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催收公司被调查、营收和净利润双降,马上消金以债养债能否为继?)
【来源:机构之家】
近日,澎湃新闻发布了题为《卧底催收公司30天》的调查报道,深度揭示了催收行业的违规操作和乱象,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记者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随机入职4家催收公司,以暗访形式全程记录了从面试、培训到正式上岗的全过程,揭露了催收行业鲜为人知的操作模式及诸多违法行为。
调查显示,这些催收公司为了追回欠款,普遍采取极端手段,包括恐吓、侮辱、爆通讯录、骚扰欠款人家属和单位,甚至发送恶意外卖和快递,在社交媒体评论区进行轰炸等。一些催收员还能够轻松获取欠款人信用卡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欠款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也暴露出行业内部监管的严重缺失。
报道中点名了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作为债权方。虽然马上消费金融未直接参与催收操作,但其对催收公司的监管不足,客观上助长了这些不当行为的泛滥。债权方在选择催收外包机构时缺乏有效监督,使违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针对报道内容,安徽省合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于11月15日作出回应,称根据其职能范围,不负责监管交通银行和马上消费金融等涉事企业,但已将相关情况通报至相应的监管部门,同时提出风险提示,要求对这些企业加强监管。报道发布后,当地公安、金融和市场监管等部门迅速介入调查。目前,部分涉事催收公司已被停业整顿。
暴力催收现象并非孤例,而是在消费金融行业屡见不鲜。在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搜索“马上消费金融”,数据显示其近30天投诉量高达1629条,其中已完成处理的有916条;平台累计投诉量高达34246条,其中已处理28444条。投诉内容集中在暴力催收、贷款利率过高等问题,用户频繁提到“骚扰”“威胁”“恶意扣费”等词语。这些投诉不仅与《卧底催收公司30天》的调查内容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了马上消费金融存在暴力催收现象,同时也凸显了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风控与合规管理方面亟需改进的迫切性。
股权架构复杂且多元,恐有合规风险
作为一家“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的股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根据最新数据,主要股东包括重庆百货(持股31.06%)、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29.51%)、物美科技集团(16.12%)和重庆银行(15.53%)。这种多元化的股东背景为公司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支持,同时也在业务拓展、资源整合和风险分担等方面发挥了协同效应,不仅通过旗下业务的运营为公司带来收益,还为马上消费金融提供了资金支持。
具体来看,重庆百货不仅是马上消费金融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其还通过“股东存款”等形式为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2023年,重庆百货从马上消费金融获得的存款利息收入高达7223.73万元,这一收入大幅增厚了重庆百货的业绩。更重要的是,这种股东存款安排为马上消费金融提供了资金来源,帮助其在扩展业务时缓解了资金压力 。
图 马上消费金融股权架构图。
然而,随着行业监管的逐步加强,金融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在合规性方面面临更严格的要求。根据2024年4月18日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主要出资人的出资比例需从原来的30%提升至50%。这一规定对马上消费金融的股权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
目前,重庆百货、物美科技集团和中关村科金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合计接近77%。其中,物美科技集团既是重庆百货的股东,持股24.89%,同时又直接持有马上消费金融16.121%的股份。这意味着物美科技集团和重庆百货合计持股比例仅为47.18%,未达到50%的新规要求。只有重庆百货、物美科技和中关村科金三方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加才勉强满足要求。然而,这三方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和利益分歧,使得股东间的协调难度显著增加。
为了符合新规,马上消费金融可能需要进行股东间的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这一调整不仅会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还可能重新分配决策权,进一步加剧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何在合规要求与股东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增长失速,营收和净利润下滑
不仅深陷暴力催收的舆论风波,作为为数不多跻身头部的“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还面临着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压力,更因高负债运营而不得不依赖“以债养债”维持资金链。股权结构的复杂性叠加监管要求的收紧,使公司在合规调整和财务健康之间陷入了两难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其当前的经营困境。
在财务表现方面,虽然公司整体上保持了增长,但面临的财务压力和风险逐渐加大。从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的总资产虽然持续扩张,但增长速度逐年放缓。2023年,公司总资产达712.8亿元,同比增长7.17%,然而,相较于2021年和2022年的增长,资产增速明显放缓。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总资产小幅下降至698.21亿元,进一步凸显出资产扩张的疲态。
