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ST绿康(00286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兽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公司完成收购绿康玉山并设立绿康海宁,启动光伏胶膜项目投资建设,形成“动保产品+光伏胶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双主业的发展模式。由于光伏胶膜行业内各供应商产能过剩,内卷严重,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产能利用率较低,绿康海宁试生产结束后未正式启动生产,目前处于停产状态。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动保产品、植保产品、食品添加剂和光伏胶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及主要控股子公司业务范围具体包括:
(1)动保系列:目前主要包括兽药原料药、制剂、益生菌以及绿色微生物功能添加剂等;
(2)植保系列:目前主要包括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农药制剂等;
(3)食品添加剂系列:目前主要包括生物防腐剂纳他霉素等;
(4)光伏胶膜产品:主要产品有POE、EVA、EPE胶膜。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9,387.31万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9.97%。国外市场方面,外销收入11,222.58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6.21%;国内市场方面,内销收入18,164.73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0.97%。公司实现利润总额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887.78万元和-5,857.09万元,主要原因是由于光伏胶膜业务毛利率低且因设备产能利用率不足,公司光伏胶膜业务净利润为-6,645.09万元。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说明
2023年公司完成收购绿康玉山并设立绿康海宁,启动光伏胶膜项目投资建设,形成“动保产品+光伏胶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双主业的发展模式。
1、兽药行业
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主要包括血清制品、疫苗、消毒剂、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外用杀虫剂等类型。其中治疗动物疾病药物有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金霉素、杆菌肽、盐霉素、莫能霉素、粘菌素等。报告期内,兽药行业主要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兽药行业朝着规范化发展,有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
农业农村部从2022年6月1日起组织开展新版兽药GMP实施情况清理行动。自2022年6月1日零时,凡未通过新版兽药GMP检查验收的兽药生产企业(生产车间),一律停止兽药生产活动,国家兽药追溯系统也关闭了相关企业的兽药产品二维码申请功能和产品入库功能。2024年5月出台的《兽药比对试验要求》鼓励和引导兽药生产企业开展兽药比对试验,规范兽药行业发展。2025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开展规范兽药使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行动,集中整治养殖违规用药、网络违规经营兽药等问题,强化兽药全链条安全监管。尽管商品饲料“禁抗令”的实施及生产质量标准的提高短期内使兽药行业增长放缓,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规范养殖用药,提升了我国兽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进了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兽药行业内重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加强技术研发、优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
(2)上半年生猪价格回暖,主要兽药价格企稳反弹
2025年上半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5月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约3%。为了控制成本和维持利润空间,主要兽药企业通过采取限产、停产检修等措施,稳定并提升市场价格。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6月下旬猪价环比三连涨,全国均价由14.4元/kg回升至16元/kg以上。叠加中央及地方冻猪肉收储信号释放,市场信心好转,市场上多个主流品类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随着养殖业的逐渐复苏,叠加低库存效应,产能过剩将得到改善,提高整体行业盈利能力,下游养殖盈利改善将带动兽药刚性需求回升,预计下半年行业盈利弹性将进一步释放。
2、光伏胶膜行业
(1)2025年,全球光伏行业延续增长态势
近年来,随着光伏制造技术迭代加快、工艺日趋成熟,叠加各国“双碳”战略持续深化,国内外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持续增加。但随着产业链大规模扩张后的阶段性过剩显现,受供应链价格波动、经济环境复杂和电网消纳能力等因素影响,增长速度趋缓。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有望达到570–630GW,总量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比增速将较2024年的600GW明显回落;其中,中国仍将是最大增量市场,贡献270–300GW,占比接近一半,2025年1–6月,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12.2GW,同比增长107%。
(2)光伏胶膜品类逐步丰富、持续更新迭代
随着光伏组件封装要求的不断提升与细化,光伏胶膜种类逐步丰富与更新迭代,考虑到供应链与成本因素,成熟光伏胶膜产品仍将持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整体保持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目前,市场上光伏胶膜种类主要有透明EVA胶膜、白色EVA胶膜、POE胶膜、EPE胶膜等。
透明EVA胶膜具有良好的封装性能、透光率、交联度,随着光伏组件对封装要求的多元化及光伏胶膜产品的丰富与迭代,透明EVA胶膜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是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胶膜产品。白色EVA胶膜是透明EVA胶膜通过添加白色填料预处理后生产而成,其主要用于组件的背面封装,可有效提升光线反射率,使太阳能电池可利用被反射的光线进行发电,从而提高组件的发电功率。
