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扰动导致 22H1产生经营亏损二季度线路受长三角及北京疫情反复的集中冲击,自 12306我们统计 7.30始发终到北京上海本线列车 38对(4-5月疫情最严重期间单日仅 1-2对),远未及疫情前正常水平,同时跨线列车也受较明显冲击。 公司 22H1归母净利润亏损 10.2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10.30亿元;其中 22Q2归母净利润亏损 12.4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12.50亿元。我们测算 22H1母公司归母净亏损 0.39亿元,控股 65%京福安徽公司归母净亏损 9.89亿元。
运量端,短期疫情扰动,中长期仍有空间1)本线车: 22H1年本线列车运送旅客 625.3万人次,同比下降 66.7%。
2)跨线车: 22H1年跨线车运营里程 2276.7万列公里,同比下降 41.5%。
3)京福安徽: 22H1年运营里程 1031.7万列公里,同比下降 30.0%。
我们认为,短期车流客流仍需关注疫情情况;从中长期看,待需求修复完成后,京沪高铁运量仍有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三方面驱动: a)长编组复兴号投运; b)发车时刻织密; c)优化本线车跨线车结构,提升车次配比效率。
运价:期待弹性逐步释放公司自 2020年 12月开启浮动票价机制,整体实行五档票价及快慢车制度; 2021年 6月进一步实行七档票价,同时执行快慢车制度及峰谷制度; 2022年 3月起开放计次票购买,票价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放开。若在疫情结束后市场需求趋于旺盛的情况下,票价弹性或有望进一步释放。
成本端,合同落地叠加战略框架签订, 相对可控委托运输管理费方面:公司已完成新一轮委托运输管理合同签订,结算单价以2021年单价为基数,自 2022-2024年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长 6.275%(2019-2021年均为 6.5%)。
能源支出方面: 公司 2022年 1月与中国电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有望维持运营电力量价稳定;此外扩大合同能源管理试点,有效降低了车站能耗支出。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 28.36亿元、 114.82亿元、 130.08亿元,对应当前股价 PE 分别 79.0倍、 19.5倍、 17.2倍。依然关注公司中长期量价成长空间, 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扰动;京福安徽减亏不及预期;客流恢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