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上港集团(60001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从事的港口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2025年上半年,受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和红海危机持续扰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等关税”冲击导致海运提前出货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进出口总体趋稳但区域分化显著,中美贸易受贸易摩擦升级剧烈波动,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出口保持韧性,市场多元稳定。国际航运市场剧烈波动,面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加剧,全球航运格局加速重塑,港际竞合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行业在大船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驱动下,港口主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03亿吨,同比增长4.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57.03亿吨,同比增长2.5%;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3亿标准箱,同比增长6.9%,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52亿标准箱,同比增长7.1%。
从航运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2025年上半年,集运市场供需处于弱平衡,集运货量需求小幅回升,红海危机迫使欧线船舶继续绕行好望角,导致更大运力船舶部署,新造集装箱船交付运力持续处于高位,北欧港口持续拥堵,欧线运价波动下降后上涨,美线运价呈现显著波动,全球航线网络和联盟深刻调整,集运市场格局加速重塑。长期来看,国际航运市场集中度仍将保持高位,船舶大型化、运营联盟化、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物流全程化的发展趋势仍将持续,班轮公司加大并购和运力扩张进行整合,这将对港口发展产生长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国际枢纽港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打造智慧、绿色、科技、效率、韧性港口,拓展物流新业态和高端航运服务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港口行业本身的发展来看,2025年上半年,尽管面临外贸不确定风险挑战,我国进出口仍保持稳定增长,我国港口吞吐量保持增长,特别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较快。长期来看,受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经贸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不确定性风险加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重塑将催生新的贸易走廊,增加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我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将持续发展,我国进出口结构也将不断优化,对港口行业产生直接影响;船公司联盟化、船舶大型化、绿色化将进一步突显枢纽港的地位,加剧国际枢纽港的全方位竞争;港口与腹地的多式联运协同效应将加强,港际间将建立稳定的竞合关系,共同推动区域港航贸高质量发展;港航物流新业态的发展方兴未艾,港口在数字化平台业务、电商物流、新型贸易、清洁能源供应等新业态发展具有较大空间;新科技在港航物流领域的应用链将进一步扩大,依托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提升港口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港航数字生态圈建设,赋能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公司主要业务、经营模式、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及市场地位情况
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东海岸的中部、“黄金水道”长江与沿海运输通道构成的“T”字型水运网络的交汇点,前通中国南、北沿海和世界各大洋,后贯长江流域、江浙皖内河及太湖水系。公路、铁路网纵横交错,集疏运渠道畅通,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腹地经济发达。
上港集团是于2003年1月由原上海港务局改制后成立的大型专业化集团企业,是上海港公共码头运营商。2005年6月,上港集团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业,目前是我国最大的港口类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之一。公司主要从事港口相关业务,主营业务分为:集装箱板块、散杂货板块、港口物流板块和港口服务板块。
公司经营范围主要为:国内外货物(含集装箱)装卸(含过驳)、储存、中转和水陆运输;集装箱拆拼箱、清洗、修理、制造和租赁;国际航运、仓储、保管、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为国际旅客提供候船和上下船舶设施和服务;船舶引水、拖带,船务代理,货运代理;为船舶提供燃物料、生活品供应等船舶港口服务;港口设施租赁;港口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港口码头建设、管理和经营;港口起重设备、搬运机械、机电设备及配件的批发及进出口。
公司经营模式主要为:为客户提供港口及相关服务,收取港口作业包干费、库场使用费和港口其他收费。
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为:一方面,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对港口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港口进出口货物需求总量与腹地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密切相关,腹地经济发展状况会对集装箱货源的生成及流向产生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减。上海港的经济腹地主要是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辐射力可沿长江上溯至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并可拓展至淮河流域,上述地区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对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至关重要。综上,公司港口主业业务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
公司市场地位:公司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十五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经营指标居行业前列。2025年上半年,公司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06.5万标准箱,继续居世界第一。
随着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依托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及淮河经济腹地,辐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主枢纽港地位不断巩固提升,上海港外贸航线连通度蝉联全球第一,高密度、高质量航班密度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吸引了全球班轮公司纷纷将上海港作为其航线网络的核心枢纽,提升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公司坚持融入大局谋发展,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级,公司通过管理、资本和技术输出,大力推进“南联北融西拓”,持续优化高效、便捷、经济、韧性、绿色的集疏运体系,通过大力发展水水、海铁、空铁等多式联运,提升腹地港航物流服务能级,服务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上海港作为双循环战略链接桥头堡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作用持续突显。公司锚定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目标,以“智慧、绿色、科技、效率”港口为发展方向,立足“1+3”战略体系,不断谋求“新科技、新区域、新业态”新突破,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着力做强做优做大港口作业、港口投资和港口物流服务核心主业,构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力,全力当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跃升的主力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承上启下之年。公司根据年初确定的经营目标和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座谈会精神,以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为新的起点,深化工作协同,承担重要使命,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跃升。公司围绕“稳中求进、强基固本,创新突破、精益管理”的工作方针,坚定信心、奋楫争先,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相结合,强化主业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枢纽港口。
