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柯力传感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柯力传感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柯力传感(603662)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218.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43.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1%。从重点工作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上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在以下几个重要领域加快推进,取得进展:

  (一)以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为目标的战略投资布局拉开框架

  报告期内,公司锚定传感器、自动化设备、工业物联网等三大方向,以深圳和长三角地区为主,加快投资布局步伐,先后完成了对11个项目的战略投资,初步形成了工业检测与计量、环境设备测量、能源设备、设备监测、物流、平台等六大领域的投资布局(),初步奠定了柯力集团打造传感器森林的战略形态。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跟进和储备了一批温度压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车规级电量传感器等控股型项目,并将在2024年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二)以“KMS集团管理体系”为引领,大力推动并实施集团化战略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提出“KMS集团管理体系”(KeiManagementSystem),其核心思想是客户、战略、人才、流程;其真正的含义不仅在于促进业绩和生产力增长,更在于投资后融合维稳以及降低失败率,以此推动集团化战略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在投后管理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组建并形成了包括研发、业务、采购成本、投资、财审、人力、管理协同、设备制造与信息化等在内的“八大赋能中心”。在研发模块中,探索并践行研发资源合作,对母子公司的研发经理、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联合培养,加快研发IPD工程和PDM管理。在业务模块中,以共性客户、攻关客户、竞争对策为核心,研究市场营销策略和人员培训管理,研究母子公司业务布局、分工及目标,以此促进母子公司在销售端的增长。在成本控制模块中,建立了包含开拓、评估、考核整合体系在内的供应链战略,形成了十大成本控制手法,建立集采、共享、共性物料、人员培育方案。在投资模块中,以控股子公司的再投资工作为核心,锁定了两家控股子公司的再投资标的,有望在2024年年中正式落地。在财审模块中,执行全集团统一的资金日报、预决算、财务报表体系,完善资金理财风控下收益最大化和汇率管理机制。在人力资源模块中,建立了集团范围内的HR三支柱模型和人力文化体系,完善了制度流程、创新基金、文化专员等特色模块。在管理协同模块中,初步形成了对控股子公司的半年度全方位会诊、月度/季度实地走访等工作事项。在制造模块中,形成了质量管理、产能分析、检测协同、精益生产、产能代工、产品转移等体系性方法。

  (三)瞄准新趋势、新产业(300832)、新客户、新需求,狠抓研发,大力发展“新四样”

  报告期内,面对新趋势、新产业、新机遇,公司“以市场为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柯力集团未来将主攻的“新四样”传感器:包括机器人传感器、多物理量传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扭矩传感器。

  报告期内,公司在组织层面做了优化调整,抽调、引进一批人员推动机器人传感器相关项目的发展,明确投资、市场、研发、业务、人力等部门工作职责与分工,明确二年内研究开发项目和市场调研需求方向、人力资源布局。在多物理量传感器发展方面,基于应用场景的有限空间、有限成本,以及不同物理量传感器间的协同互补,抢抓传感器数字化、融合化、一体化的趋势,公司加快推进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研发“拉力+倾角”“称重+倾角”“温度+压力”等不同类型的多物理量传感器。在柔性触觉传感器方面,公司以投资并购为途径,与国内技术领先的创业型公司积极开展合作,共同针对新市场和新需求探讨成立新的市场主体来把握市场机遇。在扭矩传感器方面,公司基于过往几年的研发、技术、工艺积累,先后给若干家国内下游应用厂商进行了产品试制和送样,质量、成本、交期等方面得到了下游客户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四)“以投促招”“以产促招”,宁波、郑州、深圳三大产业园区稳步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进宁波、郑州两地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工作,以及深圳光明科陆能源产业园的“以投促招”工作。

  在宁波,位于江北区的慈城新工厂总面积73000平方,定位为高端制造基地,将于2024年竣工备案及投入生产。

  在郑州,位于航空港区的柯力产业园总面积84500平方,定位为面向北方市场的传感器及物联网系统集成制造基地,将于2024年竣工备案及投入生产。

  在深圳,公司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在2023年4月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该产业园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科陆能源产业园内。截至2023年12月底,共有2家公司投资的智能传感器企业(柯力三电、点联传感)入驻,另有4家公司投资的智能传感器企业(立仪科技、湾测、威勤电子、德柯智能)于2024年一季度正式入驻。

