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迈威生物(688062)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0 23:22: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迈威生物(68806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点

    (1)行业的发展阶段

    1)医药行业情况

    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的医药市场都出现了显著增长,预计未来十年还将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和预测,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研发支出增长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医药市场从2019年的1324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542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2032年将分别达到18623亿美元和22919亿美元。

    随着患者可支付能力的提升,患者群体的增长及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中国医药市场也正经历着强劲的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和预测,预计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人民币16297亿元增加至2028年的人民币18687亿元和2032年的人民币2479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2024-2028)和7.3%(2028-2032)。此外,中国医药市场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曾经以仿制药为主的市场近年来逐步被快速扩张的创新药领域所替代。随着政府对药物创新颁布利好政策,中国专利药市场出现了大幅增长,从2019年的人民币915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人民币11151亿元,预计会加速增长,到2028年和2032年将分别达至人民币14535亿元和人民币20012亿元,2024年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和2023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6.8%和8.3%。

    2)政策及支付方情况

    2025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5大方面提出了24条改革举措,主要从优化审批、简化流程和加强监管等角度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审评审批机制全力支持重大创新,按照“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要求,审评审批资源更多向临床急需的重点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倾斜;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品种给予一定的市场独占期;积极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推广使用,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医疗机构采购使用。二是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前置指导,缩短临床急需创新药临床试验沟通交流等待时限;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批上市,对临床急需相关药品的申报品种,予以优先审评审批;优化审评审批机制,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优化药品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对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实行即收即检,对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减免临床试验。三是以高效严格监管提升医药产业合规水平,推动医药企业生产检验过程信息化,提高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检查效率,强化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警戒工作。四是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国际通用监管规则转化实施,促进全球药物在我国同步研发、同步申报、同步审评、同步上市;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模式,在部分地区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将率先推进抗体偶联药物(ADC)、多联多价疫苗等分段生产;优化药品医疗器械进口审批;支持药品医疗器械出口贸易。五是构建适应产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监管体系,持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药品监管科学,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

    2025年1月15日,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全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肥召开》的报道,报道中透露安徽省将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表明全国性的生物类似药集采即将到来。全国性的生物类似药集采虽然会导致生物类似药价格大幅下降,给药企的盈利带来挑战,但从长远来看,生物类似药的集采会大幅提高生物药的市占率,会促进更多的使用化药的患者转而使用生物类似药,逐渐过渡到使用生物创新药,有利于生物创新药的发展。

    2025年1月17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保障人民健康赋能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在会上宣布,今年将发布第一版医保丙类目录,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医保丙类目录的建立有利于构建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满足患者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疾病治疗经济负担。2025年6月16日,国家医保局组织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就《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会议聚焦两大主题:一是正式启动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二是制定第一版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2025年6月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申报操作指南》,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调整方案。

    2025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部分指出,要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此外,要全面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严格医保基金监管,让每一分钱都用于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02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文件中,在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部分中谈到,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机制,制定出台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用药保障需求。

    (2)行业基本特点

    1)中国人口老龄化

    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和预测,从2019年至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8%。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将推动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如免疫疾病、眼科疾病及骨科疾病。人口老龄化是肿瘤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原因为生物、遗传和环境因素随时间推移而积累,导致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同样地,免疫系统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增加对免疫条件的易感性,包括免疫反应减弱、感染增加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眼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骨密度、肌肉量及关节健康的变化,衰老亦为诸多眼部疾病和骨科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老年人通常会面临多种健康问题,因此可能同时患有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

    2)肿瘤市场规模扩大

    癌症是一组广泛的疾病,涉及体内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及发育,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显著扩大,从2019年的143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253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0%,预计至2028年和2032年将达到3759亿美元和54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0.4%(2024-2028)和9.9%(2028-2032)。中国肿瘤药物市场也从2019年的26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3%,预计从2024年起将按复合年增长率10.9%(2024-2028)和16.3%(2028-2032)进一步快速增长到2028年的543亿美元和2032年的992亿美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癌症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导致全球约1000万人死亡。癌症新发病例呈上升趋势,2024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为2130万例,预计至2032年将达到2550万例。为应对这些挑战,ADC等创新疗法不断涌现。ADC能够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靶向输送到癌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提高疗效。因此,ADC等创新疗法有望引领未来肿瘤学的发展。

    新兴创新疗法。ADC及其他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代表着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在对肿瘤发生的进一步了解及治疗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该等创新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疗法对癌细胞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附带损害。在发达国家,靶向疗法已成为治疗各种癌症的一线疗法。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疗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新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确定,全球范围内靶向疗法的开发及应用预计将增加。

    提高可负担性。肿瘤治疗的高昂费用和有限的可及性给患者及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提高可负担性对于推动肿瘤药物市场的发展和减轻癌症治疗的经济负担至关重要。许多国家正在加强癌症报销制度,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美国的联邦医疗保险项目及中国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都做出了巨大努力,通过动态报销政策改善癌症治疗的可及性。

    拓展联合疗法。ADC与其他免疫疗法、放射疗法或其他靶向疗法的结合显示出改善疗效和克服耐药性的潜力。这种方法代表了未来肿瘤药物开发的一个大有可为的方向,有可能带来更强大、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治疗方法(尤其是针对耐药性癌症的治疗方法)的不断增多,延长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这一趋势凸显了人们对解决晚期疾病复杂性的疗法的需求。ADC等新兴疗法可精确靶向癌细胞,对耐药病例有显著疗效。因此,随着治疗模式的发展,肿瘤药物市场预计将持续增长,以满足长寿患者的需求。

    (3)主要技术门槛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主要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相结合,以及与各种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新药研发是一个异常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以抗体药物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物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将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加以融合与应用。生物技术药物较之化学药物,存在诸多特殊之处:其分子量大、空间结构和翻译后修饰复杂,且需要考虑免疫原性带来的影响;其工艺流程复杂并且规模化生产对工艺技术的要求高,需要高端人才、设施、设备和原材料;同时生物技术药物行业监管也更为严格,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监管机构的注册审评和准入才能进入下一阶段,任一阶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一般而言,研发一款新药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拥有知识产权成果的创新药上市后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也会带来相应高的利润回报。所以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特征,并具有全球化程度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特点。

    主要技术门槛体现在整个研发生命周期,同时除常规单克隆抗体外,ADC、双特异性/双功能抗体、基于抗体结构的重组蛋白,这些特有结构的药物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均存在特有的研究和开发技术门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迈威生物是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通过源头创新满足临床需求推动商业快速转化,专注于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如免疫、眼科、骨科等领域。公司以市场需求大且临床应用未得到充分满足的生物类似药以及针对成熟靶点的创新药为起点,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具备了抗体类药物、ADC药物及重组蛋白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启动了专业化销售团队的建设并在海内外市场推广形成了一定成果。

    (1)ADC药物市场

    ADC是发展最快的癌症治疗方式之一。它们结合了抗体的靶点选择性及高细胞毒性药物的细胞杀伤力。传统的化疗是抗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对癌细胞的选择性有限,经常导致难以忍受的全身毒性。与制导导弹一样,ADC也是利用抗体将细胞毒性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肿瘤细胞。这种组合设计有可能减少脱靶毒性,同时允许使用在全身疗法中无法忍受的强效细胞毒性药物,从而改善治疗窗口期和疗效。

    全球ADC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全球ADC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8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24年的14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9%;预计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到2025年将达到187亿美元,到2032年达到940亿美元,2025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0%。中国的ADC市场在2020年首个ADC药物赫赛莱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后开始增长,预计规模将从2024年的5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10亿美元,再到2032年的141亿美元,2025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9%,远快于全球ADC市场。

    ADC是公司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ADC技术的持续研发投入,我们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核心ADC技术:DARfinityTM,公司自主研发的定点偶联工艺;IDconnectTM,一种经过优化设计的连接子分子,用以连接抗体和毒素,使抗体和毒素之间的连接更稳定;MtoxinTM,一种基于喜树碱的新型毒性分子,用作ADC中杀死靶细胞的弹头;及LysOnlyTM,一种能够有条件释放毒素的结构,可提高ADC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四项专利技术共同组成了公司新一代定点偶联技术平台IDDCTM。研究表明,基于上述平台的ADC药物不仅具有更高的均一性,更高的药物纯度,体内药效及安全性研究表明,上述ADC药物还具有更大的治疗窗口以及临床差异化特征。目前IDDCTM平台的优势已在多个在研品种中得到验证。

    (2)长效G-CSF市场

    随着肿瘤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肿瘤治疗的方式及药物的选择更加个体化,新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但是以细胞毒药物为基础的化学治疗仍然是肿瘤治疗的基石。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发表的《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到2040年,预计全球超过57%的癌症患者需要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相关血液学毒性,研究表明65.5%的患者在接受多西紫杉醇、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治疗时,发生3或4级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Neutropenia,FN)是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脓毒症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和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化疗药的减量或化疗延迟,最终影响抗肿瘤治疗疗效。因此,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保证足剂量化疗或剂量密集化疗的根本。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8MW0511(注射用阿格司亭α,迈粒生)是迈威生物自主开发的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创新长效G-CSF,通过将高活性改构G-CSF的N端与HSA的C端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蛋白质药物。G-CSF改构体在保留了高活性的同时降低了与G-CSF受体的亲和力,可明显抑制G-CSF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G-CSF受体介导清除途径。作用机制为通过与特异性的跨膜受体G-CSF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具有刺激中性粒细胞系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以及促进骨髓中中性粒细胞释放到外周血等。

    8MW0511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8MW0511疗效非劣于PEG修饰的G-CSF阳性对照药。无论是化疗第1-4周期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还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8MW0511组均优于PEG修饰的G-CSF阳性对照组。8MW0511于2025年5月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许可批准,适用于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容易引起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骨髓抑制性抗癌药物治疗时,使用本品降低以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表现的感染发生率。迈粒生为迈威生物首个上市的1类创新药,是首个国内上市的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创新药。

    国内升白药市场需求巨大,其作为抗化疗副作用的必需品,升白药物的国内市场远未饱和。

    根据《中国G-CSF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调研报告(2022-2029年)》显示,长效升白药物预计在2025年达到102.70亿元的销售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35.37亿元,市场前景乐观。

    根据医药魔方PharmaBIIPM数据库,2024年中国肿瘤药物前二十的品牌中,长效G-CSF品牌占有三个席位,是肿瘤治疗领域的核心品种之一。随着更多肿瘤领域新型ADC及小分子药物开发上市,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系细胞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增加,预计未来长效G-CSF这一市场还将继续扩大。迈粒生的上市将进一步满足肿瘤患者的需求,为临床专家提供新的升白药物选择,改善我国肿瘤化疗的治疗现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市场前景乐观。

    为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公司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长效升白药物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独家许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内开发、生产、改进、利用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为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另外可获得许可产品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3)地舒单抗市场

    地舒单抗系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抗RANKL单克隆抗体药物,地舒单抗的上市品种包括原研安加维和普罗力以及国产生物类似药博优倍、迈利舒、鲁可欣、恒盖、迈卫健、鲁达欣以及博洛加。石药集团的纳鲁索拜单抗是国产首款、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RANKL单抗创新药。

