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尚太科技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尚太科技(001301)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和产品 1、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与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一同被称为锂离子电池四大主要原材料。 负极材料主要可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目前市场主流产品为碳材料中的石墨类负极材料,又可具体分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公司主要从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下游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因其综合性能好,在比容量、倍率性能、循环性能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兼具制备工艺成熟、低膨胀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消费电池。目前,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据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主要地位。 (1)公司负极材料产品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如图所示: (2)产品主要生产流程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周期较长,工序较多,不同工序的生产相对独立。公司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由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料通过原材料预处理、造粒、焙烧、高温石墨化、炭化和成品加工等六大工序若干个小工序制成,且不同应用领域或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所需要的工序不同,其中,石墨化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最核心工序,其所耗费的生产成本也最高。 六大主要生产工序如图所示: 2、碳素制品 公司产品还包括以石墨化焦为主的碳素制品。石墨化焦为公司负极材料生产石墨化工序附属产品,其原材料为中硫煅后石油焦,依据其粒径的大小放置于石墨化炉内的不同区域,作为电阻料和保温料使用,经过石墨化炉高温热处理后,形成高碳含量的石墨化焦粒或石墨化焦粉。由于公司石墨化生产规模较大,也成为公司主要产品之一。石墨化焦主要作为增碳剂,应用于钢铁行业和铸造行业,也可作为铝用炭素材料应用于电解铝行业。 2024年上半年,公司小规模恢复了碳素制品金刚石碳源的生产,其与石墨化生产过程工艺近似。金刚石碳源为合成人造金刚石的重要原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有触媒、添加剂参与条件下合成金刚石单晶。 除上述产品外,公司石墨化生产中破损的石墨坩埚亦可以对外出售,主要作为增碳剂使用。 (二)经营模式 负极材料行业主要经营模式可分为“以外协加工为主经营模式”和“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以外协加工为主经营模式,是指将石墨化工序或其他工序进行外协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是指自建石墨化为主的从原料处理到成品的全工序生产线。 以外协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是指将石墨化工序或其他工序进行外协加工,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资产周转率,快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而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从而获得市场。 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是指自建石墨化为主的全工序生产线,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同时对公司各工序设备的设计开发能力、工艺的控制能力以及生产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需要统筹全工序的生产,进行优化整合,便于有效控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的长久竞争力,从而获取市场。 早期,行业内主要企业采取以外协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特别是石墨化工序,近年来,出于成本管控、品质管控的考虑,主要企业纷纷提高石墨化自供比例,通过一体化生产基地布局以提升公司竞争力。 近年来,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影响,国内负极材料市场处于火热态势,一体化产能迅速增加,进入2023年后,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明显,负极材料市场出现了白热化竞争的局面,行业内企业产能利用率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部分新建企业以及石墨化外协加工厂商产能利用率不足,而头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持续进行大规模产能建设,一方面应对仍旧保持增长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持续建设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实现降本增效,对传统生产基地进行改造。由于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周期较长,资本开支规模较大,在新建产能建设期间,外协加工采购成为以公司为代表的头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弥补短期产能不足,维持市场占有率的不二选择,但随着相关新建产能建设的逐步推进,外协加工采购规模将呈现较大波动。 总体来看,一体化生产基地模式仍是行业内新建产能的主流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营产品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购物料主要包括焦类原料、电力、石墨坩埚等。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石油焦、针状焦、煅后石油焦等焦类原料。针对上述原材料,公司执行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采购模式,根据生产计划,由运营中心生成物料需求,在公司生产会议通过后交由采购部执行。焦类原料市场类比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特征,公司主要通过与厂商合作的贸易商进行采购,随着原材料采购规模的不断增加,公司开始同厂商进行直接采购。 电力为石墨化相关工序生产的主要能源,需求量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稳定的电力供应对公司生产至关重要。公司在设立生产基地时即考察所在地的电网、电力供应情况,与当地供电局就电源性质、应急措施等达成协议,签署供电合同,执行统一采购。 石墨坩埚作为容器,装填负极材料半成品放置于石墨化炉内进行高温热处理,使用量也较大。就石墨坩埚的采购,公司会依据生产计划向合格供应商询价,并就交货期、结算等情况进行磋商,最终确定供应商和采购数量,完成采购。 此外,2024年上半年,由于公司负极材料产品体现出结构性优势,销售数量快速增加,在新一体化生产基地尚处于建设周期的情况下,公司适时加大了外协加工的采购规模。公司依据客户订单和销售预测制定生产计划,并就产能不足的部分工序提出外协加工的采购需求,公司采购部门对外协加工商进行技术工艺交流和实地考察,确认后就产品加工性能要求、交货期、结算条款等签订采购合同,并执行采购。 2、生产模式 针对负极材料,公司以客户订单和销售预测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自身生产能力、生产周期、库存情况、市场需求的判断制定生产计划。公司采用一体化生产模式,各个工序分工合作,全部工序自主完成,且各个工序紧凑分布于同一或相邻生产基地,能够控制全部生产流程。2024年上半年,由于公司负极材料产品体现出结构性优势,销售数量快速增加,在新一体化生产基地尚处于建设周期的情况下,公司适时加大了外协加工的采购规模。 石墨化焦为公司负极材料石墨化的附属产品,其生产随石墨化生产而进行,公司不会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 3、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接销售模式,通过销售人员拜访、技术交流等方式与目标客户建立沟通机制。其中,针对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在达成沟通意向后,需要了解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开展研发、样品生产工作,经过送样小试、中试等阶段,最终通过客户的合格供应商审查,实现批量供货,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除销售部门外,公司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同样与客户进行持续交流和沟通,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了公司的全流程销售体系。 针对负极材料主要客户,公司在其生产基地附近设立异地仓库,便于客户开展产品检测,进行生产领用。 (三)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属于锂离子电池的上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与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二次电池主导技术路线,应用场景极为广泛,公司在产业链所处位置及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情况如下: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 2024年1-6月,锂离子电池主要终端应用领域市场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0.1%和3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5.2%,此外,在整车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平稳增长推动2024年1-6月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18.1GWh,同比增长26.6%。 储能方面,电力储能、户用储能以及工商业储能均实现了增长,根据GGII统计数据,电力储能、户用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相关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03GWh、8GWh和3GWh,其中电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达43%。截至到2024年上半年,储能市场仍是锂离子电池终端应用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受下游终端市场需求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影响,2024年1-6月,尽管存在价格困境等不利因素,负极材料市场总体仍实现了一定增长,且产品升级换代带来的市场结构分化,促使第二季度起部分厂商逐步进入满产满销的高景气状态。根据GGII统计数据,2024年1-6月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94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分别为80万吨和14万吨。 2024年以来,负极材料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整体仍处于白热化市场竞争状态,主要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价格水平较低,行业利润率持续收窄,另一方面,以实现“快充”“超充”性能为代表的高倍率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产品,以及其他领域新产品,正在逐步实现对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销售规模快速增加,导致行业内具备较强研发、生产实力,能够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路线,批量生产新产品的负极材料厂商逐渐脱颖而出,业务规模快速上升,市场份额持续增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市场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竞争格局。 (四)报告期内业绩驱动因素 2024年1-6月,公司业绩表现主要与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收入及盈利情况有关。 2024年以来,在前期技术、工艺积累的基础上,公司具备高倍率性能的“快充”“超充”等新一代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能力,受益于相关产品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在2024年1-6月实现了负极材料销售数量的快速增加,销售数量达8.38万吨,较2023年同比增长超55%。但是,基于负极材料市场仍处于白热化市场竞争现状,下游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的客观现实,负极材料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了小幅增长,但增长幅度远小于销售数量的增加,盈利水平同比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 (五)主营业务分析 1、新一代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产销规模快速上升,公司负极材料业务逆势增长 2024年以来,在长期的技术和工艺积累基础上,公司实现了新一代“快充”“超充”性能以及新型储能终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的批量出货,相关产品受终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需求快速增加的带动,产销规模快速上升,推动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数量同比大幅上升,在产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在2024年第二季度逆势增长,2024年1-6月销售收入小幅上升。 2、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积极实践降本增效措施,在价格水平远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情况下,实现了较好的业绩表现 2024年,负极材料行业仍处于白热化市场竞争环境中,产品价格水平较低,远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一方面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差异化产品实现销售增长,摆脱传统产品价格“内卷”的残酷局面,另一方面积极实践各项降本增效措施,进行工艺、装备更新,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继续挑战“成本极限”,在负极材料整体价格水平远低于上年同期的情况下,净利润等核心业绩指标仅小幅下降,实现了较好的业绩表现,有力支撑了股东回报的提升。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成本优势 公司的成本优势主要基于一体化生产模式,并受益于长期生产实践和工艺积累下的石墨化生产成本管控能力。 相较于同行业主要企业,公司负极材料生产全部工序均自主进行,特别是石墨化工序,自供率位居行业前列,极少采购委托加工服务,从而减少因委托加工导致的毛利流出。公司能够控制全部生产流程,进而控制各工序成本,各个工序紧凑分布在同一生产基地,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并减少了运输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 公司曾长期经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业务,积累了丰厚的生产工艺、装备设计和生产管理经验,在多项核心工艺上均有独特设计,通过优化送电曲线,提升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基于对负极材料、石墨化焦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并考虑传统碳素生产基地相对集中于北方,公司选择河北省、山西省作为生产基地所在地,距离主要原材料产地、下游客户位置较为适中,减少了相应运输支出。2018年起,公司选择在电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山西省晋中市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了相对较低的工业用电价格优势,有效降低了相应成本。 2、客户优势 截至2024年6月,公司已进入下游知名行业如宁德时代(300750)、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002074)、蜂巢能源、欣旺达(300207)、远景动力、瑞浦兰钧等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的供应链,并参与新产品开发,不断深化合作,市场份额持续上升。 锂离子电池厂商与负极材料供应商粘性较高,对供应商的甄选和管理较为严格。负极材料供应商认证周期长,在进入锂离子电池厂商供应链后,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下游客户选择供应商之前,通常需要经过送样小试、中试、大试、批次稳定性等严格复杂的产品测试程序,最终实现批量供应,周期较长。出于对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体系匹配确定后则通常不会随意更换。 3、工艺和技术优势 2017年起,公司进入负极材料生产领域,将积累多年的生产工艺经验带入,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引入负极材料专业团队,整合原有的研发人员,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研发团队,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取得了丰硕成果。 公司在石墨化环节,将积累多年的生产工艺经验带入,在工艺上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公司仍在不断改进工艺,探索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公司自主设计的石墨化炉在每个生产基地均进行不断优化,在质量稳定的同时不断探索“成本极限”。 公司针对负极材料乃至锂离子电池行业进行了充分调研,在针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择主要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持续进行技术储备。