  总体来看,宁波、郑州、深圳三大园区的建设和投产使用,提升了公司在应变式传感器和仪表领域的产能规模,并且为相关子公司、参股公司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为公司打造传感器产业集群和产业森林打下坚实基础。

  (五)围绕传感器生态布局,加速打造平台型企业,增强生态内循环

  1、产业大脑:公司牵头建设的智能传感器行业产业大脑平台于23年1月6日正式上线进入运营阶段。智能传感器行业产业大脑构建8大业务场景。截至2023年12月底,入链企业1100多家,与浙江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集成18个能力组件。下一阶段,智能传感器产业大脑建设将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跑通并且实现盈利和自我造血,从而更好地为企业产品研发创新和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提供支撑,为传感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产业链协同提供保障

  2、柯力云鲸:柯力云鲸是柯力传感针对工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业务投资的科技型平台企业。报告期内,柯力云鲸全年对接全国485个商机,响应设备智能运维、自动化产线数字化改造、仓储物流数字化、畜牧物联网、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智慧园区智能化运营、工贸线上营销等长尾数字化场景,持续夯实泛链接、快应用、智数据的工业物联网数字基座平台定位。

  3、德柯智能:报告期内,公司投资成立了深圳市德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传感器精密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的研发和生产。德柯智能将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等提供传感器产线自动化改造服务,同时,面向国内广大的传感器企业提供传感器产线自动化服务。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宏观层面:智能传感器行业

  从宏观上来看,公司所在的行业属于智能传感器行业。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突破,智能传感器作为感知信息和采集数据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中国智造”的关键核心,是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必经途径。

  随着智能化和精准化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智能传感器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从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控制,到汽车领域的自动驾驶,从航空领域的高精度导航,到机器人领域的精准力控,处处都离不开传感器技术。下游应用场景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为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对传感器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传感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采集元器件,而是智能决策的核心参与者,多传感融合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微观层面:应变式传感器行业

  从微观上来看,柯力传感的主营业务属于应变式传感器行业。应变式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和控制各种力,如重力、压力、拉力、扭矩等,在机械、化工、环保、农业等各行各业都已经广泛应用。在报告期内,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为我国“强基工程”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应变式传感器发展的市场环境良好,市场规模处于稳步扩大的状态。同时,从全球市场来看,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应变式传感器发展速度保持平稳,国际市场采购继续向中国转移。

  除了传统的应用领域外,大量的新兴领域对应变式力传感器的需求释放,促进了应变式力传感器的发展。比如,在机器人领域,基于应变式原理的多维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能够被用于机器人的柔顺控制和人机交互中,从而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实质性重大变化。

  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制、生产和销售应变式传感器、仪表等元器件;基于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布局物联网和智能化装备,提供系统集成、不停车检测系统、无人值守一卡通智能称重系统、制造业人工智能系统、企业数字化建设软件开发服务、移动资产管理系统、物流分拣系统等。

  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在主要原材料方面,公司主要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利用规模化采购的优势节约采购成本、提高产品利润率;公司与多家供应商保持合作,以保证供应稳定性。公司重点运用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创新和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持续提升采购性价比和拓展采购渠道范围,实现供需增值合作双赢。

  2、生产模式:对于传感器、仪表等元器件而言,根据客户需求不同,公司主要采用存货式生产和以销定产两种生产模式,对于批量、成熟的产品,公司会根据销售预测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均衡化生产,生产计划按合理存量来编排,合理存量依据以往销售数据、后续预计销售情况、物料供应周期、生产周期等因素来确定。对于系统集成业务而言,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3、营销模式:公司产品销售根据不同产品特点、不同客户所在区域采用不同的销售模式。公司对境内客户主要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辅以部分经销商经销;对境外客户采取直销和经销商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方式,销售业务已覆盖欧洲、东南亚、南亚、南美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4、集团经营管理模式:公司秉承“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开展母子公司协同管理、资源共享共赢。公司建立了财务、人力资源、研发中心集团标准化管理模板,子公司分级管理体系,组织统一的年度集团化财务、人力资源、设备信息化、质量、项目申报、研发培训,以及集团会议落实跟踪机制。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KMS集团管理体系”(KeiManagementSystem),进一步强化了“多物理量传感融合发展”“集团化赋能和融合”“智能制造全流程”“产业园开发运营”等核心竞争力,朝着打造国内品种最多、融合最深、场景最优的全球智能制造传感器公司的目标不断奋进。

