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基金拟大举减持长电科技超12亿,股价立马大跌)
5月17日晚间,长电科技公告称,第一大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家大基金”)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约3559万股,计划减持比例不超过2%。按昨日收盘价计算,上述减持量对应市值为12.55亿元。
受此消息影响,今早开盘,长电科技股价一度大跌超6%,截至收盘,长电科技跌5.02%,报33.48元/股,最新市值596亿元。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仍有股东户数近32万户。
“国家大基金”拟再次减持超12亿元
此前已抛售芯片股套现26亿港元
5月17日晚间,长电科技(600584,SH)公告,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拟减持不超公司总股本2%的股份即3559万股。按照昨日收盘价估算,市值约12.55亿元。
其实,这已不是国家大基金第一次减持长电科技。长电科技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国家大基金已经减持了公司3205.7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减持总金额13.43亿元。国家大基金持股数量从3.05亿股下降到2.72亿股,持股比例从19%下降到17%。
而在一个月之前,国家大基金大手笔减持中芯国际的消息曾引发投资市场热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国家大基金在4月9日、12日合计减持1亿股中芯国际港股,持股比例由9.62%降至8.93%。按照减持均价计算,大基金减持金额约26亿港元。
除了中芯国际,今年上半年,国家大基金已连续减持了封测龙头晶方科技、闪存芯片龙头兆易创新。此外,安集科技、北斗星通、长川科技都已经在大基金的减持计划之中。目前大基金仍持有23家A股公司。
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事实上国家大基金的成立并不是以获取股票的投资收益为目的,而是为了扶植具有短板的中国科技公司参与国际竞争、进口替代,一旦实现目的,大基金就将转而寻找其他存在短板的公司。国家大基金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五年投资期,五年回收期的规划。目前,首批投资已经到了5年时间,所以国家大基金从去年年底开始对相关股票进行减持。
深创投、中信证券接盘
拟出售一参股公司8.6%股权
预计收益3675万美元
5月17日,长电科技(600584.SH)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长电国际(香港)贸易投资有限公司(“长电国际”)拟出售其持有的参股公司SJ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目标公司”)4900万股股权,占其已发行股份总额的8.617%。
据悉,其中向Pluto Connection Limited转让2400万股,转让对价为3000万美元;向SCGC Capital Holding Company Limited转让2500万股,转让对价为3125万美元。Pluto Connection Limited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SCGC Capital Holding Company Limited为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制的全资下属公司。
公告显示,目标公司于2014年8月在开曼群岛注册设立,为一家投资控股公司,其最终生产运营实体为中芯长电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盛合晶微”)。盛合晶微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中段凸块硅片级先进封装及硅片测试业务。
此外,本次交易转让对价合计为6125万美元(约合3.96亿元人民币),扣除投资成本2450万美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本次交易预计可产生收益3675万美元(约合2.46亿元人民币)。
此前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参与定增
浮盈超过30%
4月30日,根据广发基金公告,公司旗下广发科技动力、广发瑞福精选等7只基金共同参与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认购,合计认购971.73万股,合计获配金额2.75亿元。
其中,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广发小盘成长也参与了此次定增,两只基金分别获配265.02万股,获配金额分别为7500万元,占基金净值比例分别为 0.33%、0.51%。
作为科技股结构行情的牛股,此次定增还吸引了众多的投资机构,包括兴证全球、诺德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平安人寿保险、大家资产等保险机构、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JPMORGAN CHASE BANK, NATIONAL ASSOCIATION等外资机构以及正心谷旗下两只私募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
截止4月30日,包括刘格菘管理的基金在内,各家机构定增浮盈超过30%。
长电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微系统集成和封测服务供应商,业务覆盖高/中/低端全品类,可为客户提供从设计仿真到中后道封测、系统级封测的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和全球第三大封测企业。
长电科技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3月31日的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亿元,同比增长188.7%。营收与净利润同创同期历史新高。然而,其股价从去年高点累计跌幅超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