POE胶膜是继EVA胶膜之后发展的光伏封装材料,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水汽阻隔性和抗PID效应性能,同时兼具高弹度、高强度、耐低温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且不会分解产生具有腐蚀作用的酸性物质,主要用于双面双玻组件、N型组件、叠瓦组件等封装要求较高的组件封装。与EVA胶膜相比,POE胶膜的配方与助剂体系技术难度更高,同时需解决POE胶膜在组件层压时产生的打滑、气泡等工艺适配问题,对制造厂商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EPE胶膜是由POE树脂和EVA树脂通过共挤工艺制成的多层胶膜,通常由两层EVA与一层POE构成。EPE胶膜是性能与成本上的折中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POE胶膜的良好性能以及EVA胶膜的成本优势。在POE和EVA原料存在价差的情况下,EPE胶膜将占有部分市场空间。
(3)行业内卷严重,但有所好转
此前几年,面对下游光伏电站装机量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组件企业为了保持行业内的优势,纷纷扩大产能,并通过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打通多晶硅、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生产环节,降低外采比例,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成本竞争力;但也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加剧了行业内卷。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4年全国晶硅组件产量超过588GW,同比增长13.5%。根据工信部网站,2024年全年主要光伏产品持续“量增价减”态势,2024年1—12月,多晶硅、组件价格分别同比下降39.5%、29.7%。但2025年以来,政策环境发生一系列有利变化,包括《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标志性改革举措之一、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公平竞争座谈会、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随着“反内卷”相关政策的施行,预计未来行业竞争环境将逐步向好。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形成“动保产品+光伏胶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双主业的发展模式。
(一)动保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在微生物发酵类动保产品领域深耕,是全球同类产品的主要制造商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已成功积累了充足的技术储备、丰富的客户资源以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并凝聚了行业内优秀的技术、营销和管理团队。面对并存的机遇与挑战,公司将积极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原料药产品及兽药制剂的技术与市场开发,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1、独特的关键技术优势
公司是专精于“微生物智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被认定为“福建省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型企业”“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福建省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生物发酵行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公司设立了技术中心,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研究。技术中心于2012年被评为“福建省微生物发酵利用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公司被福建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8年度,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公司主持研发的“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预混剂生产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3年度中国畜牧饲料行业“十大科技进步奖”,公司技术负责人李俊辉参与的“功能性高分子聚氨基酸生物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另外,“杆菌肽锌原料药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南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专利“亚甲基双水杨酸的制备方法”荣获2014年度南平市专利奖一等奖,专利“携带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地衣芽孢杆菌的菌株、构建方法及应用”荣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及福建省专利奖一等奖。公司获中国兽药协会、中国兽医协会颁发的“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公益接力企业”的荣誉称号。2019年6月,公司自研获得两项发明专利“强化YvbW表达的地衣芽孢杆菌在杆菌肽生产中的应用”和“敲除malR的地衣芽胞杆菌菌株在杆菌肽生产中的应用”。2019年9月,公司“梭净”产品荣获InnovAction2019年度畜牧新品大奖(动保类)。公司子公司绿安生物曾先后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度,公司自研获得3项发明专利“地衣芽孢杆菌DW2ΔbcaP在杆菌肽生产中的应用”“地衣芽孢杆菌DW2ΔccpN在杆菌肽生产中的应用”“地衣芽孢杆菌DW2ΔlrpC在杆菌肽生产中的应用”。2021年度,公司通过PCT国际专利授权(美国)获得“MALR-KNOCKOUTBACILLUSLICHENIFORMISSTRAIN,CONSTRUCTIONMETHODANDUSE”的发明专利。2022年公司自研获得发明专利“强化PPC表达的地衣芽孢杆菌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自研获得发明专利“用于产杆菌肽的外源引入edd基因芽孢杆菌及应用”;2023年3月公司自研获得发明专利“强化cysP表达的地衣芽孢杆菌及制备方法和应用”;2024年3月,公司技术负责人李俊辉参与的“高效地衣芽胞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创建及产业化应用”荣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5年4月,公司自研获得2项发明专利“nagB基因改造的弗式链霉菌重组菌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敲除kipR基因的产杆菌肽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目前公司已经掌握了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如喷雾干燥技术、湿法制粒技术、微生物发酵控制技术等。公司生产的主要兽药产品均符合中国兽药典、美国药典及欧洲药典等标准。公司较强的技术实力不仅能提升现有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公司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确保了公司产品的技术领先地位。
