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创集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今创集团(60368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公司夯实主业提质增效,以打造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全面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公司全年累计完成营业收入36.97亿元,同比增长4.6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7亿元,同比增长39.82%,基本每股收益0.35元。 (一)持续创新赋能,推动业务发展稳中有进。 报告期内,公司主动应对环境变化,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以科技创新赋能为抓手,紧盯目标多措并举,整体业务发展稳中有进。 主营业务方面,公司紧跟行业绿智融合发展进程,集中力量研创新研发,做好四新技术策划和实施工作,在产品轻量化、智慧化、系统化技术上持续突破,积极助力智慧交通工程;坚持“全生命周期服务”、“一站式总包服务”、“定制化智慧服务”和“属地化快捷服务”策略,持续为客户提供高效、专业、全面的创新服务,在业内形成“响应快、极速造、服务好”的良好口碑。 增量业务方面,公司船舶、游艇业务以及子公司印度3C业务均实现了订单业务的增长。同时,公司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践行低碳行动方案,推动业务绿色发展,在报告期内着手布局了新能源业务板块,并利用自身技术、平台以及资源优势推动了原有传统重工机械业务板块的整合与升级,为更好地统筹资源,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公司设立项目公司对相关业务板块进行集约化专项管理,开展业务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根据项目需要完成了多项新能源储能产品的研发,并率先应用于公司产业园的绿电系统;三款新能源智慧矿山机械装备新品成功下线并召开全球产品发布会,将助力零碳矿山的智慧运营。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课题87项,新增专利88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有效专利达622项,有效软著权79项,公司全资子公司今创风挡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年公司新签合同/订单超50亿元(含税,不含印度3C业务),同比增幅明显。其中,国内业务新签订单(含税)超33亿元,同比增长超40%。 (二)加快数智变革,推动管理运营稳中提质。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升级智慧运营建设,推进数智变革发展进程,释放数字技术的强大赋能作用,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管理运营稳中提质。 智慧运营方面,公司结合行业“一城一线一风格”的特点,持续开发和完善“今创智慧管理平台”,全面推行数字化转型,基本形成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艺、柔性敏捷制造、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质量管理,综合平台管理体系和机制,构建了“价值共享、智敏合一”的定制化制造服务模式,全过程全数字管理输出“一案一策一作品”,有效提升业务运营端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绿色管理方面,公司坚持“低碳连接世界、绿色畅达未来”的发展方针,践行绿色发展和低碳战略,筹建了以“碳排查”、“碳足迹”以及“能源管理”为核心的碳管理体系,利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将低碳管理、低碳设计、低碳生产、低碳工艺、低碳质量和低碳供应链行动融入绿色智造模式,系统落实“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构建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运营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进程。 报告期内,公司旗下今创轨道交通产业园城轨钣金智能车间被认定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公司被认定为“常州市绿色工厂”。 总体来看,2023年公司坚持立足大交通,服务新基建,紧扣“十四五”期间提出的七大举措,即坚守主业、扩大优势、创新研发、智慧管理、增强风控、精益抓手、国内外市场双向驱动,开创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局面。后续,公司将持续深化“绿智发展”主题,全面发力,引领先进制造产业链绿色转型,助力构建全球绿色智能交通。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当前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报告期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化技术的应用与应用场景的建设逐步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行业技术进步和相关服务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开始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轨交体系,整个行业趋向新的业态发展,市场竞争呈现新的特点。 国内铁路交通方面,2023年民众对外出行需求显著提升,铁路客流量大幅回升,全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6.8亿人,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日均发送旅客突破1000万人,全年和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均创历史新高,连续攀升的客流量增强了市场需求,2023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发布多个采购招标项目公告,共招标高速动车组158组,总金额273亿元左右,是继2018年之后,国铁集团年度招标动车组最高年份,向整个行业市场释放了多重积极信号。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动车组产量为1,240辆,同比增长63.2%,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此外,截至2023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15.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4.5万公里,按照国务院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的目标,目前铁路营业里程还差6,0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差5,000公里,预计近期铁路交通市场发展将保持稳定的态势。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于2024年3月发布《城市轨道交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累计有59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338条,运营线路总长11,224.54公里,较上年净增长866.65公里,29个城市的线网规模达到100公里及以上,全面完成建设投资5,214.03亿元,同比小幅下降。而随着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域铁路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根据《2023中国市域(郊)铁路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大陆有11座城市累计开通运营15条(段)市域(郊)铁路线路,总里程1,252.16公里,车站总数216座。共有34座城市53条市域铁路正在建设,里程达2334.98公里,车站468座,计划投资额达11,922.94亿元。预计2024-2025年市域铁路建设将会迎来第一轮开工高潮,市场初步预测,未来2年,中国市域铁路(含地铁模式建设的城际铁路)市场规模超过5300亿元,为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此外,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未来运营维保的市场空间,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2023年统计公报数据来看,当前全国铁路客车拥有量为7.84万辆,其中动车组4,427标准组、35,416辆;《城市轨道交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轨交通累计配属车辆11,422列,较上年增加997列,增长9.56%。