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机器人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机器人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机器人(300024)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行业发展机遇

  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2010年以后,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逐年递增,标志着工业机器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自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后,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中国目前已然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自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连续多年占据榜首,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家。GGII、IFR及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达80亿美元;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突破3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15%;2023年预计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37.5万台,同比预计增速超23%。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将延续增长趋势。

  图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趋势预测

  从行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人口结构改变、用劳用工成本的增加和下游应用产业的突出需求是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用工成本在逐年走高,企业的边际利润也逐渐下降,随着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的不断走低,我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退。且随着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所带来的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工业机器人具有越来越高的性价比,在此背景下,制造业对自动化的需求大大增加,除应用在汽车、电子等工业机器人的场景外,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医疗健康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需求也在大幅度的增加。

  从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加速的角度来看,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在全球市场仍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受近年来的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资品牌缺货严重,物流成本激增,驱动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根据CRIA、MIR数据,2021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约为32%,2022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同比预计实现提升。

  2022年度,受整体经济环境下行趋势影响,机器人行业高增长态势有所放缓,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承压明显,上半年4月、5月国内制造业企业遭遇了明显的冲击,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下游主要需求行业如汽车、3C等,使得工业机器人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同时受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机器人行业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延供应链传导至下游,供给端亦经受较大考验与挑战,二季度行业增速下滑明显。下半年开始,供应链压力缓解,整体呈现波动回暖态势。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中,汽车行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带动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扩张周期,是当前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增量市场,2023年势必吸引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2、半导体装备

  2015年以来,随着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根据 SEMI数据,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21年实现1025亿美元,同比增长44%,至2024年预计达到1071.6亿美元。我国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快速崛起,目前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应用和消费市场。2022年,消费电子等下游表现疲软,但在汽车、工业、 数据中心、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需求仍较为旺盛,各类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趋势仍将继续,也将带动芯片需求的回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进口额347.21亿美元,同比下降15.3%,出口额41.23亿美元,同比上涨13.1%,国内半导体设备进口依赖度在下降,自主可控持续加强,中国半导体行业在加快国产化进程。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图 2018-2022年国内半导体设备进出口额

  近年来,我国已加快了半导体上游零部件的研发进度,国产化导入也在加速,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扩充市场份额,满足未来5G、AI、物联网、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下游增长需求,国产重点半导体晶圆厂/IDM厂普遍有了扩产规划,未来大部分国产新建产线将陆续投产,有望加强国产半导体晶圆厂/IDM厂的全球竞争力。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国内半导体行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供需环境,国产替代需求凸显,科技领域自主可控需求迫切,随着下游制造和代工产能的持续释放,半导体设备行业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半导体供应链的国产化在2023年将深入推进。

  (二)国家产业政策助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分类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增强自主品牌机器人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

  2022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开展 2022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推进专业化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发展。2023年1月19日,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应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将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将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加强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新能源、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全方位支持机器人行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 85万人,我国已迈入人口负增长时代。预计随着未来劳动力人口减少,用工成本上升,将倒逼全产业向自动化升级,驱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机器人代替人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IFR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55台/万人,面对传统制造业的典型应用和对于新兴领域应用探索,对多领域下游的布局,工业机器人的密度有望迅速爬坡至目标水平的 510台/万人,市场空间也将随之翻倍。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地方政策的跟进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在产品、行业、社会需求等多层面的鼓励,下游需求扩张将对机器人产业链产生持续大量的需求。

  (三)公司所处市场地位

  公司通过20余年的技术积累与实践,逐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完善产业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为客户提供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从事机器人产业化和实现机器人出口的企业。公司作为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起草并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创造百余项行业第一,是行业内首批中国名牌产品、国家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移动(600941)机器人(AGV)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单位、中国机器人协会(筹)会长单位,中国机器人TOP10标杆企业。公司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大型一级企业资质、计算机系统一级企业资质。新松公司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获首批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公司被认定为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专家组考核评估。试点期间,新松构建集聚了39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标准生态圈和五个标准推广应用交流中心,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6项、团体标准13项、企业标准22项,申请ISO国际标准提案2项。主导制定的《机器人安全总则》《工业机器人力控制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填补了机器人基础和通用标准空白,推动了机器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荣登“2022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榜”、“2022中国新增长-敏捷领导力榜”,荣获“OFweek2022中国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行业年度影响力品牌企业奖、行业年度优秀产品奖”等殊荣。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装备或解决方案的

