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新元: 关于2025年半年度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公告

来源:证券之星 2025-08-26 04:01:4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代码:300472       证券简称:*ST新元   公告编号:临-2025-108
              万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
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万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 2025年8 月 25 日召开
了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
报表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共计7,542,131.02元,现将具体情况公
告如下:
  一、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情况概述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公司会计政策等相关规定的要求, 为真实、准确反
映公司截至 2025 年6 月 30 日的财务状况、资产价值及经营成果, 基于谨慎性原
则,公司对合并报表内的各类资产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减值测试,对截至 2025 年
                                           单位:元
       类别             项   目       2025 年 1-6 月
                  应收账款信用损失            -3,817,558.26
                  其他应收款信用损失            1,139,436.78
   信用减值损失
                  应收款项融资信用损失          -4,698,729.33
                  预付账款减值损失              -127,246.54
   资产减值损失         合同资产减值损失               -38,033.67
              合   计                   -7,542,131.02
     二、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的情况具体说明
     本公司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
合收益的债权投资、合同资产、租赁应收款、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等,以预
期信用损失为基础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
     预期信用损失,是指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加权平
均值。信用损失, 是指本公司按照原实际利率折现的、根据合同应收的所有合同
现金流量与预期收取的所有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即全部现金短缺的现值。其中,
对于本公司购买或源生的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应按照该金融资产经信用
调整的实际利率折现。
     对由收入准则规范的交易形成的应收款项、合同资产以及租赁应收款, 本公
司运用简化计量方法,按照相当于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损失准
备。
     对于购买或源生的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仅将自初始
确认后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累计变动确认为损失准备。在每个资产负债
表日,将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动金额作为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
益。即使该资产负债表日确定的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小于初始确认时估计
现金流量所反映的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也将预期信用损失的有利变动确认为减
值利得。
     除上述采用简化计量方法和购买或源生的已发生信用减值以外的其他金融
资产,本公司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相关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
否已显著增加,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计量其损失准备、确认预期信用损失及其变
动:
     (1)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处于第一
阶段,则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未来 12 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
准备,并按照账面余额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2)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但尚未发生信
用减值的,处于第二阶段,则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
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并按照账面余额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3)如果该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已经发生信用减值的,处于第三阶段,
本公司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
备,并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金融工具信用损失准备的增加或转回金额,作为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
益。除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外, 信用损
失准备抵减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对于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
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本公司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其信用损失准备,不减少该
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账面价值。
  本公司在前一会计期间已经按照相当于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
失的金额计量了损失准备,但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日,该金融工具已不再属于自初
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情形的,本公司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日按照相当于未
来 12 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该金融工具的损失准备,由此形成的损失
准备的转回金额作为减值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1)信用风险显著增加
  本公司利用可获得的合理且有依据的前瞻性信息,通过比较金融工具在资产
负债表日发生违约的风险与在初始确认日发生违约的风险,以确定金融工具的信
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显著增加。对于财务担保合同, 本公司在应用金融工
具减值规定时,将本公司成为做出不可撤销承诺的一方之日作为初始确认日。
  本公司在评估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时会考虑如下因素:
发 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预期将降低债务人按合同规定期限还款的经济动机或
者影 响违约概率;
  于资产负债表日,若本公司判断金融工具只具有较低的信用风险,则本公司
假定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如果金融工具的违约风
险较低,借款人在短期内履行其合同现金流量义务的能力很强,并且即使较长时
期内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存在不利变化,但未必一定降低借款人履行其合同现金
流量义务的能力,则该金融工具被视为具有较低的信用风险。
  (2)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
  当对金融资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利影响的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该
金融资产成为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证据包括
下列可观察信息:
任 何其他情况下都不会做出的让步;
事 实。
  金融资产发生信用减值,有可能是多个事件的共同作用所致,未必是可单独
识别的事件所致。
  (3)预期信用损失的确定
  本公司基于单项和组合评估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在评估预期信用损失
时,考虑有关过去事项、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经济状况预测的合理且有依据的信息。