    骨质疏松素有“沉默的疾病”之称,是导致疼痛、行动不便、造成骨折并危及生命的潜在因素。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发布的数据,全球超过50岁的人群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因骨质疏松引发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是老年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地舒单抗已被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NOF)出版的《美国防治骨质疏松症医师指南》推荐使用,是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妇女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推荐用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如今我国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正急剧增加,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32%,已然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在中国,每3名50岁以上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骨质疏松症,65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更是超过半数(51.6%)。地舒单抗已被我国《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指南(2022)》推荐使用,适用于对口服双膦酸盐不能耐受的高骨折风险患者,以及极高骨折风险的患者。《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中临床合理用药中国专家建议》中提到:Freedom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地舒单抗治疗3年可降低影像学诊断的新发椎体骨折风险68%、髋部骨折风险40%以及非椎体骨折风险20%。长期治疗,新发椎体骨折和非椎体骨折的年发生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根据《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推荐意见,(1)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使用地舒单抗进行治疗;(2)双膦酸盐进入药物假期或特立帕肽停药后的患者,建议使用地舒单抗进行序贯治疗;(3)应用地舒单抗5-10年后需重新评估骨折风险,并根据骨折风险情况决定是否停用;(4)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使用地舒单抗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提高,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发恶性肿瘤例数2130万,死亡人数约1000万,预计到2032年,全球新增恶性肿瘤病例将达到2550万。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2022年)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新发病例有482.47万。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对于特定肿瘤,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骨骼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部位。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病率如下:前列腺癌为85%,乳腺癌为70%,肺癌为30%-40%,肾癌为20%-25%,以及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为95%,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占到了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1.61%,显著高于西方人群(3%-8%)(另一信源描述:中国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占到了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3.7%,显著高于西方人群的3%-5%。来源:CSCO2024,doi:10.2106/JBJS.J.01922.)。近年,随着靶向、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的进展,患者原发肿瘤得到控制,存活时间延长,但发生骨转移的风险也随之升高,骨转移疾病负担加重。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行动障碍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骨转移的临床治疗,不仅关系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还关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在肿瘤骨转移健康管理中,对于骨转移和骨相关事件(SREs)的预防和处理是主要矛盾。骨转移导致的SREs不但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降低,还会导致患者的死亡风险升高,从而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因此针对骨转移或SREs的规范化治疗能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核心抗肿瘤治疗提供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氯磷酸二钠诞生,至随后的第二代药物帕米膦酸二钠,第三代药物唑来膦酸广泛用于肿瘤骨转移患者。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明确分子靶点的骨改良药物地舒单抗于2010年获得FDA批准,改变了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格局,在地舒单抗的三项III期注册临床研究中,地舒单抗较之前的标准治疗—唑来膦酸,对乳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和其他实体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其能够显著延迟首次SREs发生时间,并且能够有效延长总生存期(OS)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和欧洲肿瘤学学会(ESMO)发布的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均推荐地舒单抗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的骨转移的治疗。

    在骨巨细胞瘤中,其发病机制是RANKL过度表达引起的肿瘤细胞生长和骨质破坏,RANKL途径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地舒单抗就是通过与RANKL结合,阻止其激活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表面的RANK,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减少骨质破坏的目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用于治疗GCTB的RANKL单抗药物市场规模2024年为10.49亿美元,预计至2028年和2032年将分别达到24.08亿美元和36.61亿美元,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和2028-2032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3.1%和11.0%。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RANKL单抗药物市场规模2024年为13.17亿美元,预计至2028年和2032年将分别达到46.94亿美元和90.50亿美元,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和2028-2032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1.6%和15.7%。

    安加维(英文商品名XGEVA,通用名:地舒单抗注射液,DenosumabInjection)已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获得批准。在中国,安加维已于2019年5月获附条件批准用于GCTB适应症(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于2020年11月获附条件批准用于SREs适应症(用于实体肿瘤骨转移患者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以延迟或降低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放疗、骨手术)的发生风险)。2021年3月,安加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用于治疗GCTB,并于2023年3月成功续约。2023年12月,安加维SREs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随着此次地舒单抗进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未来将会有更多实体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能够从地舒单抗治疗中获益,得到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4)阿达木单抗市场

    自身免疫性疾病被誉为除心脑血管和肿瘤之外第三类主要疾病,其病因主要为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害,通常为病程较长的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手段。TNF-α在多种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现已证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克罗恩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TNF-α密切相关。以TNF-α抑制剂为首的生物制剂由此成为上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革命性药物。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TNF-α药物市场从2019年的3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24亿元,预计至2028年和2032年将增长到248亿元和429亿元,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和2028-2032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8.9%和14.7%。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自免疾病药物市场规模2024年为1431亿美元,预计至2028年和2032年将分别达到1795亿美元和2097亿美元,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和2028-2032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8%和4.0%。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中,生物制剂的市场份额预期将由2024年的75.5%增加至2030年的80.8%。受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技术和创新疗法的发展所驱动,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有望继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自身免疫病药物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24年的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2%,预计至2028年和2032年将达到121亿美元和263亿美元,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和2028-2032年复合增长率估计分别为27.6%和21.4%。

    阿达木单抗原研药修美乐上市至今已20多年,为艾伯维累计创收超2000亿美元,尽管早在2023年就卸任了“药王”宝座,但2024年销售额仍有89.93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亦达11.21亿美元(来源:艾伯维定期报告)。其核心专利于2016年在中国到期,并有多款生物类似药于国内获批或递交上市许可申请。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阿达木单抗的价格大幅下降,修美乐于2019年11月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国家乙类医保,价格从7820元(0.4mL:40mg)降至1290元。

    尽管我国人口基数广大,阿达木单抗的适用患者总数较多,但是受医保目录纳入时间较晚、纳入前售价较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生物制剂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极低,长期以来阿达木单抗在中国的销售规模并不乐观,远小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的地位不相匹配,存在较大未被满足的需求。目前修美乐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共8个,而其在全球获得批准的适应症已达17个,这将为更多中国患者提供临床可及性,同时提升阿达木单抗的市场空间。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概述

    迈威生物以市场需求大且临床应用未得到充分满足的生物类似药及针对成熟靶点的创新药为起点,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乃至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始终秉承“让创新从梦想变成现实”的愿景,践行“探索生命,惠及健康”的使命,通过源头创新,为患者提供疗效更好、可及性更强的生物创新药,满足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以及销售创新型药物和生物类似药,主要产品为抗体、ADC药物和重组蛋白、小分子化学药等药物,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专业人才为核心,专注于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如免疫、眼科、骨科等领域,跟踪全球研发热门靶点,并以基础科学成果为依据开展全新靶点的抗体药物开发,前瞻性地发展与拟上市品种相匹配的商业化生产能力,并且招募组建覆盖免疫、慢病、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的销售及推广团队,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开展市场推广和商务合作。以期将公司建设成为抗体及ADC药物生产能力一流并拥有多个独特产品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

    公司凭借国际领先的三项特色技术平台和研发创新能力,在品种管线构建、平台技术差异化、适应症选择等方面持续创新,同时在技术优势领域持续进行基础研究及其转化。公司拥有14个处于临床前、临床或上市阶段的重点品种,包括10个创新药,4个生物类似药,专注于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如免疫、眼科、骨科等领域。其中,已上市品种4个,提交上市许可申请准备阶段的品种1个,处于III期关键注册临床阶段品种2个,以及处于其他不同临床、临床前阶段的品种。

    独立承担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多个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公司以创新为本,注重产业转化,符合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标准的抗体和重组蛋白药物产业化基地已在江苏泰州(泰康生物)投入使用,并已通过欧盟QP审计和中国GMP符合性检查和哥伦比亚INVIMAGMP审计,分别位于上海金山和江苏泰州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其中泰州生产基地“泰康抗体药物中试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完成ADC药物的试生产,并且ADC车间已完成4个在研品种9MW2821、7MW3711、7MW4911和9MW2921的临床试验样品制备,其中ADC原液生产8批次,制剂生产12批次,所有批次样品均检定合格,标志着迈威生物的ADC药物已经实现了从早期研发、药学研究和开发到商业化规模的关键注册临床样品的生产这一全产业链布局。上海金山生产基地“年产1000kg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的2条原液生产线、1条西林瓶制剂生产线和1条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和验证工作,正逐渐投入生产。截至报告期末,原液生产线已完成4批500L规模的原液生产,产品检定合格;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3批培养基模拟灌装(APS)验证及3批预充针制剂生产,验证结果及产品检定均合格。朗润迈威目前可提供包括临床用药、商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的单抗药物的原液到无菌制剂的生产;在智能制造方面,朗润迈威信息化层已完成设计、规划、配置和各系统间接口测试,单系统确认和系统间联动确认正在有序推进。朗润迈威的金山生产基地已于2025年1月获得了欧盟QP审计的符合性声明。

    公司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核心团队成员均有跨国医药公司、上市公司或研究院所从业经历,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管理经验,熟悉生物制品从研发到生产、从生产设施建设到资产管理乃至海内外市场销售和商务拓展全产业链的规则和运营。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职员工1362人,其中研发人员379名,占比27.83%,公司员工中54人拥有博士学历,259人拥有硕士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为22.98%。

    (2)技术平台建设及经营成果

    公司多元化的产品管线,特别是以差异化模态和新靶点为特色的创新产品,源于公司在扎实的基础生物研究中持续创新的理念。公司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核心ADC技术:DARfinityTM,公司自主研发的定点偶联工艺;IDconnectTM,一种经过优化设计的连接子分子,用以连接抗体和毒素,使抗体和毒素之间的连接更稳定;MtoxinTM,一类基于喜树碱的新型毒性分子,用作ADC中杀死靶细胞的弹头;及LysOnlyTM,一种能够有条件释放毒素的结构,可提高ADC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四项专有技术是公司定点偶联ADC开发平台IDDCTM的支柱,帮助公司开发更均匀、更稳定、纯度更高、潜在疗效更好、更安全的优化ADC。

    公司不仅开发并不断升级了专有ADC药物开发平台,还开发并升级了其他技术平台:一体化高效抗体发现平台和TCE双/三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公司自主开发的TCE双特异性和三特异性抗体平台,采用创新的差异化设计策略,实现了从分子设计到生产工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该平台能够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和治疗需求进行抗体药物的定制化开发,显著提升了从早期研发到CMC及生产的全流程效率。平台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自主开发的CD3抗体分子库。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分子具备不同的结合活性和激活能力:一方面保持对人CD3的高亲和力,另一方面具有与食蟹猴CD3的交叉反应性。这一特性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准确评估TCE分子的安全性提供了关键工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抗体库涵盖了从强效激活到温和激活的完整活性谱系,为针对不同肿瘤适应症的选择性激活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

    上述各平台针对公司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的特定阶段,帮助公司探索能克服现有治疗方案局限性的新疗法。自公司成立至今技术平台共新增16个品种的35项国内外临床试验准入。

