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辰安科技(300523)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19:58:4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辰安科技(30052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

    公司作为AI能力驱动的公共安全科技企业,以“星辰·辰思”公共安全行业大模型为核心AI中台底座,构建了完整的AI能力体系——包括辰思大模型智能体技术、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算法以及270余个灾害仿真模型体系。依托公共安全核心AI能力,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BIM、GIS等技术,深度应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预防准备和事中、事后指挥调度、处置救援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大安全、大应急方面的软件、装备与服务,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城市安全、应急管理、装备与消防、消费者业务、海外公共安全等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AI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紧抓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双新”及城市更新等重大政策机遇。在AI赋能城市安全场景中,公司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持续向安徽省各地区县下沉服务,拓展了马鞍山博望区、芜湖繁昌区、宣城绩溪县、黄山徽州区、黄山休宁县等区县项目,并在福建龙岩市、新疆哈密市、陕西安康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重庆忠县等地建立了智能化应用标杆;在AI赋能应急管理场景中,公司凭借“星辰·辰思”大模型的技术优势,成功中标北京市应急安全领域技术支撑项目——韧性城市知识库与暴雨洪涝灾害韧性提升决策大模型,实现了AI技术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在智能装备场景延伸方面,公司的高端硬件装备产品不断向智能算力中心、产业园区、油库建设等多元场景拓展;在海外市场,公司作为联合体牵头方成功中标亚洲某国某区项目光伏电站智能安防实施项目,实现了公共安全技术出海的新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经营指标较去年同期改善,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55,77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利润总额-5,11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亏61%,盈利能力持续修复。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下半年,公司将继续深化AI技术创新,加速“AI+”战略落地,通过持续迭代大模型能力、拓展智能体应用场景,打造差异化的AI产品及核心能力,进一步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的智能化变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市场开拓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公司各业务拓展,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城市安全方面,公司积极响应“两重”“双新”及城市更新等关于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的政策和要求,聚焦“五管一廊”,全力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拓展。报告期内,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一期、二期基础上,完成马鞍山博望区、芜湖繁昌区、宣城绩溪县、黄山徽州区、黄山休宁县等区县城市生命线项目签约。在全国范围,公司深耕重点市场,完成了福建龙岩市、新疆哈密市、陕西安康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重庆忠县等重点标杆项目签约,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在全国多点开花。

    应急管理方面,公司在持续推进做好应急管理部顶层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向省市、区县以及基层应急市场延伸,助力公司应急业务持续发展。报告期内,成功中标重庆市数字应急智救应用建设项目、项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智慧工业园区安全保障平台项目等。公司作为联合体牵头方与清华大学协同成功中标北京市应急安全领域技术支撑项目——“韧性城市知识库与暴雨洪涝灾害韧性提升决策大模型”,标志着“星辰·辰思”公共安全行业大模型在北京市应急领域的实质性落地,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对城市应急安全管理智能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为提升城市韧性安全水平注入强劲动能。

    装备与消防方面,公司依托具备差异化优势的自研消防产品及服务,致力于打造领先的消防科技头部公司,开拓形成数据机房、交通隧道、高层建筑、变电站、森林等场景的定制化产品研制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落单中国电信庆阳智能算力中心一期项目、昆明市官渡区泽满欣苑一标段项目、云南省勐醒至江城至绿春高速公路智能消防系统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和重庆奕能碳化硅模组项目消防工程等。公司不断深耕消防全流程场景,以高效交付力拓展市场新机遇。

    消费者业务方面,公司紧扣中国电信集团战新业务重点清单发展要求,以“省专协同、地市赋能”为抓手,持续提升产品能力,增存并重加快规模发展。公司不断强化与中国电信的业务协同,以中国电信天翼云和天翼视联网平台为基座,进一步扩展安全应用场景,持续打造自主可控、软硬一体的公共安全卫士系列产品,一站式解决燃气、电梯、烟雾、取暖、电气、视安、康养等多元化场景的安全管理与应用需求,积极拓展ToB、ToC及ToH市场,服务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270余座城市,AIoT公共安全卫士服务平台已成为国内覆盖范围最广、终端用户数量最大的在线监测运营平台之一。

    海外公共安全业务方面,公司不断优化对海外业务的资源投入,积极探索新的业务航道,在存量市场利用品牌效应积极拓展合作。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亚洲某国某区项目光伏电站安防实施项目和某国火灾科学实验项目,并持续在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海外区域加强市场覆盖和开拓。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推进“AI+”战略,构建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AI+全线产品体系,将AI能力深度融入各业务领域,以高水平安全服务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基础产品研发、公共安全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探索、解决方案构建、技术应用实践以及课题研究等多个方面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突破。