图 马上消费金融近几年总资产。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金融财报。
与此同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虽然尚有增长,但增速放缓的趋势更为明显。2023年,营业收入为157.95亿元,同比增长16.74%;净利润为19.82亿元,同比增长10.85%。然而,考虑到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31.64%和35.17%的增长幅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呈现逐年放缓趋势。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7.38亿元,同比下降2.11%,净利润为10.68亿元,同比下降20.66%,增速进一步减缓。
图 马上消费金融近几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金融财报。
利润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公司业务及管理费和信用减值损失的快速攀升。业务及管理费从2021年的46.52亿元增至2023年的62.58亿元,同比增长19.68%,增长速度快于营业收入,公司运营效率下降。2024年上半年业务管理费为34.56亿元,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成本控制压力依旧严峻。信用减值损失从2021年的50.82亿元增至2023年的60.24亿元,2023年同比增长9.56%。2024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达23.39亿元,虽有下降但绝对值依然较高,凸显信贷风险管理挑战。
图 马上消费金融业务及管理费和信用减值损失。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金融财报。
资产质量恶化,靠“以债养债”度日
与此同时,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近年来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信贷风险持续加剧。2023年,不良贷款余额达16.48亿元,到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16.54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的2.05%上升至2023年的2.48%,2024年上半年更是升至2.5%。逾期贷款金额同样从2023年的18.9亿元增加至2024年上半年的19.22亿元,逾期率升至2.9%。
尽管公司大幅提高了拨备计提水平,贷款拨备覆盖率从2021年的181.57%跃升至2023年的518.54%,显示出公司对潜在风险的高度警觉。然而,不良贷款率和逾期率的持续攀升,依然暴露出公司在信贷质量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拨备的充足虽为风险提供了一定缓冲,但信贷风险依旧高企。
图 马上消费金融近几年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金融财报。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尽管公司通过股东增资和利润留存不断增强资本基础,2023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93%,较2022年略有增长,但相较于不断增加的负债和信贷风险,这一水平仍显不足。2024年上半年,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12.72%,公司资本缓冲能力的逐步减弱。虽然资本充足率略高于监管要求,但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公司在资本实力上的优势逐渐减弱,未能有效缓解公司的财务和风险压力。
图 马上消费金融资本充足情况。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金融2024年金融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
为缓解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以及资产减值损失不断增加的压力,马上消费金融通过借款、拆入资金和应付债券等方式积极从市场融入资金,以支持贷款业务的扩展。
自2021年至2024年6月,马上消费金融累计发行13次银行间公募ABS产品,发行总额达到182.16亿元;同时,累计发行33期银登信贷资产流转产品,总额高达315.49亿元。银登信贷资产流转业务已实现常态化,成为公司主要的融资工具。然而,随着业务的持续扩张,公司的负债规模也逐年攀升。
2021年至2023年,公司负债总额分别为527.87亿元、567.18亿元和598.07亿元。尽管2024年中期负债总额略微下降至576.09亿元,但整体仍处于高位。
图 马上消费金融近几年总负债。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金融财报。
与此同时,公司支付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支出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分别为80.22亿元、61.54亿元、45.29亿元和18.04亿元。然而,公司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却长期为负,分别为-20.74亿元、-45.87亿元、-35.58亿元,仅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小幅回正,为13.9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已无法覆盖高额的利息支出,公司不得不依赖“以债养债”的方式维持资金流动。
这种高负债运营模式虽然暂时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但也进一步增加了财务风险。若通过金融债获取的资金不能有效推动主营业务发展,公司的盈利能力将被持续削弱,高额的债务利息支出和现金流困境可能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图 马上消费金融现金流量表。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金融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