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多在民营企业中推行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有望在政策指引下向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渗透。日前,证监会明确提出,鼓励包括国有控股企业、金融企业在内的上市公司依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强化激励约束。
自2014年6月份《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至今,4年多来已有逾900家A股公司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包括取消、终止以及披露多期计划,下同),其中民企以接近九成的比例占绝对主导地位。
那么,推出过员工持股计划的约百家国有控股企业(央企和地方国企),利益绑定期间对企业业绩有多大的提振作用?计划披露以来公司股价又表现如何?在监管层加大相关基础性制度改革力度,更好地服务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主基调下,这值得一探究竟。
上市国企当配角
据上证资讯统计,截至8月14日,A股上市公司已公布的员工持股计划预案超过900家,这一数字在2014年仅为60家。其中,国资上市公司从2014年的8家增至今年8月的近100家,相对而言还只是充当了员工持股计划的配角。
2014年,包括易华录、上港集团、国星光电、海格通信等8家国有控股企业在当年披露了员工持股计划,其中,易华录因当时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政策尚不明确,通过修改定增方案间接取消了普惠制的员工持股计划。
不过,政策环境随后发生转变。2015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审议了《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提出,指导地方国资委研究制订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试点的管理办法,规范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工作。
政策支持之下,A股上市国企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积极性大增:地方国企加速推进,央企跟进探路。统计数据显示,地方国企方面,2014年以来每年及2018年1月至8月,披露员工持股计划的分别为6家、30家、22家、5家、7家。
央企方面,除了取消员工持股计划的易华录,2014年仅有浙江大学旗下的众合科技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并在当年实施完成。2015年,央企阵营迅速扩容,包括招商银行、岳阳林纸、当升科技等14家央企试水员工持股计划(其中紫光学大已取消)。2016年,央企案例则有所减少。
或许是政策面逐步明朗,到了2017年,共有7家央企披露员工持股计划,首次超过地方国企的5家(其中各有1家取消)。不过,2018年至今,仅有中钢天源披露了员工持股计划,并于3月底实施完成。
至于股份来源渠道,地方国企更多尝试在二级市场购买,而央企则主要以非公开发行方式进行。有分析人士认为,前者无需证监会行政审核,而且股份锁定期不同,前者只需锁定12个月,非公开发行需要锁定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