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特斯拉罕见召回!涉超9000辆Model X

来源:证券时报 2024-08-22 18:54: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特斯拉罕见召回!涉超9000辆Model X)

召回常有,但对于特斯拉来说,实体召回颇为罕见。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特斯拉将在美国召回超过9000辆Model X电动汽车,原因是这些车辆车顶上的一处装饰可能会脱落,增加发生车祸的风险。

据了解,实体召回的情况对于特斯拉而言十分罕见,此前特斯拉主要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在线升级的方式解决汽车存在的问题。据召回管理平台开发商Bizzycar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由于安全问题,特斯拉在美国共召回了近260万辆汽车,仅次于福特汽车。

据记者统计,在中国市场,特斯拉近两年来进行了三次“百万辆级”召回,不过均是通过OTA方式为车辆免费升级软件实现。

在国内刚进行“史上最大规模召回”

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披露称,由于装饰板可能会与车辆分离,特斯拉将召回部分2016年款Model X汽车,共计9136辆。在特斯拉发展历程中,实体召回汽车的情况较为罕见。

此前,特斯拉刚在美国市场进行过一轮大规模召回。7月30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通报称,特斯拉在美国市场发起大规模召回,涉及2021年至2024年的Model 3、Model S、Model X以及2020年至2024年的Model Y车型,共计184.96万辆。召回原因是软件可能无法检测到引擎盖未锁,而未锁的引擎盖可能会完全打开,阻碍驾驶员的视线并增加发生碰撞的风险。

而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也刚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召回”。8月6日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召回公告,称将召回生产日期在2020年10月15日至2024年7月17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 S、Model X及国产Model 3、Model Y电动汽车,共计168.36万辆。

上述大规模召回的原因同样是在前备箱盖解锁后,前备箱闩锁总成系统可能无法检测到前备箱盖处于解锁状态,车辆无法发出“前备箱未锁紧”的提示,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行驶时前备箱盖被掀开,影响驾驶员视野,增加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上述召回,特斯拉方面表示,将通过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升级后的车辆可以识别前备箱闩锁的故障状态,并发出“前备箱未锁紧”的文字和蜂鸣提示。

据记者统计,这是特斯拉两年内第三次在中国市场进行“百万级”召回。此前在2024年1月,特斯拉在中国召回超过161万辆车,涵盖进口Model S、Model X、Model 3及国产Model 3、Model Y电动汽车车型。在2023年5月,特斯拉在中国召回了超110万辆汽车。

特斯拉上线多地政府采购平台

从业绩上看,特斯拉的盈利能力遇到一定挑战。7月份,特斯拉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特斯拉第二季度营收为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创下历史纪录,但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4.78亿美元,同比下滑45%。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销量也遇到压力。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为42.66万辆,同比下滑10.5%。为了刺激销量,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多次进行降价等优惠活动,如7月1日,特斯拉中国宣布推出限时购车优惠政策,针对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推出“5年0息”优惠活动和低息购车等多项优惠,相比标准年费率2.5%,可以省下超2万元的利息,活动将持续到8月31日。

在中国市场的汽车价格战,拖累了特斯拉的利润表现,不过也稳住了其主力销售车型的市场地位。据乘联会数据,特斯拉Model Y 2024年前7个月在中国的累计销量超过了24.4万辆,蝉联全国乘用车销量冠军。

华福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8月份首个完整周(8月5日至8月11日),特斯拉销量达1.55万辆,在各个品牌订单量普遍回落的情况下,特斯拉实现了24%的逆势环比增长。

特斯拉方面向证券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7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Model 3的交付量超过了3.2万辆,同比增长61%,创下了43个月以来的历史新高。

在汽车产能提升、销量回暖的同时,特斯拉也逐渐走入政府采购平台。7月4日,《江苏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团体组织2024—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框架协议采购》公示,特斯拉Model Y进入江苏省政府新能源用车采购目录,这是全国首例特斯拉进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案例。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特斯拉继进入江苏省政府采购目录后,又进入了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超市、云南省政府采购云平台、吉林省政府采购云平台。

特斯拉方面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特斯拉入围政府采购清单是中国政府市场开放政策的一个体现,同时也展示了特斯拉适应中国市场、遵守当地法规的能力。对其他外资企业更加积极地适应中国市场的要求,通过合规经营来获得政府和国企的订单,会起到一定的正面激励作用。

责编:万健祎

校对:冉燕青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