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贝特瑞(835185)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1 20:21: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贝特瑞(835185)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深耕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与前瞻布局,构建了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硅基负极、三元正极、固态电解质等产品矩阵,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三大领域。

    公司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优势显著,在天然石墨负极业务实现了从石墨矿开采到成品的全链条管控;人造石墨负极业务通过工艺革新降本增效,形成焦原料-石墨化-包覆碳化一体化布局。在正极材料领域,公司聚焦低钴、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打造资源-回收-正极的循环生态,并开发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在先进新材料领域,公司依托于产品创新能力,在国内最早实现硅基负极规模化量产,出货量保持行业领先,CVD硅碳产品获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认可,预计2025年量产出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均实现批量出货;公司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已得到关键客户认可,实现批量出货;布局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也实现验证出货。

    公司产能布局覆盖国内外主要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包括华南、华东、华北、中西部、西南部、东北地区,以及海外印尼、摩洛哥基地。截至报告期末,海外印尼基地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一期)已建成,印尼基地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二期)正在建设中。公司在摩洛哥也布局了正极材料5万吨/年和负极材料6万吨/年的产能,正在稳步推进中。

    公司以“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双轮驱动,依托材料解决方案升级、全球产能韧性、固态电池材料技术先发优势,持续巩固在全球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的商业模式及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5年上半年,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及储能市场的增长,锂电材料市场出现快速增长。但受到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价格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8.38亿元,同比增长11.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9亿元,同比下降2.88%,其中,负极材料实现营业收入62.79亿元,销量超过26万吨(同比增长32.83%);正极材料实现收入14.18亿元,销量超过1万吨(同比增长4.30%)。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57.5万吨/年,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为7.3万吨/年。

    1、负极销量持续领先,人造石墨销量创新高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驱动,以产品质量为发展根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优化成本管控全流程,推动公司整体降本增效。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销量实现增长,人造石墨销量超过22万吨,同比增长46.23%,创历史新高。

    2、布局新市场,创造新机会,以技术创新筑牢竞争力

    公司积极布局,通过研发模式升级、技术路线重构以及全球化部署等策略,以固态电池核心材料为切入点,迎接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挑战。

    报告期内,在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公司开发了行业内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多孔复合骨架结构,具备低体积膨胀、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已获客户技术认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品粒度达到500nm以下,其离子导率及所制备电芯的循环性能达到客户应用需求。在半固态电池材料领域,氧化物电解质产品应用于隔膜涂覆、集流体涂覆,获得动力、3C等领域新客户技术认可和批量供应,获得百吨级订单,匹配电芯装机量超过1GWh,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又一里程碑;聚合物电解质与两家客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吨级订单。此外,公司新开发的CVD硅碳用多孔碳正式进入中试阶段。

    3、开发模式升级,提供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战略支点,持续推动业务模式升级,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与定制化服务,为全球头部电池厂商提供高性能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贝特瑞正式发布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推出“贝安FLEX系列”半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及“贝安GUARD系列”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包含高镍三元正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以及锂碳复合负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固态电池材料解决方案,为下一代电池贴上“高比能+高安全”的技术标签。同期,公司发布“全链新生”正负极材料闭环回收解决方案,为新能源行业开拓出从生产到回收全链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助力全球新能源产业实现“资源-材料-再生”的绿色循环。2025年7月,公司针对硅基负极应用中的材料分散不均、热稳定性等问题,正式发布行业首创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将加速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的商业化进程。

    (二)行业情况

    1.锂电池终端市场分析

    (1)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1)中国仍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依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推动中国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以旧换新政策延续,拉动内需持续增长;智能驾驶和动力电池技术突破,加速市场渗透。

    2)欧美市场分化明显。

    2025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显著复苏,主流国家(含欧盟及欧洲九国)累计销量达135.44万辆,同比增长26%。推动欧洲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欧洲本土车企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推动成本下降。

    2025年上半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呈现温和增长,但增速较往年明显放缓。美国市场1-6月累计销量达77.2万辆,同比增长2%。分季度看,一季度销量约39.2万辆,二季度销量约3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9.3%和-6.3%,环比呈现逐季下滑趋势。美国市场增长疲软主要受到政策影响。

