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九州一轨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九州一轨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九州一轨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九州一轨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完成上市发行工作。这一年,为应对轨道交通行业周期性变化和挑战,公司从需求端出发,围绕声音的物理属性和信息属性,深化大数据和工业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完成了物理防治和声纹信息两大业务方向的产业链梳理,在技术和产品领域完成了从产品提供商到数据服务商的转型,并最终构建了“一核两翼多板块”的业务格局。

  “一核”即声学专业研究,深入解析噪声振动的物理属性和信息属性。

  “两翼”即精准物理防治和声纹诊断开发,具体包括:基于防治主体的物理属性,研发与运用减振降噪技术和系列产品,实现噪声振动污染精准物理防治业务;基于防治主体的声纹信息属性,以声纹解译为手段,运用人工智能、声纹数据和状态监测等新技术,拓展智慧运维、结构安全和病害治理等声纹诊断开发业务。

  “多板块”即上述技术和产品在轨道交通、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装备、船舶工程等多场景的应用。

  (一)立足研创,践行科技自立自强

  1、着力推进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发挥行业技术创新引领示范作用

  2023年8月,公司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批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围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需求,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全生命周期管理、声纹解析与轨道病害治理、车辆站场上盖开发振动噪声专项精准防治、行业装备研发制造等领域开展系统性研究,突破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以减振降噪基础材料创新、关键工艺创新、设计方法创新、制造技术突破等推动我国城市轨道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创新技术评估与验证平台,培养专业化人才团队,为国家和地方环境管理提供政策、标准、规范以及工程技术、设施运行管理等多维度支撑。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获批,是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对公司科研创新能力的信任和行业引领地位的认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重点推进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未来3年工作规划方案及管理制度草案的编制工作,同时调整和优化了公司组织架构,明确了各研究方向负责人及其分工,并联合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了“宁静轨道交通—低噪声振动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等行业活动。后续,公司将持续关注本领域技术发展动态、环境管理需求和行业标准,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按期完成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各项建设任务。

  2、系统完成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研发,实现轨道数字化转型新进程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

  随后,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注重新科技深度赋能应用,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的基本原则,并制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要求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增强关键路段和重要节点全天候、全周期运行状态检测和主动预警能力。

  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阶段及公司科研实力,公司提前谋划,利用6年时间推进声纹信息与数字化在轨道交通运用的创新性研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着重在轨道状态监测、声纹识别及智慧运维管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于2023年完成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和软硬件开发工作,形成“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该系统包括轨道声纹(断面)在线监测系统、轨道声纹(线路)在线监测系统、车载轨道声纹监测系统(便携)和工务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等四部分,致力于实现轨道结构深层病害的精准把控,提升城轨线路本质安全的同时降低轨道运维综合成本,完善轨道交通全息数字链条,加速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进程,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深入开展新型基础材料的研发工作,形成多场景多系列的聚氨酯减振垫产品

  基础材料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支撑了整个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是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长期以来,我国高性能聚氨酯减振降噪材料一直依赖进口,实现其自主国产化对推动我国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九州一轨将基础材料的研发作为重要的科研战略发展方向,研发了由聚醚/聚酯多元醇和多元异氰酸酯反应生成的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其独特的分子内、分子间氢键和软硬段结构,赋予了材料较好的机械强度、柔韧性、耐磨性等。与橡胶材料相比,聚氨酯弹性体防紫外线、耐老化、耐水解、耐霉变性能更优,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可在轨道交通、建筑、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2023年,通过对微孔聚氨酯弹性减振垫配方和制备工艺的研究,公司开发了多款适用于轨道和建筑物基础隔振的减振垫,并通过了第三方性能检测,取得第三方检测报告。

  4、逐步提升综合科研发展实力及行业影响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九州一轨紧紧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形成一系列科技奖项、资质认定、知识产权等成果。在科技奖项方面,公司“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快速预测与精准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资质认定方面,公司“轨道交通钢轨调频阻尼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列为“2022年城市轨道交通创新推广技术”,予以在全国轨道交通行业推广;“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浮置隔振轨道成套技术装备”成功入选了国家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轨道交通减振轨道智慧监测及管理平台”、“隔离式高弹性减振垫”三项技术入选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目录;“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和“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产品成功完成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在知识产权方面,公司荣获“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9项。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已发布的标准共计5项。

  未发布的标准共计3项,其中主编团体标准1项,参编团体标准2项。以上标准编制工作提升了公司在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行业健康向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应对行业周期,2023年业绩挑战中寻找机遇

  2023年,公司所处轨道交通行业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受行业周期性变化影响,行业整体内需不足、地方债务管控政策趋严,导致城轨项目建设工期后延,公司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业务收入确认压力增大,叠加产品毛利率下降等因素,全年业绩同比有较大下滑。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7,473.9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0.3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7.7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8.00%。

  应对行业周期性低点及公司业绩下滑的风险,2023年九州一轨优化公司资本结构,积极探寻行业发展机遇,为后续长远、稳健发展奠定基础。财务方面,综合考虑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公司提高财务的稳健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截至报告期末,货币资金余额为75,642.13万元,较年初增加了51,122.75万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3.14%,相较2022年减少15.38个百分点。