  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硬件系统;机器人本体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技术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可为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锂电、电子、光伏、航天航空及医疗等众多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业务

  机器人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等,主要面向焊接、切割、磨削、抛光、喷涂、码垛、上下料等应用。移动机器人包括装配型、搬运型移动机器人及工业清洁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包括自动转载机器人系统、装备自动保障系统等,主要面向如高温、高危、防爆、狭窄空间等极限、特殊作业环境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

  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围绕公司机器人核心产品领域所形成的自动化产线应用,主要包括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和物流自动化。焊接自动化主要以运动控制为核心,围绕六轴工业机器人产品、激光焊接、切割等系统所组成的自动化产线。装配自动化主要围绕集成单元所形成的装配系统与检测系统的自动化产线;物流自动化主要由自动存储(AS/RS、Shuttle)、输送、搬运、分拣、拆码垛以及导航调度管理等智能物流信息系统所组成的自动化产线。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服务的下游行业覆盖:一般制造、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锂电、电子、光伏、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

  (二)半导体装备业务

  半导体业务产品主要为真空机械手及集束型设备,包括:大气机械手、真空机械手等系列产品、EFEM、真空传输平台。服务的下游行业是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

  (三)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用自主采购模式,由供应链管理中心负责基础标准零部件的采购,通过供应商分类管理,开展合格供应商的评定管理工作。公司采购以“价格+质量”最优为导向,以集中招标的形式进行询价和比价,并通过发展战略采购合作的方式,持续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

  2、生产模式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即依据合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产品以及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完整的生产流程,包括前期设计、加工以及系统集成。其中的加工环节主要通过公司制造部加工,部分通过外协加工方式实现。

  公司主要以项目形式,即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产线化订单需求,多业务BG协同实现产品与系统的规模化导入,充分发挥多业务单元、不同工艺环节的综合系统设计、生产及系统化解决能力的优势。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获得项目订单,主要采取直销的方式与用户签订销售合同,部分稳定客户的后续订单通过续标方式实现。公司在逐步建立并完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标准品营销网络。

  (四)业绩驱动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赋能

  我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经过“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后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但相较于外国高端市场仍存在技术积累不足、创新实力较弱、核心供给卡脖子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于2021年12月28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到 2025年 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综上,我国产业政策将长期支持相关行业,并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及升级,从而促进我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迈上新的台阶。

  2、人口红利消退,驱动自动化换人需求

  我国总人口上涨趋缓,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2021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1.2%,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代工生产为核心的制造业务面临着劳动成本快速上涨的挑战,因而自动化及机器人换人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个性化以及技术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快,传统制造规模在逐渐缩小,全球正进入一个新的智能制造和工业4.0时代。机器人超越传统机械设备,成为一个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一体的产品,赋予机器人以成长性,带动传统工业机器人产业不断往其它领域拓展延伸,担当工业互联体系的核心载体,实现工业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内的不断渗透。

  3、公司自身发展优势

  公司具有自主创新优势,人才优势,产品线齐全和产品质量优势,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优势,拥有全球化知名客户群体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业,并持续深度拓展在新能源、半导体、双碳环保等战略性下游领域的应用,利用深厚的技术沉淀及优先合作优势与战略客户开展深度合作。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自主创新优势

  自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方向,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 800余项,制定多项机器人产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自主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伺服系统设计技术、操作机优化设计制造技术、软件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3D视觉技术、力度感知技术等核心技术,保持技术走在行业的前端。

  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及技术创新团队,研发中心围绕共性技术、前沿技术进行研发创新,业务各部门配置的技术创新团队,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应用技术创新。公司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巩固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约3.51亿元。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专利654项,其中发明专项428项,实用新型106项,外观设计118项,PCT授权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78项。