随着客流量的恢复和增长,以及行业数智低碳发展提出的更新需求愈甚,预计轨道交通车辆维保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综合来看,目前整个行业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为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及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加速轨道交通“绿智融合”是当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之重,一方面,在中高运量交通稳定发展的同时,市域快轨、中低运量城市交通等建设迎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国陆续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行业发展的融合,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卫星、云计算等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加快智能交通的发展,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轨道交通行业将呈现数智化、高效化、环保化、低碳化等发展特点。 作为轨道交通配套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行业形势与动态,及时调整和完善经营战略部署,发挥自身优势,应对经营风险,巩固行业地位,稳中求进,推动企业数智低碳升级。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及服务 公司目前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车辆配套的行车安全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车身联接系统、旅客界面系统、运维保障系统产品,涵盖了电气及网络控制、驾驶操控台、电池箱总成、贯通道风挡、内饰、车门、座椅、灯具、集成厨房、整体卫生间,以及内燃机车和特种工程车辆、站台屏蔽门、高速铁路自然灾害与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千余个细分品类,公司是相关领域设计、研发、生产规模及综合配套能力方面的领先企业。公司产品目前全面覆盖到我国各主要动车车型及主要城市轨道车辆,并出口应用于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的轨道交通车辆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和主营产品尚未发生重大变化。 2、公司其他业务产品及服务 公司为进一步提升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发展的企业业务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1)印度3C业务;(2)新能源储能业务;(3)船舶、游艇配套业务;(4)重工机械类业务。 印度3C业务主要为公司子公司印度金鸿运在印度从事的通信电子类产品生产、制造和加工业务;新能源储能业务目前主要包括子公司发展的储能产品和储能系统应用业务;船舶、游艇配套业务主要为豪华游轮、游艇及特种船舶配套产品,目前主要以内饰、设备类产品为主;重工机械类主要为起重机、新能源矿山运载装备等重工设备类产品。 (二)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模式 1、研发设计模式 公司的技术研发涉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车辆制造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与车辆制造企业项目联合设计三个方面: (1)自主研发:公司设有技术中心,统筹整个公司的研发设计。围绕公司轨道交通配套产品的关键技术、工艺,不断开展创新与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并对相关技术和工艺进行基础前瞻性研究,为产品的升级和提升打好基础。 (2)合作研发:车辆整车制造企业提出全新产品的研发要求或对产品新的技术要求、指标等研发性需求课题,由公司具体承担研发工作,通过技术开发及创新达到整车制造企业的要求。为整车制造企业新平台车或产品的实现做好前期的研发准备工作,加快整车厂新产品的升级应用。 (3)联合设计:公司产品系列针对车辆制造企业的每个项目都有着特定的技术要求,尤其在前期设计方案阶段,公司的技术团队有时需与车辆制造企业技术团队联合设计,实现特定项目的方案,必要时需报最终客户批准,在总体方案实现和批准后,公司进行方案的工程化设计,完成产品的具体细化设计并负责达到既定的技术指标。 2、采购模式 公司设有采购部负责原材料采购,公司质量管理部负责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并和采购部、研发部及工业化部共同组成审核小组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产品首件验证合格后才可供货。公司从多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后续管理,并根据供应商相关的多个因素进行考核,将供应商分级,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对于需要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原材料,采购部采取比价、议价或招标等方式选择供应商,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采购部根据采购计划向合格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并跟踪供货情况。对于不需要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物料采购,采购部按照生产计划,在确定的供应商范围内组织供应商进行报价,经过比价、核价最终确定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合同。 3、生产模式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动车、地铁、普通客车等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内装、设备配套产品及轨道交通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不同车型的设计要求、产品类型、规格型号存在较大差异,主营业务产品存在非标准化、小批量、多品种、短交期、高要求的供货特点,公司采取柔性化的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具有鲜明的定制化特性,需要以客户具体的订单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开发,由生产部门根据营销部门提供的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在生产安排时,为了提高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效率,需要公司生产线具备一定的柔性生产能力,即同一生产线可根据生产计划的安排生产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轨道交通车辆内装及设备产品。 4、销售模式 公司国内营销中心负责对国内整车制造企业和国内其他客户的销售业务,国际营销中心负责对国外客户和境内中外合资企业客户的销售业务。公司营销部门及时跟踪客户订单完成情况,通过项目管理模式管理合同和订单的质量、成本、交付和服务,确保满足客户需求。作为轨道交通车辆设备配套产品制造商,公司销售通过直销模式实现,通过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获取客户订单,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生产。公司与客户的结算方式为云信、电汇或承兑汇票等。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站式配套业务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在产品设计、材料运用、制造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从产品覆盖面来说,公司目前的产品主要产品包括车辆配套的行车安全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车身联接系统、旅客界面系统、运维保障系统产品,涵盖了电气及网络控制、驾驶操控台、电池箱总成、贯通道风挡、内饰、车门、座椅、灯具、集成厨房、整体卫生间,以及内燃机车和特种工程车辆、站台屏蔽门、高速铁路自然灾害与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千余个细分品类,同时公司与国际知名轨道交通车辆装备配套企业合资成立了多家中外合资企业,制造车钩、制动、多媒体互动、空气弹簧等多类配套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 从业务覆盖面来说,公司具备动车组、城轨车辆内装产品从整体设计、生产到交付、维保的总包服务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行业内,整车厂商为便于管理,整车生产企业更加偏向于产品线丰富、整体供应能力强的供应商,这有利于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属地化快捷服务优势 为更快、更好地服务客户,多年来公司坚持贴近客户生产、服务,积极加快布局本地化生产及属地化检修服务,有效缩短生产及服务的响应时间,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服务,不断增强客户粘性。