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上班、便利店无接触式结账、“无纸化”航空出行...,如果你观察灵敏的话,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悄然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提到人工智能技术时,机器替代人类的声音不绝于耳,以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和优势,我们会不会变成黑客帝国这样机器的宠物。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在对话证券之星时表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新时代、一个人类将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时代。
相比于理性而冰冷的计算机,人类在处理抽象化、情绪化、非逻辑性的问题上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我们只是在大量重复、海量计算和海量记忆上逊于计算机,通过人机协同将这些问题交给计算机,就能很好地弥补我们的短板。
往后看10年,人机协同会使得我们的生产效率和服务体验提升非常高。
人工智能进入二浪时代
据姚志强介绍,整个AI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浪潮,并且这三个阶段是叠加的,存在重合区间。
第一浪,可以称为单点技术时代,它催生了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的初步应用,比如语音、视觉等等,也爆发出了数千个人工智能公司,也让人工智能应用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但这些技术并不能够完全地解决复杂需求,因此头部的AI企业开始去寻找如何能够建立技术壁垒。
从什么角度去解决客户的智能化需求,二浪时代不同的战略选择就会引发不同的公司定位。
云从科技认为人工智能真正的价值,是需要整合从视觉、语音、数据分析等上百种技术,结合行业专家知识对全业务的链条进行AI赋能,形成行业价值闭环,这才能够从弱智能到强智能。
这就是二浪时代的价值点,因此公司选择占据平台和解决方案,更多的为各行业提供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三浪的话,随着人工智能会和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改变入口和内容。那个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热衷讨论的元宇宙时代。当然,目前来看,云从科技内部认为整个人工智能领域处于一浪二浪发展衔接阶段,2020年是二浪的元年。
面对二浪时代,有的企业选择AIOT,有的企业选择大装置,有的企业选择芯片,而云从科技的选择是操作系统。
软硬件解耦才是核心
二浪与一浪时代不同在于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客户需求产生了变化;二是进而产生决策链的变化;三是订单规模和经济价值就会发生变化;四是最后供需关系改变。
姚志强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客户需求发生了由点及面的转变,比如金融中的合规审查需要一个更加智能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决策,而且由于业务范围拓展订单应用场景的扩展将变为几百万上亿的订单,如果没有全链系统化的服务很多AI企业恐难担此大任。
中国的传统产业正在逐步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演化,其软硬件架构将逐步成熟,各个核心部件的分工也将越来越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操作系统的角色地位也将随着新基建产业软硬件架构的完善而不断提升。
随着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的产生,集中式架构、大算力芯片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底层软硬件资源的分配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此外,目前市场上的硬件标准化、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逐步成为各个行业打造差异化产品、服务的关键,软硬件解耦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AI行业已经形成规模效应,行业龙头才能够深化全链技术与AI平台,护城河以及稳定性高。云从科技深信未来是软硬件解耦的时代,软件和操作系统会围绕硬件各自形成生态。这也是公司重点发展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缘由。
人和机器协同正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析的智能经济形态。”
这四个关键词中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就是“人机协同”。
目前公司主打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力主打造核心软件为依托的开放生态,不指定特定的AIoT设备,以构建平台型AI厂商为目标。
对未来实现盈利有信心
市场对于AI公司盈利模式一直存疑,由于业内对于云从科技招股书上描述的扭亏为盈时点预计为2025年有分歧,而且上市后云从科技估值有一定缩水。
面对质疑姚志强认为:公司盈利预测是管理层综合分析在手订单、意向项目和市场发展状况等因素谨慎做出的。
其次,从需求端看,新冠疫情对于公司重点布局的数字新基建、金融等领域的AI服务需求产生一定交付方面的时滞,但非根本性的需求削减,只是阶段性需求的延迟;
再次,从供给端上看,云从科技也在重庆、北京、广州、上海等全国多地部署了交付中心,引入现场与远程多地协同交付和研发,能够尽可能减少疫情对于公司产品交付的影响。
最后,随着公司规模化AI生产能力的构建,公司也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孵化并拓展一系列新业务。如提供隔离场所、数字哨兵和智慧应急防控平台,以及提供无接触、智能化的商业零售终端(自动货柜)、服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升级方案等。
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是否过于激烈,姚志强认为这个赛道足够大,大的容得下非常多优秀的企业,不太存在战场一说。因为会有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领域尝试并且开花结果,“AI+”、“+AI”、“数字基建”“AIOT”、“边缘计算”等概念此起彼伏。
举个例子,目前高景气度的汽车行业公司已经在积极探索了,2021年落地芜湖,设立一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研究院、一个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创新中心、一个AI展示中心,带动N个智慧化场景落地,建设“基地-平台-应用”三位一体的全业务板块、全产业链条的立体化架构,深耕布局。
2021年开始,公司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元宇宙、企业管理软件等领域初步形成解决方案,目前已经锁定数字孪生、安全生产管理以及工艺路线生产执行伴随的三角支撑解决方案。
此外,公司推出了标准化的产品谛格智能分析盒:面对海量的小场景应用需求,通过单一硬件搭载、替换人、车、物体、行为等不同标准算法模块,快速对现有传统硬件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以AI模型、引擎及应用有机组合,综合性能、功耗、成本、算力,标准、高效、低门槛地赋能千行百业。
正是因为赛道足够宽而且渗透性强,人工智能行业里终将会出现BAT体量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