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资本吃紧 中小银行再临补血难题)
近日,各银行正尝试多种途径进行融资。分析人士表示,严监管下业务回表给银行带来资本补充压力。一些自身利润增长放缓银行的资本也难以及时补充。银行可通过发展轻资本的零售、中间业务收入等提升自身盈利水平。同时,融资工具有待进一步创新优化。
中小银行承压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末,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8%,资本充足率为13.64%,较上季末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2.76%,农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3.39%,均低于行业整体水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银行资本吃紧主要源于监管趋严,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对资本和杠杆的情况作出明确规定。对于一些同业业务、非标、理财委外等占比较高的银行来说,面临资本补提也会对部分银行资本形成一定压力。此外,对于一些自身利润增长放缓银行的资本也难以及时补充。
据中信证券测算,各类商业银行面临非标回表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存在明显分化:国有大型银行、农商行、外资银行距监管红线尚有非常充裕的安全边际,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未上市中小银行则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
在兴业研究分析师孔祥看来,所有银行都有资本补充的需求。“但对于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的使用是比较高和充分的,因此在这一轮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和回表过程中,压力最大。”
“尤其是在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严监管常态化下,表外业务受到打击,表外转表内成为必须时,曾经表外业务的优点就会变成当下转型的痛苦。”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表外非标回到表内资产端,使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大,从而缩小实际资本充足率,这就导致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可能无法满足银保监会和央行合规要求,因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和合规压力。
“补血潮”来袭
目前,各银行正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再融资。对于非上市的银行而言,资本补充工具相对较少,例如可转债、定增不能开展。于是,排队IPO成了中小银行竞相努力的方向。
近日证监会核准郑州银行首发申请,这意味着郑州银行将成为首家“A+H”上市城商行。此前,长沙银行和紫金农商行也先后过会。数据显示,目前正常排队IPO的银行有16家,除浙商银行外,均为城商行和农商行。
在16家正常排队IPO的银行中,有不少在港上市银行。此外,7月20日,在H股上市刚满一周年的广州农商银行发布公告拟申请A股IPO。
孔祥表示,港股对金融股估值较低,银行在IPO后再融资会相对困难。但银行补充资本需求仍很强,因此愿意回归A股进行融资。从金融股看,A股估值中枢要高于港股。
一边是中小银行扎堆寻求上市,另一边是上市银行尝试通过多种渠道融资“补血”。
近日,南京银行定增计划意外被否引发市场热议。从一季报来看,截至3月末,南京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79%、9.41%和8.09%。
除南京银行外,近日多家中小银行再融资申请纷纷获得通过。贵阳银行、宁波银行近日公告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申请获得证监会通过。
张家港行7月24日发布公告,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获得证监会通过。年报显示,2017年末该行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较去年有所下降。
进一步创新优化融资工具
当前,银行资本补充工具主要有IPO、可转债、定增、优先股、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券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运用各类资本工具,同时应进一步创新优化融资工具,为资本补充创造良好条件。
从IPO看,武雯介绍,在A股上市对提升境内企业知名度有很大帮助,还能帮助企业平衡或规避汇率风险。无论是上市周期或者成功率看,港股优势都比较明显。所以,选择A股还是港股主要还是看企业融资需求,看企业注重的是收益率还是审核时间等因素。
当前,可转债由于成本相对较低,备受小银行青睐。国信证券研报指出,可转债票面利率处于0.5%-2%的低水平,而其他融资工具成本都在4%-5%以上。可转债转股后可直接充当股本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明确表示支持银行探索资本工具创新并拓宽资本工具发行渠道。央行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为解决表外回表占用资本问题,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
另外,银行除借助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外,内源性补充同样重要。武雯建议,银行补充资本主要还要靠其内生利润增长,银行可通过发展轻资本的零售、中间业务收入等来提升自身盈利水平。
孔祥表示,在内生增长方面,若净资产收益率(ROE)能保持在15%,每年资本补充率或在10%-1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