截至本报告出具日,公司在法国、印度、新加坡、英国等国家,以及国内常州、长春、青岛、成都、重庆、武汉、唐山、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20多个城市设立了生产、服务公司及物流仓储服务,及时响应各地客户的需求。 (三)智敏合一定制化优势 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多品种、小批量、变更频、要求高等特点,公司以“智慧管理平台”和“五维知识平台”为支撑,构建全数字全过程智慧管理模式,聚焦客户体验,协同创新、柔性工艺和链合智造,从营销、设计、工艺、制造、质量、供应链、管理全方位覆盖,形成统一的管理语言,贯通业务流程,通过大规模总承包的柔性敏捷制造,打造“价值共享、智敏合一”质量制造模式,全过程全数字管理输出“一案一策一作品”,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打造更快、更优、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体验,持续升级公司服务口碑。 (四)稳定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深耕轨道交通行业,拥有稳定的客户群。 国内市场上,公司与青岛四方、长春客车、唐山客车、南京浦镇、株机厂、大连机车、北京京车、宝鸡机车、长客阿尔斯通、四方阿尔斯通、浦镇阿尔斯通等中国中车(601766)以及其他主要整车制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国际市场上,公司参与了多个国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产品设计能力、交付及时性、产品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国外客户的充分认可,与国际轨道交通行业各大整车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五)先进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轨道车辆内饰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公司技术中心坚持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综合性创新研发平台,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经验丰富的专业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设备、内装、城轨内装、复合材料、FRP、屏蔽门产品以及结构件设计和制造团队,自主创新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具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设计总包服务能力。公司在轨道交通制造行业的先进技术研发能力也为公司开拓相关制造类业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智慧管理创新优势 1、管理体系兼容各项需求。公司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围绕企业日常经营中的研、产、供、销、存各大过程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各项业务要素,以ISO9001、ISO14001、IRIS等各类体系和认证为基础,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EN15085、DIN6701、安全生产标准化、SA8000、ECOVADIS、WCA等标准整合形成“十位一体”的体系架构,并参照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运用过程方法,建立了兼容管理体系平台,涵盖了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既能够适应不同产品系列的生产经营管理,又能够满足不同客户对产品质量、技术要求、管理体系标准的各种要求。 2、信息管理平台智能管理。公司在多位一体的管理标准体系平台基础上,通过引入卓越绩效模式、BPR流程、ERP系统、信息云管理平台等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有效推进智能制造和智慧管理进程,不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促进公司核心竞争软实力的形成。 3、集团内控管理资源优化。随着公司的不断投资与发展,公司在对子公司的投资与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一方面,各子公司配置有专业的团队,保持各子公司独立运营,凭借母公司的资源、管理、平台优势对各子公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公司不断规范和强化对子公司的管控,制定了严谨的内控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规定子公司经营管理层定期向公司汇报经营情况及提供财务报告,涉及重大的交易、投资、资金使用、可能影响子公司的经营模式、经营计划的转变等重要事项,并由母公司按照年度管理督察和审计计划的安排,委派督查审计组对子公司进行滚动式经营管理督查和审计,推进各子公司持续健全管理体制,改善管理效率。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891,395.24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1.7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08,637.14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5.35%;在本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369,733.9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744.8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82%。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3年,全球经济走势整体向好,但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稳定回升,保持了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从行业来说,全球“双碳”战略推进和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不断加速,推动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新业态竞争态势日益凸显,加快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我国不断推动产业链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为全球交通提供中国方案。 1、产业政策 在202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纲要》”)中提出,我国将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十四五”纲要》中还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作为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地区作为组团。 