  (二)人才优势

  公司始终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核心力量、具有创新活力的团队。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业务领域拥有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公司既重视科技人才成长,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员,又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和省级百万人才计划招揽吸纳行业高新技术人才,不断提升公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技术人员2,537人,约占公司总员工数65%。

  (三)产品品类丰富和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机器人产品涵盖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等,涵盖具有柔性化、轻量化特征的10KG系列、20KG系列低载型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灵活度和稳定性的50KG、210KG系列中载型和重载型工业机器人等;移动机器人包括装配型、搬运型移动机器人及工业清洁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包括自动转载机器人系统、装备自动保障系统等。纵观全球机器人厂商,公司是工业机器人领域内产品品类丰富的企业之一,奠定下游服务领域广泛的基础。

  公司通过多年市场深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项目管理体系,通过有序协作保障了产品的高质量。公司先后通过了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45001-2020/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2080-2016/ISO/IEC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公司曾荣获江苏时代、时代上汽“质量优秀供应商”“2021年度汽车行业用户满意优秀供应商”等称号,始终将研发设计的产品性能指标比肩国际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优势

  公司以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孵化了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产品线,公司运用智能化软件将机器人应用与上述智能制造装备相融合,成为国际鲜少具有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成立20年,为汽车、3C、一般制造、航空航天、半导体、锂电、医疗等 20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提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解决方案,应用领域广泛,项目经验丰富。

  (五)拥有全球化知名客户群体的优势

  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国企、大型民营企业占据公司三分之二以上的客户比例,因此客户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较强。如汽车领域客户有通用、中国一汽、上汽集团(600104)、华晨宝马、奔驰、大众、捷豹路虎、本田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601633)等;一般制造领域客户有中船集团、中集集团(000039)、中联重科(000157)、三一重装、徐工机械(000425)、九牧等;新能源领域客户有特斯拉、宁德时代(300750)、楚能集团、孚能科技、比亚迪(002594)汽车、奇瑞新能源汽车等;泛半导体领域客户有北方华创(002371)、中微半导体、屹唐股份、拓荆科技、美光半导体、晟碟半导体、华海清科、Sandisk、赛意法、京东方、华星光电、TCL等。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2年,公司坚持以优势创新,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紧紧围绕机器人主业领域持续技术创新,发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以驱动战略发展,大力开拓下游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半导体、双碳环保等战略市场领域。同时,公司深入实施人才战略,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充分激发骨干员工、年轻员工的创新活力,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2022年度,受整体经济环境周期影响,市场需求增长未达预期,下游制造业企业很多项目招标、交付等产生延迟现象,面对前期行业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的种种不利因素,公司快速响应,积极应对挑战,尽全力保障项目的生产和交付。报告期内,公司重新定位并聚焦主营业务,形成以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为主的 3大核心产品领域,以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为主的3大应用领域,并通过对人员岗位、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全面梳理,持续完善公司管理架构。随着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管理变革的深入,在保障公司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加速推进项目的终验收工作,全面提升了业务质量与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76亿元,同比增长8.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45亿元,同比增长107.94%,毛利率8.62%,同比增长1.05%。报告期内公司扭亏为盈,同比实现了营业收入增长和毛利率的上升。

  2022年,公司开展的重点工作具体如下:

  (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业务

  1、机器人业务

  2022年,公司深度聚焦主营业务,科学梳理业务架构,围绕工业机器人方向重点发力。报告期内,公司加速外购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基本实现了35kg以下新款机器人减速器、小型机器人外购电机国产化替代;实现了控制系统的再升级,大幅提升了控制器运算性能、控制系统的运动性能及安全性能,为未来持续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产品周期、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在焊接机器人方面,公司加大创新投入,实现了国产重载激光焊接机器人的创新突破,使得机器人运动性能大幅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焊接机器人完成了多项高级点焊功能,已在某知名车企工厂实现应用,并将深度开展与汽车特别是新能源领域汽车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公司工业机器人中厚板焊接系统继服务于汽车、工程机械、金属加工等领域后,成功应用到葛洲坝(600068)集团,本次合作对拓展水电行业智能焊接需求打开良好局面。

