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山西证券《向在用车检测、后市场进军,汽车技术服务龙头再出发》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中国汽研(601965)
投资要点:
公司是汽车技术服务领域领军型企业,其以法规标准为抓手,构筑ToG/ToB/ToC三位一体稀缺影响力。19-23年公司技术服务业务收入CAGR超22%,营收占比超80%。公司定位“政府助手”(ToG)、“车企帮手”(ToB)、“消费者顾问”(To C),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提供车辆检测服务、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通过咨询、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方式进行变现。服务产生数据,数据积累推动服务能力提升,这种螺旋成长模式构筑了企业护城河。
产业变革与竞争加剧,汽车行业“卷产品”、“卷研发”,为技术服务行业增长提供了基础。近年来,“新四化”产业变革、自主品牌及供应链崛起,我国汽车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9至2023年,A股汽车行业研发总支出CAGR超过18%,且行业研发费用率从2.74%提升至3.90%,+1.16ptc。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为相关技术服务业务增长提供了基础。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正加速建立,行业监管将会呈现新特征,有望推动汽车检测服务行业进入新阶段。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检测项目向电磁兼容、软件测评、信息安全等领域延伸,单车型检测内容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2023年公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包括126项标准法规,其中44.44%已经处于报批与发布状态,标准体系出台正在提速。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将从“产品准入”向“使用管理”延伸,以汽车安全沙盒监管、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等为代表的新监管制度与规范正在稳步推进。检测项目与监管方式上的新动向,有望促进汽车检测及技术服务行业发展。
公司业务纵横拓展,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式。纵向挖掘服务深度提升价值量,横向丰富服务内容加大客户群。公司业务已经从新车型技术服务开始向新能源汽车在用车检测、后市场业务延伸,剑指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
1)纵向构建“测试设备+测试服务+解决方案”一体化服务模式,贯穿测评服务全流程,实现价值量提升。23年公司测试装备业务营收2.93亿元,同比+21.85%。
2)横向拓展服务范围,部署在用车检测,覆盖汽车全生命周期。公司已经从原有的排放检测、整车碰撞等拓展到驾乘体验、“三电”系统、燃料电池空压机、循环泵等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领域的测评与认证,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数据监管平台服务、后市场认证、信息安全认证等新兴领域,并布局新能源汽车在用车检测、后市场业务。23年公司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和测评业务营收5.20亿元,同比+34.17%。
公司围绕客户优化布局、深化改革激励员工、协同母公司拓展海外,经营质量显著提升。
1)公司不断完善区域布局,业务分布日趋合理。23年,公司业务前三区域分别为西南、华东、华北,占比31.83%/29.78%/16.16%,华东/华北业务占比显著提升。24年公司华东基地有望逐步投产,该基地围绕电气架构、车载软件、无线通信和智能座舱等业务板块建设检验检测能力,目标拓展应用软件、工业软件、芯片等研发测试能力,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2)股权激励实现员工与公司发展深度绑定,“资产+人力”成为发展要素,推动公司经营质量提升。公司技术人员从19年846人增加至23年2230人,CAGR为27.42%;23年技术人员占比70.73%,相比19年+8.48pct,更多技术型人才将支持公司技术服务业务向深层次发展,也推动公司23年ROE达到12.63%,比19年+2.99pct。
3)公司并入中国中检,迎来协同发展。依托母公司,23年实现海外分支机构突破,在欧洲、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4个区域设立了境外服务机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汽车技术服务行业龙头,充分受益于汽车行业产品开发与研发费用投入增长趋势。中短期,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逐步发展与成熟,公司在相关领域布局的技术检测与服务业务有望受益。中长期,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在用车检测、后市场等新兴业务,面向汽车保有量的检测业务市场空间巨大,有望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预计公司2024-26年归母公司净利润9.51/10.98/12.91亿元,同比增长15.2%/15.5%/17.6%,对应EPS为0.95/1.09/1.29元,PE为19/17/1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研发投入不及预期;人才团队不及预期;检测基地建设不及预期;在用车检测与后市场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法规出台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