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宏观深度报告:跨越百年的产能调整经验:如何从失衡到再平衡

来源:东吴证券 作者:芦哲,占烁 2025-08-05 19:4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宏观深度报告:跨越百年的产能调整经验:如何从失衡到再平衡》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我们选择历史上跨越百年的三个典型的产能调整案例进行分析,来看对供需再平衡有何启示。一是19世纪后期美欧的长期萧条,由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引起产能失衡;二是1929大萧条,政策经历了从不干预到干预的转变;三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去产能,产能政策经历了相反的变化,从干预到不干预。主要结论如下:
(1)产能失衡存在负反馈循环机制,若不加控制可能持续二三十年。产能失衡容易形成自我强化,如物价下跌→企业利润减少→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居民就业和收入走弱→消费需求下降→物价下跌。因此,依靠市场自发出清的话,可能耗时良久,甚至不乏持续二三十年的案例,如1873-1896年长期萧条、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2)面对产能失衡,政府干预比不干预要好。1929大萧条后,从胡佛到罗斯福,政策加强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干预,同时积极刺激需求,较快走出萧条。而日本面临供需失衡,产业政策从“干预”到“不干预”,使得萧条时间大幅拉长。在70年代,企业无法完成过剩设备的处理时,日本政府通过“共同行动”组建萧条卡特尔,帮助企业顺利去产能;90年代后,面临产能失衡,政府减少了“共同行动”等供给端的直接干预,直到泡沫破灭十多年后,即2003年后,僵尸企业才逐渐出清,供需不平衡持续很久。
(3)供需再平衡,需要在控制产能、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个环节同步发力,单靠供给政策或是单靠需求政策,可能都是不够的。欧文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将通缩循环分为9个步骤:①债务清算和资产抛售→②银行存款收缩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③价格水平下降→④企业净值下降→⑤破产增加与利润减少→⑥产出下降与失业上升→⑦悲观情绪蔓延→⑧货币窖藏加剧→⑨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进一步抑制需求。从我们的案例来看,1933年罗斯福新政,控制价格下跌、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方面采取了有效政策。日本70年代产能过剩,至少也在控制产能、稳定就业、稳定资产价格等方面及时出手;相比之下,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供给端政策干预不多、需求端政策犹豫反复,导致了失去的三十年。
(4)困境中蕴含着机会,大规模供需失衡往往也是劳动工资改善和内需回升的契机,治理供需失衡的改革政策,有助于推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接连经历了1873-1896长期萧条、1929大萧条,供需失衡频发,扩大需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带来了工人权益、劳动工资等状况的改善,加快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
(5)对新兴产业而言,去产能和反垄断可能交替出现,根本上需要规范政府跟市场的关系,规范竞争秩序。新兴产业经历产能去化后,往往会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形成垄断组织,如美欧长期萧条后形成的托拉斯、卡特尔。这种市场结构的变化,可能会重塑政府跟市场的关系。美国在1887年通过了《州际商业法》(Interstate Commerce Act),成立了州际商业委员会(ICC),开始对铁路运费和竞争行为进行监管;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拉开了反垄断的序幕。治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既要推动低价低效企业自动退出市场,营造产能有效出清的市场环境,也要防止形成市场垄断,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规范竞争秩序,规范地方政府补贴、银行贷款,规范企业公平竞争行为。
风险提示:(1)部分历史案例间隔较远,历史的细节可能有所缺失,如1930年之前的案例;(2)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产能失衡时面临的环境并非完全相同,这些不同点我们可能未能完全囊括;(3)在使用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经验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吴证券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