  同时,在业务板块,公司致力于营收结构调整转型,大力发展城轨运维期噪声污染物理防治业务,推广声纹信息数字化系统,以谋求将业务格局从新建线路占主导转变为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提升并重。

  为保障城轨减振降噪业务稳中求进,2023年公司核心产品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在保障强势区域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北京、南昌100%市场中标率,多个城市市场中标率超过50%,如天津市场90.55%、广州市场90.91%、合肥市场67.46%、郑州市场51.34%等;聚氨酯/橡胶减振垫等产品积极拓展市域郊铁路噪声振动物理防治业务,获得津静市域郊铁路等项目订单。

  2023年,公司完成“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研发的同时积极拓展其真实线路场景的科研合作和市场推广。截至报告期末,“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中包含的轨道声纹(断面)在线监测系统自2022年开始已应用在北京、郑州、兰州、天津等城市的多条线路,部署轨道监测断面近40个。

  工务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天津、郑州、许昌、兰州、杭州、绍兴、宁波等7个城市21条城轨线路开展工作。随着郑州项目顺利验收,实现系统在郑州地铁运营分公司管辖全线网9条地铁线路(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城郊线、10号线、12号线、14号线)的实施应用,建设了线网级工务智能运维监控中心。郑许线是系统在市域(郊)铁路的首次应用,说明系统在市域(郊)铁路有广泛适用性,在市域(郊)铁路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同时,在工务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公司自主研发的桥隧基础数据管理信息子系统已同步应用在郑州地铁、绍兴地铁、兰州地铁和天津地铁。

  车载轨道声纹监测系统(便携)已为北京、上海、天津、郑州、许昌、兰州、绍兴、宁波、嘉兴等9个城市近30条线路提供了轨道动态不平顺检测分析专项服务。检测服务内容包括:车体加速度局部超限分析与晃车原因诊断;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振动舒适度分析;车厢内噪声检测分析与极值噪声原因诊断;车厢内噪声与振动数据综合分析等。

  (三)内涵挖潜,南北工厂联动提升制造环节生产效能

  2023年,为实现公司产销端深化改革、降本增效的战略目标,公司升级原有北京房山智能化制造中心,收回大部分委外加工工序,在保证生产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闭环生产效率。

  同时,为加速聚氨酯等基础材料的产业化进程,报告期内公司投资建设了九州一轨广州智能生产研发基地,用于生产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板材。该生产基地于2023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24年2月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将于2024年二季度正式投产。投产后,轨道类聚氨酯减振垫将立即用于公司已中标的相关地铁正线及市域郊线路项目中,同时公司将加大轨道类及建筑类聚氨酯的市场开拓力度,以地铁正线、市域郊线路、TOD项目为基点,向民用建筑、机场等公用建筑、船舶、设备等多个运用场景延伸。

  此外,根据2024年全年发货情况的预计,公司于河北霸州建设了钢结构生产基地,以满足扩增产能的实际需要,降低综合生产成本的同时满足全年钢结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该生产基地已于2024年2月开工建设。

  上述生产基地的设立将有利于公司整合全国生产模块、厘定清晰的生产格局,打造高效、精准的生产体系,推动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人才为先,加快建立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截至2023年末公司共有211名员工,其中教授级高工1人、正高级会计师2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13人,博士6人(其中博士后3人)、硕士28人,包括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人才。技术团队专业涵盖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环境工程、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3个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跨专业、高水平、多元融合的技术队伍。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了符合市场化特点及满足经营需要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在资源配置、职务晋升等方面重点向业务部门倾斜,有机整合原技术研发部门重新组成了声纹信息研究院,贯彻落实公司“声音解构”的战略目标。积极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参加房山区聚源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选拔等,并与股东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持续贯彻企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开发不断提升各层级人员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开展员工内部轮岗调配,盘活员工存量,助推公司业务发展。在绩效考核方面突出精准考核,逐步打造完善的绩效体系,将原有的一年两次绩效考核改为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季度考核结果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有效的将战略目标转化为结果成效。2023年,继续坚持降本增效的首要发展原则,大力提高产品自产率,综合探索与拓展多种招聘方式及渠道,共招聘高精尖一线工人多名,为智能制造保驾护航。

  二、主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一核两翼多板块”业务格局的建立,以声学研究为基础,基于防治主体的物理属性,运用减振降噪系列产品,实现噪声振动污染精准物理防治;基于防治主体的声纹信息属性,运用人工智能、声纹数据和状态监测体系,形成智慧运维、结构安全和病害治理业务,并将上述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轨道交通、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装备、船舶工程等多个板块。公司产品和服务矩阵如下:

  1、物理防治类

  (1)轨道减振降噪类

  1)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殊等级(液体阻尼)和高等级(固体阻尼)的轨道减振降噪工程。按照适用速度可分为应用于地铁、轻轨(车速不超过100km/h)的中低速制式浮置板隔振器和应用于市域(郊)铁路(最高车速100-200km/h)的高速制式浮置板隔振器。

  2)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区别于现浇浮置减振道床,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在施工现场之外的工厂预先生产混凝土轨道板,整板运抵项目现场后,进行快速铺设,开启了“环保、绿色、高效、低碳”建造高质量、高效率、高性能的隔振轨道工程模式,大幅度提升了轨道工程预制装配化率,提高了隔振轨道的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减少了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获得中环协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

