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还原陆股通调仓路径:善于挖掘市场“新势力”)
12月29日,沪、深港通共同运行完A股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地共同市场逐步建立。借助互联互通渠道北上的外资,年内活跃成交A股,余额已超过内资成交港股金额。虽然全年南北净买入剪刀差并未逆转,但北上资金对A股全年影响不断彰显。
AH股溢价扩大
统计显示,今年陆股通(深股通与沪股通合称,下同)年内累计成交A股超过2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近2倍,且超过内资南下成交港股总额。相比,陆股通净买入金额合计1997亿元,约为南下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六成,净买入整体呈现“南热北冷”局面。
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南热北冷”的核心原因还是因为估值的差异,目前恒生国企指数估值依旧是全球主要市场第二便宜的。
值得注意的是,沪港通、深港通运行满一周年多来,A股、H股之间溢价并未收窄。统计显示,恒生A股、H股溢价指数在3月20日降至低点114点后,就强势反弹走高,最新已经达到130点。
对此,王胜向记者表示,A股、H股溢价率提高的核心原因还是国内投资者更加重视龙头股的投资,给予比较高的溢价,预计2018年A股的溢价会有所收窄。一方面,国内龙头股的估值是有天花板的;另一方面,港股便宜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这一点随着投资者结构的变化,随着南下资金的不断增加将会有所改变,所以港股的估值折价将会逐渐修复。
不过,港股专家温天纳给出不同看法,并预估明年A股、H股溢价率会扩大。他表示随着2018年系列政策落地,A股纳入MSCI指数,A股对外资的吸引力会增强,将分流一部分流入港股资金,加上H股如果实现全流通,可能会影响到估值。昨日,证监会公布了“全流通”试点。据介绍,试点企业需要满足存量股份市值不低于10亿港元等四项条件,相关股东先期可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H股,待技术升级改造后开通增持功能。
陆股通青睐龙头股
港交所披露最新持股比例显示,这一年来,陆股通积极建仓,基本覆盖了全部互通标的,但主要资金集中在龙头股上。
统计显示,截至12月28日,北上资金持股比例居前的前20只个股中,多为沪股通标的,这一分布特征与2016年类似。其中,上海机场获陆股通持股比例最高,全年基本维持在30%上下。其次是飞科电器和宇通客车;深股通标的中,海康威视获北上资金持股比例最高,达12.42%。两市共计9只个股持股比例超过10%。
从持仓规模来看,贵州茅台继续当选陆股通重仓标的,最新持仓金额为527亿元,吸纳了全部北上资金近1%资金,其次是海康威视、美的集团、中国平安、恒瑞医药、格力电器,对应持仓金额均超过220亿元。
龙头公司对资金吸纳能力可见一斑。陆股通重仓的前20只个股,合计吸纳了北上资金约六成资金,八成以上北上资金集中在陆股通所重仓的前100只个股。
换个角度来看,约800只陆股通标的持仓金额少于1000万元,其中270余家持仓金额不足100万元,且几乎从未登榜过沪、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整体处于长期处于“半休眠状态”。
具体到行业配置上,北上资金普遍将一半以上资金配置到行业龙头上,而普遍八成以上个股在所在行业的陆股通持仓占比中,不足1%。
比如,陆股通配置最高的是食品饮料行业,龙头股贵州茅台虽然期间持股比例有所下降,但吸纳了北上资金配置该行业53%资金,其次是伊利股份和五粮液,合计资金配置占比达八成。休闲服务行业中,中国国旅持仓在行业占比更是接近九成。
即便在陆股通低配的综合行业,华测检测都占据了47%资金比例,与美都能源和物产中大合计吸纳7成行业资金。
A股港股化争议
陆股通这种高配龙头股、冷藏“休眠股”的风格,也逐渐映射到A股上,近期频现成交稀疏的“僵尸股”。
12月13日,总市值不足40亿元的宁波精达盘中分时走势成水平一字,全天成交额仅311万,换手率为0.06%。12月14日、15日宁波精达继续维持低迷成交,全天仅成交544万元,换手率不足1%。
据统计,今年12月份中旬,约60只个股日成交金额不足500万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且多数换手率不足1%。
对于A股“僵尸股”现象,王胜认同A股国际化是重要原因,同时还要考虑行业集中度上升、业绩增速等相对趋势。长期来看,业绩平庸的小盘股沦为不活跃的“僵尸股”,将会形成常态。
总体趋势来看,北上资金带动优质蓝筹股的批量崛起,并不断发掘新“势力”。今年来,陆股通持仓金额居前个股中,海康威视、五粮液、贵州茅台、中国平安等区间涨幅翻倍,而全年陆股通标的股价翻倍的白银有色、鲁西化工、隆基股份等32只个股中,平均流通市值为568亿元。
