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新经济、新消费”光环上市的泡泡玛特,在2021年初股价一度升至106港元/股,巅峰时接近 1500 亿港元的市值,还一度被称为“90 后的茅台 ”。
现如今,泡泡玛特股价距离高点已跌超八成,市值也仅剩下不到300亿港元。那么“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的问题出在哪里?“盲盒”到底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监管逐渐趋严
众所周知,盲盒一直是泡泡玛特营收增长的法宝之一,不过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泡泡玛特的盲盒经济或受影响。
消息面上,8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拟对盲盒销售的内容、形式、定价、销售对象等方面作出规定。
其中明确指出,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不得实施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从一系列的要求来看,监管对盲盒销售过程的规范化趋紧。
消息一出,一众网友拍手叫好。有网友表示,早就该如此了;甚至还有不少网友建议,8岁以上儿童同样缺乏自制力,不妨将禁售年龄提高到18岁。
受此消息影响,8月17日泡泡玛特开盘持续下挫,一度大跌5.98%,不过随后翻红。截止收盘,报价为19.380港元/股。
对此,公司回应称,盲盒是潮玩行业流行的一种销售形式,此次意见稿的出台具有积极意义。在监管层面给出明确的指导能让规范经营的公司有更清晰的方向,有利于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但泡泡玛特市值坠落的背后,是其近几年所面临的业务拓展难题与困境。
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首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30%、净利润同比减少不高于35%,为公司自港股上市后净利润首次负增长。
至于业绩下滑的原因,泡泡玛特称,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暂停了部分区域若干线下店铺和机器人商店的运营,因而相较于去年同期业绩下滑。
事实上,泡泡玛特的业绩下滑并不是从今年开始的。
据历史财报显示,虽然泡泡玛特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在涨,但其营收增速却从2018年的255.49% 下降至2021年的78.67%;净利润增速也从2018年的6242.96%,降至2021年的63.3%,大幅度下滑。
这主要是因为前期泡泡玛特的收入主要靠 molly 这一IP。财报显示,2017-2019 年间,molly 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89.4%、62.9%、32.9%。
但每个IP都是有生命周期的。2020年,molly 系列的收入出现负增长,从2019 年的4.56 亿元降至3.56亿元。虽然泡泡玛特还有其他IP,但这些新面孔贡献的营收并不高。
除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之外,泡泡玛特存货高企的问题也让市场十分担忧。根据财报显示,公司截至2021年的存货从2.3亿元激增至7.9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也从78天增加至128天。
市场消费热潮褪去
除了业绩下滑,泡泡玛特股价下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泡泡玛特因产品体验不佳、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备受质疑。在社交平台上,“泡泡玛特退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止目前,泡泡玛特相关投诉量多达8800条,大部分是因为买到瑕疵品但商家拒绝退换,此外还有投诉泡泡玛特平台虚假发货、预售不退款等问题。
泡泡玛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接到关于产品或服务的工商投诉总数为22572次。
不少盲盒爱好者表示,对于同一个款式,已经不止一次因为产品断裂问题而提出换货申请,然而两次换货后的商品均出现零件断裂的情况。
从财报上看,泡泡玛特营销费用由2018年的1.2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06亿元,但依赖的会员复购率却由2018年的58%,降至2021年的56.5%。这表明消费者对泡泡玛特购买热情的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盲盒的兴起主要是为了迎合Z时代的消费需求。如今热潮褪去,消费者也逐渐回归理性,其独特的概念就不复存在。
此外,泡泡玛特还面临同业竞争的问题,有不少上市公司对盲盒市场进行布局。
仅2022年上半年,国内就有森宝积木、星奇世界、欢喜盒等7个潮玩品牌获得融资,累积融资金额近亿元。
事实上,早在此前就名创优品旗下的 TOP TOY;金运激光率先投资“玩偶一号”;元隆雅图上架“冰墩墩”盲盒系列、沐邦高科也有“6821 斗罗大陆方头仔盲盒积木”等。
总的来讲,IP 文创行业本身的业绩不稳定,加上潮玩市场从红利期进入竞争期,泡泡玛特身上的光环逐渐暗淡,估值的泡沫,也被逐渐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