  在移动机器人方面,公司已覆盖了动力电池、级片生产的全流程,部分产品已标准化、系列化。报告期内,公司携手新能源领域全球知名的锂电池制造商,打造了锂电行业级片生产车间标杆,目前公司移动机器人在新能源锂电行业的应用已辐射十余个领先企业,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承载车身、非承载车身混线生产,自动实现交接车身、同步/非同步举升柔性切换等功能,为车企客户打造国内整车合装应用项目,为拥有全产品链的车企客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移动机器人可贯穿新能源汽车生产全生命周期,覆盖从合装,包括底盘合装线等装配主线,满足汽车厂多种车型混线的需要;到分装,包括前后悬分装等分装线体,满足前后悬系统与车身高度的准确匹配等;再到电池车间的全流程。并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软硬件技术,提高客户的生产节拍。进一步夯实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地位。

  在特种机器人方面,随着在新能源汽车、电子行业的深耕,公司已具备大型项目的交付能力,良好的市场口碑取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赖,维系了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报告期内,在核应用领域,公司核应急机器人已通过验收,可跨越障碍物实现信息采集。除此之外,公司的长臂展高柔性机器人在核退役领域成功应用,机器人工作范围更大、具有环境感知、自主避撞的优势,解决了辐照环境下复杂空间内的设备拆解难题。

  2022年,公司持续开展对工业机器人云平台应用验证,坚持以“机器人+基础平台+智能应用”的形式应用推广至多个大型工程项目,对缩短新项目开发周期发挥积极作用。在国家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公司基于复合机器人产品和机械臂的开发,通过搭载地图导航和机械臂视觉识别设备,成功实现了光伏丝网印刷产线在光伏核心生产环节中的无人化应用,为更好的深入光伏领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经验。

  2022年度,公司各类工业机器人销量合计3,333台,其中移动机器人销量1,641台。2022年度,公司机器人及相关的系统集成业务实现收入约为11.69亿元。

  2、智能装备业务

  2022年,公司打破单一业务单元独立承接项目的模式,开展多业务BG协同的创新方式,深入践行“协力致远”的发展理念,为客户提供整体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依托过硬的项目规划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在新能源汽车、锂电、储能、机械制造等领域承担多个智能制造项目。

  报告期内,基于公司在锂电行业的技术积淀与经验积累,公司持续深入与新能源领域战略客户的合作,凭借移动机器人系列产品以及智能物流在立体仓库方面的技术工艺优势,获得某锂电智能物流生产线的大型项目,帮助客户实现多个生产基地的复杂物流工艺的整体方案设计,示范效应显著;得益于动力电池厂商的大幅扩产以及公司前期在锂电市场的战略布局,公司承接了锂电池化成分容智能装备业务,深度参与锂电池智能化生产加工工艺环节,帮助客户以领先的专机作业效率提升生产效能,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在锂电池行业的品牌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及智能物流装备、PLC控制系统、信息化系统、视觉检测与引导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及先进装备,获得了某泵车臂架结构生产线的大型项目。报告期内,公司攻克了线控制动领域的多个特殊关键技术工艺,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关键核心工艺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取得了线控制动总成装配业务上的全新进展,为后续实现此类产品的量产奠定坚实基础。公司在保持既有业务市场和客户的同时,突破市场现状,拓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业务,取得电机控制器装配线项目;拓展氢能制备装备业务,取得电解槽自动化焊接装配线,实现电解槽关键部件自动化焊接,为进一步形成多市场客户创造良好开端。

  2022年度,公司智能物流业务实现收入6.42亿元,自动化业务实现收入10.54亿元,轨道交通业务实现收入1.31亿元。

  (二)半导体装备业务

  公司从合作广度至合作深度持续开展与核心客户的合作,其中应用在刻蚀、CVD、PVD、CMP、Descum、立式炉等工艺环节及领域的机械手、EFEM、真空传输设备等产品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半导体设备产业化应用初具规模,广泛服务于硅片生产、晶圆加工、先进封装及封装测试等半导体制造全产业链,为客户产业链及供应链安全的稳定提供多元保障,品牌效应显现。