    公司依托工艺开发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转化体系,自成立以来,完成了十数个品种的工艺、质量及生产转化研究,其中4个品种已获得上市许可,1个品种即将提交上市许可申请,2个品种处于关键注册临床试验阶段。随着几个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公司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具备了抗体类药物、ADC及重组蛋白等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全资子公司迈威康和泰康生物于2022年6月顺利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组织实施的药品注册研制和生产现场核查。同时,泰康生物也通过了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查验中心组织实施的GMP符合性检查。2023年4月,获批上市不足一月的迈利舒完成生产、包装、质检以及首批物流配送,从公司泰州生产基地发往全国28个省及直辖市,这标志着公司具备了上市药品的商业化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已发展成为药品全产业链布局的生物制药公司。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发明专利申请37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件,包括5件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件国家阶段授权发明专利。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发明专利申请332件,包括申请中的251件,已授权的81件(其中中国授权发明专利52件,海外授权发明专利26件,中国台湾授权发明专利3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独立承担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独立/牵头承担共计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多个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挂牌“上海市抗体药物发现及产业化技术创新中心”,助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市场化导向的运行机制,推动了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应用,形成了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

    (3)产业化能力建设及经营成果

    公司泰州生产基地(泰康生物)已按照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标准完成了抗体及重组蛋白药物生产、检验设施建设,配备完善的公用设施系统、仓储系统、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通过各项验证并投入使用。泰州生产基地设施包括三条原液生产线和两条制剂生产线,拥有抗体药物产能8000L及重组蛋白药物产能4000L,制剂生产线可满足一次性预充针和多个规格西林瓶灌装。公司建立了完整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生产基地于2019年取得由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于2021年通过欧盟QP审计,抗体生产线于2022年6月通过中国GMP符合性检查,重组蛋白生产线于2024年5月通过中国GMP符合性检查,质量控制实验室于2024年9月通过CNAS认证,抗体生产线于2025年6月通过哥伦比亚INVIMAGMP审计。目前生产基地正在进行公司在研品种的临床用药生产,及地舒单抗注射液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具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截至报告期末,已完成12个在研品种的临床试验样品制备,及2个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工作。其中原液生产合计120批次(200L培养规模36个批次、500L培养规模4个批次和2000L培养规模80个批次,临床在研品种与上市后商业化拟定生产规模一致),制剂生产合计137批次,所有批次样品均检定合格。

    为满足公司产业化进一步扩大之需求,公司上海金山生产基地(朗润迈威)推进了“年产1000kg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参照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的要求,按数字化工程标准建设,计划服务于全球市场。项目占地6.97万平方米,包括抗体药物原液生产车间、制剂车间及辅助设施。截至报告期末,位于上海金山的朗润迈威生产基地的产能建设,2条原液生产线、1条西林瓶制剂生产线和1条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和验证工作,正逐渐投入生产。截至报告期末,原液生产线已完成4批500L规模的原液生产,产品检定合格;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3批培养基模拟灌装(APS)验证及3批预充针制剂生产,验证结果及产品检定均合格。朗润迈威目前可提供包括临床用药、商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的单抗药物的原液到无菌制剂的生产;且在智能制造方面,朗润迈威信息化层已完成设计、规划、配置和各系统间接口测试,单系统确认和系统间联动确认正在有序推进。朗润迈威的金山生产基地已于2025年1月获得了欧盟QP审计的符合性声明。

    同时,公司于2020年11月启动“泰康抗体药物中试产业化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ADC药物、抗体药物和重组蛋白药物的商业化生产。项目已具备试生产能力,截至报告期末,ADC车间已完成4个在研品种9MW2821、7MW3711、7MW4911、9MW2921的临床试验样品制备,其中ADC原液生产8批次,制剂生产12批次,所有批次样品均检定合格,标志着迈威生物的ADC药物已经实现了从早期研发、药学研究和开发到商业化规模的关键注册临床样品的生产这一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于2025年4月启动抗体车间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设计规模达6×2000L,截至报告期末,已完成抗体车间主风管、顶板以及墙板的安装,为大规模抗体药物战略布局奠定基础。

    (4)营销体系建设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早期资本的青睐,国内创新药企林立,创新药、生物类似药产品陆续获批上市。业内企业不仅要面对生物制剂在各治疗领域使用率仍旧偏低的现状,还须在诸多竞品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销售与推广团队的专业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市场引领、医学驱动”的专业化推广理念指引下,迈威生物围绕上市、待上市、管线内在研产品领域特性,全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团队组建及营销网络建设。

    公司以自营为主的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团队已全面建立完毕并有序推进上市产品的销售推广工作。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均来自跨国药企及知名内资企业,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相关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深谙中国自身免疫领域、慢病领域药品的学术推广。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迈威生物营销中心开始着手肿瘤产品线的筹备,从市场调研、产品策略制定到团队招募、组织建设。在持续吸纳相应专科领域从业人员加入的同时,快速复制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经营过程中优势的管理经验,于2023年末建立了包括市场及上市后医学模块、产品推广及售后管理模块在内的肿瘤产品线专岗骨干团队及包括销售及市场准入模块、分销招商模块、运营管理模块、GSP质量管理模块在内的多产品线共用团队。凭借君迈康、迈利舒和迈卫健的三大产品的成功上市,目前已实现风免、慢病、肿瘤三线团队的协同作战体系。各产品线独立负责相应品种的市场推广与销售任务,确保专业性和效率。在涉及交叉领域时,公司适时启动联合推广项目,通过项目的有效执行,促进各产品线之间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公司注重产品的商业化布局,上述商业化产品已完成国内大部分省市的挂网准入工作,后续公司将继续开展产品的持续性推广,结合产品的临床使用反馈,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提高企业及产品的曝光度,提升在各适应症治疗领域内的知名度及学术地位,不断提升产品的医患认可度。同时,在产品适应症拓展方面,公司亦将及时启动迈卫健的适应症拓展工作,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及的市场空间范围,推动产品销售收入提升。此外,公司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于2024年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重庆中新医药大健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三方签署《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合同》,尝试通过股权合作的模式,结合政企联动等新手段,拓展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化新路;目前迈威重庆已收到大健康基金支付的首批增资款项20000万元。

    公司深入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商业化销售收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药品销售收入为10079.32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512.82万元,同比增长53.50%,其中地舒单抗(骨疾病及肿瘤治疗领域)药品销售收入为9954.07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387.57万元,同比增长51.59%。与此同时,迈威生物于2025年3月获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并于2025年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君迈康的MAH由君实生物变更为迈威生物。

    公司积极推动新产品加入商业化梯队,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阿格司亭α(迈粒生)获批上市,为公司首个创新药上市品种,亦是首个国内上市的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G-CSF药物,市场前景乐观;为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公司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长效升白药物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独家许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内开发、生产、改进、利用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为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另外可获得许可产品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市场及上市后医学模块主要负责产品定位、医学策略、市场策略、营销活动规划、药物警戒协同及上市后医学研究;销售及市场准入模块主要负责销售渠道及物流、各级准入相关工作及医保等政务工作;产品推广及售后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学术活动的推广、客户管理和拓展、售后协调及问题处理;分销招商模块主要负责三方推广团队的筛选及甄别、代理商签约及招后管理;运营管理模块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销售团队效率、员工培训与发展、财务及合规管理;GSP质量管理模块主要负责GSP主体的管理维护、受控仓储运输管理及员工培训。通过内部组织架构设计,在集团管理垂直贯穿的同时,保留了营销中心足够的自主权限,使得所有的营销行为在合规受控的前提下灵活高效。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将侧重与资质、业内口碑好且与目标医院契合的经销商建立合作。在市场推广方面,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重心”的理念,重视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产品特性,以关键临床研究数据为基础,收集与汇总真实世界使用数据,将药品的使用与疗效情况、对不良反应的预防等关键信息传递给市场,进行医生和患者教育,以期增强市场对公司产品的认知,提升医生选择公司产品的信心,使得患者能够长期获益。

    (5)全球商务拓展

    公司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开展市场推广和商务合作,设立国际业务部和商务拓展部进行境外市场推广及全球商务合作。

    一直以来,南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拥有巨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中国药企全球化布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成熟品种,尤其是生物类似药,公司聚焦于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印尼等东盟国家、巴基斯坦等其他南亚国家等海外诸多新兴市场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快速推进生物类似药的当地注册和销售及部分国家当地化生产等。国际业务部在深耕国际市场近二十年的资深专家的带领下,依托强大的海外商业拓展能力和丰富的注册经验,负责完成拓展策略制定、筛选合作商、注册申报并且配合海外官方药监部门开展GMP审计、上市后维护等工作。

    2025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INVIMA)针对9MW0311和9MW0321的GMP现场检查。2025年7月,公司就两款地舒单抗注射液9MW0311和9MW0321与菲律宾公司UNILAB,INC.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UNILAB将负责两款产品在菲律宾的注册和销售,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供货。2025年8月,9MW0311和9MW0321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DrugRegulatoryAuthorityofPakistan)注册批准,这是巴基斯坦获批的首个Prolia和XGEVA生物类似药,也是公司首个获得海外注册批件的产品,加速了公司的全球化布局。

    同时,针对9MW0113,公司已与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摩洛哥、阿根廷等16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印尼、埃及、巴基斯坦、约旦、秘鲁等7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1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6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2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5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完成覆盖海外市场数十个国家的正式合作协议的签署。

    截至2023年6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152个国家GDP总值为2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为2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2025上半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高出整体增速1.8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8%,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保持快速增长。该区域人口总数接近4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具有经济增长潜力、医保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迈威生物利用现有的新兴市场的商务网络,可以实现在新兴市场快速上市。

    随着新兴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化战略的推进,在这个复杂和极富挑战的过程中,公司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创新技术平台驱动新产品开发,通过深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建立高效率药物筛选评价体系,打造自有的研发平台和核心产品管线,结合自身在免疫、肿瘤和眼科等领域的优势产品组合,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外商业化资源和自身的国际注册能力,继续加快海外商务拓展和注册上市的进程,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海外商业化平台的战略价值。

    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境内头部药企,通过对外授权等合作模式,推进公司产品、特别是创新品种的广泛合作。该项工作由商务拓展部承接,核心战略目标是基于公司高效的创新发现体系和强大的开发能力、致力于公司研发管线的价值最大化、全球化。目前,公司正与多家国际医药企业巨头就多款产品进行多轮商业谈判,涵盖了从数据交换到商务条款讨论的不同阶段;同时公司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物技术重点与前沿领域进行布局,进一步加强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性,进而更好地推广产品管线。

    2025年6月,公司与CALICOLIFESCIENCESLLC.公司就IL-11靶向治疗(包括9MW3811)签署独家许可协议,独家许可CALICO公司在除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所有区域内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2500万美元,合计最高达5.71亿美元的近端、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计算的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9MW3811是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人白介素-11(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已在中、澳、美三地获批开展临床,目前已完成中、澳I期临床研究,9MW3811在纤维化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CALICO公司专注于衰老生物学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本次公司与CALICO的合作,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将加快9MW3811在该领域的临床验证直至最终实现商业化。

    随着公司研发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创新能力及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公司商务拓展网络及国际合作经验的日益成熟,公司将继续重点针对创新度较高且差异化优势明显的管线推进国际合作。

