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合众人寿盲目追随平安模式终尝败绩:偿付能力连续13个季度不达标

来源:机构之家 2024-05-11 21:06: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合众人寿盲目追随平安模式终尝败绩:偿付能力连续13个季度不达标)

【来源:机构之家】

最近,汽车界的新晋“网红”周鸿祎,以哪吒汽车的金主身份,不仅在直播和视频中对汽车行业指点江山,更是在最近的北京车展上,成为了媒体追逐的焦点。然而,这位汽车圈的“流量担当”似乎对自己的投资项目——哪吒汽车的名号并不满意,正考虑将其更名为“合众汽车”。

不过,这一改名计划似乎并不被所有人买账。在周鸿祎的视频评论中,有观众调侃道:“合众?听起来像是‘乌合之众’的合众。”更有机智的网友戏谑地提醒:“别急着改名,‘合众’这名字已经被一家保险公司使用了,卖车顺便卖他们家车险吧”

转向保险界,有一家名为“合众人寿”的公司,其名号承载着“和合”的古意,源自《国语·郑语》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家公司宣称,它的宗旨是继承这一传统理念,致力于造福人民,听起来似乎充满了高尚的情操和深远的意义。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近年来,合众人寿的业绩表现并不如其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和谐。2022年因踩雷恒大地产,叠加负债端转型、资产端遭遇股债双杀等因素,导致全年净亏损高达20.2亿元;2023四季报以及2024年一季报,合众人寿再次秀出糟糕数据,2023年净亏损11.9亿元,2024年一季度再度报亏0.68亿元。

合众人寿的董事长戴皓,面对多年前车祸带来的身体苦痛和生活的巨变,曾深陷困惑。合众人寿官方微信公众号刊载的一篇文章曾披露了他彼时的心境,“为什么我这么痛苦?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后来,戴皓发现,佛教能够给他答案。于是,大难之后,佛教成了戴皓的心灵港湾。

正如戴皓曾说过,佛是一步步修出来的。同样,保险业务的成就也需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然而,合众人寿的发展历程却似乎与此背道而驰,地产背景、对平安脚步的追随使其快速增长达到高峰,却也因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而遭遇挑战。对于合众人寿,业务结构转型以及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重建其偿付能力,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连续两年巨亏,连续13个季度偿付能力不达标

据合众人寿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在近三年的财务表现遭遇了显著的挑战,2021年,公司经历了由盈转亏的转折点,净亏损达到5.24亿元;这一不利趋势在2022年进一步加剧,年度亏损额激增至20.2亿元;尽管2023年的亏损额有所收窄,为11.9亿元,但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数据仍然不容乐观,亏损0.68亿元。持续的亏损对公司净资产和偿付能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季度,合众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67.77%,135.53%,较上年末下降6.56个百分点和13.12个百分点,风险评级为C类,这也意味着,自2021年1季度以来,合众人寿已经连续13个季度偿付能力不达标。

合众人寿近期的亏损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来分析。首先,公司面临的亏损与万能险产品的到期给付有关,同时随着万能账户利率的下调,公司遭遇了较大规模的退保潮,这直接影响了其财务表现。

其次,资本市场的波动导致了投资收益的下降,加之一些投资项目出现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根据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季度跟踪评级公告,合众人寿在不动产投资和涉及房地产行业的信托计划等非标投资资产上的风险敞口较大,这些投资的行业和客户集中度高,部分信托计划已经发生逾期,对盈利和偿付能力均造成不利影响。

截至2022年9月末,合众人寿的投资资产净额达到1605.14亿元,其中不良投资资产规模为26.95亿元,主要涉及房地产及汽车行业。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公司已经计提了4.64亿元的减值准备,但拨备计提水平仍需提升。此外,还有37.75亿元的信托计划利息逾期,这些均被分类为关注类资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合众人寿在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项目的投资规模庞大,集中度高。截至2022年9月末,相关投资项目的余额高达122.30亿元,且公司已确认了16.53亿元的估值损失。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恒大地产风险舆情持续的背景下,这些投资的可收回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二季度,公司向其股东中发实业转让了价值30.30亿的恒大地产相关基金份额。

内部管理存在多重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缺乏独立性

2023年11月,合众人寿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众资管,因多项严重的投资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些问题包括股东方干预保险资金运用、虚假陈述、利用保险资金谋取私利以及投资非主动管理的信托产品。

面对合众资管的违规行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果断出手,对合众资管处以430万元的罚款,并对包括时任总经理时宝东在内的多名高管进行了警告和罚款。显示了监管部门对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坚定决心。

保险资金的运用必须坚持独立性,任何形式的干预都是不可接受的,股东方的干预行为,无疑是对“和合”精神的极大讽刺。以“和合”之名,行干预之实,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保险行业的基本原则,更是对公众信任的极大背叛。

2、薪酬体制问题

此外合众人寿高管薪酬的优渥也是广为诟病,合众人寿在面临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其高管薪酬依然稳坐“钓鱼船”,这一点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据披露,合众人寿在2022年的净亏损高达20.2亿元,然而该公司高管的最高年薪却达到了953.85万元。这种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反差,被外界看来是不太匹配的。更令人玩味的是,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合众人寿选择了沉默是金,不再公布高管薪酬情况。与此同时,合众人寿的基层员工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他们的工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据传已有五年之久未见涨薪。在这样的对比下,高管们的丰厚薪酬显得格外刺眼。这种对基层员工的“忽视”,与高管薪酬的优渥形成了鲜明对比,暴露了公司内部的薪酬体制问题,不禁让人质疑,其所倡导的“和合”精神,是否只是高管们的专属福利?

