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A股上市一年后急赴港股,Q1大赚百利天恒创新药焦虑仍在?

来源:投资时报 2024-05-15 15:58: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A股上市一年后急赴港股,Q1大赚百利天恒创新药焦虑仍在?)

利好消息频出背后,百利天恒仍需面对经营与盈利难题

标点财经、投资时间网研究员  王子西

A股上市一年有余,这家公司又开启了港交所上市进程。

5月13日晚间,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利天恒,688506.SH)公告称,公司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相关工作进行商讨。截至目前,相关事项尚在论证中,关于H股股票发行的具体细节均尚未确定。

标点财经、投资时间网研究员注意到,此前市场曾传出百利天恒“拟筹备不超过5亿美元的港股IPO”消息,并称,公司已聘请高盛和摩根大通为其安排香港上市事宜,交易最早可能在明年初进行。

针对相关传闻,百利天恒发布前述公告予以回应。

自2023年1月6日上市以来,百利天恒股价节节攀升。截至5月14日,百利天恒股价收于189.34元/股,已处上市以来高位。近期消息面上,除公司筹备港股IPO外,公司2024年一季度入账逾54亿、自主研发的两款产品临床研究均有进展,也给股价上涨加成。

但在利好消息频出背后,公司仍需面对经营与盈利能力难题。受集采等因素影响,2023年,公司化药制剂板块营收持续下滑,降至3.81亿元;中成药制剂收入虽略有回升,为1.79亿元,但仍低于2019年、2020年、2021年同期。百利天恒的收入主要来自化药与中成药制剂产品销售,新药暂无销售收入。由于两业务收入无法覆盖公司所有成本与费用,2023年,百利天恒仍深亏7.80亿元。   

另据上交所官网显示,5月14日,上交所向百利天恒下发监管工作函,涉及对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中介机构及其相关人员。

一季度利润达50亿

不出所料,百利天恒今年第一季度业绩豪横。当季,公司实现营收54.62亿元,同比大增43.25倍;归母净利润则扭亏为盈,大赚50.05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1.67亿元。期末,公司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53.79亿元,不仅一举改变此前多年同期净流出状态,也适时为公司补血。

公司一季度业绩大好,主要是期内收到百时美施贵宝(下称BMS)预付款的结果。据此前公告,2023年12月11日,公司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Inc.(下称SystImmune)与BMS就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双抗ADC(BL-B01D1)抗肿瘤药物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动BL-B01D1在美国的开发和商业化等。

协议生效后,BMS将向该子公司支付8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在后续达成开发、注册等里程碑后,SystImmune还将获得最高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也就是说,此次合作,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是国产创新药单品种海外授权金额最大的一项交易。

今年2月8日,合作协议正式生效。截至3月7日,百利天恒已收到由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显然,期内来自BMS的“大礼”,令百利天恒业绩大增。

标点财经、投资时间网研究员注意到,自2020年开始,中国药企海外授权逐步爆发,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据华安证券研报,2023年按金额计前十大BD(商务拓展)交易授权方除了百利天恒,还有诚益生物、映恩生物、翰森生物、恒瑞医药、和黄医药等,交易总金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上。   

国内药企在对外授权方面快速增长,凸显出海外合作方对产品本身的认可,也印证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创新实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产品商业化痛点仍存。从百利天恒的角度来说,公司不仅需面对未来进院不易、医保控费等创新药的共性问题,也需关注自身业务的盈利难题。

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TOP5(按首付款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浙商证券研究所

化药制剂营收逐年递减

百利天恒成立于1996年,发展经历仿制药阶段和创新转型阶段,公司于2010年布局创新药研发,已经具备包括小分子化学药、大分子生物药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的全系列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

目前,公司拥有两大业务板块,即创新生物药业务和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业务板块。收入主要来自于化药与中成药制剂产品的销售,新药暂无销售收入。

化药制剂业务主要集中于麻醉、肠外营养、抗感染和儿科等领域,在销产品有“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以及奥硝唑胶囊等;中成药制剂则主要布局黄芪颗粒和柴黄颗粒,两大核心品种历年市占率均接近80%。   

受药品集采、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公司近年来的经营压力不小。化药制剂的营收由2019年的9.62亿元,逐年递减至2022年的5.35亿元;中成药制剂收入下滑稍缓,但也降至2022年的1.67亿元。

标点财经、投资时间网研究员注意到,2023年,公司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利巴韦林颗粒、奥硝唑胶囊的销量均大降,前三种产品销量降幅在两、三成,后两种产品降幅则在五、六成左右。不过,因市场需求大增,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产、销量分别大增85.73%和59.52%,表现较佳。

整体来看,2023年公司化药制剂营收仍继续下滑,至3.81亿元,同比降幅为28.82%;中成药制剂收入略有回升至1.79亿元,但增幅仅为“个位数”。全年,公司实现总营收5.62亿元,同比下滑超过两成;归母净利润亏损也较上年拉大,至亏损7.80亿元。

拉长时间来看,百利天恒自2021年以来持续亏损,2021年至2023年已合计净亏逾11亿元。持续亏损,主要是公司创新药产品管线仍处研发阶段,尚未形成销售,同时研发支出较大、化药和中成药制剂产品销售收入无法覆盖所有成本与费用。

百利天恒近几年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亿元、%)    

数据来源:choice

高研发投入  创新药尚未上市

目前,百利天恒主要在研创新生物药包括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和四特异性抗体药物。公司拥有28个创新生物药重点在研管线,14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中5个为全球独家。

前面所提到的BL-B01D1为全球首创的EGFR×HER3双靶ADC药物,在多个上皮肿瘤适应症中均表现出积极疗效信号。其在中国BL-B01D1单药治疗末线鼻咽癌、二线食管鳞癌进入III期研究阶段并完成首例入组,治疗EGFRmut非小细胞肺癌、三阴乳腺癌等也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券商认为,该药物有望成为泛肿瘤大单品。

另一个ADC药物——BL-M07D1,在中国单药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也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在美国则已获得FDA批准开展I期临床研究。BL-M02D1则处于Ib期临床阶段,BL-M11D1、BL-M05D1处于Ia期临床阶段。另外,双特异性抗体药物SI-B001和SI-B003、四特异性抗体药物GNC-038和GNC-035等,也分处不同研究阶段。   

由于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百利天恒研发投入分别为1.81亿元、1.96亿元、2.79亿元、3.75亿元,占营收比例约为15%、19%、35%和53%;2023年,该指标飙升至7.46亿元,占收入比重高达132.81%。

也就是说,2019年以来公司营收递减、缩水,研发投入却持续加大,到了2023年,仅依赖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收入,连公司研发投入都已无法反哺。

此外,创新药研发内卷也不容忽视。仍以ADC药物为例,据招银研究,全球已有超过1000个ADC新药研发,377个处于临床阶段,14个获批上市。国内虽起步较晚,但在快速跟随策略下也已成为全球核心参与者,国产ADC新药占全球四成以上。进入临床的国产ADC,也占全球40%以上。

在国内创新药研发内卷下,ADC药物研发已从产品技术改造升级、临床适应症选择、药物联用多方面着手,着眼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通过提升安全性和药物疗效等,差异化研发推动创新药上市。

且创新药迭代速度较快,同一适应症也会有多款不同技术类型、甚至不同靶点的产品同处临床研发阶段,竞品的临床进度以及临床数据也有可能影响产品的竞争格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和黄医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