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加快构建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以“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主骨架,以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衔接,以部分兼顾干线功能的城际铁路为补充,主要采用250公里及以上时速标准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展望2035年,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 2021年12月,交通运输部《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2022年7月,《“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提高都市圈交通运输连通性便利性,统筹利用既有线与新线因地制宜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要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基本贯通综合运输大通道,提高铁路和高速公路城市覆盖率,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重点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到2025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及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铁路为主干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建设,加快国家铁路网建设,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有序推进区域连接线建设,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改造升级,支持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推进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并与干线铁路融合发展。 2、发展趋势 2023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未来将继续加快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态势,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有效促进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持续深化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1)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智慧城市的部署以及“双碳”行动的实施,数字、绿色、智能已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三大关键词。2023年,国铁集团印发《数字铁路规划》,明确将以支撑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构建为目标,加强数字铁路建设整体布局,到2027年,铁路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数字铁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铁路数字化转型全面完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于2022年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统筹铺画了以绿色转型为主线,清洁能源为方向,节能降耗为重点,提出了绿色城轨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了城轨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多地纷纷发布绿色行动方案和数智化发展规划,绿色”和“数智”将是轨道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双轮”,整个行业正积极探索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运营安全可靠、服务智能便捷、环境生态友好的目标,持续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2)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规划和战略部署,要加快推进“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建设,有序拓展区域高铁连接线,积极推进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和同城化程度高的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构建与需求相匹配、与大中运量轨道交通相协调、功能层次清晰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并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 (3)多制式新兴轨道交通多元发展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控制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装备制造能力的持续增强,高速磁浮铁路;中低速磁浮、磁浮公交系统、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自导向轨道系统、电子导向胶轮系统、现代有轨电车、导轨式胶轮系统、山地齿轨、旅游小火车和小型磁浮等新兴轨道交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形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使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服务层次更加立体,更好地适应了新时代社会经济绿色、低碳、环保、美好的发展需求。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持续以“为全球轨道交通提供一站式配套解决方案”为使命,以“成为全球交通配套标杆品牌”为愿景,倡导“携手今日,创新未来”企业文化,坚持“低碳连接世界,绿色畅达未来”的发展方针,紧抓国内外行业发展机遇,研发智能产品、践行智能制造和推行智慧管理,持续打造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全生命周期”、“属地化”和“定制化”智慧服务体系,优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加速构建“互联网+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经营模式;聚焦和稳定主营业务,发展与主业协同的增量业务;深化内控建设,强化风险管理,引导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我们将始终坚持发展目标,紧扣发展主线,全面贯彻“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战略、低碳战略、人才战略,筑牢产业主阵地、打造发展新引擎。 1、坚持市场导向,加速业务布局 公司将深入分析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准确研判市场竞争的新格局、新特点,清晰认识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新要求,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优势为基础,锁定既有市场,瞄准潜在市场,开发新兴市场,加速完善和调整国内外业务布局,推动主营业务和增量业务协同发展,持续推动企业经营业绩发展稳中向好。 2、深化数智变革,加速创新提质 公司坚持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创新机制和人才支撑力度,计划全面推进公司及子公司的数字化工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手段,进一步优化今创智慧平台,打通各业务环节数据信息,细化数字管理功能,深化数字应用场景,加速技术工艺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公司新型工业化的构建与发展。 3、贯彻低碳行动,加速绿色引领 公司将深入贯彻“能源管理”和“碳管理”体系,逐步全面覆盖公司国内外控股子公司,积极落实常态化低碳行动,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业务,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努力达成减碳目标,打造低碳交通产品互联世界,构建绿色交通网络畅达未来,引领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聚焦人才建设,加速活力发展 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战略,坚持文化引领提升人才凝聚力,积极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各项工作,营造和谐健康,活力拼搏的企业环境。通过建立健全体现能力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创新奖励与福利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培养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团队,激活强企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外,公司将持续筑牢安全防线,完善质量管理,严格把控风险,坚持规范治理,拿出新思维、新方法,不断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力今创人将以“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一抓到底”的干劲,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之一,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有很强的关联性。