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均频繁动用增持和回购等方式护盘,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类护盘方式侧重点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回购的规模大增,创下近年来新高;另一方面,增持规模较之去年缩水近一半。
拟回购规模较去年增6.5倍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增持数量不在少数,仅9月9日、10日两天,就有东山精密、金正大等13家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其中,美芝股份披露了一则董事长倡议兜底增持的公告,这也是美芝股份今年第二次发布兜底增持的函件。
据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两市共发布了超过千份增持计划,增持的实施人员以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员工等为主。
从增持公告中发布的拟增持金额来看,两市A股公司总体拟增持金额在243.3亿元~429.2亿元之间,而2017年同期该金额为439.24亿元~824.35亿元,相当于2018年的增持规模仅为去年的一半左右。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与增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市公司回购规模明显增长。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今年以来,有超过880家公司发布了股份回购计划公告,回购总金额上限为765.18亿元,较之去年的拟回购的101.56亿元增长6.5倍,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证券时报网
在883家公司中,拟回购金额达到1亿元的有超过200家公司,接近发布实施股份回购计划的公司总数的1/4,拟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及以上的有16家公司。
此前,陕西煤业宣布拟回购不超过50亿元的公司股份,创下了近年来回购金额最高纪录。近日,证监会也发布了回购的相关新规定,提出增加股份回购情形、完善股份回购决策程序、建立库存股制度,A股回购制度由此迎来重大调整。
护盘术悄然生变
一直以来,增持和回购均是公司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托股价的常见方式。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果看到有上市公司发布增持或者回购的公告,一般认为是一项利好,但增持与回购两者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
上市公司的回购相当于是股本缩减,进而提高了每股对应的净利润增加,投资者对应的权益和投资价值增加,同时公司的股价也会上涨。
相比之下,增持则不涉及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变化,主要是股东或者是公司高管通过“带头”买入公司股票的方式,彰显大股东对自己公司的信心,进而影响到其他投资者。因此增持对股价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层面。
但同为护盘的行动,为何今年呈现出一个规模大增,一个规模缩减呢?
有专业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背后或许与市场大环境、公司情况与大股东的财务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回购主要由上市公司发起,一些现金流充裕、自有资金的公司会选择回购股份,这本身也是回报投资者比较好的方式,能够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而增持往往由大股东或者公司高管发起,在今年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很多公司大股东的资金比往年显得紧张,这给他们增持公司股份的能力带来了一定影响,从而最终可能会导致市场上增持的整体规模缩减。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发现,近来有上市公司的增持计划变更公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9月7日,华英农业发布了公司高管拟变更增持计划的公告,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家富等11名公司高管曾在3月26日递交了《关于计划增持公司股份的通知》。计划于2018年3月27日开始的6个月内,在二级市场增持本公司股票,增持金额不低于1亿元,且增持价格不超过10元/股。
但是增持计划披露以来,因受到国内金融领域去杠杆、金融监管新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增持方目前无法在增持期限内完成原定资金的筹措和全部增持计划,现拟对增持计划未完成部分进行延期实施,延长期限至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一年。
9月8日,中源协和也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李德福拟自2018年2月9日起12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不超过3000万元。但截至9月7日,由于避开定期报告窗口期、重大资产重组及审核停牌、其他重大事项信息披露敏感期等原因,截至本通知日,实控人尚未实施增持计划。中源协和提醒,实际控制人的股份增持计划实施可能存在因资本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增持股份所需资金未到位等因素,导致增持计划无法实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