    如公司核心管线靶向Nectin-4ADC(9MW2821),目前针对尿路上皮癌、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包括9MW2821分别作为单药疗法及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的III期临床试验,9MW2821单药治疗宫颈癌的III期临床试验,9MW2821作为单药疗法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期临床试验及针对既往接受过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ADC治疗的TNBC患者的美国I期临床试验;且获得FDA授予3项“快速通道认定”(FTD)(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和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ectin-4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ODD)(治疗食管癌),并两次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用于治疗既往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和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9MW2821四大适应症优秀的临床数据表现,开启了这条管线商务拓展的黄金窗口期,进一步扩大了潜在合作的疾病领域:从今年初的泌尿系统肿瘤领域,拓展至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妇科肿瘤领域、乳腺癌领域等重要方向。基于这些适应症方面的数据表现,加上未来免疫疗法IO+ADC的布局机会,使得9MW2821在这些领域仍然是一款非常稀缺的品种。基于公司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定点偶联技术平台IDDCTM,公司在ADC领域持续的创新能力,亦为商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除ADC领域管线外,公司仍有多款特色创新管线如:全球进度第二的靶向ST2单抗(9MW1911),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适应症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目前正在快速推进临床II期研究;另有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的靶向TMPRSS6单抗(9MW3011),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β-地中海贫血等与铁稳态相关的疾病领域有较大治疗潜力,目前除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已授权DISC公司进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并先后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和“孤儿药资格认定”(ODD)。这些创新管线所针对的适应症,目前均存在极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商务拓展团队正在积极洽谈,致力于将创新管线优势效应发挥至最大。

    2.主要产品

    公司品种以源头创新、自主研发类生物制品为主。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拥有14个处于临床前、临床或上市阶段的重点品种,包括10个创新药,4个生物类似药,专注于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如免疫、眼科、骨科等领域。其中,已上市品种4个,提交上市许可申请准备阶段的品种1个,处于III期关键注册临床阶段品种2个,以及处于其他不同临床前、临床研究阶段的品种。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的重点品种管线情况如下:

    上市产品

    1)9MW0113

    9MW0113为公司与君实生物合作开发的重组人源抗TNF-α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迈威生物项目代码:9MW0113,君实生物项目代码:UBP1211),为修美乐(通用名:阿达木单抗)的生物类似药。9MW0113(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君迈康)是由CHO细胞表达的重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通过与TNF-α特异性结合并中和其生物学功能,阻断其与细胞表面TNF-α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TNF-α的致炎作用。项目曾获得“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2022年3月,君迈康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2022年11月,增加用于治疗克罗恩病、葡萄膜炎、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儿童斑块状银屑病、儿童克罗恩病适应症的补充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该产品的全球商业化由迈威生物承接并管理。其中,国内营销中心由市场及上市后医学模块、销售及市场准入模块、产品推广及售后管理模块、分销招商模块、运营管理模块、GSP质量管理模块构成,通过构建平台,快速高效地将获批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克罗恩病、葡萄膜炎、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儿童斑块状银屑病、儿童克罗恩病适应症)等产品信息传递至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中;国际业务由国际商务拓展、国际注册、国际物流等模块和平台组成,快速推进海外商业化进程。

    迈威生物于2025年3月获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并于2025年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君迈康的MAH由君实生物变更为迈威生物。截至报告披露日,针对9MW0113,公司已与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摩洛哥、阿根廷等16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印尼、埃及、巴基斯坦、约旦、秘鲁等7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公司将持续利用现有的新兴市场的商务网络和拓展能力,快速实现该品种海外市场的合作及注册上市。

    2)9MW0311

    9MW0311为重组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注射液(60mg),是地舒单抗Prolia(普罗力)的生物类似药,活性成份为抗RANKL免疫球蛋白G2全人源单克隆抗体。2023年3月28日,9MW0311地舒单抗注射液(迈利舒)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中,本品可显著降低椎体、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后续拟递交补充申请,增加骨折高风险的男性骨质疏松症适应症以及骨折高风险的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

    2020年,原研药普罗力在中国上市,继2022年11月博安生物研制的博优倍上市之后,迈利舒是全球第2款获批上市的普罗力生物类似药。

    地舒单抗是国际上一线广谱类抗骨折风险药物,能够阻断RANKL激活破骨细胞及其前体表面的受体RANK,阻断RANKL/RANK相互作用可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减少骨吸收,增加骨皮质和骨小梁的骨量和强度。地舒单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多个部位的骨折风险,包括椎体、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适用于治疗高骨折风险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治疗高骨折风险男性骨质疏松症,以增加骨量;治疗高骨折风险男性和女性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接受雄激素剥夺疗法的高骨折风险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以增加骨量;以及治疗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法的高骨折风险乳腺癌女性,以增加骨量。预充式注射器以及每6个月通过皮下注射给药一次的长效给药方案,能够增加患者自行治疗的便利性及依从性,长程治疗中地舒单抗已被确认为较优的治疗选择,有临床应用10年的安全性数据。

    地舒单抗最早于2010年在美国和欧洲地区获批上市,经过十几年的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临床的充分验证。根据一项长达10年的临床研究(FREEDOM+扩展研究)数据,在第3年的时候,新发脊椎骨折和髋部骨折风险比安慰剂组下降了68%和40%,而连续用药10年的受试者腰椎和全髋骨密度相较基线分别增加了21.7%和9.2%。此外,该临床研究也证明了地舒单抗长期应用的整体安全性和安慰剂无异,受试者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而且在至少长达10年的使用过程中,没有检测到受试者体内产生地舒单抗中和抗体。一篇纳入了10项研究(共计5361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对比了地舒单抗和双膦酸盐对低骨量和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折风险的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12个月后地舒单抗可显著增加腰椎、髋部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并在24个月时进一步扩大差异。研究还表明,在24个月时,地舒单抗治疗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低于阿仑膦酸钠。

    根据《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推荐意见,(1)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使用地舒单抗进行治疗;(2)双膦酸盐进入药物假期或特立帕肽停药后的患者,建议使用地舒单抗进行序贯治疗;(3)应用地舒单抗5~10年后需重新评估骨折风险,并根据骨折风险情况决定是否停用;(4)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使用地舒单抗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迈利舒遵循生物类似药相关研究指南,通过系统研究,确证了迈利舒与参照药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高度相似。迈利舒于2024年5月,在ExpertOpiniononBiologicalTherapy发表了在中国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受试者中评估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9MW0311)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9MW0311安全有效地增加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并快速降低骨转换标志物,9MW0311是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有效选择。

    根据安进公司年报,Prolia2024年的销售额为4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在中国,靶向RANKL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预计将快速增长。靶向RANKL单克隆抗体骨质疏松症市场规模于2024年增加至人民币13.17亿元,预计至2028年和2032年将分别达到46.94亿美元和90.50亿美元,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和2028-2032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1.6%和15.7%。

    2023年度,迈利舒已与巴基斯坦制药公司TheSearleCompanyLimited(Searle)达成许可协议,Searle将负责相关产品在巴基斯坦的本地灌装、注册和商业化;与埃及市场战略合作公司已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与哥伦比亚制药公司LaboratoriosLegrandS.A(Legrand)达成战略合作,Legrand将负责产品在哥伦比亚以及厄瓜多尔的注册和商业化;与泰国制药公司Innobic(亚洲)达成许可和供应协议,在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成员国之一的泰国进行相关产品的注册和商业化;与印尼制药公司达成许可及商业化协议,该合作公司获得产品在印尼注册、进口、市场推广和销售的独家权利。公司将持续利用现有新兴市场的商务网络和拓展能力,快速实现该品种海外市场的合作及注册上市。2024年8月,与巴西制药公司CRISTáLIAPRODUTOSQUíMICOSFARMACêUTICOSLTDA.就地舒单抗注射液达成合作协议,该巴西制药公司将负责产品在巴西的注册和商业化,此次合作代表着公司在拉美区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将进一步提升该产品在当地患者中的可及性;10月与秘鲁市场战略合作伙伴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该合作伙伴拥有两款产品在秘鲁市场的独家销售权,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供货;12月与沙特阿拉伯制药公司TABUKPHARMACEUTICALMANUFACTURINGCOMPANY达成战略合作,TABUK将负责产品在中东北非地区约定的多个国家的注册和商业化。2025年7月,公司与菲律宾公司UNILAB.INC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UNILAB将负责产品在菲律宾的注册和销售,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供货。截至报告披露日,针对9MW031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6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2025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INVIMA)针对9MW0311和9MW0321的GMP现场检查。

    此外,公司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于2024年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重庆中新医药大健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三方签署《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合同》,以迈威重庆作为运营本项目的项目主体,共同投资建设“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目前迈威重庆已收到大健康基金支付的首批增资款项20000万元。

    3)9MW0321

    9MW0321为重组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注射液(120mg),是地舒单抗XGEVA(安加维)的生物类似药。2024年3月29日,9MW0321地舒单抗注射液(迈卫健)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包括成人和骨骼发育成熟(定义为至少1处成熟长骨且体重≥45kg)的青少年患者,为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安加维生物类似药。公司亦正在推进迈卫健其他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工作。

    2022年和2024年,公司先后于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和国际顶级期刊JAMAOncology分别发表了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的Ⅰ期和III期临床研究成果,通过“头对头”的药代动力学比对和实体瘤骨转移患者人群临床有效性比对研究,全面系统地证明了9MW0321与原研药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似性。

    2023年度,9MW0321已与巴基斯坦制药公司Searle达成许可协议,Searle将负责相关产品在巴基斯坦的本地灌装、注册和商业化;与埃及市场战略合作公司已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与哥伦比亚制药公司Legrand就地舒单抗注射液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市场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Legrand将负责该产品在哥伦比亚以及厄瓜多尔的注册和商业化;与泰国制药公司Innobic(亚洲)达成许可和供应协议,在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成员国之一的泰国进行相关产品的注册和商业化。公司将持续利用现有的新兴市场的商务网络和拓展能力,快速实现该品种海外市场的合作及注册上市。2024年8月,与巴西制药公司CRISTáLIAPRODUTOSQUíMICOSFARMACêUTICOSLTDA.就地舒单抗注射液达成合作协议,该巴西制药公司将负责产品在巴西的注册和商业化,此次合作代表着公司在拉美区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将进一步提升该产品在当地患者中的可及性;2024年10月与秘鲁市场战略合作伙伴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该合作伙伴拥有两款产品在秘鲁市场的独家销售权,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供货;2024年12月沙特阿拉伯制药公司TABUKPHARMACEUTICALMANUFACTURINGCOMPANY达成战略合作,TABUK将负责产品在中东北非地区约定的多个国家的注册和商业化。2025年7月,公司与菲律宾公司UNILAB.INC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UNILAB将负责产品在菲律宾的注册和销售,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供货。截至报告披露日,针对9MW032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5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2025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INVIMA)针对9MW0311和9MW0321的GMP现场检查。

    2019年,原研药安加维在中国上市,适应症:用于实体肿瘤骨转移患者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以延迟或降低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放疗、骨手术)的发生风险;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包括成人和骨骼发育成熟(定义为至少1处成熟长骨且体重≥45kg)的青少年患者。2024年安加维中国销售额约2.24亿美元,比2023年同比增长141.7%(来自百济神州定期报告)。