    (2)电化学储能市场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但不同区域和细分市场分化显著。

    中国市场1-6月储能新增装机94.91GW/222GWh。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华北、西北、南方地区是新型储能主要增长区,占全国新增装机80%以上。

    根据EIA(美国能源情报署)数据,2025年1-5月,美国新增装机4.618GW/15.09GWh。上半年出现存量加速、增量搁置的现象,主要受美国政策变化影响,推动了存量项目加速落地;并且,对政策的预期刺激了企业提前部署存量项目以避免成本上升。

    欧洲储能市场正在经历从户储主导向大储爆发的结构性转换。欧洲户储市场下滑主要受电价回落、补贴退坡和高利率影响。而欧洲大储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了电网平衡能力上的挑战。负电价现象日益频繁,刺激了储能配置需求。

    (3)锂离子电池负极、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正极材料决定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量约128.1万吨,同比增长约34.56%;国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量接近14.81万吨,同比增长约10.34%。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崛起,为锂电池产业开辟了新的增量市场,并驱动技术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半固态、固态电池升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要求电池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从而提升续航能力。机器人要求电池具有高体积能量密度、高放电倍率、长寿命与极端环境的稳定性。传统液态锂电池难以满足新兴场景的性能需求。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400-500Wh/kg)、本质安全(无电解液泄露风险)、宽温域适应性,成为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的理想选择。预测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保持明显增长趋势,并将带动锂离子电池负极、正极材料出货量增长。

    2.锂电池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1)国内政策影响分析

    1)动力电池新国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发布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核心是“不起火、不爆炸”,将于2026年7月起强制实施。

    其具体要求包括:电池热扩散试验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在2小时内不起火,所有监测点温度低于60℃,防止延迟性爆燃;具备在15分钟内将电池从20%充电至80%能力的电池单体,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达到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电池包需承受直径30mm钢球以150焦耳能量的撞击后无泄漏、无起火、无爆炸,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新国标体现出监管层推动产业升级的政策导向,将推动国内同行业将竞争焦点从规模扩张转向安全与质量,有利于电池体系及材料创新,并促进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商业化。

    2)新能源并网取消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交易。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136号文)。136号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取消强制配储政策;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其中对储能行业影响最大的是取消强制配储政策,不再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从短期影响来看,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将对行业形成显著冲击;从长期来看,则利好行业高质量发展:市场化电价波动(如午间光伏低价、晚高峰高价)倒逼新能源主动配储,储能从“成本项”转向“收益项”;峰谷价差套利和辅助服务收益成为新的盈利点;行业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差异与商业模式创新。

    (2)美国政策影响分析

    1)取消清洁汽车购车补贴降低美国动力电池市场增长预期。

    近期,美国新法案《TheOne,Big,BeautifulBill》(以下简称“OBBB法案”)获得通过。OBBB法案取消了IRA法案中对购置清洁能源汽车的补贴(7500美元/辆),只保留清洁生产补贴(电芯35美元/kWh,模组10美元/kWh),将对中国企业向美国出口锂电池及材料产生较大影响。

    2)美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光伏配储具有经济性。

    由人工智能(AI)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带来的数据中心建设浪潮正推动全美电力需求进入20年来的首次扩张周期。预计到2028年美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325-580TWh,占全美电力需求的6.7-12%。在目前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光伏发电不仅具有成本优势,也在建设速度上领先于其他电力来源。因此,预计光伏配储即使在美国政策改变后在美国市场仍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3)欧盟政策影响分析

    1)扶持本土产业链。

    5月2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净零工业法案》次级立法,明确要求光伏组件、电池等战略技术的本土制造能力需在2030年前满足欧盟年度部署需求的至少40%,并通过绑定非价格标准的拍卖规则、战略项目审批加速等措施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本土化。

    欧盟还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支持本土电池产业链建设,重点覆盖原材料供应链(如钴、锂)和产能布局。

    2)放缓碳排放考核及电池环境尽职调查义务。

    欧盟将原定2025年碳排放年度考核改为2025-2027年三年平均指标,缓解车企合规压力。

    原定2025年8月生效的电池环境尽职调查义务(要求公开供应链环境风险报告)被推迟至2027年,合规报告频率从每年改为每三年一次,为电池制造商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争取了缓冲期。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