  (一)“多物理量传感融合发展”方面的核心优势

  公司通过自研和外延式投资并购的方式,布局力学、电量、光纤测温、气体、流量、光幕等十多种传感器,初步具备了传感器森林的基础,并通过KMS集团管理体系的培育和赋能,致力于成为对标海外传感器巨头的本土传感器森林。

  自研方面,公司研发部门不断夯实力学传感器的领先优势,从称重传感器出发,研发试制了多维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微型测力传感器等,带领公司从传统的称重衡器行业为主进入机器人、高端装备等更市场前景更广阔的行业。投资并购方面,在非力学的传感器领域,公司并购了电量、光纤测温传感器,参股了流量、光幕、CMOS激光测量、光谱测量、光电、3D等传感器,即将布局嗅觉、触觉等机器人传感器。

  传感器产业的特点是品类多、单一传感器产值低、产出慢,但是价值很大、壁垒高、下游应用商资源可复用。这些特点决定了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要“融合发展”。为此,公司在过去几年布局了智能传感器产业大脑,开发了多传感融合技术平台,搭建了集团化赋能的组织体系,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已经成为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二)集团化赋能和融合方面的核心优势

  自1995年成立以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管理经验和集团化管控经验和优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具备宁波、安徽、郑州、深圳四地产业园超过70万方的实体制造基地和产业园区,能够为下一步公司以及各子公司扩产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多年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力学传感器品牌,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及物流、服务体系。三是资金充裕、现金流充沛,能够为后续公司主业发展和收并购、参股其他企业提供资金层面的支持。四是在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等方面,以及采购、营销、制造、研发等环节,积累了丰富的集团化管控经验,能够为子公司持续赋能。

  (三)智能制造全流程方面的核心优势

  1、研发优势:运用IPD的产品集成开发体系快速迭代开发市场所需的新产品。公司着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不断加大对技术及制作工艺改进方面的投入,持续保持公司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优势。

  2、成本控制优势:创新成本管理体系,对大宗物资的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原厂合作、竞标、价格锁定等模式降低采购成本并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充分利用设备自动化后富裕产能场地,对外购件转自制,缩短交货期及减低产品制造成本。

  3、质量控制优势:公司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和国家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大纲的要求组织生产。公司建立了从原材料选用、采购、研发及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售后服务全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4、市场网络及品牌优势:公司具备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业务员长期扎根当地市场开展业务活动。国际市场客户遍布全球五大洲一百余个国家或地区。品牌建设方面,公司实施差异化的品牌战略,高端品牌SNK、中端品牌OAP,以及高性价比品牌KELI在行业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四)产业园区运营方面的核心优势

  2023年,公司与深圳市光明区建设发展集团合作共同打造首期5万平方米的柯力深圳传感谷,为公司从单一物理量传感器企业向多物理量传感器企业转型提供空间场所。同时,公司旗下拥有产权的宁波市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集聚工业物联网行业,建立高科技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搭建物联网应用众创空间。产业园总运营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浙江省小微产业园”“浙江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宁波市特色产业园”“宁波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宁波市工业物联网孵化器”等认定。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当前,在人类社会逐步从“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传感器,作为一种用于检测、测量和感知环境参数的器件,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不断凸显。从传感器行业的发展格局和趋势中,有以下几方面特征比较明显:

  一是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持续向好、行业规模不断取得向上突破。

  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和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不断发展,传感器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全球传感器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根据Statista数据,202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512.9亿美元,2022-2025年CAGR预计达8.04%。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增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494亿人民币,2020-2025年CAGR预计达20.0%。

