫画丛林法则》上市后累计加印12万册。打造“国之”系列作品,《国之骄傲》上市半年销量突破10万册,3月上市的《国之海防》印数逾3万册。人民社东野圭吾新作《架空犯》上市即登顶当当双榜Top1,文艺社持续推出《斗破苍穹》《凡人修仙传》等网络文学作品,《剑来》系列累计加印突破100万册。上半年,公司新书在整体零售市场表现亮眼,新书实洋占有率同比上升至1.97%。3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榜单,11个项目入选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7家出版社入选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100强。
二、优化升级发行服务体系。公司持续优化线上线下双循环发行体系,打造线下多维度文化场域,构建线上新媒体传播生态链,强化渠道建设与物流保障,推动图书发行商向综合文化服务商转型。通过渠道整合、品牌赋能与多元业务协同,浙江新华实现线上板块营收逆势增长18%,多元业务自营模式日趋成熟,通过丰富产品类别、定制开发等方式快速整合优质产业链资源,上半年营收同比增幅15%。博库集团深化“一新五力”战略,开通淘宝速卖通跨境渠道,营销矩阵建成品牌直播间,代播业务赋能精准触达,服务端升级智慧物流体系,自提代发业务拓展供应链场景,上半年打造125款独家定制爆品,渠道拓展新增分销商458家。文艺社《剑来·笼中雀》限定版发售,联动浙江新华、博库集团等线上平台专场直播,单月销售13万套,码洋超2200万元,彰显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的示范效应。出版社新媒体转型成效突出,人民社短直营销创收近700万元;少儿社聚水潭平台上线5个月销售额破2000万元,抖音旗舰店跻身自播榜前三,《少年慕野》系列销售21.2万册。全民阅读生态构建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举办之江好书节、春风悦读榜等活动3000余场。金华、开化新华书店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杭州解放路书店入选“全国最美书店”,全域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加速成型。
三、加速推进数字融合转型。公司在关键技术研发、数据资产整合、应用场景创新及产业生态构建等领域持续推进出版融合进程。完成出版行业大模型“编辑+AI”应用建设项目合作伙伴招募,与讯飞智元系统规划涵盖编辑协同、多维度内容审校、翻译质检及图书知识库等智能场景,着力提升内容生产质效。推进智慧教育服务项目建设,以教辅数字化、课后服务等场景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平台资源,促进形成覆盖全省的教育数字化服务体系。“浙江省数字教材服务平台”新上架资源累计下载量逾60万次,“浙教云”平台整合7个平台200余个App,形成K12教育统一入口,职业教育板块开发数字教材出版平台,高中数学作业本数字化试点已覆盖全省83所中学。深化“火把知识服务”等重点平台建设,强化数字阅读场景拓展及融合精品工程实施,推出62个S+级、114个S级、472个A级优质内容。短剧业务新储备成品50部,联合投拍上线18部,总播放量超1亿,3部短剧内容热度值超5000万,游戏业务新获批版号27个。科技社新增电子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出版两类资质,将促进跨界融合,在精品出版领域探索更广泛的内容业态和分发渠道。公司迭代升级“智版大脑”中台,实现编、印、发产业链多系统数据贯通。浙江数字出版产业基金接续投资,积极参与“文化+科技”优质标的。通过系统性推进数字内容生产形态革新、知识架构重构与营销模式升级,公司正加速形成技术驱动、数据赋能、生态协同的出版融合新模式。
四、稳步提升产业协同功能。公司持续推动“编、印、发、供”各环节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营销互动,实现高效统筹、协同赋能、融合运作。制定实施《浙版传媒印制业务派发管理办法》,建立印厂综合评价与业务派发挂钩机制,印刷集团印装品种、色令数同比分别增长20%和38%。印刷集团在技改研发上突出质效功能,扎实推进智能印刷生态体系构建项目,“人工智能与产线集成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示范应用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项目,国产首台合作研发的高速十六色书刊轮转胶印机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正式投产,生产旺季期间的峰值保障能力以及自动化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行业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浙江新华联合博库集团等7家机构主导编制《图书交易信息格式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启动。公司持续推进资产运营提能增效,加快武林921数字文化产业园招商工作,浙江新华盘活空置房产1.3万平方米,博库书城文二店、外文书店改造装修项目顺利推进。开展出版纸张优化库存专项工作,重点去化一批历史遗留及3年以上库存纸张。印刷集团创新推出“印刷文化课堂”系列研学课程,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实现库存纸张增值利用。
五、焕发治理体系创新效能。公司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数字赋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管理效能实现全方位提升。完善“预算—考核—分配”管理体系,试点“一业一策”考核模型,加大差异化考核分配力度,平稳过渡所属企业新旧考核办法执行,根据考核对象履职尽责情况和贡献大小,在分配中合理拉开差距,将7项核心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实现业绩贡献和薪酬水平同向联动。同步推动考核结果在预算执行等环节的应用,逐步建立“以效定酬、以绩定奖”的薪酬激励制度。围绕出版转型需求,系统推进人才管理机制改革,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体系。以干部届中调整为契机,大力推进公司中层干部跨单位、跨板块交流任职,有力促进能力提升。印刷集团尝试平版四色印刷机台机长竞聘上岗,推进“机长持证上岗制、质检员分级制”改革,逐步建立关键岗位能上能下、定期调整的机制。浙江新华全面深化绩效管理改革,分级分层构建科学考核体系,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初步实现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责任传导。公司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修订完善了定点印刷企业管理、纸张采供存管理、库存管理、合同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为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防风险能力筑牢基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