  (2)基础隔振类

  (3)噪声类

  (4)车辆装备类

  2、信息化系统及服务

  (1)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

  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以九州一轨开发的轨道断面、线路、便携声纹监测软硬件产品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域的轨道声纹在线监测系统,依托工务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所有实时监测与静动态检测数据集成,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轨道与车辆真实状态全时全域监测。

  1)系统构成

  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主要由轨道声纹(断面)在线监测系统、轨道声纹(线路)在线监测系统、车载轨道声纹监测系统(便携)和工务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等四部分组成。该系统以工务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平台,通过集成轨道声纹在线监测系统、轨道动态和静态检测系统,实现全线网轨道设备状态全时全域感知;以运维决策模型库为基础,综合应用设备基础数据、状态数据和生产数据,实现轨道设备维修决策智慧化,通过工单驱动实现轨道运维闭环管理。

  轨道声纹(断面)在线监测系统是基于定点断面的声纹感知,获取车辆和局部轨道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噪声、振动等物理量的精准采集和快速分析,评估运行车辆及该定点断面有限范围内的轨道状态。

  轨道声纹(线路)在线监测系统是基于线路纵向的声纹感知,获取车辆、全线轨道和隧道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利用光栅光纤技术,可突破原有定点断面监测的遗漏,实现轨道结构在真实工况下不同状态的全时、全域呈现。

  车载轨道声纹监测系统(便携)由车载轨道声纹检测仪、手机移动终端、云端计算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实现轨道病害精准定位。

  工务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检查检测管理和状态分析管理等模块,通过集成上述轨道声纹在线监测系统以及轨道动态、静态检测手段,实现轨道状态全息感知。该系统研发智能算法20余项,提供100多项应用功能,能够很好满足运维生产管理工作需求,可实现无源线性轨道设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评价、综合性管控、无纸化办公。

  2)价值贡献

  提升线路本质安全:

  A、实现全面线路运行信息化实时监控。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在轨道静、动态检测及其它日常运维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轨道声纹在线监测数据,可对断轨、道床板上浮等突发病害进行实时反映,变周期性被动检查为实时在线的主动性监测,实现对线路运行的信息化监控;

  B、实现轨道结构深层病害的精准把控。工务维保的根本目的是确保轨道结构完整、稳定、强度和弹性,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从结构整体动力学性能着手,通过振动、噪声、道床板应变变化,结合各种模型计算分析,智能化精准探知轨道结构的深层病害,从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实时监控、适时响应,科学干预;

  C、实现线路保护区施工作业的实时盯控。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对地面及临近施工、非法人员等异常入侵振动源的监测,通过“实时监测+日常巡查”的新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地铁保护区的施工作业安全;

  D、提高轨道运营和维修质量。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科学精准把控轨道运营状态,评价日常轨道工务维修作业的工作质量,以避免因维修质量不佳造成的后续病害深化;

  E、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能力。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感知和决策体系,通过实时感知和长期监测,可及时发现重大安全隐患问题,大幅降低既有人员决策模式导致的模糊地带,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能力;

  解决振动噪声投诉问题:

  A、满足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要求,理清责任。基于法规强制要求,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依托多部振动噪声评价标准,编制了振动噪声数据标准算法,克服了传统检测技术存在的短时、离散、高度不确定性等弊端,可真实、准确记录噪声振动监测数据,形成噪声振动数据库。周边有投诉发生时可根据数据情况区分噪声振动投诉的责任主体,为业主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实现噪声振动问题从接诉被动治理模式到预警主动防控模式的转变。

  B、真实把控减振产品服役性能。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通过合理的测点布设可实现各减振措施减振效果的性能保持能力精准评估和科学、合理预测,实时把控减振产品质量,未达到性能要求可通过数据支撑进行监督。

  降低轨道运维综合成本:

  A、提高设备状态精准把握能力,提升原有轨道运维生产能力。目前的轨道工务维修仍主要由故障修、计划修构成,通过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管理者可实时精准感知设备状态,通过数据支撑,可进一步合理优化维修资源,减少过维修、临时性维修等传统维修方式,提升精准修、准确修、深层次维修的维修比例,提升维修效率,节省夜间施工时间。

  B、通过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可实现外部入侵实时监测,大幅度降低地铁保护区巡查强度,合理优化保护区人员的配置。

  增强管理效率和社会效益:

  A、通过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显著提升维保工程师的管理效率。维保工程师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处理所需的运维数据与信息,更准确地了解轨道设备当前的运维情况,更加高效地组织和执行运维任务,减少人为错误和延误,提高工作效率。

  B、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城市轨道设备信息进行获取,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对城市轨道设备健康状态数据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完善城市轨道设备维保机制。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促进城轨交通运维技术发展和产品改造升级。以轨道运维管理研究应用为契机,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指导城轨轨道设备运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

  (2)检测监测设备

  1)车载轨道声纹检测仪

  车载轨道声纹检测仪是轨道动态不平顺病害检测设备,检测分析内容包括:车体振动加速度局部超限分析与晃车原因诊断、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车厢内噪声检测分析与极值噪声原因诊断、车厢内噪声与振动数据综合分析。

