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27日收盘,光启技术(002625)报收于46.48元,下跌0.24%,换手率1.22%,成交量26.2万手,成交额12.24亿元。
当日关注点
- 来自交易信息汇总:10月27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89亿元,游资与散户资金合计净流入近1.89亿元。
- 来自交易信息汇总:当日发生4笔大宗交易,成交金额达2.45亿元。
- 来自机构调研要点: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6.53亿元,同比增长56.5%;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25.28%。
- 来自机构调研要点:公司存货增至4.73亿元,主要因超材料业务备产备料及709二期产能释放。
- 来自机构调研要点:光启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超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并应用于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的企业。
交易信息汇总
资金流向
10月27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89亿元;游资资金净流入1.01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入8787.74万元。
大宗交易
10月27日光启技术发生4笔大宗交易,成交金额2.45亿元。
机构调研要点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96亿元,同比增长25.75%;第三季度营收6.53亿元,同比增长56.5%。前三季度净利润6.06亿元,同比增长12.82%;第三季度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25.28%。经营性现金流前三季度为2.45亿元,同比增长148.27%;第三季度为0.84亿元,同比增长137.79%。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存货约4.73亿元,较期初增长114.61%,主要因超材料业务为交付任务备产备料,反映709二期产能顺利释放。2025年第三季度生产量达4.30亿元,同比增长132.35%,环比增长48.76%;前三季度生产量达9.29亿元,同比增长79.79%。
- “十五五”规划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首位,新增“航天强国”方向,并强调“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公司长期发展方向与此一致,通过超材料技术1.0至4.0迭代,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实现高集成度、高智能化超材料结构件的大规模生产。
- 超材料产业化为逆向设计模式,高度非标,需定制化开发。规模化生产考验企业自主设计、制造与全链条穿透能力,因此生产环节成为光启最具不可替代性和附加值的部分。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超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并应用于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的企业,技术国际领先,具备“极致的性能”、“极致的成本”和“极致的产量”三大优势。
- 民用领域进展包括:超材料测试中心获CNS扩项认证,检测能力覆盖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热学等七大类,已建成智能汽车全尺寸、全频段测试环境;正与HW就超材料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开展技术交流;研发用于I人形机器人的超材料关键部件,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无人机完成外场试飞并通过极端环境测试,进入试生产阶段,公司将构建覆盖设计仿真、制造、检测到场景赋能的全产业链平台。
- 公司超材料产品主要用于新一代航空航天领域,其发展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持续高强度投入特征。核心增长逻辑在于:我国对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需求旺盛,“十五五”期间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公司技术领先,产品具备“三极致”特点,已成为装备迭代首选方案,近期订单增长印证行业地位。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