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闪电出手联袂出击 A股年内回购额已超越2023年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4-06-21 08:35:3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股票回购和增持是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多家A股上市公司闪电出手,集中宣布回购,多路资金联袂出击,掀起多轮回购潮,且拟回购金额远超以往。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6月20日,共有1583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回购金额合计955.49亿元,超过2023年全年的914.15亿元。分月份看,2月仅有15个交易日,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就达到263.97亿元,为年内最高。

全年回购金额可望创新高

在已完成回购中,目前5家上市公司年内回购金额在10亿元以上,药明康德、三安光电分别以20亿元、19.9亿元的累计回购金额名列前茅。宁德时代、九安医疗、顺丰控股的累计回购金额分别为11.37亿元、11.02亿元、10.7亿元。

将时间线拉长看,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在2019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回购金额显著下滑;2021年市场出现大幅反弹,并达到顶峰,回购金额升至1211.59亿元;2022年和2023年上市公司回购平稳小幅下降。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热情显著增长,全年A股回购金额有望突破历史高位,创下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呈现震荡走势,但进行回购的公司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回购数量从2020年全年的894家增长到今年至今的1583家。从公司规模看,今年宣布回购的1583家上市公司中,总市值在50亿元以下的小盘股占比53.44%。而在2020年,这一比例仅为37.58%。小盘股参与市值管理的积极性明显增加。

上市公司股东、高管增持自家股票的意愿同样高涨。截至6月20日,A股共有342家上市公司的股东高管抛出增持预案,已较去年同期的131家实现翻倍。

除发布增持预案外,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还可以在盘后披露信息中看到。

以变动截止日期计算,2024年至今共有738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或高管在二级市场净增持自家公司股票,占总数的五成以上。

从净增持金额看,东方盛虹、江苏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5股年内股东高管净增持金额超过10亿元。除东方盛虹外,净增持金额在1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均属于银行板块,3家国有大型银行由中央汇金出手增持。

从增持金额看,2019年以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金额实现逐年增长,由2019年的821.3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49.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76%,重要股东增持积极性逐年上升。

回购制度日趋完善

回顾A股历史。随着上市公司回购制度日趋完善,上市公司回购规模也出现显著增长。

在2005年以前,股份回购被严格限制,仅在为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及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时,才能实施回购。

自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开始,股票回购规则逐步放松。2013年,监管层开始鼓励上市公司回购。

2015年,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再次修订,对股票回购有关的条款进行全面修改,在股份回购条件、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库存股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此次修改对A股市场回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上市公司回购金额由2017年的7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97亿元,A股市场回购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2023年12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已有的回购适用条件进行放宽,降低触发门槛,同时取消禁止回购窗口期的规定,减少回购区间限制,适度放宽上市公司回购的基本条件,由“上市满一年”调整为“上市满六个月”,满足新上市公司回购需求。此次政策发布开启了本轮“回购潮”,上市公司回购力度、参与家数明显增加。

上市公司回购二级市场股票,主要出于市值管理、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盈利补偿、股权激励注销等目的。

近5年,上市公司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进行回购的占比逐年提升,由2020年的3.3%提升至2024年的41.9%;出于市值管理而回购的占比也有所增加,2024年内为8.5%,2020年至2023年占比均不足4%。

上市公司回购效率

持续提升

除了回购金额不断增长,回购规则日趋完善,回购门槛不断降低外,近年来,上市公司实施证券回购的效率也在逐步提升。据数据宝统计,近5年已完成的A股上市公司回购用时呈现明显递减趋势。

2020年,上市公司回购平均用时在200天以上;2021年至2023年,上市公司回购平均用时不断下降,到2023年,已经降至107.86天。2024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效率继续提升。截至6月20日,年内上市公司回购平均用时仅68.52天,较2023年同期下降近四成,远低于往年。

上市公司回购用时中位值同样可以佐证这一结论。

2023年,上市公司回购用时中位值为84天,较2020年的回购用时中位值97天减少了13天,降幅近14%。2024年至今,上市公司回购用时中位值继续下降,最新仅为72天。