公司持续同下游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进行深入技术合作,交流研发经验,持续探索在比容量、压实密度、倍率等方面更为平衡的新一代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公司同时在进行设备和工艺改进,将原材料预处理、造粒、石墨化、炭化等工序积累的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于各种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提升原有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形成了较为突出的技术和工艺优势。 4、团队优势 公司曾长期经营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以及碳素制品生产和销售业务,主要人员均在相关领域从业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公司部分核心管理层曾为碳素行业资深技术人员,同时持续引进锂离子电池电化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装备设计、工艺控制等方面均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在行业内有较高的声誉。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将原有碳素专业与负极材料专业人才相结合,组建了公司的核心团队,并构建了若干国内领先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相关行业波动的风险 公司生产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行业周期波动和市场景气度情况密切相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汽车产业大变革的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持续高速增长,形成了对负极材料的强劲需求。储能系统则是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解决方案,近年来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如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系统相关行业增长乏力甚至下滑,则可能导致公司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出现销售价格下降或销售数量的下滑,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将持续深入对市场进行研究和需求判断,收集并分析市场数据,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持续进行产品升级开发、技术和工艺的研究突破,把握新产品、新市场的业务发展机会,提升公司研发、运营、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减轻相关市场需求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 2、客户集中的风险 公司对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销售占比较高,主要为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客户宁德时代的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龙头地位所致。近年来,公司与宁德时代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销售规模持续增加,并逐步扩大生产能力,以适应其快速增长的需求。但是,如果未来公司不能持续获得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的订单,且未能及时拓展新客户,则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对策: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客户、新市场、新领域,扩大并优化现有产品结构,扩大营销规模以提升总收入改善客户相对集中的现状;另一方面积极同现有下游龙头企业客户深入合作,将自身客户、产品结构与下游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相适应。 3、技术和工艺路线变化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锂离子电池相关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研发方向伴随终端行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相关材料技术路线仍在不断突破、创新过程中。负极材料存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基以及复合材料等多种技术路线,其产品在比容量、循环性能、倍率等多个指标各有特点。如果锂电池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导致负极材料技术路线或工艺路线发生较大变化,且公司未能及时研发并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则会压缩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持续、深入地进行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研发,扩大相关研发投入规模,在对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技术和现有工艺进行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加强对负极材料其他方向和其他工艺的研究,增强自身积淀和积累,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技术和工艺路线变化转换为自身竞争优势。 4、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风险 锂电池及相关材料行业尚处于技术快速进步的发展阶段。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巩固和发扬自身优势,公司需要不断投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以应对下游锂电池行业对材料循环、倍率、加工性、安全性、比容量等指标的更高需求。新设备、新技术的持续出现对公司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产品技术开发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可能出现研发项目未能顺利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未能及时运用于产品开发、升级和生产,导致无法持续保持产品竞争力的情况,进而对公司的经营和持续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对策:持续深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积极同产业链相关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和交流,增强对负极材料相关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持续丰富、优化自身产品结构,把握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企业发展机会,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 5、主要原材料及电力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石油焦、针状焦、中硫煅后石油焦等焦类原料,焦类原料隶属于石油化工行业,其供需关系和价格呈现较大的波动。电力为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能源,是石墨化生产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果焦类原料或电力价格有所上调,且公司未能及时采取包括寻求替代原材料和能源动力、调整生产基地以及向下游客户转嫁等措施,则公司面临成本上升,进而经营业绩下降的风险。 对策:一方面积极加强对现有产品技术、工艺的研发,提升管理、生产效率,提升对原材料和电力的利用效率,通过更新设备、改进工艺等方式降低相关生产要素的耗用;另一方面不断开拓研发新的生产工艺,扩大可使用焦类原料的储备,降低对某几类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公司同时将积极通过研发新产品改善、优化自身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6、经营规模扩大的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公司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这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能力不能适应公司规模扩张的要求,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则可能引发相应的管理风险。 对策:一方面积极进行人才引进和招募,通过引进更多专业、有经验的人才,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持续进行培训,以改善公司人才结构,提升整体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持续进行制度设计和模式优化,提升公司整理管理效率,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应对经营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