  该设备可固定在运营车辆上,也可作为添乘设备移动使用。该检测仪测量列车运行中的振动加速度,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大数据技术与世界领先的模型算法,构建了“智慧大脑”,能够准确定位轨道晃车病害的里程位置,使管理者实时准确掌握轨道质量状态及其发展趋势。

  2)轻量化轨道智能巡检小车

  该产品采用模块化、轻量化设计,现场2人即可快速拆分上下道,在站台与轨道间快速传送。可灵活搭载多套检查装置,目前已搭载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智能巡检系统,可扩展隧道巡检系统、隧道限界检测系统等。在编码器和RFID辅助定位基础上,开发了轨枕编码识别定位系统。新的定位技术依靠图像识别,实现地下空间线路检测的里程定位,可解决线路长、短链对准确里程定位的影响。

  3)智能数据一体机

  智能数据一体机可集声纹信号采集、处理、传输及存储于一体,通过24位高精度、可支持51.2kHz采样的多通道采集设备采集感知信号,通过内嵌边缘端算法实现数据实时处理,通过4G/5G网络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噪声振动测量事件误报率低于0.01%,极大地提升了监测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公司整体产品和服务图谱如下: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作为减振降噪物理防治和声纹数据信息化综合服务商,报告期内,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业主方或施工方提供减振降噪相关产品和轨道声纹信息化综合治理服务,并通过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获得业务机会。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专注于减振降噪产品研发、工程设计、零部件生产、在线监测、智慧运维等全链条服务。公司采取占据优势市场、攻坚新市场的业务发展模式,保证传统物理防治类业务稳居行业前列的同时开拓声纹信息类服务市场,以满足优化主营业务结构、培育新业务成长曲线的发展战略,打造多点盈利结构。

  2、研发模式

  公司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研发策略,打造不断循环修正的“需求目标-理论-仿真-实验-测试-验证-理论修正”技术路线。

  1)公司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基于声音解构的“噪声和振动控制”展开,针对影响因素众多、多学科交叉等问题,公司打造包含高素质、多学科的专业科研人才队伍,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车辆-轨道-传递路径-敏感点”体系振动特性进行研究,构建具有高准确性的仿真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产品运行效果分析,来优化技术研发方向和产品设计思路。

  2)公司建立由总工程师负责的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立项、整体需求、市场定位、重大技术方案、研发进度、市场导入等环节进行把握和最终决策,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发展战略和目标,并确定产品研发策略,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决策、监督、检查,对产品成本投入、综合绩效进行评估和决策。

  3)公司研发注重市场调研,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开展信息跟踪,研发需求来自于客户和一线员工等各方面的市场反馈。公司要求营销、交付、售前、售后等各个岗位的员工提供研发新产品或是原有产品的改进建议,并参与数据的收集和产品的测试工作。公司一贯重视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对提出专利创意的员工实施奖励,及时将项目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专利和系列化。

  3、采购模式

  公司采取“以销定采,并保留安全库存”的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物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钢材、铝材、钢弹簧、各种配件和工程辅助材料等。由于减振降噪治理方案需要根据场景进行个性化设计,因此公司物资采购具有较强的定制化特点,例如钢弹簧是公司根据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整体性能要求,分系列、分用途研发,形成相应的产品规格、技术参数、设计图纸和工艺图纸,由专业的厂商定制化生产、供货。其他需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如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等,涉及运输半径,公司提供相关产品规格、技术参数和设计图纸、工艺图纸,在项目所在地一定距离内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定制生产,公司验收合格后,供应商按要求发货到项目现场。工程配件等标准化产品,公司根据需要直接向供应商采购。

  公司对供应商采取“合格供应商”管理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相对稳定。公司设立招采管理中心,负责物资采购和成本控制工作。公司根据供应商的资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价格、信用、付款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并建立公司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定期对进入供应商名录的合格供应商供货情况进行评审,对其阶段性的供货质量、供货周期、价格、付款条件、服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合格的才可以进入下期供货,不合格的将从名录中删除,并终止其供货资格。

  公司招采管理中心根据需求部门审批通过的采购申请,按照《采购管理办法》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或询价、比价等方式确定供货厂家。原则上选择不少于3家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针对单一来源采购,招采管理中心应就技术、市场、服务、价格等方面予以充分说明,并报总裁办公会审议批准后执行。

  物资采购到货后,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后由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工程配件等通用产品,公司会根据未来的销售预测进行一定的备货。公司财务部根据入库清单做采购入账,并根据采购合同支付价款。

  4、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并保留安全库存”的生产方式。为了保证供货周期、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针对通用性程度较高的公司自研隔振器产品,公司根据已签约项目的施工计划、结合销售管理部对新增签约项目的销售预测,参照库存情况、生产情况等制定生产计划,进行适当的备库生产。