  本公司以共同信用风险特征为依据,将金融工具分为不同组合。本公司采用
的共同信用风险特征包括:金融工具类型、信用风险评级、账龄组合、逾期账龄
组合、合同结算周期、债务人所处行业等。相关金融工具的单项评估标准和组合
信用风险特征详见相关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
  本公司按照下列方法确定相关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
现金流量之间差额的现值。
取的现金流量之间差额的现值。
向其做出赔付的预计付款额,减去本公司预期向该合同持有人、债务人或任何其
他方收取的金额之间差额的现值。
金融资产,信用损失为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与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估计未来现金
流量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本公司计量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反映的因素包括:通过评价一系列
可能的结果而确定的无偏概率加权平均金额;货币时间价值;在资产负债表日无
须付出不必要的额外成本或努力即可获得的有关过去事项、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经
济状况预测的合理且有依据的信息。
  (4)减记金融资产
   当本公司不再合理预期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能够全部或部分收回的,直接
减记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这种减记构成相关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对在单项工具层面能以合理成本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充分证据的应收票据
单独确定其信用损失。
   当在单项工具层面无法以合理成本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充分证据时,本公司
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依据信用风
险特征将应收票据划分为若干组合,在组合基础上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确定组合
的依据如下:
   组合名称       确定组合的依据         计提方法
组合 1      银行承兑汇票         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
                         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
组合 2      商业承兑汇票         通过违约风险敞口和整个存续期预
                         期信用损失率,计算预期信用损失。
   对在单项工具层面能以合理成本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充分证据的应收账款
单独确定其信用损失。
   当在单项工具层面无法以合理成本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充分证据时,参考历
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依据信用风险特征
将应收账款划分为若干组合,在组合基础上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确定组合的依据
如下:
   组合名称       确定组合的依据         计提方法
组合 1      应收合并范围内关联方客户   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
                                   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
                                    编制应收账款账龄与整个存续期预
组合 2              应收其他客户
                                    期信用损失率对照表,计算预期信
                                    用损失。
   对在单项工具层面能以合理成本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充分证据的其他应收
款单独确定其信用损失。
   当在单项工具层面无法以合理成本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充分证据时,参考历
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依据信用风险特征
将其他应收款划分为若干组合,在组合基础上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确定组合的依
据如下:
    组合名称             确定组合的依据                计提方法
组合 1              应收利息
                                    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
组合 2              应收股利
                                    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
                  应收合并范围内各公司之间
                                    通过违约风险敞口和未来 12 个月内
组合 3              应收款项、押金(或定金)、
                                    或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计
                  员工备用金及上市费用
                                    算预期信用损失。
组合 4              应收其他款项
   经测算,公司 2025 年 1-6 月应冲回应收账款坏账损失 3,817,558.26元,
计 提 其 他 应 收 款 坏 账 损 失 1,139,436.78 元 , 转 回应 收 款 项融 资 信 用损 失
   (1)预付账款减值损失
   报告期末,公司按照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政策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进行减值测试并相应的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单独进行
减值测试。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减值损失,并
据此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应收款项,将其归入相应信用
风险特征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对按信用风险
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按照各组合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进行测试计
提;对单项金额不重大但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并根
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
     (2)合同资产减值损失
     本公司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收取对价的权利,且该权利取决于时间流逝
之外的其他因素的,确认为合同资产。本公司拥有的无条件(即,仅取决于时间
流逝)向客户收取对价的权利作为应收款项单独列示。
     三、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对公司的影响
     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 资产减值损失 ,将影响公司本期利润总额
   四、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审批程序
     公司2025年8 月 25 日召开了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
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25 年半年度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
失的议案》。
     董事会认为,公司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准备遵照并符合《企业
会计准则》和公司相关会计政策的规定,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
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并能真实地反映公司资产价值及财务状况,有助于为投资
者提供更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同意公司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
失。
     监事会认为,公司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决议程序合法,
依据充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 更能公允反映公司资产状况。因
此,同意本次冲回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
     五、备查文件
     特此公告。
                              万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ST新元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