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星图测控(920116)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18:07: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星图测控(92011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一)公司简介

    公司控股股东为中科星图(688568),实际控制人为中科院空天院,是一家以太空管理服务为核心,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太空态势感知、航天数字仿真等业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基于洞察者系列平台,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及天地通信,融合AI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智能的天地一体化航天测控通信与太空交通服务系统,打造太空云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太空管理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太空管理服务商。目前,公司业务覆盖特种领域和民商领域。

    (二)主要产品和服务

    公司主要产品和服务形态包括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销售、测控地面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具体情况如下:

    1、技术开发与服务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洞察者系列产品及积累的各类航天领域核心算法,结合用户航天任务的差异化需求,为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商业航天等用户提供太空管理相关的定制化系统开发与服务。

    2、软件销售

    软件销售系公司向用户提供自主研发、国产可控的洞察者软件产品,满足航天领域用户通用业务需求。

    3、测控地面系统建设

    公司依托洞察者系列产品及航天测控系统总体能力与工程经验,面向用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航天基础设施系统方案设计、地面站指标论证和建设、测控覆盖分析和链路计算、专用设备选型及适配、软硬件部署、系统安装及调试,并最终向客户交付一体化全功能的地面站系统。

    4、系统集成

    为满足用户航天系统软硬件集成的要求,公司基于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及项目实施经验,通过集成优化航天系统通用硬件及软件,向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1、主要经营数据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整体经营情况良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17.67万元,较2024同期增长21.90%;实现净利润3225.59万元,较2024同期增长24.26%。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70244.09万元,较上年期末减少3.34%,公司净资产51792.40万元,较上年期末增长8.90%。

    2、各业务板块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太空管理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优化经营策略与管理措施,持续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2025年上半年,公司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特种领域客户合作,持续扩大服务规模并提升服务质量。公司依托洞察者平台,深入研究客户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产品能力,满足特种领域客户的多种场景需求,进一步拓展重点客户覆盖程度。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特种领域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项目交付效率与交付质量。

    二是积极拓展民商领域客户,显著提升市场覆盖率。公司组建了专业的民商市场团队,强化民商领域客户的拓展,加大了测控站网建设力度,提升了测运控产品服务能力,推动民商领域业务实现快速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民商领域市场的覆盖能力与品牌影响力。

    三是布局新兴业务方向,完善产业链生态。公司加强了人工智能的能力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商业航天的深度融合,加速太空云产品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能力;同时,引进卫星导航领域资深专家,组建导航技术团队,持续拓展在特种与民商领域的服务能力,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四是优化人才结构,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公司持续推进研发与管理体系的年轻化、专业化,加大对核心技术人才的培训投入,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025年上半年,随着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公司业务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3、未来业务规划

    为推动公司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及需求的基础上,公司将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业务规划布局:

    (1)布局全产业链

    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在轨航天器数量不断增加,航天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太空交通管理需求日益迫切,卫星测控以及数据传输的时效性要求不断提升。公司将在进一步扩大地面站网规模的基础上,深入论证太空感知星座、天基在轨维护以及天基测控数传等全产业链能力建设,为太空安全以及数据高效传输提供保障。

    (2)完善太空云产品体系

    随着星座卫星数量、种类的持续增长,载荷、平台的复杂度日益提升,相较于传统小规模星座的自闭环管理模式,未来超大规模星座管控的复杂度将大幅提升,星座间自主互联、协同工作已成为迫切需求。地面人员重度参与的卫星管控模式无法适应未来超大规模星座的管控需求,智能化已成为必然选择。公司将积极推进太空云产品体系下的智算平台建设,将大模型、智能体技术体系与“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基础平台、空间资产管理平台、太空态势感知平台等进行深度融合,提升空间业务仿真分析、管理控制以及感知分析的智能化水平。

    (3)推动国际化发展

    公司将积极推动全球站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太空云产品体系,在提升国内用户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海外客户需求。

    后续公司将大力推进太空云产品体系战略,以太空大数据为核心驱动,以太空智算服务为能力引擎,以智能开发工具为创新助力,逐步打造出全场景、智能化、多层次的太空管理产品体系,全面拓展太空管理业务场景,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满足国际化市场需求,助力公司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行业情况