  二是中国传感器“国产替代”任重道远但加速前行。

  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柱之一,各国都投入大量资源予以支持。其中,美国、日本、德国的市场份额合计占到近七成,而我国起步较晚、技术积累有限,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国内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政策重点聚焦在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消费类电子的传感器,在市场的拉动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工业领域,部分领域已有成功的“国产替代”案例和经验。但高端产品目前卡脖子情况仍较为严重,国产替代之路任重道远,但在市场、政策、技术的多重催化下有望加速前行。

  三是传感器行业内部呈现融合化、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微型化等技术发展方向。

  整体上来看,从传感器的发展趋势而言,呈现出“四化”特点:(1)融合化:传感器能够集成多种功能,如测量多种参数、处理数据、存储信息、通信交互等。(2)高性能化:传感器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测量的误差和干扰,满足更高的测量要求。(3)低成本化:传感器能够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制造,降低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4)微型化:传感器能够以更小的体积实现同水平的性能,可满足更多应用场景的体积需求。一般来说,体积越小也意味着量产后成本越低、实际使用中功耗越低。

  四是以投资并购为核心的外延式扩张正日益成为国内外传感器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传感器行业具有行业壁垒高、技术路线多、产品品类丰富、单一产品空间小、应用领域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一家传感器企业如果要发展壮大,投资并购是重要的路径。在国际上,全球传感器厂商超6500家,而2017-2021年全球传感器产业有超过200家公司被行业巨头收购。在国内,传感器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实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格局呈现小而散状态。随着行业集中度正逐步提高。众多小规模企业因技术落后、制造水平低下、资金链紧张等问题,无法适应传感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预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逐步被淘汰或者通过被行业同行投资并购,从而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

  (二)公司发展战略

  随着集团“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发展”的战略逐步走向纵深,公司有望突破母公司传统称重传感器及物联网产品的业务天花板。展望202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集团将锚定“产业投资化、产业园区化、产业生态化、产业集团化、产业资本化”的“五化战略”不断前行,力争成为国内传感器品类最多、融合最深、场景最优的行业集大成者。

  一是产业投资化。集团将围绕产业上下游,遵循主业聚焦、三观一致、可进可退、资源共享、估值合理五项原则,沿着机器人力学、触觉、视觉、惯导传感器的主投方向,顺着气体、温湿度、MEMS、压力、扭矩等多种物理量传感器融合方向,行走于智慧物流、自动文档、自控设备、智能检测等物联网装备道路,结合机器人产品平台和算法解耦、协议软件等技术平台进行投资布局。2024年,集团将继续秉持“两高一低”(高质量、高回报、低风险)的整体投资策略,将控股型投资项目作为产业投资和集团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年力争布局和深耕5-8个传感器和工业自动化领域。

  二是产业园区化。产业园区化不仅仅意味着产业集聚的物理空间,更是产业赋能综合平台和效率效益的集中体现。2024年,公司将继续以宁波、深圳、郑州为核心,扎实推进产业园区化工作。宁波将以新落成的工业物联网产业园W楼和7.3万平方慈城智能工厂为产业空间,继续引入多个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的企业。在深圳,结合投资节奏,加快推进光明区科陆能源产业园4号楼的装修、搬迁工作,力争到2024年底,科陆能源产业园4号楼形成8-12家传感器企业集聚的局面,成为珠三角地区智能传感器企业最集聚的园区之一。在郑州,新落成的柯力物联网产业园要加快投资和招商节奏,完善“以投促招”的资本招商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链式招引路径、以商招商的方式方法,加快产业园区化进程。

  三是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既包含上市公司母公司的管理体系、控股子公司的资源融合、参股公司的资源共享等核心内涵,又有集团上下游客户、供应链、第三方合作平台、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等外延力量。2024年,公司在投资并购和投后管理赋能过程中将逐渐深化产业生态化内容。一方面,从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出发,纵向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横向促进多种物理量传感器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以集团立体网络为主框架,深化打造以智能传感器行业产业大脑和传感器产业协会为两翼,以宁波、深圳、郑州三地产业园为载体,实现产业投资、园区、生态三结合。

