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公司深度报告:低成本航空龙头,定位精准空间可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春秋航空(601021)
本期内容提要:
中国低成本航空领跑者,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15年公司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民营航空第一股。从运营情况看,2019年前,公司国内线及国际线周转量均保持稳定增长,国内线客座率基本保持在91%以上,国际线客座率基本保持在85%以上,客座率稳定且水平较高;截至2023年末,公司国内线、国际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372、47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分别+43.7%、-62.7%;国内线客座率回升到90.3%,基本快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国际线客座率回升到82.2%,国内线周转量已超过2019年,国际线恢复较慢,仍有一定修复空间。从财务情况看,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修复显著。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0亿元,较2019年同期+21.9%;对应归母净利已经扭亏,录得26.77亿元,较2019年同期+55.8%。毛利率及净利率双升,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21.01%、18.98%,盈利指标大幅改善。
行业:低成本航空发展前景广阔。
1)行业趋势1:低成本航空渗透率提升。民航业持续发展,低成本航司兴起、渗透率快速提升,成为民航运输的重要助力。
中国民航发展潜力深厚。2009~2019年十年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由2.31亿人次增至6.60亿人次,年均增长率高达11.1%。根据空客发布的《全球市场预测(2023-2042)》,未来20年内全球客运需求将以年均3.6%增速增长,中国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2%;同时,中国的人均乘机次数将由2019年的0.5次增至2042年的1.7次。
全球及亚太地区低成本航司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亚太航空中心统计,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全球低成本航空的区域内航线市场份额从29.8%提高至34.3%,国际航线市场份额从9.5%提升至17.9%;亚太地区的国内航线市场份额从23.7%攀升至27.3%,国际航线市场份额从5.3%提升至16.5%。无论是全球还是亚太地区,低成本航空公司市占率均提升显著。
中国低成本航空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截至2022年末,中国低成本航空占国内航线的市场份额仅有5.2%,与亚太及全球市场份额均存在较大差距。随后续中国民航出行大众化程度提升,低成本航空公司有望凭借经济实惠便捷等优势迎来较快发展。
2)行业趋势2:票价端改革持续,单位客收有望提升。
民航市场化定价范围逐渐扩大。自2004年起,国内票价管控放开,航空运价逐步由政府指导价转为市场调节价,越来越多航线开始实施市场化定价。从实行市场调节价航线情况看,2014年12月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共365条,至2020年11月航线数目已增至1698条,占当年全部国内航线的比例由13.8%提升至36.2%。从具体航线价格情况看,2017-2023年,主要航线中京沪航线、北京-深圳航线、上海-广州航线票价分别从1240元、2080元、1350元增加至2150元、3650元、2350元,累计涨幅分别为73.4%、75.5%、74.1%,均超过70%,票价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
票价市场化持续有望带动航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低成本航司收入端也有望向上。当前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数量及占比均保持上升趋势,票价市场化持续推进。叠加民航需求回暖、旅客周转量提升、市场调节带动的航线提价效应,航司单位客收预期向上,未来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业绩增长可期,低成本航司或显著受益。
定位低成本航空,降本增效铸造经营强韧性。
1)收入端:公司定位低成本航空,积极布局国内外航线网络。国内航线方面,公司凭借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国范围积极打造区域主基地,注重一线城市开发的同时,加强二至四线市场的航点渗透,迎合市场需求。客户群体定位清晰,契合航线网络建设方向。定位于低成本航空经营模式,凭借价格优势可吸引大量对价格较为敏感的自费旅客,以及追求高性价比的商务旅客。国际线方面,聚焦东南亚及日韩地区,以泰国曼谷、日本大阪和韩国济州为主要的境外过夜航站。2)成本费用端:“两单两高两低”运营模式打造低成本优势。
使用单一机型和舱位,便于采购管理的同时,有效降低油耗及折旧摊销成本。截至2023年末,公司机队规模达到121架,均为空客320系列飞机及经济舱布局。每架飞机座位数相较国内其他航空公司机型平均高10%-15%;对比各航司的单位ASK燃油及单位租赁折旧费用,公司成本优势显著,基本保持在最低水平。
高客座率及利用率降本增效,摊薄单位固定成本。2019年前,公司客座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基本一直领先其余航司,运营效率位居前列。同时,公司保持较高飞机利用率,2019年前飞机利用率基本保持在11小时左右,最大程度摊薄单位固定成本,2019年利用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近两小时。回看公司过去单位ASK非油成本情况,2019年前公司单位非油成本基本不超过0.2元,较其余航司具备明显成本优势。
自主研发核心运行管理系统,凭借信息技术优势降低销售费用支出。公司自主研发出国内最早独立于中航信体系的分销、订座、结算和离港系统,逐渐打造推广出自有电商直销平台,发展位居行业前列。2023年上半年,公司除包机包座业务以外的销售渠道中,电子商务直销(含OTA旗舰店)占比达到97.2%。客户黏性有效增强的同时,公司渠道掌控力和运营效率提升,财务结算周期有效缩短,并且节省了大量销售费用支出,以及便于成本预算管理优化。2019年前,公司单位ASK销售费用基本呈下降趋势,至2019年已降低至0.0060元,与2015年单位销售成本相比大幅下降38.8%,年均降幅达到11.6%。与其余航司相比,公司单位销售成本一直保持在最低水平,且差距逐渐拉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归母净利21.64、30.21、40.12亿元,同比分别+171.3%、+39.6%、+32.8%,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2.21、3.09、4.10元,现价对应PE分别为26.45、18.95、14.27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国内低成本航空龙头,公司成长仍具备较高弹性,行业提振背景下业绩修复加快。综合历史估值情况考虑,首次覆盖,我们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股价催化剂:行业供需状况明显改善,年报业绩超预期,公司月度经营数据超预期等。
风险因素:出行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国际航线恢复不及预期,油价大幅上涨风险,人民币大幅贬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