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招联消费金融规模业绩双降 高利率模式遭遇考验

来源:中访网 2024-12-10 10:5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今年10月中旬,招联消费金融挂牌转让了四期个人不良贷款项目,总未偿本息金额达到了21.54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这四期不良资产基本处于“打骨折甩卖”,以低于1折的方式拍卖出手。

(原标题:招联消费金融规模业绩双降 高利率模式遭遇考验)

今年10月中旬,招联消费金融挂牌转让了四期个人不良贷款项目,总未偿本息金额达到了21.54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这四期不良资产基本处于“打骨折甩卖”,以低于1折的方式拍卖出手。

招联消费金融“打骨折”转让不良资产背后,该公司正面临规模与业绩双降,不良资产风险上升的局面,过去赖以生存的高利率贷款商业模式也正遭受考验。

—01—

规模与业绩双降

今年上半年,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呈现收缩态势,招联消费金融规模降幅居前,总资产为1578.01亿元,较年初下降了10.55%。

不仅如此,招联消费金融业绩也出现了罕见的下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68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0%;实现净利润17.24亿元,同比下降7.41%。

招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3月,由中国联通和招商银行各占50%股份,旗下有“好期贷”“信用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

在两大巨头加持下,招联消费金融凭借激进的放贷策略,在短短几年内便跃居头部消金公司之列。过去几年,招联消费金融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在狂飙猛进,2018年-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9.56亿元、107.4亿元、128.16、159.3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53亿元、14.66亿元、16.68亿元、30.63亿元,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0.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0.8%。

?截至2023年末,招联消费金融累计放贷规模为2.28万亿元??,总资产规模仅次于蚂蚁消费金融。

然而,2021年之后,招联消费金融激进的扩张策略后遗症显现。2022年招联消费金融业绩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实现营收175.01亿元,同比增长9.84%;净利润33.29亿元,同比增长8.68%;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96.02亿元,同比增长约12%;实现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约8.14%。而到2024年上半年,招联消费金融就出现了负增长。

业绩承压的同时,招联消费金融不良率出现快速上升的势头。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招联消费金融不良率分别为1.78%、1.83%、2.22%、2.45%。

不良率快速上升,令招联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压力陡增。2020年至2023年,招联消费金融的核销不良金额依次为75.41亿元、54亿元、103亿元、117亿元。同期,贷款损失准备分别为67.74亿元、122.98亿元、140.61亿元、163.71亿元。

今年以来,招联消费金融频频密集转让不良贷款。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招联消金已连续发布26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由此可见其资产压力之大。

—02—

高利率模式遭遇考验

招联消费金融不良风险陡增,与其前期激进的放贷策略不无关系。招联消费金融核心产品“好期贷”的客户群以信用不高、收入较低、还款能力较弱的长尾客群为主。

这部分次级客群很难在银行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服务,但自身又有较强的贷款需求。对此,招联消费金融的策略是以高利率向他们提供服务。

此前,招联“好期贷”的平均利率在18%左右。然而,随着利率下行,消费金融行业日益内卷,招联消费金融的高利率策略已经难以支撑。

今年以来,部分消费金融产品利率已经“2”字开头。比如,近期中信消费金融发布最低年化利率2.8%起的贷款产品“有期贷”,引发轩然大波。

消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不断下探,招联消费金融的利率也承压。数据显示,2020至2023年,招联消费金融平均贷款利率分别约为18.03%、17.8%、17%、15.94%。

即便如此,招联消费金融的利率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由此引发部分消费者不满。

在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招联金融前后借了1笔,欠款4万元左右,年利率高达23.725%,分期手续费率水平上加收50%,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年利率。

高额利息策略实际上也直接加大了消费者的还款压力,而消费者如果逾期则可能遭受暴力催收。这一系列因素也让部分消费者对其敬而远之。(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联通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