    1.公共安全AI中台能力体系建设

    公司持续迭代“星辰·辰思”公共安全行业大模型,全面拥抱DeepSeek等主流大模型技术路线,构建了强大的AI技术底座。该平台集成了视频AI算法、时序数据分析算法、公共安全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搭载270余个灾害仿真机理模型及情景推演引擎,构建N智能力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完成辰思三代智能体技术跃迁,实现了以业务场景需求为牵引的公共安全大模型智能应用,已成功应用于能源、化工、通信、城市运营等四大央国企核心领域,覆盖危化品处置、燃气监测、通信基础设施保障、自然灾害情景推演、安全生产监管等十余项细分场景,助力央企实现从“被动响应”到“AI+预测预防”的智能化转型。

    2.AI+城市安全产品体系

    公司积极响应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及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推动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实施方案(2024-2028年)》等政策要求,基于AI识别和智能分析能力,公司打造了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产品矩阵。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了集成AI算法的壁挂式振动燃气监测仪(多合一)、液化气“1+3”智能设备产品、桥梁一体化智能主机等近10款城市安全AI硬件产品,并联合研发了基于智能分析的桥梁应变计、加速度计、位移计、非接触式挠度计等10余款智能感知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内置的AI算法实现了实时数据分析、异常预警和智能决策,构建了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物联网等软硬件一体的智能化产品体系,并在部分省市国债项目中得到应用,有效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3.AI+应急管理智能平台

    公司打造了以AI+智慧应用、应急大脑为核心的第三代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应急部门的智能化协同。平台全面接入安全生产(危化品、煤矿、烟花爆竹、尾矿库、工贸粉尘涉爆、钢铁、铝加工)、自然灾害(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场景,运用AI大模型数据分析工具、模型仿真、可视化等技术,形成了国家综合风险智能态势图。报告期内,公司重点研发的危化智能体、林火智能体、地震智能体和防汛智能体,为各类灾害的智能预防与处置提供了强大的AI支撑,实现了应急管理的智能化升级。

    4.AI+智能装备创新

    在装备与消防领域,公司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产品设计与功能开发。通过AI优化算法不断迭代硬件产品,开发了具备智能识别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公路隧道行业模块化消防系统管理微站、森林火险因子智能监测站、多任务消防灭火机器人和无人机平台等大型智能消防装备。同时,公司在三峡升船机探测灭火系统、船闸廊道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和船闸新型消防炮灭火系统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实现了国产化技术攻关的重要突破。

    5.AI+消费者安全产品

    在消费者业务领域,公司坚持“AI+IoT+安全”的智能范式,依托“星辰·辰思”大模型和AI智能算法赋能,构建了面向家庭场景的智能安全产品体系。报告期内,公司联合研发及上市3款大视频AI终端产品,迭代辰安自主品牌智能安全卫士产品6款。这些产品通过AI算法实现了燃气泄漏智能检测、视频安全智能分析、电梯运行智能监控、烟雾智能预警、取暖设备智能管理、康养智能守护、电气安全智能监测等功能,全面覆盖燃气卫士、视安卫士、电梯卫士、烟雾卫士、取暖卫士、康养卫士、电气卫士等公共安全卫士产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AI智能安全保障。

    通过持续的AI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公司已构建起以“星辰·辰思”大模型为核心、覆盖全场景的AI+公共安全产品生态,正在推动公共安全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全面转型升级。

    (二)公司行业发展情况及业绩驱动因素

    公共安全产业作为统筹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支柱,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核心保障。202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该产业发展,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资金支持等多维度构建了完善的政策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共安全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将有效推动我国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用好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建设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全面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推进蓄滞洪区关键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平原涝区治理,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沟渠整治,加快修复灾毁农田及灌排设施。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

    2025年1月,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加强抢险救援现场指挥协调和秩序管控,深化实施“智慧应急”战略,持续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优化完善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

    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出,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当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将安全风险防范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监测网络,加强信息综合和分析研判,提出预警和处置措施建议。要加强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科技支撑,注重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等应用于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健全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推进立体化监测预警网络、大数据支撑、智慧应急、应急预案等数字化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值守、信息报送、视频会商、辅助决策、指挥协调、资源调用、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等功能。

    2025年2月,国务院印发《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建设、使用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统筹规划、合理适度、标准引领、安全可控,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鼓励和支持视频图像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支持有关行业组织依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025年3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围绕扩大有效需求,扎实推进“两重”建设,加力支持“两新”工作。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洪涝、干旱、台风、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

    202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全面排查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推进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线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完善建设运维长效管理制度,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2025年5月,全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暨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试点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和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周密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深入开展“一件事”全链条整治,坚持督改与服务并重,不断提高科技赋能和社会治理水平,有力保障了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特点,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制度发力,更加注重眼睛向下、社会参与,聚焦提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质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考核巡查权威性、提升综合监管效能和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持续发力,以钉钉子精神将治本攻坚行动推向纵深。