  目前,公司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基地建有生产、实验、测试、交付综合产业基地,基地内建有大型工程试验平台,打造了隔振器静态、动态和抗疲劳性能一体化测试实验室、轨道隔振性能测试平台和噪声测试平台等,购置了大量振动噪声测试仪器和力学及声学软件。公司依靠引进的MES+ERP+OA全自动化的大数据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智能排产、精准生产、产品定制等智能化柔性生产管理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为了降本增效,环境保护,收回产品零、组件生产环节大部分委外加工工序,并新建广州聚氨酯智能生产研发基地,基地建成后有利于提升公司聚氨酯产能,为公司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公司完善了安全生产领导委员会的组织架构调整,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督落实的体系保证。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各类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编制了生产各类事故应急救援;并完成了各类演练。

  5、销售模式

  为第一时间抓取市场信息,公司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以“北京广州双总部”的形式辐射全国市场,北京总部设有销售管理部,广州、郑州设立子公司,并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建立营销网络。公司业务与各城市重大基建项目相关,一般需要通过招投标环节或是竞争性谈判等市场竞争方式取得。另外,对于产品追加、备品备件、运维服务等业务,公司也采取与客户直接进行商务谈判方式取得,该类业务合同金额、占比均较小。公司业务按照项目制管理,项目定价均按照一单一议,以项目形式对外报价,定价依据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客户项目的难易程度、供应商对特定部件或模块的报价、公司在相关地域的品牌影响力、具体项目的竞争激烈程度等。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行业发展阶段: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平稳发展期,但超大城市投资持续保持高位

  随着2023年5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落地,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深入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等特点,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各大城市推进交通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有59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3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1224.54公里,其中,2023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城市3个,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866.65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5条,新开既有线路的延伸段、后通段27段。

  城市轨道交通是新基建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受制于行业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规模稳中略降,新批城轨项目和投资总额处于相对低位,结合2023年以来地方债务管控政策趋严,未来城轨项目审批、建设速度或将放缓。

  综合分析研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总量可观。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45个城市有城轨交通项目在建,在建线路总规模5671.65公里,在建线路共计224条。同时,从可研批复总投资规模来看,共计17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在实施项目的可研批复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其中广州市建设规划在实施项目的可研批复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上海、北京、深圳3市建设规划在实施项目的可研批复总投资均在2000亿元以上,北上广深4市总投资合计超过12000亿元,4市的城轨交通投资计划持续保持高位。

  预计未来两年全国新投运城轨线路与2023年基本持平,“十四五”末城轨交通投运线路总规模趋近13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持续扩大,在公共交通中发挥的骨干作用依旧明显。

  (2)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加速推进,市域郊铁路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四网融合”等概念相继提出,明确要求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专题会,全面部署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整体推进三大区域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准确把握“十四五”建设目标,要求未来五年,上述三大区域计划新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约1万公里,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骨架网络,形成城市群1-2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基于城镇化发展到都市圈城市群形态的新阶段,轨道交通面临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城市群的新使命,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市域郊建设任务,规划引领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显现。2022年底,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共规划线路12条,总计约874公里,形成“半环+放射”的市域(郊)铁路网络布局,其中“半环”串联城市副中心与多点新城,“放射”覆盖雄安新区、天津、唐山等7个主要方向,服务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城市沿廊道“簇轴式”发展。随着《北京市域(郊)布局规划》获批,北京市域(郊)铁路发展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同年,深圳市发布《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三个1000公里”骨干交通网,包括1000多公里城市轨道、1000多公里高快速路、1000多公里高铁、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

  2023年市域郊铁路加速发展,据RT轨道交通发行的《2023年中国市域(郊)铁路市场发展报告》统计,国家级都市圈在2023年快速扩容,一年增加了7个,相当于前两年批复的总和。从202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和武汉等7个国家级都市圈。而在2023年,国家级都市圈快速扩容,根据各地官方发布消息,一年之内,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和济南等7个都市圈获批。

  2023年内,国内有包括滁州、温州、金华、苏州、无锡、成都、长沙等8座城市开通了8条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合计331.84公里;天津1座城市开通了城际铁路,运营里程101.00公里。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在建市域(郊)线路70条,涉及在建里程达到2738.53公里,总投资额超过14882.16亿元。市场初步预测,2024-2025年,中国市域(郊)铁路将会迎来第一轮运营和开工高潮,两年新增开工里程达2893.23公里,投资总额11919.56亿元,市场将持续利好。而市域(郊)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和高速化发展,必将带动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物理防治市场的大发展。

  (3)科技赋能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动工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发布三年以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智慧地铁建设新时代。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要求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工作,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推动既有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新建设施与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构建设施运行状态感知系统,加强重要通道和枢纽数字化感知监测覆盖,增强关键路段和重要节点全天候、全周期运行状态监测和主动预警能力。

  贯彻交通强国战略,将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使其建设与运营管理更加高效,在提高其运营、维护、安全和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而智能化巡检和综合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当前行业安全保障智能化、智慧化的主要体现。截至目前,各主要大型地铁建设城市都展开了智慧地铁规划论证建设,编制发展纲要和标准,制定行动计划,部分城市确定了试点线路,开展智慧地铁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如北京地铁11线、广州地铁18号线、郑州地铁12号线、天津地铁10号线等。全国城轨新建线路和既有线路的智慧化运营维保任务艰巨,为智能监测、分析系统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

