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挖掘A股PPP“矿脉” 超400家公司竞相参与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6-10-11 10:42: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短短三年时间,历经冷暖转换,我国统计入库的PPP项目规模目前已突破10万亿元,吸引了超过400家上市公司竞相参与;从现有项目的行业分布看,园林、环保、水利、工程建设等占据了PPP项目的“大头”。

在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连番推介之下,PPP已然成为现阶段经济界乃至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

从2013年首次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PPP滥觞之始,到如今统计入库的PPP项目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吸引了超过400家上市公司竞相参与。

短短三年时间,PPP经历了一哄而起-归于沉寂-高潮重现的冷暖转换过程。在业内专家看来,从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等模式至现时的PPP模式,这不仅反映了政府管理的进步,也是进一步“开放”的体现。PPP模式不仅可有效保障国家项目建设、满足财政需求,也给了大量民间资本一个出口。上市公司通过参与PPP项目,在获得明显的业绩收益的同时,也可在直接融资和银行信贷资金等多方面获得优惠和支持,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

万亿盛宴开启

随着试点的展开,PPP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远超GDP增速,市场空间巨大。

又一个万亿级的投资盛宴开启。

PPP热得发烫,政府部门借势再添一把火。9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推介新一批传统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1233个,总投资约2.14万亿元,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和重大市政工程等七个领域。而截至7月底,在发改委前两批公开推介的PPP项目中,已有6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约1万亿元。

据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统计入库的PPP项目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6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之一。

PPP并非横空出世。早在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此为我国PPP之滥觞。资料显示,国际上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用的模式包括EPC (设计-采购-建设)、PM (工程项目管理)等一揽子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T (建设-转让)、BOT (建设-运营-转让)等融资建造模式,PPP模式则是由以前政府主导的投资逐步演变为私人化投资,在发达国家已是被广泛采用的工程建造模式。

此后,国内有关推动PPP模式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据记者统计,2014年全年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的关于PPP模式重要指导性文件多达30余份,2015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至95份。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职能部门对PPP政策的精细化梳理,覆盖了合同管理、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投融资模式等各个领域,力求全方位疏通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的渠道。

但颇为尴尬的是,在最初的喧闹和新鲜感过后,PPP却陷入了冷寂,颇有“雷声大雨点小”、“叫好不叫座”之意味,这从最善于感知经济热点的上市公司参与度可见一斑。据统计,自2013年至2014年底,仅有约38家上市公司在公告中透露参与或提及PPP项目。法律法规不健全、民资拿优质项目困难、退出路径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困扰着企业。

巨大的转折发生在发改委一纸文件将PPP由财政部示范推进到国家示范,上升至国家顶层设计。今年8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退出机制,推动PPP项目与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相结合,通过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丰富PPP项目投资退出渠道”。同时,《通知》还详细提出推广PPP模式的重点项目,涵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及重大市政工程等七大领域。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国内PPP这个巨大市场的规模作了更为清晰的描述:“这要具体到地区、行业、公司等具体层面才有说服力,而且要突出连续增长性。比如,目前全国每年的投资量约30万亿元,假设基建占比三分之一、PPP项目又占其中三分之一,那这个(基建)细分市场每年的增长量就是3万亿。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试点的展开,PPP每年的增长速度是远超GDP增速的,市场空间巨大。”

A股公司踊跃

在公告中透露参与或提及PPP项目的A股公司家数,2013年至2014年期间不足40家,目前已超过400家。

随着PPP渐热,A股上市公司对之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公告中透露参与或提及PPP项目的公司家数,2013年至2014年期间不足40家,目前已超过400家。

新筑股份是A股公司中PPP的尝鲜者之一。早在2013年4月27日,新筑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同意公司投资新津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的议案》,参与新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招商投标。新津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模式即为PPP,由国有投资主体交投公司和招商确定的投资人共同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估算21.5亿元。

从现有项目的行业分布看,园林、环保、水利、工程建设等占据了PPP项目的“大头”。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起,环保工程及服务II类(申万二级行业)上市公司涉及或提及“PPP”的临时公告多达345份,园林工程II类公司有285份,水务II类公司则有157份,数量上遥遥领先其他行业。