目前,随着国家交通网络的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战略部署的持续推进,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市场需求可能出现结构性调整,如未来国家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会给公司实现战略和经营目标带来风险。公司将实时关注产业政策及行业规划信息,不断创新开拓,以适应市场和政策的变化,抵御相应风险。 2、轨道交通投资波动风险 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如果轨道交通建设或者运营过程中出现重大交通事故等意外因素,或者出现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以及其他潜在不利因素,可能会直接影响建设投资的安排或进度,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扩大轨道交通产品与服务优势,优化业务模式和结构,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拓新业务、新产品,降低投资波动对公司带来的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整体服务能力,形成较强的综合实力,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涌入本行业,如果公司不能保持技术研发、生产规模、综合服务配套能力和成本方面的领先优势,可能会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下降和产品毛利率下降的风险。为此,公司紧跟市场趋势,坚持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智慧管理,推行降本增效,以增强客户粘性,应对好行业的竞争压力。 4、产品质量风险 轨道交通车辆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运工具,行业主管部门、客户对相关设备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公司主要产品应用于动车组、城轨、普通客车等轨道交通车辆,产品的强度、防火、耐久、环保等性能指标对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公司产品出现质量不合格或者质量缺陷的情况,影响到乘客体验或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将会给公司声誉造成较大损害,进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始终坚持“要不折不扣地满足下道工序和顾客的真正要求”的质量方针,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检验、检测流程,并开发和持续完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升质量管控,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 5、税收优惠政策变动风险 今创集团于2023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子公司今创科技于2023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子公司今创电工2023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子公司今创车辆于2021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子公司金城车辆于2021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子公司今创风挡2021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子公司常矿机械于2022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子公司今创交通于2021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报告期内适用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如果未来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发生调整,或者上述公司证书到期后,不能按期申报并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资质,将会对公司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6、成本及费用上升风险 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公司新建和扩建项目实施形成的资产增加,以及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公司成本和费用面临较大的上升压力,同时,公司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种类较多,原材料采购成本受到铝、钢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一定影响,可能将形成产品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下降的风险。近年来,公司积极推行降本增效,落实到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质量、人员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针对相关风险制定应对策略,尽可能消除相关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7、汇率风险 随着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持续开展,公司产品出口、境外投资、并购等经营活动可能因汇率波动引发各种风险。如:以外币计价的交易活动中由于合同签订日和结算日汇率不一致而形成的外汇交易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造成境外企业价值变化的风险等。公司将密切关注汇率变化的趋势,强化汇率风险管控意识,通过套期保值、优化结算方式等举措降低汇率风险。 8、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风险 公司目前投资了较多合营和参股公司,公司在进行股权投资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应风险,包括投资决策风险、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中,大部分被投资企业均涉及轨道交通配套产品业务,经营业绩也较为依赖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景气状况。公司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决策程序,对被投企业严格把关,做好项目跟踪,关注好市场和行业趋势,强化对被投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保障公司投资业务的安全。 9、海外业务经营风险 公司海外业务涉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法国、印度成立了生产型子公司,在加拿大、新加坡、英国等国家成立了贸易型子公司。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局势、经营环境、产业政策、法律及社会文化不同,公司在海外业务经营过程中,可能存有潜在的国际政治风险、两国关系尤其双边经贸风险、管理风险、国际运输成本波动等各类风险,以及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遭遇各类诉讼、纠纷或其他潜在损失的风险。在当前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轨道交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在国际贸易方面受到了较大阻力。 10、实体清单风险 公司于2020年7月21日公司被美国商务部纳入实体清单,并于2020年7月22日在指定披露媒体上披露了《关于经营情况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编号:2020-050),受中美贸易关系摩擦的持续的影响,公司海外业务可能将持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公司将持续关注相关势态的发展与信息,及时做好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