  四是产业集团化。2024年,产业集团化工作要从市场需求分析出发,对外始于客户,终于客户,进行集团母公司及子公司市场竞争力总结分析,归纳关键提升要点;对内始于员工,终于员工,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分阶段投入来满足内部员工需求。2024年,集团化工作必须解决子公司重大需求问题,分类分级一步步推进。对于在发展初期的子公司要加强战略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发挥,集团资源重在市场与战略设计;对于在发展中期的子公司要关注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集团资源重在产品性价比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对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子公司要关注品牌效应和流程创新,集团资源重在帮助子公司进行流程创新和进入新市场拓展深化。

  五是产业资本化。产业资本化是“五化战略”的标志性结果。2024年,集团将从子公司实际情况出发,拟选定2到3家发展迅速、细分领域占有率高、管理基础扎实、团队创新能力强、利润持续在三到五年内能够达成五千万以上且与母公司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不同行业发展的子公司,量身打造资本化行动计划。在投资上,由母公司继续增资或双方同比例增资,以及使用财务杠杆对同行业关联的企业进行并购,较快实现三年内利润目标达成;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对子公司骨干、集团赋能子公司相关人员、并购同行业的中高层研发业务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在人力资源上建立拟上市所人才储备及内部体系,并为新引进或内部人才里留有股权激励和晋升空间,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机制。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紧紧围绕“产业投资化、产业园区化、产业集团化、产业生态化、产业资本化”的战略发展方向,驭变创新、布局产业平台;坚持不懈、夯实管理基础;韧性前行、绘制产业生态;持续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1、驭变谋新,布局产业平台

  (1)战略投资:2024年,继续以传感器、自动化设备、工业物联网、平台型企业为主攻方向,全年力争完成8-10个投资并购、参股项目,加速推动多物理量传感器战略真实落地。加快落地与国内一流头部私募基金的合作,成立传感器专项基金,提高对外投资质量。

  (2)产业园区:2024年,柯力旗下的宁波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力争完成省级、国家孵化器荣誉申请,实现2500万税收、22亿产值(不包括柯力传感数据)。深圳传感谷园区(光明区)基本完成大部分楼层“先投后搬”工作。郑州物联网和传感器产业园区力争完成招商3万平米,储备3-4个投资项目。

  (3)产业大脑:2024年智能传感器行业产业大脑将以“打造行业性独立运营平台”为目标,以营收为核心,以平台经济为战略,力争到2024年底入链企业达2000家。同时,以宁波智能传感器协会建立为契机和手段,进行产业大脑的精准推广和产业知名度提升。

  (4)产业平台:①柯力云鲸物联网平台建设:成为平台软件和物联网数据核心供应商,形成核心供给能力,引导集团战略发展和投资信息融入到云鲸定义平台。②德柯智能自动化产线改造平台建设:打造传感器自动化生产和自动化测试设备的标杆产品,塑造“德柯”品牌,为传感器行业的自动化生产和自动化测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坚持不懈,夯实管理基础

  (1)运营管理:在设备管理方面,以灯塔工厂为目标,结合多种平台资源,坚定推动设备三化。2024年年度重点推进传感器设备自动化、弹性体自动化线、断续衔接、工艺优化、AGV应用、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生产线设备等。在制造管理方面,加快最快交货期落地,加强敏捷交货张力建设,加速清库行动。在信息化管理方面,2024年要以ERP重构(PLM)升级应用、MES应用延伸、智慧园区、SCM建设等为重点。在供应链管理上,开拓选材之家合作伙伴和四十家以上的集团供应商开拓或整合。在财务管理方面,以ERP的完善作为财务管理体系提升的抓手;以风控为前提做好理财收益最大化创新。

  (2)基础管理:在行政服务管理方面,以优秀物业管理公司为样板,深化收入提升。以员工满意度为目标,提升出入厂、清洁、消防、危化、安全、车辆、食堂等管理细化。在基建管理方面:宁波工业物联网产业园完成行政楼拆除、立体停车楼10月份投入使用。下半年考虑18期、19期的建设启动时间。

  3、韧性前行,绘制产业生态

  (1)集团业务赋能:集团化业务以行业来划分,学习华为的“军团”性作战打法,形成不同行业的业务经理队伍,为子公司业务的行业攻关提供资源和渠道。组建国贸四部为子公司海外业务开拓服务,健全与子公司沟通、关联交易、产品提升、战略发展牵引、制度与流程,开拓新的营销策略完成子公司产品销售目标。

