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间,合众思壮公告称,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受此消息影响,今日合众思壮股价一字跌停,截至收盘报5.40元,跌幅10.00%。
目前尚不明确合众思壮具体违规的原因。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合众思壮遭立案调查或与2021年轰动A股的“隋田力专网通信事件”有关。
在2021年业绩预报中,合众思壮曾提及,参股公司北斗导航所从事的通导一体化业务,在报告期内出现了客户付款逾期和供应商供货逾期的集中违约行为,相关应收账款和预付货款存在无法收回、存货无法足额变现的风险。
而根据海高通信2018年年报,北斗导航为海高通信2018年第一大客户,而海高通信的实控人之一隋田力,他编织的“专网通信”贸易网络已经让10多家上市公司“暴雷”。
多家“暴雷”的上市公司,都是专网通信业务存在异常,包括应收款逾期、存货减值风险、上游供应商逾期供货且不退预付款等等,各家公司对于隋田力如何通过专网通信编织惊天骗局的,语焉不详。
业绩预告“变脸”
公开资料显示,合众思壮创立于1994年,是国内较早进入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公司之一,以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立案的背后,合众思壮2021年业绩预告曾出现“变脸”,由预盈变为预亏。公司将1月29日披露的预计2021年净利润2500万元至3750万,修正为净亏损8500万元-9500万元。
而在业绩“变脸”之后,公司已连续三年归属净利润亏损。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合众思壮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15.49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0.61亿元;2020年,合众思壮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16.9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0.94亿元。
对于业绩修正,公司表示,主要系对商誉、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存货补提了资产减值准备,较前次预告有所增加;部分子公司的项目,客户因疫情影响未按期出具验收报告导致收入延迟确认所致。
2022年一季度,合众思壮扭亏为盈,报告期内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4.64亿元,同比增长22.81%;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446万元,同比增长119.57%。
内部问题不断
事实上,合众思壮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业绩层面的。近年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一路飙升。数据显示,2012年末合众思壮的资产负债率仅为7.7%,2020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增长至75.5%。
据悉,合众思壮2019年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审计意见,原因是公司对南京元博预付账款余额22.21亿元,与该预付账款相关的合同均已逾期。
为解决上述问题,合众思壮将通导一体化业务相关资产转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郑州航空港区友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合科技”)承接,并将友合科技股权进行转让,目前,友合科技股权已转让完毕。
此外,合众思壮的公告还显示,持股5%以上股东郭信平所持8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2%)将被司法拍卖。本次拍卖原因系对被执行人郭信平与申请执行人无锡晋商合同纠纷执行一案。
信息披露违规“零容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合众思壮以外,近期还有包括*ST华讯、*ST网力、*ST丹邦、ST中捷、云维股份、劲嘉股份、金字火腿、新莱应材、新潮能源、*ST奇信等皆收到了立案调查告知书。
从上述公司被立案调查的原因来看,“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仍占据了主要份额;此外,也有公司因涉嫌内幕交易等其他原因而被立案调查。
从过往的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中可知,信息披露的违规在细节上“花样”较多,有些公司是因为违规担保,有些公司是因为重要合同被隐瞒,有些公司是因为财务报告预测不准确,但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些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业都是虚假陈述,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种伤害。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信息披露是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在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各方主体更应归位尽职,强化责任担当,防范信披违法行为。
近几年来,证监会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延续“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信息披露等证券欺诈行为,资本市场生态得到改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显著提高。
总得来说,当前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而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是注册制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也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