以东方园林为例,自2014年12月至今,东方园林总共发布了82份涉及“PPP”的临时公告。早在2014年年报中,公司即提出由传统市政园林景观业务向水生态治理转型,在PPP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2015年半年报则显示公司与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政府、武汉市江夏区政府、四川省眉山市岷东新区政府、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政府的相关部门或下属单位就PPP模式开展合作,业务内容涵盖园林绿化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河道综合治理、水利工程、湿地建设等多项景观生态修复工程。

此外,环保水务领域的碧水源、国祯环保、博世科、兴源环境、围海股份,园林领域的铁汉生态、美晨科技、棕榈股份等均积极参与PPP项目,所获订单不菲。

在“瓜分”PPP项目的几大行业中,园林、环保最为券商所关注。华金证券的研报分析认为,基于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行PPP模式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逻辑,园林工程类企业首先获益;包括污水处理和供水的水务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可为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入,社会资本更加青睐此类收益率有所保障的项目;PPP项目规模大且涉及的建设范围较广,这决定了具备综合治理能力的环保龙头在项目竞标中更具竞争力,同时,PPP模式在环保板块的深入应用将促进环保企业由单一的订单驱动增长向产业链完善的综合治理运营平台转型。

而在华安证券看来,政府通过PPP动员社会资本,持续引领环保行业,未来环保行业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建议关注技术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和管理优秀的个股投资机会,并推荐东方园林、碧水源、国祯环保。

工程建设类上市公司同样在PPP项目上大显身手。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起,基础建设类公司涉及或提及“PPP”的临时公告有299份,房屋建设II类公司则有108份。其中,龙元建设、万邦达等公司在PPP项目上一路领跑,自2013年起各自有65份、49份临时公告涉及PPP。对此,长江证券认为,首先,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唯有基建投资一枝独秀,且未来一段时间也是政府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其次,当前PPP模式如火如荼,而建筑行业是PPP模式最直接受益的行业。

轨道交通、智慧城市也是券商大力关注和推荐的PPP投资领域。在银河证券看来,智慧城市已进入PPP时间,可关注获取订单能力强、运营经验丰富、细分领域盈利模式清晰的大公司,如天夏智慧、易华录、北部湾旅、中电鑫龙、银江股份、达实智能、高新兴、佳都科技、运达科技、飞利信、数字政通等;华创证券则测算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每年的投资超过3000亿元,并将关注目光延伸至轨交建设带来的沿线土地增值的外溢效应,推荐关注有轨电车中的 “小中车”新筑股份、轨交信息化龙头辉煌科技,以及永贵电器、康尼机电、鼎汉技术、海达股份、神州高铁、运达科技等。

值得关注的是,PPP模式对上市公司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在长江证券看来,PPP项目确实可以快速做大公司收入,但对企业现金周转及垫资、施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长江证券认为央企具备更强的优势,政府背书可以提供信用担保, 且资金成本有优势。

欢迎各路资本

“国家希望通过PPP的‘四两拨千斤’完成经济增长,故不会去刻意区分国有资本还是民间资本。”

“满满的都是套路。”有民营老板感慨,“从标准评分、投标,到后期的融资、项目结算,我们民营企业处处受牵制、时时被差别对待。”另有国企人士感慨:“国企申请PPP项目更多是政治任务,赚钱是其次;如果同类公司或者集团下属其他公司都申请了PPP项目,我们不申请就是‘落后’了。”

据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第二季度末,财政部公布的两批示范项目中,民企分别占比36%和21%,而同期国企分别占比55%和40%,联合体模式占比有所增加,单纯民企参与PPP项目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但是,“政策上一直是一视同仁。”李慧勇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推行PPP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汇集的结果,也体现了对资本的公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需要新的工具,需要基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扩大了整个市场规模;地利上,经过相关部门过去一系列的试点和政策探索、部署,各方责权利都已经有了较好的规范,下一步大规模推广PPP成为可能,这给了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更多的参与机会;关于最重要的人和,一方面国家需要基建但资金有限,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充足需要更好的出口,以PPP模式展开的投资,既满足民间资本投资需要,又解决了财政资金需求,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手段和规则,能调动各方积极性。“PPP项目不是挤出民间资本,而是通过给民间资本更多的出口,解决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投资收益不足的因,达到政府稳增长的果。”