  (2)集团研发赋能:加快集团研发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先进技术部在宁波和深圳两地的建设工作,全力推进集团研发基金投入、IPD工程深化、六大平台建设、研发人力资源体系完善工作,完善集团化研发管理模式,将多物理量传感器技术融合、机器人传感器研发作为两大研发方向,坚定不移贯彻下去。

  (3)集团供应链赋能:2024年重点解决集团范围内所有子公司的供应商开拓、品牌材质替代、研发新物料、集中采购、集团采购等问题。持续完善供应链管理赋能工具包、子公司会诊模板、制度流程等体系流程。建立集团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集团公司供应链体系培训,协同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对产品战略、财务审计、成本管理供应商管理、供应链信息化等重点培训。

  (4)集团人力资源赋能:以集团战略为核心,以子公司业绩增长为目标,深挖子公司业务、运营版块的逻辑性,将投后集团人力资源的维度提前到投前。做好基于业务的人力资源顶层规划,加强集团业务团队建设,深入运营体系,做好赋能工具包落地,储备战略性人才,构建具有差异化的子公司人力资源建设体系。

  4、持续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2024年,在研发方面,重点突破机器人传感器、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两大方向,通过自研、引进人员、子公司合作、投资拓展“四管齐下”,开展重点项目的二次开发,提升基础性工艺,突破新行业及系统类应用。

  (1)重点突破机器人传感器。开发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手臂六维力传感器,以及人形机器人关节力矩传感器和多维力传感器,从模拟到数字、从结构解耦到算法解耦、从电阻应变计到半导体硅片,向低成本、低功耗、低形变、微尺寸方向突破。2024年上半年,在前期已完成试制的模拟式六维力传感器基础上,加快推进与子公司联合开发的数字式六维力传感器项目。

  (2)重点突破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发展技术。搭建多物理量融合传感器技术平台,把多个物理量融合在同一个传感器实体中,用一个感知终端通过算法输出多个物理量参数,开发应用多个物理量的传感器场景的系统集成项目。在数据采集端和数据处理端上,找到应用多物理量融合传感器的业务着力点,形成新产品立项或者新课题研究,孵化经典产品,满足集团产品发展战略需求。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公司下游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周期相关度较高,如果国内外宏观经济处于持续低迷状态,下游行业景气度低,需求持续减少,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及时掌握国家、行业、区域相关政策,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情况,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战略发展决策的科学、有效。

  2、市场竞争风险:如果公司在未来不能持续加强自身竞争优势,可能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将面临市场竞争导致的销量下滑、毛利下降、回款放慢等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通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科技创新、增强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等手段不断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巩固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新产业、新市场、新需求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机器人、“具身智能+AI”等战略新兴产业存在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可能会影响高端力学传感器的推广应用,并可能会影响供应链企业产品需求。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推进新兴领域传感器产品的布局和新客户的开拓,并利用公司在力学传感器领域的优势及多物理量传感器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客户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新产业、新市场、新需求的发展。

  4、投资并购及投后管理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采取对外投资并购方式布局多物理量传感器,投资并购进度及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被投资企业盈利能力不及预期、母子公司投后融合困难等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强投资研究分析,实时掌握市场变化动向。对外投资聚焦核心业务,严格遵循战略指导原则、风险控制原则、集体决策原则和效益考核原则,强化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加强公司规范运作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保证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等各环节的合规、高效运转;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及重视人才培养,持续优化公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5、商誉减值的风险:近年来,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增资、股权转让等方式相继收购了多家公司,如未来被收购的子公司发展低于预期,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形,将存在计提商誉减值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强投后管理工作,通过对被收购公司的经营融合与规范治理,落实其经营主体责任,激发其增长动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被收购公司的经营效益,从而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6、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原材料在公司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若未来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盈利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对大宗物资的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原厂合作、竞标、价格锁定等模式,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参与研发设计、量积返利、产业园代采购、材质替代、供应商入驻深度合作、集中竞价采购、价格锁定、财务杠杆、微利产品物料折价、易货贸易等,保持供应稳定性、降低成本。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