3、总经理高流失率

合众人寿自成立以来,合众人寿的总经理职位似乎成了一个不断旋转的“旋转门”,每一位“空降”而来的总经理几乎都难逃“短命”的魔咒。早年,合众人寿筹建期的负责人为新华人寿原总裁助理林克屏,之后主要负责人梅新,此后,总经理一职先后经历了丁当、陈炳根、柳志坚、刘立新等人的任职。每位“空降”而来总经理几乎每两三年即更换,其间不乏职位空缺或董事长代任的情况。

刘立新,这位从合众人寿内部成长起来的总经理,在任职大约一年半后,也不得不匆匆“下车”,由夏树海接任临时负责人。夏树海的履历颇为丰富,从平安人寿的多个重要职位到合众人寿的总裁助理,再到跨界担任绿城财富董事长等职务,他的职业生涯可谓是跨界与回归的典范。他的回归似乎给合众人寿带来了一丝稳定性的希望。目前夏树海担任合众人寿副总经理、临时负责人等职务,总经理一职仍处于空缺之中。

合众人寿的股东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有着宏伟的蓝图,但这份愿景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执行却往往难以合拍。这种管理层的思路不一,或许是导致总经理更迭频繁、公司发展起伏不定的根本原因。

在合众人寿的一系列问题中,从保险资金运用的缺乏独立性到高管与基层员工之间薪酬的悬殊,再到总经理职位的高流失率,一个共同的脉络或逐渐浮现——董事长戴皓的强势领导风格和个人色彩的浓厚影响。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以个人意志主导公司决策的做法,无疑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对平安模式的盲目追随

在公司的发展中,领导的个人主义在附庸者的吹嘘下常常被巧妙地包装,贴上“领导力”和“远见”的标签。个人主义在公司的表现形式多样,董事长决策的集中化、权力的集中化,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过度吹嘘,都是其特征。短期内,这种领导风格或许能带来疾风骤雨般的变革和昙花一现的成就。但从长远来看,它却可能成为公司发展的锁链,束缚了企业的潜力和未来。

翻阅保险业的历史长卷,那些以个人意志为舵的保险公司往往驶向了失败的彼岸。如前海人寿的曾经董事长姚振华,这位当年叱咤资本市场的大佬,其在资本市场的野蛮行为曾导致前海人寿一度陷入“三无”(无董事长、无总经理、无监事长)的尴尬境地。这种所谓的“领导力”忽视了保险业的根基——风险共担与稳健经营的原则。当董事长的个人野心超越了公司治理的框架,保险公司便可能沦为个人主义的牺牲品。

在合众人寿经营管理方面,董事长戴皓凭借其地产起家的背景,对中国平安的经营模式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合众人寿不仅在管理团队上与平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经营策略也与平安多有交集,赢得了“小平安”的称号。合众人寿的多位高管,包括临时负责人夏树海、副总经理崔照辉、葛海燕等,均有平安系统的深厚背景。与平安相似,合众人寿对地产投资的钟情在业界也是众所周知。

创办合众人寿之初,戴皓曾憧憬其成为最专业的寿险公司,直至2012年,合众还主要深耕于寿险领域。然而,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似乎让其看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曾强调“到了大资本时代,资本一下打穿了。你的牌照越多,你可能整合的金融资源越高;你的牌照越少,你越单一,你在竞争中,就可能被挤出场了。”

受到这一理念的启发,合众人寿开始着手将其宏大的金融愿景变为现实。公司相继申请并获取了多张金融和保险领域的牌照,进而拓展了业务范围,涵盖了财产保险、资产管理、养老保险以及保险销售等多个子公司。可以说,合众人寿的发展历程与戴皓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他的视野和决断对公司的方向和成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方面,董事长戴皓的佛教信仰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寄托,更成为了公司文化的一大特色。组团拜佛的活动在合众人寿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将宗教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做法,在业界确实颇为罕见。

回顾戴皓曾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成功的秘诀貌似正如他所言,“哪个行业都是,你没进来的时候感觉是很复杂,但是经营一段时间,只要抓住了其中规律,一切都是得心应手的。”然而,这种得心应手的自信如果只是建立在高薪挖角和头部企业策略的简单模仿上,缺乏应有的敬畏、误以为成功可以轻易复制,则终将引致败绩。

因为,现实远比预想的复杂。以中国平安为例,其稳健的经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十年深厚积累的结果。在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规章制度的严谨性确保了公司运营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在这里,即便是高管,也不过是企业大机器中的一个大号螺丝钉,任何个人或小团队的变动,都不太可能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反映了平安对个体依赖度的最小化,以及对系统稳定性的最大化追求。

反观合众人寿,对平安模式的盲目追随可能已经过头。在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尚未达到平安水平的情况下,简单模仿平安的经营策略,对合众而言可能是一场冒险。正如戴皓曾说过,佛是一步步修出来的,合众需要认识到,保险业的发展同样需要稳扎稳打,心怀敬畏,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而不是依赖于模仿和短期策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平安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