    迈卫健主要竞争优势在于:①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安加维生物类似药,先发优势明显;②地舒单抗展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多个专家共识或治疗指南推荐;③医生和患者对地舒单抗的认可度较高。此外,与临床治疗常用药双膦酸盐类药物相比,地舒单抗有如下优势:①具有靶向性,可通过特异性结合RANKL阻断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发挥对骨转移SREs防治作用;②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双膦酸盐类药物,且对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仍有效;③安全性好,不通过肾脏清除,应用地舒单抗的患者更少出现肾毒性的副作用。因此迈卫健的市场空间较大。

    4)8MW0511

    8MW0511(通用名:注射用阿格司亭α,商品名:迈粒生)是迈威生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长效G-CSF(高活性改构细胞因子),于2025年5月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许可批准,适用于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容易引起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骨髓抑制性抗癌药物治疗时,使用本品降低以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表现的感染发生率。迈粒生为公司首个创新药上市品种,亦是首个国内上市的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G-CSF药物。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引起的较常见的血液学毒性,有研究表明,65.5%的患者在接受紫杉醇、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治疗时会发生3或4级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Neutropenia,FN)是化疗最受关注的临床并发症,常见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和治疗费用的增加、导致化疗药的减量或化疗延迟,最终影响抗肿瘤治疗疗效;更严重者可导致脓毒症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是保证足剂量化疗或剂量密集化疗的根本。

    全球范围内,超过50%的癌症新发病例需要化疗。根据数据显示(JNatlCancerCent.20244(1))2025年肿瘤新发数预计在503万,LancetOncology杂志发表的文章显示,2018年至2040年,每年需要第一疗程化疗的患者人数将从980万(对应约5000万个化疗周期)增加到1500万(对应约7500万个化疗周期),即增长53%。有研究表明,到2040年,预计全球超过约57.7%的癌症患者需要化疗。此外,随着肿瘤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肿瘤治疗的方式及药物的选择更加个体化,新的抗肿瘤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例如抗体偶联药物(ADC)。ADC又被称为生物导弹,可以利用抗体的靶向性特征将细胞毒性药物精准搭载到癌细胞,起到精准化疗的效果。然而血液学毒性也是以奥瑞他汀类(如MMAE、MMAF)、刺孢霉素类、美登素类(如DM1)作为“弹头”分子的ADC药物的最常见非靶点依赖性剂量限制性毒性。由此可见,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研发仍存在巨大的应用前景。

    8MW0511是新一代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高活性G-CSF与人血清白蛋白(HSA)融合,是国内首个申请上市的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药物。G-CSF通过与HSA的融合,增加分子量的同时可明显抑制G-CSF受体介导的清除作用,能显著延长药物体内半衰期,在临床使用中可以降低给药频率,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人血清白蛋白(HSA)是人体血液中的天然成分,利用其作为载体蛋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8MW0511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相较于化学修饰类长效产品,制备过程避免了复杂的化学修饰反应,生产工艺更加简单,产品均一性更好。

    8MW0511在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以壁报形式展示了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共纳入乳腺癌受试者496例,其中8MW0511组331例,阳性对照组165例,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入组。结果显示,8MW0511有确切的临床疗效,非劣于阳性对照药物津优力,在整个化疗阶段可以持续有效地降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并能够显著缩短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总体安全性与阳性对照组相似,人体用药安全可控,耐受性较好。

    除此以外,无论是化疗第1-4周期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还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8MW0511组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8MW0511组在化疗第1-4周期对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绝对风险降低了3.1%、7.0%、4.2%、2.8%,而相对风险降低了15.6%、68.4%、58.3%、42.0%;8MW0511组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相对风险降低了41.7%。绝对风险降低(AbsoluteRiskReduction,ARR)是指试验组与对照组未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百分比的绝对差异;相对风险降低(RelativeRiskReduction,RRR)是指试验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风险比对照组降低的相对程度。研究结果提示8MW0511较阳性对照药的临床优势,以及分子采用人体天然蛋白作为长效化技术手段带来的安全性优势,为未来的商业化奠定了成功基础。

    8MW0511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同时纳入了FN风险较高的TAC(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三药化疗方案。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化疗第1周期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8MW0511组略低于对照组;化疗第2-4周期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8MW0511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为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2025年6月,公司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长效升白药物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独家许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内开发、生产、改进、利用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为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另外可获得许可产品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5)9MW0813

    9MW0813为一款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用生物制品3.3类,适应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

    9MW0813是阿柏西普(艾力雅)的生物类似药,为VEGFR-1和VEGFR-2胞外区结合域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重组形成的融合蛋白,可与VEGF-A和PlGF结合,具有与9MW0211相同的作用机制,差异在于9MW0211与VEGF-A结合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9MW0813则可与VEGF-A和PlGF结合,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在与新生血管相关的眼部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9MW0813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在2021年2月发布的《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开发,通过多批次工艺比对优化,进行头对头质量研究、结构表征、功能学研究,以及稳定性试验等比对研究,证明了9MW0813生产工艺稳定、质量可控,与艾力雅在药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非临床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比对研究结果表明9MW0813与艾力雅相比作用机制相同,体内药效、药代动力学及药物相关毒性相似。公司于2020年9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I期研究结果表明,在安全性方面:受试者的耐受性较好,未发生艾力雅说明书之外的非预期不良反应,未发生抗药抗体阳性;在体内药代动力学方面:9MW0813和艾力雅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值相近,血药浓度和主要PK参数的结果均支持9MW0813和艾力雅之间PK特征相似;在有效性方面:受试者的视力呈上升趋势,视网膜结构(CRT、病灶面积)均有所改善。9MW0813于2024年12月已完成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DME患者中玻璃体腔内注射9MW0813注射液(2mg)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艾力雅)(2mg)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相似性。同时,在DME患者中玻璃体腔内注射9MW0813注射液(2mg)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艾力雅)(2mg)的免疫原性、生物标志物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具有相似性。公司于2025年1月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了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前(pre-NDA)沟通交流会议申请,即将正式提交上市许可申请(NDA)。

    2024年3月,公司与印度一家领先的制药公司签订商业化协议。根据该协议,合作公司将获得商业化许可,在南亚最大的医药市场印度商业化销售9MW0813,并有权向南亚和非洲的其他十个国家非独家出口9MW0813。根据商业化协议,公司保留9MW0813的所有权。我们认为,此次合作标志着公司在南亚和非洲地区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提高了公司产品在当地患者群体中的可及性。

    核心临床研究阶段品种

    6)9MW2821

    9MW2821为一款采用化学修饰偶联技术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定点抗体偶联药物,是国内同靶点药物中首个开展临床研究的品种,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作用靶点为Nectin-4。适应症:晚期实体瘤、围手术期尿路上皮癌,9MW2821的WHOINN通用名为BulumtatugFuvedotin(BFv)。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ADC市场具有巨大潜力,2024年,前五大商业化ADC药物的年度销售额均超过10亿美元。全球ADC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8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24年的14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9%,预计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从2025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26.0%增长,到2032年达到940亿美元。中国的ADC市场自2020年首款ADC(即赫赛莱)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后开始增长,预计将从2024年的5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10亿美元和2032年141亿美元,其中2025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45.9%。截至2024年底,Padcev是美国及中国批准的唯一一种靶向Nectin-4ADC药物,在两个司法权区均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Padcev的销售额分别为7.59亿美元、11.78亿美元及22.59亿美元,2024年度销售额在全球所有ADC药物中排名第二。截至2024年底,在全球有10种用于治疗实体瘤的靶向Nectin-4ADC候选药物(包括9MW2821)正在临床开发中。

    9MW2821为公司利用ADC药物开发平台开发的创新品种。该品种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偶联技术连接子及优化的ADC偶联工艺,实现抗体的定点修饰。9MW2821注射入人体后,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Nectin-4结合并进入细胞,通过酶解的作用,定向释放细胞毒素,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杀伤。此外,9MW2821还具有组分均一,纯度较高以及便于产业化等特点。非临床研究表明,9MW2821具有明确的作用机制,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药理学特征及毒理学特征。

    目前,公司正在针对尿路上皮癌、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等适应症开展多项临床研究,现已入组超过1400例受试者,研究结果显示出具有突出的抗肿瘤活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尿路上皮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就临床开发阶段而言,9MW2821是中国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的靶向Nectin-4ADC中进展最快的,在全球靶向Nectin-4ADC中仅次于已经上市的Padcev。截至2024年10月17日,9MW2821在1.25mg/kg剂量组下,单药治疗经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2.2%(95%CI:44.8%-77.5%)、54.1%(95%CI:36.9%-70.5%)和91.9%(95%CI:78.1%-98.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4个月(95%CI:3.8-9.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7.8个月(95%CI:5.1-13.6),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4.6个月(95%CI:12.3-18.5)。截至2025年4月30日,40例尿路上皮癌一线可肿评受试者中,ORR为87.5%(95%CI:73.2%-95.8%),cORR为80%(95%CI:64.4%-91.0%),DCR为92.5%(95%CI:79.6%-98.4%)。mPFS为12.5个月(95%CI:6.5-NA),mDOR尚未达到。目前,该适应症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同步开展。

    对于二线及以后单药疗法,2023年12月公司已正式启动9MW2821治疗经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处于入组阶段,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进行期中分析,并根据期中分析结果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NDA申请。

    9MW2821于2024年8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用于治疗既往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针对一线疗法,2024年8月公司已正式启动9MW2821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对比标准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处于入组阶段,计划于2027年进行期中分析,并根据期中分析结果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联合疗法的NDA。针对该适应症,该品种于2025年1月再度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此外,2024年11月,9MW282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围手术期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试验,截至本报告披露日,该研究已启动。

    尿路上皮癌(亦称移行细胞癌)为截至目前最常见类型的膀胱癌,占所有膀胱癌约90%。此种癌症始于膀胱、输尿管及肾盏内部的尿路上皮细胞。尿路上皮癌的全球发病率从2019年的508200例增加至2024年的5729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加至701000例。在中国,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率从2019年的76300例增加至2024年的890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08600例。

    宫颈癌

    9MW2821是全球同靶点药物中首个在宫颈癌适应症报道临床数据的品种,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针对宫颈癌进入关键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靶向Nectin-4ADC。

    9MW2821于2024年5月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

    针对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系统性治疗药物选择和治疗效果较为有限。9MW2821的I/II期临床研究宫颈癌队列纳入含铂双药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失败(包括免疫检验点抑制剂治疗失败)宫颈癌患者接受1.25mg/kg剂量9MW2821治疗。

    截至2024年10月17日,该队列中Nectin-4阳性表达的检出率为91.87%,Nectin-43+检出率为73.98%。53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受试者既往均接受过含铂双药化疗,51%受试者既往接受过贝伐珠单抗治疗,58%受试者既往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ORR、cORR和DCR分别为35.8%(95%CI:23.1%-50.2%)、32.1%(95%CI:19.9%-46.3%)和81.1%(95%CI:68.0%-90.6%),mPFS为3.9个月(95%CI:3.7-5.7)、mDOR为6.3个月(95%CI:2.1-10.2),mOS为16.0个月(95%CI:14.0-NR)。上述研究结果表明,9MW2821在宫颈癌患者中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对于二线及以后的单药疗法,2024年9月公司已正式启动9MW2821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处于入组阶段;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进行期中分析,并根据期中分析结果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NDA申请。