2023年4月25日,汇川技术发布回购公司股份的公告。仅过一天,公司就发布了回购实施完毕的公告,为耗时最短的回购案例之一。

近年来,像这样闪电出手超短用时回购愈发频繁,2024年内,中衡设计、朗博科技、兴森科技等上市公司回购用时仅为2天。近5年,用时在30天以内的回购,2020年有35起,2022年有79起,2024年至今已有61起。

“注销式回购”频现

4月12日,新“国九条”正式出台,其中要求,“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企业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

4月30日,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4月修订)》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回购注销金额可以纳入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

在政策面的大力推动下,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制定方案参与市值管理,股票回购热情进一步提高,A股“注销式回购”频现。

在这方面,药明康德算是A股“模范生”之一。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公司股价今年以来表现一般。2月以来,公司先后抛出两份10亿元的回购注销方案,以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目前,上述回购计划均已完成。

伊利股份此前也已多次进行“注销式回购”,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公司首次回购股份,并全部注销。2022年10月,伊利股份第二次发布“注销式回购”方案,并于2023年5月完成。今年4月,公司再次抛出回购方案,此次回购的股份同样将全部予以注销,金额为不低于10亿元且不超过20亿元。截至目前,伊利股份回购金额达到7269.93万元。

除了直接以注销为目的的回购,也有部分上市公司中途变更回购股份用途,实现“注销式回购”。

今年3月,顺丰控股发布公告称,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同,公司变更回购股份用途,由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变更为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公司除注销1月方案回购的股份外,此次还将2022年3月、9月回购方案合计已回购的7929.12万股股份全部注销,以最新收盘价计算,折合市值达到28.62亿元。

相对于其他目的回购,“注销式回购”更能彰显公司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充足信心。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此前表示,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无论是公司数量、注销股份还是涉及金额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民营企业成

回购“主力军”

在上市公司回购方面,民营企业为A股市场主力。以近5年时间为限,民企回购金额高达3473.79亿元(包括已完成和拟回购金额),占全部回购金额的比例约62.02%;而中央国有和地方国有企业回购金额合计约928亿元,占比16.57%。

国有上市公司回购力度弱于民营上市公司,其原因之一在于市值管理在国有企业评价考核体系中占比偏低。2022年5月国资委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方案》,提出探索将价值实现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但目前仅有部分央企上市公司开展了相关实践,未形成“硬”考核机制。

上市公司多渠道多角度

进行市值管理

在政策面的积极催化下,2024年以来,多年未进行回购或增持的上市公司也有了这方面的动作。据数据宝统计,近5年内首次发布回购预案进行市值管理上市公司,截至6月20日,2024年年内有586起,2023年同期为168起,2022年同期为257起,2021年同期为244起,2024年相比往年有较为显著的增幅。

增持方面,年内已有736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有增持动作。相较于往年同期,同样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2023年同期为416家,2022年同期为523家,2021年同期为579家。

除了主动出击回购或增持股票,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自愿承诺1年或更长时间内不减持,远超此前3个月、6个月的不减持期限。

如近期石化机械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中国石化集团资本自愿承诺所持股份自上市流通之日2年内不以任何方式减持,在承诺期间内,因公司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派送股票红利、配股而新增的股份,亦遵守上述不减持的承诺。浙江新能控股股东浙能集团承诺的时限则更长,集团承诺未来3年内将不以任何方式主动减持其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

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自愿作出较长时间不减持承诺,既能彰显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信心,也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稳定股价

增强投资者信心

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增持、特殊分红等积极行动,有助于市场稳定,亦切实维护了股东权益。

回购和增持计划不仅直接增加了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股票的流动性,有助于稳定或提升公司股价,更重要的是,它们向市场释放出对公司未来发展坚定看好的强烈信号,对于提升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情绪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兴业证券认为,回购对于优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结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的积极作用逐步凸显。同时,回购策略超额收益愈发显著,在新“国九条”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监管层持续强调股东回报的背景下,需要提升对于回购的关注度。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股东权益最大化”有望成为本轮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线索。注销式回购通过减少流通股本,提升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回报率,增强市场信心,从而在短期内提振股价。

长城证券认为,“回购潮”多出现在市场底部阶段。在市场低迷时期,股份回购向市场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同时增加市场上的流通资金,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历史上股份回购高峰大多发生在市场低迷时期。股份回购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公司价值。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方盛虹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