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 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98.39亿元(-9.09%),归母净利润 12.49亿元(-66.0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1.47亿元(-68.19%);其中 Q3实现营收33.47亿元(-16.12%),归母净利润 1.69亿元(-88.42%),扣非归母净利润 1.46亿元(-89.92%)。
点评:
Q3行业整体承压,盈利大幅回落。三季度受疫情反复、高温、限电等因素影响,地产投资延续弱势,整体需求恢复不及预期,Q3行业库存维持在 6000-7500万重箱,处于较高位置,高库存下价格震荡下行,根据卓创资讯数据,Q3全国浮法玻璃均价(含税)约 1716元/吨,环比下降 229元/吨,同比下降约 1361元/吨,价格下行导致行业盈利承压,根据卓创数据统计,Q3全行业已处于亏损状态。此外,玻璃原燃料价格仍处于高位,Q3全国纯碱均价约 2822元/吨,环比提升 15元/吨,同比上涨约 418元/吨;同时石油焦价格也大幅上涨,以青岛石化石油焦价格为例,Q3均价约 4817元/吨,同比上涨约 2042元/吨,成本大幅上涨拉低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行业冷修加速,供给收缩推动行业触底企稳。我们认为,在当前保交楼背景下以及Q4进入赶工旺季,玻璃加工厂订单环比回升;而持续高位运行的成本使得全行业盈利承压,在持续亏损状态下,当前部分窑龄到期的生产线陆续开始冷修,供给收缩让行业重回紧平衡,行业也将逐步触底;而价格的反弹仍需关注需求的恢复,在政策端各地政府关于地产政策的持续放松,近期多地地产再现积极信号,以及多部门重申保交房、稳民生,地产竣工或逐步回暖;从宏观层面来看,地产竣工需求韧性依旧,18-21年地产销售面积超过 17亿平,随着地产企稳及交房周期到来,新开工加速向竣工传导支撑需求,或推动新一轮涨价周期。
光伏产能加速扩产,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我们认为,公司积极布局光伏领域,拥抱新能源赛道,打造光伏第二主业初见雏形。公司第一条光伏压延生产线已经在 4月份点火,当前产能爬坡顺利,良率已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按照公司光伏玻璃建设规划,前期公司已计划在湖南郴州、福建漳州以及浙江绍兴、浙江宁波共新建 5条1200吨/天的生产线并配套深加工生产线,同时计划在马来西亚新建 2条 1200吨/天生产线,此外公司计划在东山漳州基地再建一条 1200吨生产线(二期),在云南昭通新建 4条 1200吨/天生产线,并配套相关的砂矿及深加工生产线,预计到 2025年,不考虑浮法转产的产能,公司光伏玻璃产能也将达到 14400吨/天,未来公司光伏玻璃产能规模将跃居行业头部,随着光伏玻璃产能的陆续投产,将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公司成立子公司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发电,降低用电成本;另一方面,积累光伏电站建设及运营经验,未来在双碳背景下,公司有望更深层次布局光伏领域。
电子玻璃继续扩产,新业务开拓渐入佳境。继公司醴陵电子首条 65吨级高性能电子玻璃生产线在 2020年 4月进入商业化运营,醴陵电子高性能电子玻璃生产线项目(二期)在 2022年 7月建成点火,电子玻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稳步提升。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和电子玻璃业务目前的实际运营情况,公司拟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 2条高性能电子玻璃生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约 78,000万元,届时公司电子玻璃产能将突破 200吨/天,而旗滨电子玻璃新一轮增资扩股,引入了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以此有望切入小米供应链,加速实现国产替代,未来规模效应及品牌优势将逐步凸显;同时中性硼硅药用玻璃一期已经于 21年 10月实现商业化运营,部分产品已批量化生产和销售,目前也在积极推进二期生产线项目建设;电子玻璃与中性硼硅管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公司依托资源、渠道、成本等优势有望异军突起,未来产品结构将更加优化,高端产品提升公司竞争壁垒,整体估值有望抬升。
投资建议:考虑到地产需求恢复放缓,浮法玻璃价格下滑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们调整公司 2022-2024年公司业绩分别为 19.1、32.1和 47.3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71、1.2和 1.76元,对应 PE 估值分别为 12.5、7.4和 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持续涨价,成本压力加剧;地产投资大幅低于预期;新业务拓展进度不及预期;环保监管放松,产能退出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