  报告期内,真空机械手方面,两轴 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已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应用在客户端,公司目前已完成13种两轴真空直驱机械手平台的研发。三轴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处于客户端验证阶段,其结合全新控制器软硬件平台的应用,可支撑下游客户的长期应用。报告期内,四轴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多款新型双臂真空机械手,部分产品已进入客户端验证阶段,预计未来将成为公司半导体业务新的增长点。

  真空传输平台的主要三方面产品,即真空直驱机械手、真空部件VPH、真空预对准机(ALIGNER)在精度、传输效率等方面通过了客户端验证,实现小批量订单,已进入终端客户生产线应用。

  大气类关键半导体零部件方面产品,实现了设备前端模块(EFEM)三大部件,即大气机械手、ALIGNER、Loadport/SMIF产品的自主设计,目前已全面导入市场,市场份额实现大幅提升。

  2022年度,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实现收入2.44亿元。

  (三)实施首期股权激励计划与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2022年,公司实施上市以来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次激励计划授予的股份数量总计不超过4,497万股,约占总股本的2.90%;预留260.5万股份,约占总股本的0.17%。本次激励计划以定向发行的方式向包括公司董事、高管、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等激励对象发行公司股票,首次授予人员总数不超过839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2%,其中董事及高管7人,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832人。公司本次激励计划不仅有助于激发高管及核心员工的积极性,更为公司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支撑,未来公司将持续完善中长期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实现人才价值匹配,组织绩效的提升,促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同时,公司推行全层次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充分培养年轻化队伍,激发青年人创新活力,挖掘核心员工的潜力,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四)资本运作助力公司孵化发展战略新兴业务

  公司参股公司苏州新施诺持有的核心资产为韩国公司 SYNUS Tech Co.,Ltd. (以下简称“SY 公司”)100%股权,SY 公司是一家 AMHS(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主要以面板产业为基础,业务范围扩展至一般物流自动化产业(智慧工厂)和半导体产业。报告期内,公司转让全资子公司苏州新施诺部分股权并引入产业战略投资者,旨在与国内半导体龙头产业资本合作,实现资本撬动,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公司整体管理及运营效率,提升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半导体产业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次交易后,苏州新施诺作为独立的平台,吸收整合境内外优质资源,增强苏州新施诺在半导体AMHS业务板块的综合实力。

  (五)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梳理企业文化,以“机器人让世界更美好”作为企业使命,提出了“永葆中国速度,永创中国水平,剑指行业领先,争创世界一流”的企业愿景,即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立志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崛起的“压舱石”,全面攻克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基础、增强高端供给、拓展市场应用,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公司树立了“守正创新、奋斗为本、价值导向、协力致远”的核心价值观念,即恪守正道、尊重人才价值贡献、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优势资源协同合作,以创新为公司发展的源动力,实现业绩指标与发展双平衡,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聚焦主营业务,制定并实施“3+3+N”战略,依托核心优势,向核心业务集中优势资源,即在业务方向上纵向形成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3大核心产品领域,以及焊接自动化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3大应用技术,瞄准国家战略,孵化新兴业务,通过战略投资合作,在业务模式上横向形成N个战略行业产业,通过战略资本培育新兴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增值主体业务,形成可持续的、可循环的健康发展新形态。公司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争创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通过加强研发创新,逐步迈向价值链高端,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集中公司优质资源,发挥各业务单元联动性,做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业务,做大半导体装备业务产业,推动公司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二)2023年经营计划

  1、业务发展的经营计划

  公司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以“3+3+N”战略为导向,实现业务层次清晰,运营模式创新,现代管理规范,人力资源配置科学,业绩持续增长的全新的财富新松、价值新松、国际化的新松。公司将秉承“守正创新、奋斗为本、价值导向、协力致远”的价值观,尊重人才价值,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基础,增强高端供给,拓展市场应用,将公司打造成机器人行业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公司将始终发力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智能装备领域,坚定发展主业,关注客户需求,综合利用技术、团队、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协同整合,打造卓越产品和卓著品牌。

