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百位海外买家组团采购 点赞中国工厂的响应速度与执行力)
近日,在海智在线第十届全球采购供应链千人会上,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海外买家组团前来采购,规模为历届之最。证券时报记者现场获悉,这些海外买家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不仅带着现有订单,更希望了解中国的创新技术与行业趋势。
瑞士Metal 1st AG创始人Andre Dittmann作为海外买家之一,在谈到中国工厂优势时说,中国工厂具有极快的响应速度与强执行力,“中国工人愿意为按时交付主动加班,这在欧洲极为罕见”。
“海智平台的高效对接,提交需求后可以快速匹配到适合工厂。”在Andre Dittmann看来,这种“高效+精准”的综合体验,对他们而言往往比单纯的低价更有价值。
海智在线创始人兼董事长佘莹说:“海外为中国商品贴了一个‘便宜’的标签,以为只要找到更便宜的地方,就能替代中国,但他们低估了速度、柔性和生态完整性。”
她举例称,在美国加征关税时,有美国客户将订单从中国转移到墨西哥,在中国时,这家客户10个零部件的供应商都在方圆50公里内,下单后次日就能拿货,但订单转移到墨西哥后,10个零部件里,6个要从中国进口,2个要从美国运过来,剩下2个在墨西哥本地做,但良品率只有60%,最终算下来,综合成本要比中国贵50%。“我以为我可以离开中国,但我错了。”该客户说。
“速度快、效率高、柔性,中国供应链对于小批量定制化订单非常友好。”佘莹举例称,一家8个人的小厂,在洽谈海外客户时就没输过,“老板就是决策者,客户一个电话,老板当场拍板,工人加班,当晚就能开工,要100件给100件,要5件给5件。要改图纸,今天改明天出样,所以赢了”。
常州蛰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家明分享了工厂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型的过程。面对“22种零件、近千件、45天交付”的极限任务,他的工厂一度陷入混乱;如今,通过岗位标准化、流程可视化、协同机制化,他把一次次救火式的经验沉淀为长期能力,让“突击小组”成为工厂的基本功。他认为,小批量多品种不是负担,而是工厂建立新竞争力最好的训练场。
佘莹说,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与贸易对象快速变化的关键窗口期,真正的“韧性”,不是比谁能扛,而是谁先能看到自己的盲区。她建议,中国制造业用数智化把工厂的能力变成一张可被看见和快速调用的中国产能地图,通过海智在线递出的“新的可能性清单”,走出旧有圈层和路径依赖,在快速增长的区域贸易和创新市场中找到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空间。
宁波盛威国际控股(中国)有限公司机械事业部经理胡向东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事业部7月份加入海智在线以来,效果很不错,“四个多月的时间,已拓展了10多个客户,其中一位客户,短短3个月已下了20单”。相比客户的拓展,在胡向东看来,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客户范围的拓展,“之前公司客户主要是钣金类,通过海智在线平台的对接,公司客户拓展到塑料件、3D打印等行业,范围更为广泛”。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海外买家还将奔赴苏州、杭州开展专题对接会,并深入走访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的工厂车间,在一线真实场景中考察中国供应链的能力、效率与发展潜力,加速促成合作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