    针对一线联合疗法,9MW2821于2024年11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临床试验,公司将推进9MW2821联合其他抗肿瘤疗法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的Ib/II期临床试验,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启动相应临床研究,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完成;随后计划启动联合疗法的III期临床试验。

    宫颈癌前病变被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对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如果不治疗,这些病变在10到15年内发展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或腺癌的风险较高。鳞状细胞癌源于子宫颈内壁的鳞状细胞,而腺癌则源于腺细胞。不可根治的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病例通常采用化疗。目前,以铂为基础的方案,尤其是使用顺铂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后线治疗可选择免疫治疗或其他化疗。

    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从2019年的580400例增加至2024年的6689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801200例。在中国,宫颈癌发病率从2019年的146200例增长至2024年的1527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60900例。

    食管癌

    9MW2821是全球同靶点药物中首个在食管癌适应症报道临床数据的品种。

    9MW2821于2024年2月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用于治疗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于2024年4月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ODD)用于治疗食管癌。

    截至2024年10月17日,9MW2821在1.25mg/kg剂量组下,单药治疗经至少一线治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43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所有患者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95%患者接受过免疫治疗,ORR、cORR和DCR分别为20.9%(95%CI:10.0%-36.0%)、14.0%(95%CI:5.3%-27.9%)和67.4%(95%CI:51.5%-80.9%),mPFS为3.7个月(95%CI:1.9-4.8),mDOR为4.0个月(95%CI:2.1-NR),mOS为8.2个月(95%CI:5.7-NR)。相比于现有疗法及同靶点产品Padcev(ORR18.2%,DCR45.5%,PFS2.10m,OS7.39m),9MW2821在食管癌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大潜力和优势。

    目前,免疫联合化疗是标准一线疗法,治疗失败后的系统性治疗药物选择空间和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对于二线及以后的单药疗法,公司将继续评估疗效数据;同时,针对一线联合疗法,9MW2821于2024年11月获批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临床研究,公司已启动相应临床研究,预计2026年下半年完成该试验。此后公司可能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食管癌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食管癌主要有两种类型,根据其起源细胞进行分类。

    食管鳞状细胞癌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食管内壁的鳞状细胞产生。食管腺癌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由腺细胞发展而来,通常位于食管下段。中国约90%的食管癌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

    全球食管癌发病率从2019年的470500例增长至2024年的5377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63000例。在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从2019年的204600例增长至2024年的2355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69100例。

    三阴性乳腺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迈威生物是全球首家披露靶向Nectin-4ADC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数据的公司。

    9MW2821已于2024年7月12日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ectin-4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并于2024年7月15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单药或联合PD-1抑制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期临床试验。

    截至2024年10月17日,9MW2821在1.25mg/kg剂量组下,单药治疗经至少一线治疗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0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ORR、cORR和DCR分别为50.0%(95%CI:27.2%-72.8%)、50.0%(95%CI:27.2%-72.8%)和80.0%(95%CI:56.3%-94.3%),mPFS为5.8个月(95%CI:2.7-7.4),mDOR为4.0个月(95%CI:2.7-7.6),mOS为14.2个月(95%CI:8.21-NR)。相比于现有疗法及同靶点产品Padcev(ORR19%,PFS3.52m,OS12.91m),9MW2821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展现出了较大潜力和优势。目前,ADC治疗失败后的系统性治疗药物选择较为有限,公司已正式启动一项Ⅱ期临床研究,现处于入组阶段,其中队列A受试者需既往接受过紫杉类/蒽环类药物和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对于既往经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指南无推荐治疗方案,只可选择化疗和临床研究;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指南也只推荐化疗或根据生物标志物选择靶向治疗,但靶向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异常在乳腺癌发生率极低,这些患者的治疗选择仍以化疗为主。目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ADC已经成为国内外后线治疗的首选,一线治疗临床试验也已公布阳性结果,相关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有望在未来五年内获批。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在美国启动9MW2821作为单药疗法治疗既往接受过紫杉类和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抗体偶联药物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桥接研究,现已完成首例给药;所有入组受试者将随机接受1.25mg/kg或1.5mg/kg剂量9MW2821治疗,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后续计划开展9MW2821作为单药疗法治疗对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ADC经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全球多中心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

    9MW2821于2025年2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联合注射用JS207(PD-1/VEGF双抗)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目前9MW2821联合JS207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该研究入组既往未接受过针对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系统抗肿瘤治疗的患者。ADC联合免疫治疗未来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之一。

    JS207和9MW2821均已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观察到积极的疗效信号,联合方案预期将为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三阴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一种乳癌。三阴性乳腺癌约占全球所有乳癌病例的15%至20%,由于缺乏特定的治疗靶点,通常被认为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亚型。三阴性乳腺癌通常更多在较年轻及绝经前的妇女中被诊断出来。

    三阴性乳腺癌的全球发病率从2019年的320100例增加至2024年的3649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加至405900例。在中国,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从2019年的49500例增加至2024年的55900例,预计2032年将进一步增加至60400例。2024年,中国符合接受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人群大约分别为39100人和33500人。其中,2024年拓扑异构酶ADC经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人群约为17000人,美国2024年拓扑异构酶ADC经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人群约为15000人。

    7)7MW3711

    7MW3711是基于新型抗体偶联技术平台IDDCTM开发的一款靶向B7-H3的抗体偶联新药,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已提交结构、方法等专利申请,适应症:晚期恶性实体瘤。B7-H3靶点属于B7配体家族成员,在多数癌症类型中都会过度表达,但是在正常组织中低水平表达。在恶性组织中B7-H3抑制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原生效应(protumorigeniceffect)。此外,B7-H3有促进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化疗耐药、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以及影响肿瘤细胞代谢等作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预计首款B7-H3ADC将于2027年获批。2027年全球B7-H3ADC市场规模将为3亿美元,2032年将增至55亿美元,2027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4.2%。

    7MW3711注射人体内后,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进入肿瘤细胞,通过特定酶解作用,定向释放小分子,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杀伤。从靶点表达和分布来看,针对B7-H3的ADC药物有潜力应用于有显著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肺癌、肉瘤、前列腺癌、头颈癌、食管癌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7MW3711具有结构稳定,组分均一,纯度高,易于产业化放大等特点。其采用喜树碱类新型毒素分子,相较国内外同类型药物,该分子具有比DXd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在多种动物肿瘤模型中均显示出更好的肿瘤杀伤作用。7MW3711采用桥联定点偶联,具有均一的药物抗体比,DAR值为4,比竞品具有更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且小分子药物通过肿瘤组织蛋白酶水解释放,更进一步增强了在人体内的稳定性。在食蟹猴等动物安全性评价模型中,7MW3711显示具有良好的药物安全性及药代特性。

    注射用7MW3711于2023年7月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针对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开展临床试验,2024年2月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得FDA许可,并于2024年7月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ODD),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公司分别于2023年8月及2023年9月启动两项临床研究:一项名为“评估7MW3711单药或联合治疗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的I/Ⅱ期临床研究”,该研究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为牵头单位,进行剂量探索以及多个适应症的疗效探索,现处于临床研究入组阶段,计划2026年上半年完成该研究;另一项名为“评估7MW3711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的I/Ⅱ期临床研究”,该研究以上海胸科医院为牵头单位,亦处于临床研究入组阶段,计划2026年上半年完成该研究。与此同时,公司也积极参与2025年ASCO,针对晚期实体瘤受试者的部分临床研究数据已在ASCO大会上公布。

    2025年4月,7MW3711联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化疗药物用于晚期实体瘤受试者的Ib/II期联合疗法临床试验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8)7MW4911

    7MW4911是一款基于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IDDCTM抗体偶联技术平台开发的靶向钙黏蛋白17(CDH17)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CDH17是一种细胞粘附蛋白,通过全面的泛癌种多组学分析被确认为极具潜力的胃肠道肿瘤治疗靶点。CDH17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局限于肠上皮基底外侧膜,而在结直肠癌、胃癌及胰腺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呈现出显著过表达,其异常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及临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为药物精准干预提供了理想靶点。

    7MW4911采用高度工程化设计,整合三大核心元件:创新性单克隆抗体(Mab0727),新型连接子以及专有的MF-6载荷。Mab0727抗体具有CDH17抗原识别高度特异性、快速内化以及跨物种(人/猴)CDH17抗原中等亲和力等特性。新型可裂解连接子提供了7MW4911ADC分子卓越的血浆稳定性,均一的药物载荷比例和精准可控的肿瘤胞内药物释放。MF-6载荷是一种专为克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机制而设计的强力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同时具有良好的旁观者杀伤效应,进一步增强7MW4911的疗效。

    2025年7月发表于CellReportsMedicine的临床前研究(标题:OvercomingmultidrugresistanceingastrointestinalcancerswithaCDH17-targetedADCconjugatedtoaDNAtopoisomeraseinhibitor)系统证实:7MW4911通过CDH17介导的高效内化可以实现肿瘤选择性细胞毒性载荷释放,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7MW4911有望成为治疗晚期实体瘤(特别是胃肠道肿瘤)具有变革意义的候选药物,其核心优势体现于五大维度:1、分子设计方面,具有均一的药物载荷(DAR=4比例超过95%),稳定的连接子设计赋予其优异的血浆稳定性,高膜渗透性MF-6毒素产生强效旁观者杀伤;2、在较低剂量下即对多种PDX/CDX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胃癌肿瘤模型产生显著抑瘤效果;3、对于多种RAS/BRAF突变类型和4种CMS(ConsensusMolecularSubtypes)分型的结直肠癌模型均有显著抑瘤效果;4、在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ABC)家族介导的多药耐药消化道肿瘤模型中,7MW4911具有优于以MMAE和DXd为毒素的ADC抑瘤效果,当以MMAE和DXd为毒素的ADC治疗后肿瘤出现进展时,更换为7MW4911治疗仍有显著抑瘤效果。此外,在CDH17中-低表达肿瘤模型上7MW4911同样有良好的抑瘤效果;5、非人灵长类动物重复给药毒理学评价中,以20mg/kg体重剂量,两周给药一次连续给药5次后,未观察到明显的靶向和非靶向毒性,血液毒性轻微,未见明显消化道毒性,药物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大治疗窗口的潜力。药物在食蟹猴体内代谢正常,半衰期适中,多次给药后无明显药物蓄积。基于上述特性,7MW4911展现出成为晚期消化道实体瘤变革性疗法的潜力。

    公司对7MW4911的分子结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申请相关专利。公司于2025年7月同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FDA提交临床试验申请,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特别是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2025年8月,7MW4911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得FDA的许可,可开展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及其他晚期胃肠道肿瘤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疗效的I/II期研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仍在进行中。