不过,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情况在上市公司层面并不存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自2013年以来临时公告涉及或提及PPP项目的上市公司中,民营类公司的数量是国有/集体类公司的近2倍。

国企可能更多从集团层面或以非上市公司为主体参与PPP项目,而民营资本则更多从上市公司层面参与。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出‘公平’,也显示了民营资本对PPP项目的‘热情拥抱’。”

“国家希望通过PPP的‘四两拨千斤’完成经济增长,故不会去刻意区分国有资本还是民间资本。”李慧勇如此强调。

对于前期民企参与PPP项目少于国企的现象,李慧勇认为,一是因为前期试点项目涉及资金量较大,一般小企业被排除在外;二是试点阶段,政府部门从便于管理的角度,会挑选一些资金实力雄厚、对政府项目经验丰富的国企去做。“未来,随着条件具备,国家会允许更多不同资本,以不同形式参与PPP项目,只要符合条件,大小公司均有机会参与;过去以大项目为主进行试点,未来则会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全面展开,对项目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层,方便不同资本实力的公司参与。”

热火中冷思考

会否形成新一轮的地方债、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各方对当前PPP热背后的担忧和质疑。

尽管PPP行情炙手可热,但业界质疑之声依然存在,主要是担忧参与PPP项目的上市公司难以回收成本产生效益,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地方债。

对此,国信证券在其研报中予以反驳,理由有三:一是虽然政府有很强的投资和推动PPP项目的冲动,但由于政府不能对SPV公司(即特殊目的公司)担保,签订保底承诺、以融资为目的的回购安排,所以政府不对SPV公司负有刚性兑付责任;二是社会资本控股或参股SPV公司,首先看重的是工程利润,即便放十倍杠杆,如果SPV公司破产,公司注册资本金收不回来也是赔钱的买卖,所以还是会去挑选真正有支付能力的项目;三是对于银行而言,因接受了社会资本一般不愿意承担担保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现实,会将项目质量、企业信用、地方财政能力作为考核项目融资的重要因素,会去挑选可靠的项目。如此,社会资本和银行对项目的挑选使得政府的投资欲望不可能无节制地放大,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遏制了地方债的进一步扩大。

李慧勇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指出,在经济增长2015年靠金融服务、2016年上半年靠房地产后,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将主要通过PPP这个引擎。在华安证券看来,PPP将是政府投资的重要推广方式,未来还会持续三到五年高峰期:长期来看,PPP助推地方稀释债务风险、稳定经济增长的逻辑不变;短期来看,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PPP有望成为撬动财政的支点。国信证券研报则显示,本轮PPP行情的逻辑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一是预期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资产价格的提升;二是PPP成为政府稳经济和维持基建投资的重要手段,这两个趋势都能持续。

兴业证券相关跟踪数据显示,PPP项目增速在进入2016年第三季度仍未放缓,月均新增规模约1万亿元。同时,项目落地率也在快速增长。截至8月底,新增1.4万亿元项目进入执行阶段,处于最初识别阶段的项目占比大幅减少,准备和采购阶段的项目占比均在上升。

同时,李慧勇也冷静而客观地指出PPP目前存在五大问题/风险:一是将来由于各种原因项目不达预期的风险;二是银行大量介入PPP,如将来管理不善或与预期有差异,可能形成坏账;三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价格不能随行就市,将会影响上市公司收益;四是防止地方借PPP形成新一轮的地方债;五是参与PPP项目的上市公司融资难问题。

针对融资难题,李慧勇强调,目前部分地方已有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帮助获得PPP项目的公司更方便获得银行贷款等。李慧勇预计,未来国家可能会针对具体问题,出台相关的通盘政策;其他鼓励性政策也值得期待,如在税收、拿地、高管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方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神州高铁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