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南京化纤(60088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粘胶短纤行业
报告期内行业整体开机率较为稳定,国内产量约为213.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6万吨。2025年一季度市场价格震荡走弱;二季度受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价格下行,到二季度末粘胶短纤市场价格回落至12,700-12,900元/吨。
报告期内国内莱赛尔纤维产量约28.6万吨,较上年增加8.6万吨,行业产能亦有所增长。莱赛尔纤维在无纺领域需求同比增加,同期出口情况较好。报告期内莱赛尔纤维价格缓步上行。
PET结构芯材行业
报告期内PET粒子均价约为6,050元/吨,同比下降约14%。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5年1-6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51.39GW,同比增长约99%。PET结构芯材行业在风电行业的应用有所企稳,亏损面有所修复,在非风电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在全体股东支持下稳步推进重大资产重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以经营结果最优化为目标,统筹做好降本增效和经营管理工作。
(一)稳步推进重大资产重组
2024年11月公司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南京化纤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等相关议案,拟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南京工艺100%股份,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本次重组标的公司南京工艺主要从事以滚珠丝杠副、滚动导轨副等为代表的滚动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装备制造领域基础零部件,滚动功能部件下游领域广泛,存量市场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此外,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提速发展,也打开了滚动功能部件未来增量市场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按时序稳步推进重大资产重组,本次资产重组将公司原有业务整体置出,同时将盈利能力较强、市场空间广阔的滚动功能部件行业优质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转型,为上市公司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二)深挖企业潜能,最优化经营结果
报告期内为最优化经营结果,公司根据粘胶短纤和莱赛尔纤维市场行情变化,动态调整生产计划,阶段性实施停产并同步进行设备检修和优化提升。
金羚生物基积极按照降本增效的工作目标要求,完成生产维修、项目改造及安全整改共65项。制定的年度降本增效工作举措共计22项,内容涵盖原材料优化调整、废胶排放量降低、智能化改造、参数优化等,各专项工作稳步推进中。
报告期内江苏金羚共组织实施检修项目1,118项,上半年共完成968项,完成安全、环保隐患整改20余项,同时完成了对长丝束提产改造工作。报告期内江苏金羚实施了锅炉高温疏水泵自动控制改造、原液精研磨密封方式优化、CAP碱洗槽伴热管等降本创新举措10余项,有效提升了设备效能。
报告期内上海越科优化PET结构芯材的投标策略,优先保障优质订单、核心客户订单。非风电市场方面,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目标客户基础。其他客户呈现"小批量、多频次"订单特征,客户活跃度提升,客户对PET结构芯材市场认知度增强,为未来销量增长奠定基础。上海越科以技术创新牵引降本增效,通过自研助剂以及国产化、丰富产品序列、可回收材料的利用、设备自动化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综合成本。
(三)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科技攻关项目方面:主要围绕《基于原位植入技术开发系列高值化莱赛尔项目》《PET材料船艇工程规模化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以及高积碳型阻燃剂、PET极限密度发泡工艺、共挤PET发泡板材、CFRT项目开展实验,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持续推进PET结构芯材产业化,完成医疗柔性板、冷链三轮车车厢、高铁、3D打印建筑等应用领域中的样品制作工作和示范项目落地,并协同上下游客户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市场推广。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粘胶短纤生产管理经验;公用工程项目配套齐全,成本控制能力强;公司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工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设有新材料研究院,研究院总部位于江苏南京,下设三个分院:生物基分院(江苏南京)、工程塑料分院(江苏盐城)及新材料工业设计分院(上海),主要围绕莱赛尔纤维、PET结构芯材及其他新材料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工作。公司拥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差别化粘胶短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三个省级研发机构。公司坚决加快落实“发展壮大主业,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决策,建设年产4万吨莱赛尔纤维项目,促进主业提档升级。
公司PET结构芯材产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产能位居国内前列。公司产品覆盖60-300千克/立方米不同密度的全系列产品。公司PET结构芯材产品在风电和非风电应用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优势。
作为具有60余年历史的国有上市公司,公司在快速变革的新时代中建立起了持续发展的战略定力和保障机制,适时进行重大项目投资与并购,持续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公司已启动并有序推进重大资产重组,通过置出亏损资产、置入优质资产,实现业务转型升级。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