  (4)新发展理念引导环境新标准,减振降噪效果成为新标杆

  2023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个部门和单位编制完成《“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打好技术基础、补齐领域短板、强化机制弱项、紧抓责任落实”作为总基调,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基本掌握重点噪声源污染状况,不断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有效落实治污责任,稳步提高治理水平。紧随《“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各个地方也先后颁布了各地方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天津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上海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省“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浙江省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3—2025年)》《江苏省“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十九个省、直辖市发布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减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对声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对生态敏感区的占用。

  (5)坚持场站综合开发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TOD上盖开发采用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治理模式成为共识与趋势。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新基建”逐渐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TOD综合开发将成为推动各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场站综合开发,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同,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与职住平衡,引领城市有机更新;二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用地地上、地下一体化综合开发和功能复合利用;三是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和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城轨;四是拓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渠道,以场站综合开发收益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保障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TOD上盖开发具有“轨道交通+居民/商业楼宇”双重性,其振动与噪声控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声环境品质和上盖物业的商业价值,对TOD上盖开发进行噪声与振动的专项精准治理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与趋势。

  行业基本特点:

  (1)周期性

  公司所处行业与轨道交通行业紧密关联,而轨道交通行业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主要为政府投资驱动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周期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基本保持一致。目前,国家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即使现阶段受地方基层财政紧张影响,城轨新增需求放缓,但后续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配合各地区各部门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推动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保持相对稳定发展速度和增量。

  (2)区域性

  公司所处行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是政府政策和投资驱动型,因此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型城市或省会城市,城市人口数量庞大,对噪声振动防治的需求量更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目前,随着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和长江经济带为主的区域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同时市域(郊)铁路、都市快线得到政策支持,预计未来这些区域的环境减振降噪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3)季节性

  公司所处行业的项目建设受到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上半年春节假期以及冬季气候的影响,上半年项目施工进度会慢于下半年。受制于财政资金的划拨制度,项目多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进行验收、结算,因此行业的营业收入多体现在下半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主要技术门槛:

  噪声与振动控制物理防治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保障环节,由于涉及列车运行安全和减振降噪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使用,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需要具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产品的技术原理、材料性能、结构安全、仿真模拟、减振效果进行多维度的反复论证。目前,市场上特殊等级产品主要有两类结构体系和专利体系,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专利壁垒较高。同时,匹配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和减振降噪效果的既往项目运行案例,才能获得业主单位和市场的认可。因此,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技术和工程案例的突破。

  TOD上盖开发的减振降噪物理防治业务是一项精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对盖下的轨道、盖上的建筑以及各层级中涉及到的建筑设备的振动噪声实现一个整体的精准控制。为提供TOD上盖开发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防治服务,完成全过程精准化的振动噪声防控,企业需要提供一个全过程一体化综合管控的干预式服务,配备包括轨道结构、建筑结构、机电设备、材料学等专业人才队伍,具备轨道、建筑、设备减振降噪产品体系以及丰富的项目经验,技术门槛和行业壁垒较高。

  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综合运用振动工程学、结构动力学、轨道工程学、统计学、信号分析学、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工程学、大数据分析学等多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理论,对多专业人员的协同配合、多元异构数据的整合处理、智能分析算法的准确可靠、大数据分析平台的高效稳定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九州一轨深耕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噪声监测和轨道智慧运维,已掌握大量监测和检测数据,为系统数据融合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目前该套系统已在北京、郑州、兰州、天津等地实现了落地应用,已在技术、数据和业绩方面形成优势。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科研能力在行业内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公司自设立以来,2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1次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颁发的“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相关技术鉴定专家小组均认为公司相关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领先水平。其中,公司拥有全套自主可控的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相关专利技术,突破外资技术在中国市场垄断的同时有较高的专利壁垒。

  此外,公司获批建设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入选国家级、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参与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产品所用技术多次被环保部列入“先进污染防治技术”、被工信部和科技部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予以推广支持。以上认可、标准制定和技术推广均有效提升了公司在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巩固存量市场拓展增量市场,市场覆盖率稳居行业前列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减振降噪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59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4条,公司的主要产品已经应用于北京、天津、南昌、合肥、深圳、济南等33个城市的140余条线路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市场覆盖率超过40%,稳居行业前列。

  (3)秉承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声纹信息技术开创城轨行业新格局

  以需求为导向,公司创新性研发了“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全面线路运行信息化实时监控、轨道结构深层病害的精准把控和道路保护区施工作业的实时盯控,以提高轨道运营和维修质量,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能力,并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A、构建以断面监测、线路监测和车载监测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轨道声纹在线监测系统,在时间及空间(点、线、面)上采集目标区段全时全域的轨道、隧道和车辆的声纹信息;

  B、获取不同减振类型轨道、隧道和车辆的真实实时状态,以数据辅助工务和车辆运维;

  C、建立不同减振轨道类型、隧道和车辆的病害数据信息库,特别是针对减振道床段车轮多边形、钢轨踏面伤损、减振过渡段动态变形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揭示深层成因,并预测其劣化趋势。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既有线路改造需求激增,智能维保顺应行业发展新阶段