    2025年6月8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评选,拟支持的20个城市为:北京、天津、唐山、包头、大连、哈尔滨、苏州、温州、芜湖、厦门、济南、郑州、宜昌、长沙、广州、海口、宜宾、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中央财政对城市更新行动给予支持。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任务,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城市处处彰显着新活力,发展脉动愈发强劲。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建设蓝图中,安全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让城市更具可靠性与强韧性,“平安城市”才会有更坚实的保障。

    上述政策因素的变化,对公司国内业务的发展带来持续的积极推动作用。

    公共安全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重点,正经历着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和6G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集群,通过深度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正在系统性地重构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等关键领域的服务模式与技术架构。新质生产力技术革新不仅催生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精准应急救援机器人等创新应用场景,更通过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体系,推动着公共安全产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响应向智能决策的方向实现质的飞跃。

    公司开创了公共安全应急平台业务的先河,树立了公共安全应急和城市安全的行业标杆,发挥了作为公共安全领域主力军的作用。公司坚持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战略,持续深化产品研发创新与技术迭代升级,依托科研资源优势打造过硬的公共安全产品。在重大、前沿安全科技方向,公司超前布局,深入开展包括大模型应用在内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加速AI技术在各类公共安全场景的深化应用,形成AI与场景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时,公司深度挖掘城市生命线物联网数据价值,强化数据分析平台技术创新,成功研发构建多模型算法。通过夯实主营业务差异化竞争优势,敏锐把握市场需求与行业痛点,并总结标杆项目成功经验实现全国复制推广。公司紧抓万亿国债、韧性城市建设、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等政策机遇,加速全国市场拓展覆盖。在客户服务方面,我们保障项目高质量实施、交付及运营运维,持续提升自身创新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助力我国安全体系和城市安全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雄厚的科创实力

    公司作为在公共安全与应急领域深耕多年的高科技企业,是清华大学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筑技术品质壁垒。

    持续深化清华基因传承,协同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公司依托清华-辰安联合研究院,不断强化公司与清华大学的科技创新纽带,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学术优势和影响力、高级专家资源以及领先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需求,逐步构建起涵盖200+模型体系、情景推演、时序数据分析、极端灾害风险评估、辰思大模型等技术线。公司科学家团队参与、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项目,累积承担了70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奖项40余项。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超400项,软件著作权1020余项。

    牵头编制多项国标行标,引领行业创新加速发展。公司牵头参与多项国家公共安全领域标准建设工作,组织完成多项公共安全相关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研制。参与研究制定的GB/T35965.1-2018《应急信息交互协议第1部分:预警信息》及GB/T35965.2-2018《应急信息交互协议第2部分:事件信息》等国家标准的核心成果荣获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项目奖一等奖。率先参与制定国内应急物资分类及编码国家标准GB/T38565-2020《应急物资分类及编码》,为我国应急物资装备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并为多地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公司协同合肥市率先完成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综合技术规范研制,为城市生命线运行的全面感知、预测预警和联动响应提供标准化工具。

    掌握多项公共安全领域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公共安全能力体系。公司研发掌握了智慧应急一张图、物联网监测与快速预警技术、应急辅助决策技术、态势研判与情报分析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联合科研依托单位构建了国内领先的涵盖多领域的公共安全模型超百余套,布局孵化激光燃气芯片、高端消防装备制造等核心硬件技术,打造了基于电信星辰大模型的“星辰·辰思”公共安全行业大模型、辰思智能体等技术应用能力体系。

    打造行业领先的AI+公共安全融合创新能力,赋能泛安全、泛应急体系。公司在业内率先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共安全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从AI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基于“星辰·辰思”公共安全行业大模型,公司开发了危化智能体、林火智能体、地震智能体、防汛智能体等多个垂直领域的AI应用,实现了从通用AI到行业专用AI的关键突破。通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前沿AI技术,公司的270+灾害仿真模型实现了对复杂灾害场景的精准预测和智能推演。公司创新性地将大模型技术与传统机理仿真模型相结合,既保证了AI决策的可解释性,又大幅提升了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积极承担响应国家重大需求

    公司自成立以来便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通过与清华大学等高校深度开展“产学研用”融合,不断研发转化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

    支撑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助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公司以实战指挥需求为牵引,为突发事件全流程指挥提供灾情信息汇聚、专业分析研判、多方协同指挥、智能辅助决策的能力支持,研建“应急指挥一张图”系统,在实战中持续保障全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突发事件指挥调度工作。