2、严格的质量管控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严格按照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MP)等法规组织生产,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范执行。公司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掌握了发酵的核心技术,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好,确保了公司在行业内的质量领先优势。
公司凭借质量优势,将产品销往南美、北美、东南亚等地区,可靠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为公司进一步扩大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公司产品的质量水平较高,主要产品已经通过了国内农业农村部的兽药GMP检查。公司产品饲料级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通过了美国FDAcGMP现场检查,杆菌肽锌预混剂、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预混剂、硫酸黏菌素预混剂、硫酸黏菌素可溶性粉、硫酸黏菌素原料药、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可溶性粉、黄霉素预混剂、混合型饲料添加剂(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均通过了澳大利亚农药和兽药管理局的GMP现场检查。
3、多元化的品牌和营销优势
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品牌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建设,增强“lifecome”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产品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2021年,公司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再次认定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并于2023年成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协会”理事单位。
公司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不仅提高了客户信任度,推动了双方合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为新增产品的市场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础,保障了国内外营销网络建设和扩展。目前,公司已与硕腾、M.cassab、砝码威、嘉吉、双汇发展、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桂柳集团、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正大生物等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4、稳定、专业、国际化的管理和技术团队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重视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在公司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公司聘请了湖北大学陈守文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以提升技术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公司实际控制人赖潭平先生从事兽药行业逾40年,并且一直专注于兽药行业的研究和发展。公司高级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在本行业的平均工作年限超过10年,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熟悉兽药企业的运营模式,并对本行业的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公司的发展成长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公司管理层和技术团队稳定,未发生核心人员离职的情形,为公司未来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光伏胶膜业务
2023年,公司通过收购绿康玉山,切入到光伏胶膜行业。报告期内,公司随着对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力求通过引进和培养核心团队,积累技术储备,提升客户认可度。
1、产品符合组件行业技术升级,具备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目前N型组件具有效率高、低衰减、高双面率等优势,已经成为继P型组件之后光伏行业的新主流。公司主要生产POE光伏胶膜,由于N型TOPcon组件对防水性要求更高,POE胶膜以其更好的水汽阻隔率、更好的耐候性能以及抗PID能力,与N型TOPcon有更好的适配性。目前公司的POE胶膜已通过美国UL和欧洲TUV认证,能够稳定生产供应下游组件企业,具备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2、通过稳定质量和管控生产过程,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公司围绕高分子薄膜的配方、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等环节,通过不断测试和优化,在客户端量产EPE共挤型胶膜。该产品良好地结合了EVA胶膜优异的加工性能和POE胶膜的抗PID性能,符合了组件客户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顺应了N型双面双玻组件封装胶膜的降本趋势。绿康玉山在完成被收购工作后,主要进行增加生产线和公用设备升级改造的工作,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的规模,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同时在玉山筹备新建1.2亿平方米光伏胶膜项目。绿康海宁已建设完成40条生产线,产能进一步扩大。在行业价格内卷严重的背景下,公司持续通过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现场精细化管理、工艺优化、质量过程控制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