  (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业务

  2023年,公司将紧抓机器人国产化浪潮,通过底层技术驱动场景上的价值创新,在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上重点突破,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高整机综合技术指标,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智能先进的一流企业。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业务、研发部门之间的协作,将先进工艺、制造装备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针对主流应用场景开发先进适用、高度成熟、易于推广的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及物流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推动产品向制造柔性化、数据贯通化及管理智能化的不断迭代。公司将进一步加大主营业务创新研发投入,加速公司应用在自有产品中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大新一代机器人控制器的开发力度,并充分发挥系统解决方案的产品线优势,在汽车领域内不断积累技术与项目经验,扩大与知名企业的持续合作,助力客户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提升,加速拓展焊接机器人在汽车整装的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内公司将深入拓展光伏、氢能、锂电、储能等新兴市场,抢占业务发展的先机,充分发挥优先布局的优势;在工程机械等一般制造领域内公司将依托在焊接、重载装配等应用积累,突破核心市场,实现可复制性强、投入产出比高、智能信息化的产线,不断提升细分市场份额。

  (2)半导体装备业务

  半导体装备是公司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业务板块,公司依托与半导体领域战略客户共同成长的市场先机,加大产品研发迭代,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水平。公司抓住国内半导体市场加速发展的红利,开拓与战略客户多元化的合作机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携手实现共赢。公司将继续拓展泛半导体领域的客户群体,对内同步提高产品的量产能力,随着客户市场需求的量化扩大业务收入的规模。

  2、公司管理的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将更注重强化“内功”,通过对人员岗位、业务运营、财务管理、文化建设等全方位的梳理,定岗定级定指标,并通过创新机制,搭建现代化管理新体系,从而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

  人才是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公司将持续重点进行团队建设,深入推动核心业务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切实吸引和留住人才,充分挖掘核心员工的潜力,促进员工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促进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公司将深入贯彻降本增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本管控,加强精益化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精细化的管理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将不断加强在执行项目的管理,强化业务、财务、运营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坚持以整体目标为导向,细致分解目标,责任到人,通过对业务单元战略目标的管理和考核,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

  (三)可能面临的风险

  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风险

  公司产品品类丰富,下游覆盖的服务领域众多,行业分布较广,在全球贸易争端频发、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下,国内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相关业务领域的市场需求。

  应对措施:公司将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先进性,持续积累与战略客户合作的优势,扩大批量化的市场应用,在深挖原有市场同时,做大战略市场。

  2、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器人厂商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持续提升,公司将面临更激烈的行业及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使公司面临产品毛利率下降的风险。此外,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确定性、下游行业客户受产业政策或周期性波动影响导致需求不及预期,以及客户需求变更可能会使公司项目成本或费用提高,也使得公司的毛利率面临可能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未来将通过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行业解决方案的执行能力、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持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与性能优化,持续提升产品的品质,提高技术壁垒,增加客户粘性,增强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3、技术升级及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在行业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行业,行业技术水平的成熟程度以及先进性会影响公司的竞争能力。面对国际知名厂商前沿技术的快速升级、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若公司不能紧跟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不能及时研发生产出符合市场和客户需要的产品,则产品和技术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此外,伴随行业的成熟和竞争对手的增加,研发技术型人才需求激增,公司现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和国家级的技术人才团队,如果公司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可能面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控股股东的技术沉淀及人才资源的优势,并通过实施长期有效的激励方式,为核心人才提供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机会,从而吸引并留住骨干人才。

  4、管理风险

  公司人员规模、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在持续扩大,随着公司新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陆续建设投产,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若公司不能持续改进和提升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能面临不能完成预定经营成果目标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明确发展定位,结合实际经营需求持续推进管理变革,加强成本管控,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公司整体决策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集集团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