证监会也曾表示,大盘蓝筹股与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结构更加优化,市场运行内在稳定性增强,使A股估值体系逐步接近海外市场。
对于A股出现一些港股成交特征,王胜表示不认为A股会出现港股化,而A股会美股化。因为港股市场以前是一个离岸市场,投资者为海外投资者,但标的却是本土的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呈现折价。
相比,美股是一个在岸市场,标的是本土上市公司,投资者也是本土投资者,所以对于一些真正有一定市值成长空间,甚至是短期没有业绩的成长股,美股依旧保持足够的关注度和流动性。而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在岸市场,其认为未来将呈现美股化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港股化。
善于价值发掘
除了继续追捧大蓝筹,陆股通开始挖掘了一批“新龙头”。
今年12月首周大盘震荡调整时,北上资金上演了一出“V型”反转,从年内最大单日净卖出反转至年内次新高净买入,同期成交活跃股大“洗牌”,一线传统蓝筹股被普遍调仓,三花智控等个股晋级成为市场“新势力”。
数据显示,三花智控期间累计上涨8.29%,北上资金净买入近3亿元,持股比例增幅也最大。12月内,深股通持股比例从不到1%迅速增至2.29%。
据介绍,汽车零部件业务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募集13.2亿元主要用于汽车空调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部件等项目的研发与生产线的建设。目前旗下三花汽零已成为法雷奥、马勒贝洱等国际著名汽车空调及热管理系统制造商全球采购的认证供应商及长期合作伙伴,并成功开拓了奔驰、通用、特斯拉等整车厂商及高端市场客户。
北上资金持续加仓、活跃成交已经成为发掘新势力的突出信号。
今年9月底前,深股通长期持有海能达股份比例不足1%,但从9月27日开始,所持股份比例持续攀升,最新持股比例已达5.26%,位居深股通第四大高比例持股标的。期间公司股价也稳步上扬,自持续增持后,期间涨幅最高达到38%。
上市公司披露显示,今年9月份来,机构调研增多,其中不乏高盛、摩根等外资机构。作为国内专业无线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海能达打破了专业无线通信市场长期被进口品牌主导的局面,今年相继完成对英国赛普乐集团、加拿大诺赛特公司的收购,据介绍将弥补公司在Tetra终端方面的短板,引进全球先进卫星通信技术。
大族激光也获深股通加仓。公司董秘杜永刚曾向记者表示,从去年深港通开通时起,就有不少外资机构来公司调研。目前公司业务结构清晰,外资可以清楚寻找到海外对标,而外资增持加码也彰显了对中国装备升级的持续看好。
适时灵活调仓
对于陆股通重仓配置龙头股,王胜表示,沪深股通建仓初期,北上资金还主要集中在A股独特品种以及龙头公司,还是十分重视估值。最新调仓趋势显示,北上资金会在战略资产配置下的“战术再平衡”,减持估值偏高标的,增持一些相对便宜的标的。上市公司季报显示,QFII对市值50到100亿元(市值)的成长股,已经连续多个季度进行了增持。
从行业配置来看,今年陆股通重仓的食品饮料行业、家用电器行业,也是A股涨幅居前的行业。不过,从持仓变动比率来看,陆股通对家电行业和电子行业加大了配置,而涨幅居前的食品饮料行业加仓幅度并不大。
作为北上资金重仓股,贵州茅台仓位就采取灵活调整。据推算,一季度末,北上资金持有贵州茅台股份比例5.63%,对应市值273亿元,在所在食品饮料行业中,获资金配置约58%;到四季度末,持仓市值几乎翻倍,但行业资金配置下调至53%。
11月17日,沪股通净卖出贵州茅台11亿元,其中卖出金额达17.56亿元,双双创下自沪股通开通以来的单日最大规模。当天沪股通对贵州茅台的成交总额达23.82亿元,占其当日总成交额近三成。
家电行业中,陆股通重仓的龙头股就出现了调整。从一季度的格力电器,到二季度变为美的集团,在行业配置最新占比达45%。美的集团前十大流通股显示,陆股通从二季度开始持股比例已经超过“国家 队”,最新持股比例增至9.84%,成为继第一大股东美的控股的第二大股东。
作为苹果概念股,蓝思科技则被北上资金大幅调整。一季度,陆股通一度成为蓝思科技最大的流通股东,最高一度达到5.66%,但三季度后便开始减持,11月份持股比例降至2.85%,最新流通股持股比例增至8.13%。
兴业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忆东建议要跳出“大股票”“小股票”的标签,而是要把握核心资产的盈利进入上行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