  我国城轨交通起步于60年代,发展至今已近60年,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地铁、市域快轨等城轨交通开通运营城市共42个,其中运营15年以上的城市10个,5-10年后将有更多的城市和线路面临既有线改造任务。城轨交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重建设、轻运营,重线路、轻网络,重短期、轻长期的现象比较突出,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后线网在结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问题逐渐显现,因此既有线网改造伴随大量的功能升级需求,改造与升级相伴而生,既有线路改造升级是城轨交通系统建成后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是对既有线网的功能升级和再造,有利于促进城轨交通整个体系的提质增效,对于我国城轨交通由规模增长向质量增强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鼓励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轨道交通深度融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不断创造新的生产供给、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数据生产量和存储量快速增长,数据资源开发能力持续增强,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工业互联网利用等数智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数字经济浪潮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澎湃动力。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本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技术申请27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获得专利授权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1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85项,外观设计1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获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2023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批准公司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明确要求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推动我国城市轨道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为国家和地方环境管理提供政策、标准、规范以及工程技术、设施运行管理等多维度支撑。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设立是对公司科研实力的认可,特别是行业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将大幅度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坚守声学基础学科领域研究,声纹数据技术护城河逐步构建

  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研究环境声学和噪声控制技术,利用声音的物理属性和信息属性,在轨道交通领域创新性研发多种噪声防治技术手段和有效声纹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公司将声纹信息的运用贯穿城轨工程全过程一体化统筹管控,从环评阶段开始运用噪声振动工程数据库和高精度数值仿真预测,到设计阶段涉及的噪声振动控制专项服务,再到建设阶段的全序列噪声防治技术手段,最后运维阶段承载智慧交通属性的“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

  报告期内,公司上述系统已在北京、郑州、绍兴、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的城轨线路提供智慧运维服务和轮轨状态在线监测服务,获取大量的城轨噪声振动数据,持续的数据积累将激发公司城轨声纹信息的探究和研发能力,并赋能轨道噪声和病害的物理防治工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3、为国产化自主技术应运而生,减振降噪全序列产品稳步迭代

  公司为推动“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打破外资公司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而设立,在轨道交通特殊等级减振降噪措施领域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相关专利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技术持续迭代创新,开发的“统一内置”预制浮置隔振轨道和高速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获得市场认可,促进了城轨振动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同时,公司凭借扎实的噪声污染防治科研能力和技术底蕴,采取多样化、全序列产品策略,产品种类覆盖轨道、建筑、桥梁、隧道、设备等多场景全维度减振降噪需求,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公司继续保持研发投入,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85项,外观设计1项;报告期内获得专利授权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1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4、打造多元化的股东所有制结构,助力企业增强活力和影响力

  公司自科研院所孵化而来,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由一群怀揣“科技兴邦”的科技工作者筹备资金合资共建而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研发团队及销售团队核心人员多为公司股东。其后,秉承着科技交通、声音解构的创新理念,公司陆续引入产业资本和创投基金,将国有资本的雄厚优势和创投基金的灵活机制完美结合,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三会运作方式,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提升外部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在公司上市发行阶段,公司核心高管及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的形式,共计获配金额3920.40万元,获配股数占本次发行数量的比例为5.97%,彰显对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信心。

  5、构建完善的自有产能体系,智能化生产模式匹配产品矩阵

  公司在北京市高端现代制造业基地建有集生产、实验、科研、交付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基地,配有精密化数控加工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生产制造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快交货周期的发展战略。2023年陆续引进了国际品牌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国内顶尖数控激光切割机、提升改造了机器人数控钳工加工生产线、建立了声屏障自动装配生产线,这些智能数控加工的改造,降低综合制造成本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公司在生产加工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北京产业基地顺应信息数字化时代要求,搭建了ERP、MES、OA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实现全体生产人员数据化操作模式,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广州聚氨酯智能生产研发基地和河北生产基地的建立,将加快公司自有产能体系的建立,形成生产闭环管控模式。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2022年分别下降98.00%、112.17%。主要系受行业周期性变化影响,行业整体内需不足、地方债务管控政策趋严,导致城轨项目建设工期后延,公司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业务收入确认压力增大,叠加产品毛利率下降等因素,全年业绩同比有较大下滑,如果后续公司营收未能有效增长,则业绩存在继续下滑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公司竞争力的基石,涵盖了专利、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等重要元素,由公司技术研发团队开发并掌握,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核心技术人员。为确保核心技术的安全与完整,公司采取了申请专利、保护软件著作权、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以及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等多重措施,构建了一整套全面的技术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然而,若因核心技术相关信息管理不善导致泄露,将可能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研发创新的基本要素,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对于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持续技术领先至关重要。随着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内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若公司无法激励现有技术人才或无法吸引更多优秀技术人员的加入,将削弱公司的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最终对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经营发展成果造成不利影响。

  3、技术革新风险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内部竞争加剧,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发迭代至关重要。为了保持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优势,公司必须伴随国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导向,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拓宽研究领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若公司在技术上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或实现革新性研发,公司可能面临市场竞争的被动局面,进而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我国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竞争较为充分,随着行业宏观政策的不断优化与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当前业内的竞争者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新兴市场参与者也在不断涌现,加剧了行业的竞争态势。面对这一挑战,若公司无法紧跟行业发展潮流,持续创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拓展下游市场、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业绩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2、客户相对集中风险

