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银国际:车端应用加速 固态电池产业链有望迎来变革)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银国际发布研报称,固态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下一代技术,在安全性、能量密度上具备显著优势,受到政策大力支持。随着固态电池技术和产业化不断成熟,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需求量有望高速增长。在政策和市场驱动下,固态电池量产将提速,技术和产业升级有望对现有生产设备形成替代,固态电池产线设备作为产业链先行者,有望率先受益。建议优先关注干法电极、等静压等新增需求和叠片以及激光切割等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的设备环节。
中银国际主要观点如下:
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固态电池量产继续提速
2024年以来,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继将固态电池列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鼓励产业链协同攻关,多地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固态电池研发和产线建设。同时,产业链内部协同效应增强,设备和材料厂商均在积极推进量产。多方共同推动下,固态电池呈现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格局,验证和量产进度逐步加快。
固态电池设备订单先于终端需求兑现,市场空间有望快速增长
设备投资是产业落地的前置环节,其订单和收入确认天然早于整车放量。当前固态电池产业整体处于中试和工艺路径确立向产线能力建设过渡的阶段,部分企业已完成关键材料和电化学体系的实验室突破,正加快建设中试或量产线。根据EVTank数据,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0.0亿元,其中半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38.4亿元,全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1.6亿元。EVTank预计,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推进固态电池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显著提升,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079.4亿元。
前段与中段需引入新设备并进行升级改造,后段设备以性能和参数升级为主
固态电池产线设备和传统液态电池呈现较大变化,其中,固态电池前段设备新增干法电极设备需求;中段设备中叠片机渗透率有望提升,适配多层固态结构,等静压设备将成为产线标配;后段设备中注液工序取消,分容化成设备迎来升级。
固态电池包热管理要求提升,相关设备和材料有望受益
固态电解质的高温稳定性显著提升,其工作温度上限更高,对热管理要求提升,也带动电池包结构件出现变化,隔热材料的用量预计会增加。此外,固态电池需要加压确保其性能发挥,需要在电池包层级进行电芯的加压,相关设备和材料有望受益。
固态电池设备需关注从交付到验证的闭环
与传统液态电池不同,固态电池的新工艺在材料体系、制程复杂度以及稳定性要求上都有更高的门槛,导致设备从研发原型到稳定量产通常需要较长的的验证周期,需要关注设备厂商批量交付和验证进展,优先完成设备验证和获得订单的设备厂商将率先享受固态电池产业化红利。
投资建议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和产业进展加快,上车应用节点临近,对于固态电池的批量化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固态电池产线中,固态电池专用设备是产业化过程中的确定性红利,具备高成长性、高护城河及新一轮价值链重构机会。建议优先关注干法电极、等静压等新增需求和叠片以及激光切割等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的设备环节。建议关注先导智能(300450.SZ)、赢合科技(300457.SZ)、宏工科技(301662.SZ)、先惠技术(688155.SH)、纳科诺尔(920522.BJ)、利元亨(688499.SH)、海目星(688559.SH)、德龙激光(688170.SH)等。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技术进步不达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