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显著上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公司全体员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主动作为、抢抓机遇,业务总体稳中有进,经营效益优于预期,主要业务、财务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期中答卷”。
一是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公司做好重点航线的运营监控和服务保障工作,跟踪各外贸集装箱公司新开航线的运营情况及班轮国际中转的运行轨迹,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航线稳定运行;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工作,梳理现有工作流程,查找瓶颈环节,提出并实施优化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做好内贸“三港一航”精品航线的运营服务,加强港航协作,推进内贸集装箱运输进一步发展;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好大客户服务保障,不断创新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积极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公司持续深化长江战略,推动长江业务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优化长江联盟航线服务,通过公众号每周发布四大联盟周班期表,提升信息透明度减少联盟船等泊时间;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巩固河海联运;加大长三角区域的市场营销,增强浙北港口揽货竞争能力;稳定发展海铁联运业务,上半年完成51.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4%;继续推进空箱中心建设、沿海捎带业务、中转集拼业务等重点项目。
三是有序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罗泾港区改造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有序推进水工码头桩基和陆域地基处理施工;小洋北项目西I阶段完成水工码头、道堆、港外道路、生产辅助及供配电招标工作,西II阶段陆域吹填、防波堤、接岸结构等有序推进;持续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扩建工程;积极配合沪通铁路进港建设等。
四是持续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持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工作,海通公司获评中国港口协会首个四星级绿色滚装码头;继续推进上海港加注能力建设,多元加注业务齐驱并进,LNG加注量持续稳步提升,甲醇加注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同时实现了国产绿色甲醇批量加注。
五是全面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研发任务均按计划有序推进实施;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洋山智能重卡示范运营等公司科技创新项目按计划持续开展;加强智慧办公共性能力建设,深化实现港口各业务环节数据互联互通,扩大大数据应用服务生产及管理,加大数字化技术应用;有序推进成果奖项申报,在6月召开的第八届上海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公司荣获14金、10银、1铜奖,参展和获奖项目双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公司母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97亿吨,同比增长1.2%,其中,散杂货吞吐量完成4019.3万吨,同比下降8.9%。公司母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706.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1%,其中,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0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5%,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51.9%。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6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40亿元。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公司仍面临多重挑战。公司将持续聚焦主业生产,提升枢纽港港口服务能力;筑牢安全基底,保持枢纽港口功能稳定运行;紧扣主业发展,高质量谋划新一轮发展规划。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腹地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领先的行业科技和高效的经营管理,致力于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
1、优越的地理位置
上海港位于我国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T”型交汇点,毗邻全球东西向国际航道主干线,以广袤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为主要经济腹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集疏运网络四通八达。
2、发达的腹地经济
上海港的核心货源腹地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极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良好的发展环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根据2025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上海连续六年位列全球第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地位日趋稳固,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排头兵、先行者,浦东“引领区”建设和“五个中心”建设不断提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创建,均为公司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蕴含巨大发展空间,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蕴含巨大发展潜能,科技创新赋能港航物流产业蕴含巨大发展动能。以上对于公司“新科技、新区域、新业态”发展将形成巨大推动作用,为公司推进战略深化、拓展业态领域、谋划长远规划进一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领先的行业科技
公司全面推动新科技高效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争当港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军者。上海港自动化作业率进一步提升,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效率不断提升。公司自主建设的首座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混行的全自动化码头罗泾港区一期工程投产,采用了新一代Neo-TOS生产管理系统,使上海港的自动化水平再攀新高度。公司智慧港口技术输出到秘鲁钱凯港,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有序推进,智能管控系统不断完善。F5G超远程控制、智能重卡、数字孪生等项目优化迭代,数字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有效赋能港口高效、安全生产。
5、高效的经营管理
公司拥有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经营管理。公司不断深化“1+3”战略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锚定打造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着力在科技、区域、业态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以新科技赋能港口主业,新区域拓展母港辐射范围,新业态抢占价值新高地。公司始终致力于强化主业竞争优势,巩固提升枢纽港地位,着力构建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高效、便捷、经济、韧性、绿色的物流体系,深化“南联北融西拓”,逐步参与跨地区港口经营,提升“点、线、面”的港航物流一体化服务,强化母港协同效应,助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公司积极对标全球码头运营商,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质量和经营绩效,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