  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施工与业主单位。鉴于主要客户群体中,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等大型国有工程企业下属的工程局占据较大比例,因此公司面临着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若未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施工单位或业主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做出不利于公司的选择,且公司未能及时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其他潜在客户,则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遭受较大冲击,营业收入及利润水平亦存在显著下滑的风险。

  3、新业务开拓的风险

  为加快从产品供应商到数据服务商的转型步伐,公司积极开拓轨道声纹信息监测和智慧运维业务作为公司新的成长曲线。但该业务在国内市场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与业务模式。若公司在一定时间周期内无法打开该系统的运用市场,将对公司的未来业务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可能会逐步增加。公司主要原材料钢材的采购付款模式一般为款到发货,而销售回款周期较长,采购付款与销售回款存在时间差,导致公司资金流动性压力较大,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公司客户相对集中,若公司客户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发生恶化,可能引发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

  2、毛利率下降风险

  随着行业技术水平进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未来如果公司不能保持产品的持续创新,公司可能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公司将加强在新业务领域的市场开拓、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公司内部信息系统管理及流程整合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降本增效,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稳定持续。

  (六)行业风险

  近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周期处于相对低位,结合地方债务管控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全国城轨项目建设工期后延。未来,如果行业政策支持力度继续下降或出现不利变化,可能导致行业整体市场空间进一步下降,进而导致公司营收端压力增大,对公司相关产品的销售和收入确认造成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核心产品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以及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现阶段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然而,轨道交通行业的整体发展受到国家产业规划、宏观经济状况、区域发展差异及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显著影响。若未来各级政府缩减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投资规模,或采用特殊及高等级减振降噪措施的里程有所减少,公司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的市场发展空间可能会面临饱和的风险,进而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本报告期内,所处轨道交通行业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受行业周期性变化影响,行业整体内需不足、地方债务管控政策趋严,导致城轨项目建设工期后延,公司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业务收入确认压力增大,叠加产品毛利率下降等因素,全年业绩同比有较大下滑。公司本期实现营业收入27,473.9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0.3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7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271.42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减少11,953.13万元、毛利率下降8.68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加1,629.85万元、资产和信用减值损失增加670.85万元及对参股公司本年投资亏损584.10万元所致。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的部署提速,城轨新基建的投入稳步提升,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等发展目标逐步提出,叠加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思路和《新噪声法》等产业强制法规落地实施的政策效应,催生城市轨道交通、TOD上盖和建筑等领域的减振降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城轨基础设施智慧运维技术开发和运维业务的产业升级。

  (二)公司发展战略

  围绕“声音解构者”的战略规划,未来三年是公司向工业人工智能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公司发展新的成长曲线的重要阶段。围绕“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的创新驱动力,公司将加快向大数据、人工智能转型的步伐,力争尽快完成从产品供应商到数据服务商的转型,并开拓多板块(如船舶、桥梁、隧道等)市场的运用能力;同时,凭借在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的先发优势和市场基础,加快构建新的营收结构,将业务格局从新建线路占主导转变为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提升并重。

  公司沉淀6年时间创新开发了“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该系统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以全息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为标准,能为包括城轨新建及运维期线路、船舶、桥梁、隧道等多场景提供准确的声纹在线监测数据,实现对声源结构深层病害的精准把控,从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实时监控、适时响应,科学干预。恰逢国家深化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及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国家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信号。此外,李强总理在调研中指出,要抓住算力、数据、算法等关键攻坚突破,多路径布局前沿技术,引导更多行业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后续,公司将紧跟国家政策发力点,以城市为单位大力开拓“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在城轨等多市场的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激发和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助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从宏观政策来看,近年城轨新建线路噪声振动物理防治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虽稳定,但地方基层财务政策收缩,地铁新建线路需求有所下滑,导致相关市场的大幅增长潜力较为不确定。基于上述政策及行业情况,公司借助系列化的产品链条和聚氨酯等新材料的研发创新,以及“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对于运维期线路噪声振动治理业务的反向赋能,谋求新的营收结构的快速构建。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周期性特征,在声纹研究、聚氨酯新材料等方面发力,夯实城轨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业务板块,优化营收结构。

  业务拓展方面,现阶段,“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以试验线、科研课题或者咨询合作的形式已应用于多地城轨线路。2024年公司将力争实现该系统首台套项目的落地,为营收和利润作出贡献的同时以首台套项目为锚点和示范项目,加速全国推广力度,实现新的业绩增长点。

  此外,公司将加大聚氨酯新材料的研发创新,完成多配方调试工作,加速广州聚氨酯智能研发生产基地的投产,实现轨道聚氨酯减振垫和建筑聚氨酯减振垫的量产。并且,以聚氨酯减振垫及高速钢弹簧减振系统为抓手,拓展市域郊铁路的减振降噪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生产制造方面,为实现公司深化改革、降本增效的战略目标,完成钢弹簧浮置板项目相关产品委外加工任务的收回工作,新建河北生产基地,以快速补充产能,降低综合生产成本的同时满足全年钢结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

  科技研发方面,公司将按照国家生态环境部的指导要求,完成新一年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从技术装备创新平台、自动检测创新平台、智慧维保创新平台、升级改造创新平台、技术标准支撑平台等五大技术研究方向入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核心竞争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中铁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