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长安汽车2020年6月单月实现销量19.40万辆,同比增长37.03%。
国信汽车观点:公司6月单月实现销量19.40万辆,同比增长37.03%,其中自主、福特、马自达分别同比增长32.7%、30.7%、36.9%,显著超越行业。行业层面,中汽协预计重点企业6月全国销量228万辆,同比+11.7%,环比+4%,延续5月惊人的复苏趋势,汽车行业景气度进一步确定触底反弹。车型方面,长安在6月先后公布UNI-T 和福特探险者,两款车型在性能、造型、价格上先后超出市场预期。从UNI-T 车型来看,在动力、内饰、材料和智能化方面较竞品吉利ICON、领克02等竞品而言优势明显,更能抓住年轻用车群体的需求。就福特探险者而言,销售价格显著低于市场预期,销量主力的四驱车型价位区间在33-40万,作为全尺寸7座SUV,从性价比而言显著优于竞品奔驰GLC、宝马X3和奥迪Q5L。从长期来看,我们看好两款车型和长安自主明星车型CS75系列、逸动P 继续放量大涨,引领在乘用车行业全面复苏。我们维持公司20/21/22年净利润分别为62.15/50.39/56.42亿,维持每股收益分别为1.29/1.05/1.17元。由于公司2020年利润中包含由于销售PSA 股权以及新能源子公司增资扩股带来的约35个亿一次性投资收益,因此2020年经营性利润我们预计为27亿。维持合理估值区间为15.75-18.90元(维持21年15-18倍市盈率),维持“买入”评级。
评论: 6月集团单月同比增长37.0%,延续5月份强势的复苏趋势长安汽车6月单月实现销量19.44万辆,同比增长37.0%。1-6月长安汽车累计实现销量83.10万辆,同比上升0.7%。
长安福特6月单月销售2.21万辆,同比增长36.9%。1-6月长安福特累计实现销量9.74万辆,同比上涨29.6%。
长安马自达6月单月销售1.26万辆,同比增长30.7%。1-6月长安马自达累计实现销量5.6万辆,同比下滑-8.4%。
长安自主6月单月销售9.13万辆,同比增长32.7%。1-6月长安自主累计实现销量42.01万辆,同比上涨7.2%。
行业逐步回暖,叠加自身强势产品周期行业层面,需求持续回暖。根据中汽协快报,6月汽车行业销量预计完成228万辆,环比增长4%,同比增长11%;
1-6月汽车行业累计销量预计完成1024万辆,同比下降17%。抛开端午假期影响,销量降幅在月内持续收窄,环比增速平均保持在10%以上,整体表现良好,乘用车行业库存相对合理。目前处于疫情平缓其阶段,各家车企通过重视品牌形象、产品技术和服务质量,提升汽车消费的吸引力。随着防疫管控逐步向常态化发展,上半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伴随各地出台的稳定汽车消费政策带来的新增需求进一步释放,带动下半年度全行业汽车销量驶入向上通道。
公司层面来看,新车产品竞争力强劲公司新发两款产品相对竞品而言性价比极高。以UNI-T 为例,相对于吉利ICON、领克02、传祺 GS4COUPE而言,该款车型内部空间更大,动力性能更优秀,外观与内饰更具科技感,且凭借L3级别的智能驾驶为车主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UNI-T 在6月上市10天销量达到7414辆,累计订单突破20000万辆,爆款潜质初步得到验证,后期UNI 系列以及高端品牌帮助长安汽车在中档车型中重塑品牌形象。从长安福特来看,6月新上市探险者终端反馈较好,所处中大型SUV 细分市场竞品较少,有望维持较好的销量与盈利。其他规划新车型包括林肯飞行家、林肯航海家也将在今明年陆续上市,公司将预计持续收益由长安福特新品周期带来的销量增长。
我们认为从福特的改善是缓慢的,18年开始供应体系变革(本土化)、19年开始渠道力改革(日系化),20-22年主要依靠林肯国产、以及海外车型导入。预计23年开始可实现研发本土化。短期看锐界销量有望持续超预期(预计6月6000),叠加近期大中型SUV 探险者上市,数据有望持续改善。我们测算预计6月单月已可实现扭亏为盈。三季度我们预测有望贡献正向投资收益。
自主层面,CS75PLUS 从销量和折扣层面证明过自身产品力,后期CS55Plus 蓝鲸版本延续75plus 外观内饰设计风格,动力层面搭载蓝鲸1.5T NE 发动机,产品力较强。3月上市的逸动plus 也是自主轿车品牌罕见的过万车型。此外,我们尤其看好UNI-T,大概率成为CROSS 级别爆款潜力。我们认为,自主这轮持续产生爆款并非偶尔,而是自主在产品力、渠道力、市场需求把控能力、供应体系把控能力等多维度提升,底层是管理和体制的一些变化。
整体来看6月集团以及旗下各子品牌同比均大幅上升。横向比较,中汽协预计6月全国销量228万辆,同比+11%,长安全集团销量同比+37.0%,大幅领先行业,其中长安自主与福特仍然受益于新车型UNI-T 和福特探险者上市带来的大量销售量,同比增长分别高达30.7%和36.9%。
风险提示:疫情放缓后三季度终端需求复苏后继乏力;新车型上市进度和产量不及预期;整车厂为保证全年销量目标在四季度引发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