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第三届绿色金融论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绿色资产具有新时代的财富效应)
论坛期间,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士安,人民日报社证券时报副总编辑江日辉、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总编辑徐冲共同发布了《2024绿色金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银行绿色产品在绿色金融业务中呈现核心地位,其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绿色金融业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存量规模为22157.53亿元,人民币本外币绿色贷款存量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达13.4%。
白皮书提到,当前绿色金融存在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绿色金融产品缺乏统一标准。虽然目前绿色金融产品种类逐渐丰富,但是缺乏官方统一的标准和数据统计,导致市场统计混乱,投资者也无法完全掌握绿色金融产品的信息。此外,绿色金融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影响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市场化水平、环保投资等。
为加快补齐上述短板,白皮书建议,建立绿色金融产品统一标准体系,制定明确的绿色金融标准,由专门的平台来披露相关产品,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实行地区绿色金融“一带一”,发挥东部地区的优势,通过政策帮扶带动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制定绿色金融政策。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参事室原主任王仲伟表示,绿色金融是体现鲜明政策导向的金融。“凡是‘增绿’的要鼓励,减排的要鼓励;反之,要限制,要抑制。正向激励,反向抑制,导向要鲜明,力度要足够大,精准度要不断提高。”王仲伟认为,绿色金融也是创造新财富的金融。绿色资产具有新时代的财富效应,有商业属性,可以产生经济效应,不能把它看作慈善事业。要把绿色金融视为遵循金融本身属性和规律而生的产物。
“绿色金融是可持续的金融。”王仲伟进一步表示,“迄今为止,我们的金融对应的是工业文明需要,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今天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一些创新性的金融,其根本属性就是要拥抱从工业文明向新文明过渡的新需求,根本的还是可持续文明。”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对此,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顾蓓蓓表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都力争在绿色金融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上海作为链接国内外资源的国际金融中心,有望在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上海在绿色金融枢纽建设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金融产品创新、国际合作和市场规模都取得显著进展。然而,上海仍面临许多挑战,这些挑战限制了绿色金融的全面发展和国际化进程。”顾蓓蓓表示,例如,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碳市场活跃度不足,整体交易流动性较低,碳价发现能力较弱。碳市场参与主体集中于高排放行业,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参与度不高,市场结构单一。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董事长寿伟光表示,将进一步关注未来可能对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起到根本支撑性作用的新型储能、氢基能源、绿色航空、绿色建筑等领域,给予优质企业在商业化产业化转变发展阶段的资金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责编:李丹
校对:王锦程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