    技术支撑灾情研判分析,助力高效灾后应急救援。“应急指挥一张图”自2019年在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上线以来,在2024年云南镇雄山体滑坡、2024年新疆乌什地震、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2022年雅安地震等多次事故灾难中为灾情分析和应急指挥调度提供重要依据。2024年1月,云南镇雄、新疆乌什分别先后发生山体滑坡、7.1级地震,公司研建的“应急指挥一张图”为灾情态势汇总、研判分析以及应急力量部署及辅助处置救援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技术支撑,并为事件处置提供及时有效的运维保障。

    提供安全应急技术,保障服务重大活动。公司作为国内在公共安全与应急领域深耕多年的领先企业,通过一流的技术、专业的服务和丰富的经验,先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天津“十三运会”、西安“十四运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晤、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国庆70周年大会等重大赛事、重大活动提供赛事活动侧安全应急技术保障服务和城市侧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作,并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依托研发实施的各类应急平台,支撑保障各级应急演练。公司多年来以服务国家应急事业为使命荣耀,坚定支持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多次支持“应急使命”抗震救灾演习等国家级重大应急演习任务的技术保障工作,并凭借卓越的技术、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获得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同时,公司多次支撑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江西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等多地抗震救灾、森林防火、防汛抢险等应急演练,在监测预警、指挥决策和应急处置等环节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获得各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誉。

    (三)AI+全产品体系生态

    公司历经近20年的技术积累与AI能力建设,构建了以公共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公共安全产品生态系统。在城市安全、应急管理与装备与消防等领域,打造超百款融合AI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公共安全产品,形成了完整的“AI底座+智能平台+场景应用”三层产品架构。

    深化模式创新场景创新,推进解决方案创新研发。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和AI技术沉淀,公司形成成熟完善的智慧应急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场景化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可针对地震、洪涝、林火等自然灾害以及燃气泄漏、路面塌陷、桥梁病害事故等事故灾难提供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监督管理,同时持续迭代应急管理操作系统(EOS)、城市安全操作系统(CSOS),形成数据化驱动、智能化运营的新范式,并积极全面引入大模型能力对产品进行赋能升级,进一步扩展场景化能力。

    持续开展关键硬件装备研发,构建自主可控硬件产品体系。为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智能化与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司持续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及消防安全等领域关键硬件装备研发,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需求,新自研壁挂式振动燃气监测仪(多合一)、液化气“1+3”智能设备(钢瓶终端和场站、车、用户端网关)、桥梁一体化主机等近10款硬件,燃气监测设备新增“量子加密”“燃沼模型辨识”等功能。联合研发桥梁应变计、加速度计、位移计、非接触式挠度计、排水管网液位计、管网流量计、易涝点水位计等10余款硬件产品,实现高低档位,满足不同客户价格需求。

    推出公共安全卫士系列产品,持续丰富拓展产品生态。公司始终紧跟国家公共安全治理从“被动防御”向“源头治理、主动防控”转型的战略路径,充分发挥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优势,基于中国电信“云网安”底座能力,遵循“物联网+科技+服务”的总思路,推出公共安全卫士系列标准化产品,覆盖了家庭生活、垂直出行、社区活动、生产经营、居家养老等多种场景。基于智慧化平台提供7*24小时监测值守服务,实现安全风险的快速精确定位、智能预警、高效处置,一站式解决燃气安全、视频监测、电梯安全、电气安全、火灾监测、取暖安全、养老看护等多元化场景的安全管理与应用需求。

    (四)市场覆盖和案例应用

    公司业务已覆盖国内32个省、10余个国家部委、300余个地市区县级市场。海外市场体系涵盖非洲、拉丁美洲、中亚、西亚、中东、南亚、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与中国电信的融合发展逐步深入,协同推动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城市安全业务方面,公司在“清华方案·合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由公司承接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徽样板”覆盖安徽全省并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已成功覆盖全国近百个地市区县,部署各类传感器28万余套,监测范围涵盖10万余公里地下管网,每日汇聚数据千亿条。仅报告期内即累计监测预警各类险情就多达1033起,监测运营成效显著。

    应急管理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加码体系化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承接了国家级应急平台建设,获得了众多省部级和地市级应急平台项目,以及多个行业应急项目,并落单多个万亿国债项目。

    消费者业务方面,公司紧抓发展机遇,在中国电信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以“AI+IoT+安全”智能范式,搭建公共安全卫士产品体系,引领安全产品应用场景的扩展和安全监管服务模式的创新,协同推进B/C/H市场,服务已覆盖全国31省270个地市。

    海外公共安全业务方面,公司业务出海至今已承接了多个国家级公共安全项目的建设,并在中东地区拓展新国别订单,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项目建设的成就,不仅推动了公司的技术革新、提升了产品质量、深化了客户导向和对市场需求的理解,也促进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为公司市场份额的扩大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辰安科技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