    9)9MW0211

    9MW0211为一款抗VEGF靶点单克隆抗体,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适应症: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公司基于兔源单克隆抗体作为母本进行人源化改构后获得该抗体序列,拥有创新的结合表位,是目前为止全球同类产品中唯一一个兔抗来源的人源化单抗。

    已有研究数据表明,与传统鼠源单抗相比,兔源单抗具备更高的亲和力和更低的免疫原性。已完成的临床Ia、Ib期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玻璃体内注射9MW0211对改善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有初步疗效。在I期试验中,在接受1.0mg剂量水平的9MW0211治疗的患者组中,超过66.67%的患者在给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改善超过15个字母,远远优于其他两种主要商业化竞争产品的30-40%。给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改善17.44±3.88个字母,与其他两种商业化产品的不同临床试验相比有显著提高,这两种商业化产品的改善幅度分别为7.2±13.3至12.7±12.2个字母及7.6±12.6至10.9±13.77个字母。目前正开展一项临床II/III期融合研究,在更大样本量中进一步确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截至本报告披露日,9MW0211项目的II/III期临床研究已结束所有计划内访视。

    10)9MW1911

    9MW1911为一款基于高效B淋巴细胞筛选平台自主研发的创新单克隆抗体,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其作用靶点为ST2,适应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等。

    白细胞介素-33(IL-33)/ST2信号通路在各种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白介素33(IL-33),是IL-1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是一种在组织损伤和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主要在组织和免疫细胞中表达,通过与ST2及IL-1RAcP组成的异二聚体受体结合在靶细胞上发挥作用,随后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ST2受体又称IL-33受体,在激活后可激活下游蛋白质,并介导对细胞因子IL-33的反应。IL33/ST2通路与多种炎症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已被证明是一个有效治疗炎症/过敏反应的靶点,且IL33/ST2通路是赛诺菲已上市药品Dupilumab(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达必妥)所针对的IL-4/IL-13信号传导通路的上游通路,相比之下具有更广泛的药理作用。

    11)9MW3811

    IL-11是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相关疾病的关键细胞因子,在包括肺纤维化、皮肤纤维化、肾纤维化、肝纤维化以及多种部位的慢性炎症引发的纤维化疾病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并且在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Nature.2024Aug;632(8023):157-165.InhibitionofIL-11signallingextendsmammalianhealthspanandlifespan)。阻断IL-11信号通路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9MW3811是一款公司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人白介素-11(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9MW3811是一款高亲和力、强中和活性的功能抗体,抗体亚型为IgG1LALA。9MW3811通过高亲和力结合IL-11,有效阻断IL-11/IL-11Ra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干预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的病理进程,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效果。9MW3811采用LALA修饰技术能够消除其与多种Fc受体(FcγRs)的结合,降低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后Fc介导的可能毒性风险。有研究认为,这种修饰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了其独特优势,不仅降低了FcγR的结合的毒性风险,还有助于抗体通过减少肝脏代谢,保持较长的半衰期,9MW3811临床数据也证实了其在人体内长半衰期的特点。

    9MW3811在临床前多种肺纤维化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它能够显著降低纤维化小鼠的肺纤维化面积、减少肺胶原含量,并改善肺功能,因此有望成为治疗肺纤维化相关疾病的有效药物。并且,9MW3811在一些纤维化相关的其他适应症上也获得了积极的动物药效结果,例如瘢痕生长抑制、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等,进一步拓展了未来在纤维化相关疾病上应用的可能空间。

    12)9MW3011

    9MW3011为一款由全资子公司迈威(美国)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TMPRSS6单克隆抗体,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其靶点主要表达在肝细胞膜表面,9MW3011单抗可通过特异性地与TMPRSS6结合,上调肝细胞表达铁调素(Hepcidin)的水平,抑制铁的吸收和释放,降低血清铁水平,从而调节体内的铁稳态。9MW3011的研发阶段目前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铁调素(Hepcidin)是调节机体铁稳态的核心激素,通过与其受体ferroportin结合,促进其细胞内吞和降解,减少肠道对铁的吸收及巨噬细胞和肝细胞中储存铁的释放,达到控制血液中铁水平的效果。作用靶点TMPRSS6是一种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由TMPRSS6基因编码,主要在肝脏表达,是Hepcidin表达的关键负向调控因子。9MW3011作为一种抗TMPRSS6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TMPRSS6,阻断TMPRSS6对于BMP/SMAD通路的抑制作用,从而升高Hepcidin的表达,抑制铁吸收、循环和再利用,降低体铁水平。非临床研究结果表明,9MW3011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在β-地中海贫血小鼠模型中,抗TMPRSS6抗体的长期治疗显著改善了Hbbth3/+小鼠的贫血和无效红细胞生成,同时,与同种型对照治疗相比,显著降低了肝脏铁过载;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小鼠模型中,使用抗TMPRSS6抗体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小鼠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基于TMPRSS6在Hepcidin-ferroportin轴的重要作用及靶点相对专一性,靶向TMPRSS6可能在以地中海贫血为代表的铁过载性贫血和限制铁利用可获益的红细胞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铁代谢紊乱疾病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目前,相关适应症领域在全球不同地区被列为罕见病,已上市或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多为小分子、多肽、寡核苷酸或基因治疗药物,从安全性、耐受性和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9MW3011与之相比,具有半衰期长、安全性好、治疗成本低的优势,立足调节铁稳态,有望为铁过载性贫血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治疗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与9MW3011作用机理相近的项目是2024年2月武田预付3亿美元许可引进的Protagonist公司Rusfertide项目。Rusfertide是一种铁调素模拟物,直接模拟铁调素的功能调控人体铁稳态,目前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2025年3月3日,武田/Protagonist联合宣布该药对使用标准治疗(包括静脉切开术)无法良好控制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注册性Ⅲ期临床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表明该上调铁调素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策略安全有效,验证了该通路作用机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武田/Protagonist的调研,美国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15.5万人,诊断后平均生存期为16年。Rusfertide初步的定位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中期疗法,年销售额预计超过20亿美元。

    不同于Rusfertide是直接向人体引入外源的铁调素模拟物,9MW3011通过调控该通路上游信号从而上调内源性铁调素的表达,可能带来更符合生理机制的铁调节效果。考虑到铁稳态异常相关的血液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给药,9MW3011的作用机理较外源性药物可能具有更佳的安全性优势。除此之外,Rusfertide目前的Ⅲ期临床研究方案为每周一次给药,而9MW3011现有数据可支持每两周或每四周一次给药,具有更好的便利性,特别适用长期给药,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9MW3011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领先的调节体内铁稳态的大分子药物。

    13)1MW5011(RP901)

    1MW5011是一款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治疗领域潜在First-in-class、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药物。属于化学药品1类,适应症:骨关节炎等。

    有研究发现,N-丁酰基氨基葡萄糖是氨基葡萄糖(GlcN)的N-丁酰基化形式,能促进牛软骨细胞增殖和蛋白多糖的合成,而GlcN却表现出抑制作用;类似的相较于GlcN,N-丁酰基氨基葡萄糖上调了人OA软骨细胞的基因表达。此外,N-丁酰基氨基葡萄糖可以提高大鼠软骨细胞的COL2的mRNA表达水平;在破坏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N-丁酰基氨基葡萄糖显著保留了软骨下骨质结构。体外和体内多项研究提示了N-丁酰基氨基葡萄糖具有作为OA治疗药物的潜质,但因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且在体内清除较快,限制了其成药潜力。

    1MW5011是以氨基葡萄糖(GlcN)为起点进行化学结构改造产生的全新化合物,该化合物通过在体内快速转化成N-丁酰基氨基葡萄糖(GlcNBu)发挥骨保护和对骨关节炎的改善/治疗作用。GlcNBu对牛软骨细胞增殖和蛋白多糖合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增加大鼠软骨细胞II型胶原的表达;用源于OA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的关节软骨进行的研究表明,GlcNBu可明显促进软骨细胞合成代谢,抑制软骨细胞分解代谢。临床前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明确的骨保护和骨关节炎改善作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MW5011在大鼠和猴中具有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采用同位素标记手段研究表明1MW5011在骨关节靶器官有良好分布;临床前安全性及I期临床实验结果表明1MW501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MW5011于2021年2月3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临床默示许可,2021年9月15日完成I期临床单次给药剂量递增研究,2022年8月12日完成食物影响及多次给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空腹给药1MW5011在300mg至4000mg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空腹及餐后给药的安全性数据相似,表明进食不影响1MW5011的安全性。2024年3月26日在临床试验公示平台登记RP901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的II期临床研究,并于2024年7月18日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预计该试验将于2028年完成。

    2024年7月,泰康生物与润佳(苏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润佳医药在研品种RP901项目签署《许可协议》。根据许可协议,润佳医药许可泰康生物在大中华区域(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内研究、开发(包括通过合同研究组织研究或开发)、注册、商业化以及销售RP901项目及伴随诊断(仅为使用许可产品之目的开发)的权益。公司正在准备一项评估RP901片不同剂量和给药间隔下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初步探索RP901片缓解膝骨关节炎症状的有效性的Ib期临床试验。处于中心启动阶段,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首例受试者入组。

    OA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等有关。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病变、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痉挛、肌肉萎缩无力等。O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节疾病,已成为第四大致残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亿的OA患者,而我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OA的总体患病率已高达46.3%。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递增,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提示: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10.0%-17.0%,60岁以上发病率约50.0%,而7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0%。

    OA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延缓疾病进展,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实践工作,患者接受着各种方式的治疗。除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外,几十年来OA治疗的药物选择没有明显进展,主要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NSAIDs(局部和口服)和阿片类药物。然而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药物的有益作用是有限的;而NSAIDs和阿片类药物因其副作用不适用于许多OA患者;关节内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往往效应短暂;氨基葡萄糖等被视为具有缓解临床症状和一定程度的改善病情作用,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而饱受争议。总之,现有治疗OA的药物主要用于改善或缓解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这类药物不能改变OA疾病的自然进程,且有很多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使病情迁延,最终致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OA研究的进展,人们已不满足于仅限于控制症状的治疗,而是更倾向于发掘延缓或阻止OA病变发展,以及有可能修复OA病变的药物和方法。改善病情药物(Disease-modifyingosteoarthritisdrugs,DMOADs)是一类期望作用于OA关键组织以阻止结构进展从而改善症状的药物。一些潜在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但许多研究表现出结构改善转化为症状改善的不确定性,截至目前尚无DMOADs获得全球主流市场批准。广大医生和患者亟需能阻止OA病变发展乃至修复OA病变的药物被开发,以满足临床需求。

    为满足骨关节炎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规范骨关节炎新药临床试验设计,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骨关节炎新药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2025年第33号),该指导原则为骨关节炎新药研发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框架,有助于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推动骨关节炎治疗水平的提升。

    主要临床研究阶段品种

    14)6MW5311

    6MW5311是一种靶向CD3及人类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4(LILRB4)的T细胞衔接器(TCE),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以及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

    LILRB4是一种I型膜蛋白,其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主要在髓系细胞中表达,负向调控免疫细胞活化。该受体在单核系AML中表达上调,同时也见于CMML和MM。6MW5311通过同时结合CD3与LILRB4,将T细胞与肿瘤细胞桥接,促进免疫突触形成,进而激活T细胞并杀伤肿瘤。

