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跌了一周的上海机场,在辉瑞消息的刺激下强势上涨,开盘一度冲击涨停板,截止今日收盘,股价大涨7.91%,报52.91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8月2日最低点以来,三个月时间里上海机场已经累计上涨了37%。但作为曾经的大白马,上海机场这两年的表现并不是很尽如人意,从2019年至今,上海机场的股价一度腰斩,但依然挡不住一些价值投资者愿意苦苦坚守。
那么在疫情迎来利好消息下,上海机场是否值得抄底?
受疫情影响,业绩表现不佳
可以说,2015年到疫情之前,无论是流量的爆棚,还是气度的“颜值”,都让上海机场成为众多机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回看疫情前,上海机场的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5%以上,明显优于机场行业的其他企业。
2019年,上海机场营业收入109.4亿元,净利润高达52.6亿元,净利率接近50%。由此,上海机场也被称为茅台中的机场,即“机场茅”,最高超过1700亿元市值。
2020年猝不及防的疫情到来,给航空、旅游等服务性行业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上海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国际航运枢纽城市,国际航运业务规模总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疫情之下自然也就伤得最重。
2020年,上海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3048万人次,同比下降59.98%,国内机场排名跌至第9位,排名下落7位,是前十大机场中下落幅度最大的一家机场,已落后于同城兄弟上海虹桥机场。
2020年,上海浦东机场营收43.03亿元,同比下降60.68%;净利润-11.69亿元,同比减少64亿元。
进入2021年,上海机场业绩指标进一步恶化。虽然国内航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黄金是在国际航线上,因此上海浦东机场仍然亏损。
上海机场披露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录得营收27.47亿,归属净利润-12.51亿,其中第三季度亏损5.1亿元,而上海机场现在的市值距2019年最高点已经腰斩。
实际上,在受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上海机场虽然业务量骤降。但是股价并没有怎么下跌,去年上半年跌去一点,下半年又补偿了回来。
因为大家都明白,疫情只是暂时的。但是年初上海机场与中国中免的一纸协议或让其业绩仍然承压。
免税业务利空
众所周知,上海机场有航空性和非航空性两块业务。疫情之前的上海机场收入,免税以及其他商业性非航空收入始终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据财报显示,2015年之后的上海机场,免税抽成这一项业务的收入就占据了非航空性收入的近80%,占据公司总净利润的90%。这也让上海机场彻底摆脱了“交运股”的身份,变成了一只“消费股”。
然而,国际旅客流量的缺失,让上海机场与中国中免免税业务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客流不知何时恢复的同时,原本躺着赚钱的免税业务也遭遇危机。
2021年日上免税行和公司重新签订了关于免税店经营的补充协议。在国际旅客量不理想的情况下,上海机场不再享有原来自免税业务的保底提成,公司的免税收入不再与免税销售额挂钩,仅与国际客流量挂钩。
而签订新补充协议之后,保底躺赚化为了泡影,变成了“下不保底,上有封顶”,而这个封顶基本上是原有合同协议的底。“坐地收租”和“稳赚不赔”的商业逻辑被彻底改写。
更为要命的是,《补充协议》规定,若2023年12月31日仍未全面结束,上海机场还需要与日上上海重新协定租赁条款。届时,上海机场可能还需要继续“让利”。
上海机场的免税红利被打掉之后,让市场没有了想象力,给本就因为客流量大幅缩水而业绩下滑的上海机场又一记重击,业绩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没了业绩的高增速和持续性,估值回归便是必然。
可以抄底了吗?
对于上海机场来说,未来最大的风险因子即是疫情。而现如今疫情传来利好消息,不少投资者会关注上海机场会迎来反转吗?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变天的形势在加快,未来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疫情相对乐观的情况下,客流量的恢复没有两三年回不到19年的水平,这是大概率事件。不管扩建还是再建,产能爬坡的周期都是需要时间的。
而上海机场的两项核心业务的收入背后都是客流量。航空性收入直接受客流量的影响,而商业餐饮收入中最主要的是免税收入。
这也就意味着,上海机场将长时间内承受业绩压力,若上海机场在收入降速的情况下无法很好的控制成本,公司将面临连年亏损的窘境。
此外,未来行业内的形势或会发生变化。上海的确只有一个,长三角区位优势是独一无二,但是粤港湾地区的广深机场也在扩容,未来的中国可能是多中心格局发展,或许会产生分流量的格局。
从当前现状来看,上海机场的基本面彻底变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预期在2025年之前都很难再现过去公司免税租金收入“躺着赚钱”的爆发式增长。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终会过去,可上海机场已不是那个优等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