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信银行(60199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2.1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力减弱,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效防范化解,民生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7%、5.3%和5.5%。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加快政策落地,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统筹运用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强化民生导向,加大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支持,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优抚、生育等方面的补助政策,通过改善民生打开内需增长新空间。
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数量上,综合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大中长期流动性支持。价格上,注重发挥利率工具的调控作用,下调政策利率,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整治规范利率违规行为,强化利率自律管理,促进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结构上,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监管政策方面,统筹做好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坚持聚焦实质风险、解决实际问题,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增强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城市高质量发展金融供给,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强有效投资融资保障,优化稳企业稳外贸金融服务,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经营状况基本平稳,总资产保持增长,金融服务持续加强,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流动性指标保持平稳。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1.97%,较上季末上升3.84个百分点。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当前银行经营环境处于深刻变革和调整之中,商业银行准确认识和把握形势变化,保持足够的政策敏感性和市场敏锐度,不断优化资产负债业务总量与结构,全面加强风险内控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2.2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禀赋优势,以全面建设“四有”2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为发展愿景,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实施“五个领先”银行3战略,打造有特色、差异化的中信金融服务模式,向政府与机构客户、企业客户和同业客户提供公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托管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向个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业务、个人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养老金融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政府与机构、企业、同业及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2.3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治理规范高效。本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建设,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4,通过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管理,不断健全公司治理和业务运营体制机制,形成了管理高效、分工专业的组织架构体系。参照现代银行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党建工作要求,搭建了“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按照前台、中台、后台相分离的原则,建立起涵盖总行部门条线和分支行板块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本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各治理主体规范运作,有效履职。
综合协同优势明显。本行充分发挥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优势,遵循“一个中信、一个客户”发展原则,深化集团协同和行内协同,推动协同与业务发展及客户经营深度融合,打造金融“五篇大文章”及资本市场、跨境金融、低空经济、风险化解等特色协同服务场景,着力筑牢协同护城河,向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将协同打造成本行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开拓创新活力凸显。本行是中国最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创新不仅是深植于本行的基因,也是驱动本行发展的新引擎。本行传承和发扬“开拓创新”的中信风格,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投行业务、跨境业务、机构业务、交易银行、财富管理、出国金融、养老金融、外汇做市等业务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风险防控科学有效。本行持续健全“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质效。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效传导稳健的风险偏好。深入推进“五策合一”5,聚焦国家战略重点,深耕行业研究,根据形势变化、政策导向、监管要求及时调整授信策略,前瞻做好资产投放引导,持续优化授信结构。坚持控新清旧,靠前管控资产质量,切实防范风险下迁。多措并举拓展处置渠道、优选处置方式,放大资源撬动作用,在保持资产质量整体稳定的同时,提升处置价值。持续推进数字化风控建设,提升“技防”“智控”水平。
金融科技全面赋能。本行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为业务发展全面赋能,推动本行成为一流科技驱动型银行。本行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驱动管理、经营和运营模式数字化转型;构建云原生技术和能力体系,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应用深度渗透到业务各领域,金融科技综合赋能能力全面跃升,成为本行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和驱动力。
文化厚植发展底蕴。本行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扎实推动“五要五不”6在经营发展和业务实践各个环节深植践行,以正确的业绩观、经营观和发展观自觉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本行打造“五个领先”银行厚植价值导向和思想根基。报告期内,本行制定印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专项行动方案》,加快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中信银行特点和贴近业务理解的特色金融文化,为本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能。组织开展文化沙龙、读书讲坛、公益慈善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教育全员爱岗敬业、感恩奉献,以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家庭和个人美德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人才队伍专业优秀。本行深入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能力和价值贡献导向,系统推进全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落地,一体优化职位体系、考核体系、薪酬体系,深层次激活组织、激励人才、激发效能。持续健全适配战略、支撑发展、驱动转型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纵深推进《中信银行“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人才配置,大力弘扬“凝聚奋进者、激励实干者、成就有为者”的人才观,升级“百舸千帆”全行级人才队伍体系,实现各专业领域全覆盖,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升级,发挥条线部门主体作用,提升培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支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和服务“五个领先”银行战略的干部人才队伍。
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本行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金融品牌,打造“值得托付未来的价值银行”。报告期内,多维度诠释“让财富有温度”的品牌主张,以品牌传播为引领,制定《中信银行2025年度品牌建设方案》,统筹全行三级品牌管理。以业务传播为支柱,高质量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中信实践,开展“提振消费”主题专项传播,推动品牌与业务同频共振。以日常传播为基石,统筹协同营销传播,融入节气节日元素,使得品牌浸润人心。报告期内,本行蝉联Brand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第19位,品牌价值增幅位居中国内地银行业第一,体现了市场对本行品牌的高度认可。
2.4经营业绩概况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本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全面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质效再提升,坚持四大经营主题,推动各项业务健康发展,延续向上向好发展态势。
净利润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小幅下降。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营业收入1057.62亿元,同比下降2.99%,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712.01亿元,同比下降1.94%,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45.61亿元,同比下降5.08%。从季度走势看,二季度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11%,增幅较一季度提升2.4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44个百分点,趋势向好。
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671.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49亿元,增长0.98%;不良贷款率1.16%,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207.53%,比上年末下降1.90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末上升0.42个百分点。
资负规模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98584.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2%。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中长期、普惠金融、涉农贷款等重点领域贷款保持良好增长,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8019.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客户存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61069.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9%。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