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旷达科技(00251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内饰材料及内饰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光伏电站的投资运营。同时通过投资合营公司芯投微进入射频前端滤波器领域。
1、汽车内饰件业务
公司内饰件业务属于纺织行业中的车用内饰行业,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旷达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为汽车主机厂的二级供应商,系国内汽车内饰行业标杆企业。
行业发展情况:随着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品质与体验要求日益提高,汽车内饰作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智能化、个性化、轻量化与环保化成为市场趋势。同时,环保理念贯穿内饰选材,可回收、可再生材料应用逐渐提升。
主要业务:公司的汽车内饰业务聚焦于汽车内饰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巩固与传统车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内饰业务;致力于开发智能内饰产品、环保内饰材料等,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个性化内饰产品的需求。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内饰材料,包括织物面料、生态合成革和超纤仿麂皮三大系列产品,以及以上产品前后道的有色纤维、座椅面套、汽车电子饰件、头枕、脚垫、遮阳帘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座椅、顶棚、门板、仪表板等多种装饰和功能性部件中。
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汽车内饰件业务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在智能内饰、环保材料等领域深入研究,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传统优质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客户、国际客户等新兴客户群体;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运营效益,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市场地位:公司以“领跑中国、服务全球”为愿景,以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生产体系,具备雄厚的各类交通工具内饰材料研发、制造全套技术力量及先进测试手段,为产品提供系统化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服务,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内饰件行业的标杆型专业制造服务企业,全球领先的交通工具内饰材料专业制造服务企业。
2、新能源业务
(1)光伏发电业务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装机容量大幅提升,但仍需关注以下情况:
消纳问题:随着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电网接入与电力消纳问题显现。部分地区电网基础设施难以承载大规模光伏电力接入,限电情况较多,公司上半年发电量下降。
市场化交易: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全面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化定价机制使电价波动直接与供需挂钩,公司光伏发电的平均电价下降,保障小时数逐步减少。
分时电价政策:不同时段电价差异较多,光伏综合上网电价均出现了明显下降,存量光伏项目收益下滑。
基于上述情况,公司报告期内光伏发电业务业绩发生较明显的变动。
(2)滤波器业务
国内企业已实现中低端产品的替代突破,但高端滤波器产品仍存在差距。报告期内,公司投资的合营公司芯投微正进行部分产品的小批量生产,并以良率提升及客户拓展为重要工作,通过中日协同的研发体系与差异化的专利布局等技术积累积极拓展国内中高端滤波器市场。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尚有光伏发电的电站7座,分别位于新疆富蕴1座30MW,新疆温泉1座30MW,新疆若羌1座20MW,云南通海1座30MW,陕西榆林1座50MW,山东菏泽1座10MW,河北张家口1座30MW,共计200MW。报告期内公司累计销售电量为11,196.08万kWh,较去年同期下降18.82%。其中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总电量8,302.74万kWh,占总上网电量的74.16%,市场化交易总电量比去年同期增加7.8%。
公司对光伏电站没有继续投建及扩张计划。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光伏电站的应收补贴余额为54,691.58万元。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纺织服装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行业发展状况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及内饰材料行业在竞争与创新中稳步发展。国内汽车品牌在定价、性能、营销等多维度角逐,消费者需求更趋多元个性,对内饰的智能化、舒适性和设计感要求升级;内饰材料技术加速迭代,创新产品涌现,推动企业提升研发与服务水平;出口市场表现亮眼,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既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也为内饰材料企业带来广阔海外机遇。
2、饰件业务主要产品及经营模式
公司在汽车内饰材料领域深耕细作,产品线丰富且多元,涵盖织物面料、生态合成革和超纤仿麂皮三大核心系列产品,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产品前后道业务,拥有有色纤维、座椅面套、汽车电子饰件、脚垫、头枕、遮阳帘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座椅、门板、顶棚、扶手等内饰关键部位,部分高端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铁、动车等轨道交通工具,彰显公司产品的高品质与广泛适用性。
研发模式:公司始终将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围绕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及测试技术等关键领域,构建了以自主研发设计为主导,同时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创新研发体系。公司致力于为交通工具内饰材料及汽车电子饰件产品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与个性化定制服务。具体涵盖产品前瞻趋势研究、色彩纹理创新设计、产品性能精准测试、材料工艺创新研发、产品工艺优化开发以及数字化设计应用等多个环节。通过不断深化产品深加工与附加值提升,公司有效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内饰件材料与产品战略的持续创新发展。
采购模式:鉴于公司汽车内饰件业务下属公司众多,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为实现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与采购效率的显著提升,公司采用了联合采购模式。对于通用性材料,由公司层面统一进行采购谈判,形成规模化采购;对于其他辅助材料,则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下属公司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分别进行采购,同时充分借鉴其他公司的采购经验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共享。
生产模式:公司汽车内饰件业务严格遵循“以销定产”的生产理念,紧密围绕客户订单需求制定销售计划,并以此为依据组织生产活动。
销售模式:公司汽车内饰件产品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公司作为汽车主机厂的二级供应商,公司产品由销售部门(或下属公司)直接销售给汽车主机厂或其一级配套供应商。通过此种模式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变化,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解决方案与优质的售后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
3、饰件业务主要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
(1)汽车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汽车内饰件行业作为汽车产业链中游的关键环节,会受到汽车行业整体行情波动的显著影响。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市场与消费者需求,持续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与产品创新活动。通过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与差异化的产品,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有效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
(2)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内饰的材料、工艺及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汽车行业新的发展态势,公司积极主动地对战略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在巩固传统汽车内饰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内饰相关领域的投入,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综合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汽车内饰标杆企业
(1)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汽车内饰件业务拥有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在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强大的研发能力: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具备核心技术与专利,在汽车内饰材料创新等方面保持技术领先。
(3)品牌与市场地位:作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公司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产品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4)客户基础:公司与多家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信任度。
(5)市场响应速度:基于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公司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2、参股公司芯投微项目
公司通过合营企业芯投微收购日本NSD公司,业务覆盖范围顺利切入至射频前端滤波器领域。芯投微及NSD在专利和知识产权领域均有完善布局,已与国内多家射频前端公司合作并开发射频前端模组产品。芯投微聚焦于射频前端滤波器领域的深耕细作,关键生产环节的良率稳步上升,为后续量产筑牢坚实基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