    1、航天产业发展概况

    2025年上半年,全球火箭发射持续保持活跃,随着低轨互联网星座的快速扩张,在轨航天器数量持续增加。在相关行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伴随着我国商业火箭运载能力、发射场资源供给能力及卫星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相关应用场景也得以快速拓展,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1)全球火箭发射市场继续保持活跃

    2025年上半年全球航天发射活动再创新高,共完成153次航天发射任务,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中美两国在航天发射领域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猎鹰”(Falcon)和“长征”系列火箭成为推动全球航天发射活动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各航天大国新型号运载火箭持续发射,美国“火神”(Vulcan)、新格伦、中国长征十二火箭、长征八号甲、欧洲阿里安-6(Ariane-6)火箭、日本H-3火箭发射成功。多型火箭的技术突破和新型火箭的投入使用,反映出全球航天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发射能力的稳步提升。

    (2)低轨星座快速扩张,在轨航天器数量持续增加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共发射航天器2090颗,同比增长58.5%。低轨星座的快速扩张对全球航天器发射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美国星链新增部署1485颗卫星,保持绝对领先地位。中国则发射了GW星座、千帆星座、吉利星座和云遥星座等星座的153颗卫星,同比增长92.4%,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3)国内商业航天取得显著进展

    202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成功完成火箭发射35次,将153个载荷送入太空,相比2024年上半年增加近17%。火箭方面,其中商业火箭发射共计6次,占全部发射的17%。多家商业火箭企业在液体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这一主流降成本方式中进展较快,至少将有六种可回收火箭2025年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GW星座正式进入快速组网阶段,遥感、导航、物联网乃至算力等方向的卫星发射数量也有较大提升。发射基础设施方面,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连续两次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标志着商业航天基础设施运行逐步成熟。随着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液体火箭新工位、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指挥船及坐底式海上发射平台的陆续投入使用,商业发射公司服务保障能力将不断提升,持续满足更高频次、低成本的发射需求。

    2、太空管理领域发展情况

    随着在轨商业卫星数量的不断增长,星座系统越来越复杂,国内外相关企业正持续加大在卫星/火箭测运控、太空态势感知以及航天数字仿真等太空管理领域的投入与技术创新力度。

    在航天测控管理方面,2025年上半年,国内站网布局与规模持续完善,数传站的数据接收速率实现稳步提升;海外站网建设同步推进,且已成功为国内星座提供商业服务。随着液体可回收火箭将于2025年年底前后投入收发试验,商业发射场测控中心系统建设正在持续推进,商业测控公司也积极参与火箭测控服务。此外,商业航天测控公司在测运控软件方面的研制能力也不断提升,不仅直接服务于大型星座的运行管理,还凭借日益完善的全球地面站网体系,有力支撑了商业卫星的在轨测控管理任务,并可为国际卫星提供高质量测控服务。

    在太空态势感知方面,随着近地轨道卫星星座大规模部署以及太空碎片环境日趋复杂,如何降低碰撞风险并维护太空环境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受到各国主管部门、商业航天公司的日益重视,国家级太空交通管理系统呼之欲出。国外商业太空态势感知公司,包括Slingshot、Leolabs、ExoAnalyticSolutions进一步扩大观测网络规模,NorthStarEarth&Space公司发射了首批4颗态势感知卫星,Starlink开发了space-safety.starlink.com网站,可以发布Starlink和合作星座的精准星历,并提供预警计算功能。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也持续推进天、地基态势感知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航天数字仿真方面,业务范围由近地空间、同步轨道,逐步扩展到地月空间以及太阳系,近地空间超大规模星座管控、地月空间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成为新的发展热点。针对超大规模星座管控,航天数字仿真已经由平台管控,发展为与星座业务运控、环境监测紧密耦合的体系化仿真,尤其要求对星座自主化管控进行精细化仿真评估。针对地月空间系统一体化建设仿真,开展了多类型轨道卫星协同工作效能的高精度仿真分析。由于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大模型与航天数字仿真的结合也是仿真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包括基于大模型的场景构建与配置、基于多Agent的仿真效能分析等,通过大模型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仿真场景构建以及复杂场景多策略仿真分析的效率。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