    该分子经独特结构设计,在无肿瘤环境下对T细胞的结合活性极低,而在肿瘤与T细胞共存的微环境中则表现出强效杀伤作用,在保障疗效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安全性。临床前研究显示,6MW5311在高、低LILRB4表达的AML模型中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并在高表达模型中近乎完全清除肿瘤;食蟹猴安全性评价也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特性。

    公司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进行6MW5311的中美双报。此外,基于公司自主开发的TCE双特异及三特异抗体平台,多个靶向实体瘤的TCE项目后续将陆续进入临床前阶段。

    (三)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主营业务为治疗用生物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以高效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为支撑,通过治疗用生物制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获得商业利润。公司致力于成为全产业链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依据业务流程建立了合理的经营模式,具体为:

    1.研发流程及模式

    (1)研发流程

    公司创新药的研发阶段分为由靶点确认和新分子筛选、优化、体内外评估构成的新分子发现阶段,由临床前小试、中试和非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申请构成的临床前研究阶段,由临床试验和伴随推进的临床研究期间的药学及非临床研究,以及产品上市许可申请构成的临床研究阶段,由产品上市后研究与监测构成的药品上市阶段。在创新发现阶段公司基于科学理论和疾病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成果进行立项,依托新分子发现团队各自建立的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从事靶点确认、新分子发现与优化,形成创新发现集群,开展技术创新,获得一系列具备成药性的创新分子,丰富品种管线;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依托临床前研究团队,承接经过评估筛选的创新分子进行临床前可开发性的综合评估,然后开展药学研究和非临床研究以及形成初步的临床方案,获得支持进入临床试验的数据;在临床研究阶段,通过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组织、管理和实施,开展逐步递进的人体试验进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不同临床研究阶段的研究目的和内容侧重点不同;在药品上市阶段,结合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阶段的药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生产和质量体系,依据临床试验数据递交上市许可申请,在药品获得批准上市后,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进一步确证,加强对已上市药品的持续管理,并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继续进行监测。

    (2)研发模式

    公司根据新药研发流程的模块性和不同模块及阶段对人员能力、创新程度、资源占用的差异性设立创新主体,对于人员数量需求少、能力要求高、创新程度高、相对资源占用少的药物新分子发现阶段采用部门“公司化”,通过设立全资、控股子公司进行创新活动,增加管理灵活性,缩短管理半径,提升创新活力,提高研发效率;对于人员数量需求多、创新程度适中、相对资源占用多的临床前研究以及生产转移活动,则以公司部门或全资子公司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制式化管理提高研发效率。

    公司研发活动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和委托研发为辅。为适应新药研发的特点和流程的需求,公司各技术部门和子公司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在项目管理部的统一管理下有序开展研发活动。通过全局化统合管理,整合和优化体系内资源,确保公司技术创新得以全面流畅实施,从而实现精准创新,协同创新,高效创新。

    2.采购模式

    公司严格遵循《采购管理办法》,持续优化采购流程,实现了采购申请、谈判执行、合同签订及付款申请的全流程线上闭环审批。通过整合企业内部采购系统,实现OA、SRM与ERP集成化采购系统建设,对生产原材料采购实施统一管控,推进采购业务闭环化、可视化、可比对、可追溯,并针对物料、工程、设备、服务等品类实施精细化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公司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依据《公司法》、相关法规及中国GMP要求,公司建立了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准入、监督考核、审计培训、变更等环节,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公司积极推动与重点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统一签署集团性战略协议,发挥集团效应降本增效,推动采购标准化与供应渠道优化。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政策,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深化供应商管理,加强供应链合规生态建设。我们致力于与同样遵循高道德标准、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供应商合作,并积极支持其节能减排与能力提升,为供应商获取认证提供支持,携手供应链伙伴共同打造健康、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

    3.生产模式

    公司泰州生产基地(泰康生物)已按照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标准完成了抗体及重组蛋白药物生产、检验设施建设,配备完善的公用设施系统、仓储系统、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通过各项验证并投入使用。泰州生产基地设施包括三条原液生产线和两条制剂生产线,拥有抗体药物产能8000L及重组蛋白药物产能4000L,制剂生产线可满足一次性预充针和多个规格西林瓶灌装。公司建立了完整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生产基地于2019年取得由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于2021年通过欧盟QP审计,抗体生产线于2022年6月通过中国GMP符合性检查,重组蛋白生产线于2024年5月通过中国GMP符合性检查,质量控制实验室于2024年9月通过CNAS认证,抗体生产线于2025年6月通过哥伦比亚INVIMAGMP审计。目前生产基地正在进行公司在研品种的临床用药生产,及地舒单抗注射液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具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截至报告期末,已完成12个在研品种的临床试验样品制备,及2个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工作。其中原液生产合计120批次(200L培养规模36个批次、500L培养规模4个批次和2000L培养规模80个批次,临床在研品种与上市后商业化拟定生产规模一致),制剂生产合计137批次,所有批次样品均检定合格。

    泰康生物设有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由质量负责人直接管理,履行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的职责。质量负责人同时为公司的质量受权人,负责按照产品实现的过程监控和质量标准的要求实施产品的放行。公司以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为基础,按照ICH-Q10等指南建立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包括风险评估、供应商审核、偏差、变更、CAPA、投诉、不良反应、年度评审、稳定性考察、物料的采购、验收和放行,产品的生产、检测和放行等一系列的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对产品生产操作及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规范。

    公司建有“生产计划管理规程”,每年度根据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综合生产能力、销售计划、产品研发计划等编制年度生产计划,并结合供药需求、物料情况、各车间生产能力等确定月度排产计划、批次及批量,按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每批生产前,生产部门依据“生产指令管理规程”编制批生产指令并经生产负责人批准,各部门人员遵循相应的规程进行生产,严格进行过程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QA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以监控产品的生产过程,确保产品按照经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并符合GMP操作规范;同时,QC会按照要求进行相关IPC样品的检测,以确定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最后针对成品放行,已建立相关控制程序,每批产品放行前,均会经QC检测合格后,同时由生产、QC、QA人员进行相关记录审核,确认无误后,最终由质量受权人签字放行后方可对外销售或用于临床研究。

    同时,公司于2020年11月启动“泰康抗体药物中试产业化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ADC药物、抗体药物和重组蛋白药物的商业化生产。项目已具备试生产能力,截至报告期末,ADC车间已完成4个在研品种9MW2821、7MW3711、7MW4911、9MW2921的临床试验样品制备,其中ADC原液生产8批次,制剂生产12批次,所有批次样品均检定合格,标志着迈威生物的ADC药物已经实现了从早期研发、药学研究和开发到商业化规模的关键注册临床样品的生产这一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于2025年4月启动抗体车间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设计规模达6×2000L,截至报告期末,已完成抗体车间主风管、顶板以及墙板的安装,为大规模抗体药物战略布局奠定基础。

    为满足公司产业化进一步扩大之需求,公司上海金山生产基地(朗润迈威)推进“年产1000kg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参照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的要求,按数字化工程标准建设,计划服务于全球市场。项目占地6.97万平方米,包括抗体药物原液生产车间、制剂车间及辅助设施。截至报告期末,位于上海金山的朗润迈威生产基地产能建设,2条原液生产线、1条西林瓶制剂生产线和1条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和验证工作,正逐渐投入生产。截至报告期末,原液生产线已完成4批500L规模的原液生产,产品检定合格;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3批培养基模拟灌装(APS)验证及3批预充针制剂生产,验证结果及产品检定均合格。朗润迈威目前可提供包括临床用药、商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的单抗药物的原液到无菌制剂的生产;在智能制造方面,朗润迈威信息化层已完成设计、规划、配置和各系统间接口测试,单系统确认和系统间联动确认正在有序推进。金山生产基地已于2025年1月获得了欧盟QP审计的符合性声明。

    4.销售模式

    经历了前期创新药行业爆发式发展与增长,行业内竞争的急剧攀升以及投资环境进入“冷静期”,企业发展与经营回归到聚焦盈利能力与持续创新能力,方能于当前环境下,在保障企业生存的同时,积攒后续发展的动力。迈威生物在首款产品问世时,就确定了以“市场引领、医学驱动”的专业化推广理念指引,围绕上市、待上市、管线内产品领域特性,自主建设以自营为主的营销团队及全面构建自有营销网络的销售模式。

    公司以自营为主的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团队已全面建立完毕并有序推进上市产品的销售推广工作。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均来自跨国药企及知名内资企业,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相关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深谙中国自身免疫领域、慢病领域药品的学术推广。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迈威生物营销中心开始着手肿瘤产品线的筹备,从市场调研、产品策略制定到团队招募、组织建设。在持续吸纳相应专科领域从业人员加入的同时,快速复制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经营过程中优势的管理经验,于2023年末建立了包括市场及上市后医学模块、产品推广及售后管理模块在内的肿瘤产品线专岗骨干团队及包括销售及市场准入模块、分销招商模块、运营管理模块、GSP质量管理模块在内的多产品线共用团队。凭借君迈康、迈利舒和迈卫健三大产品的成功上市,目前已实现风免、慢病、肿瘤三线团队的协同作战体系。各产品线独立负责相应品种的市场推广与销售任务,确保专业性和效率。在涉及交叉领域时,公司适时启动联合推广项目,通过项目的有效执行,促进各产品线之间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公司注重产品的商业化布局,上述商业化产品已完成国内大部分省市的挂网准入工作,后续公司将继续开展产品的持续性推广,结合产品的临床使用反馈,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提高企业及产品的曝光度,提升在各适应症治疗领域内的知名度及学术地位,不断提升产品的医患认可度。

    同时,在产品适应症拓展方面,公司亦将及时启动迈卫健的适应症拓展工作,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及的市场空间范围,推动产品销售收入提升。此外,公司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于2024年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重庆中新医药大健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三方签署《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合同》,尝试通过股权合作的模式,结合政企联动等新手段,拓展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化新路;目前迈威重庆已收到大健康基金支付的首批增资款项20000万元。

    公司深入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商业化销售收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药品销售收入为10079.32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512.82万元,同比增长53.50%,其中地舒单抗(骨疾病及肿瘤治疗领域)药品销售收入为9954.07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387.57万元,同比增长51.59%。与此同时,迈威生物于2025年3月获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并于2025年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君迈康的MAH由君实生物变更为迈威生物。

    公司积极推动新产品加入商业化梯队,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阿格司亭α(迈粒生)获批上市,为公司首个创新药上市品种,亦是首个国内上市的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G-CSF药物,市场前景乐观;为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公司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长效升白药物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独家许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内开发、生产、改进、利用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为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另外可获得许可产品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市场及上市后医学模块主要负责产品定位、医学策略、市场策略、营销活动规划、药物警戒协同及上市后医学研究;销售及市场准入模块主要负责销售渠道及物流、各级准入相关工作及医保等政务工作;产品推广及售后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学术活动的推广、客户管理和拓展、售后协调及问题处理;分销招商模块主要负责三方推广团队的筛选及甄别、代理商签约及招后管理;运营管理模块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销售团队效率、员工培训与发展、财务及合规管理;GSP质量管理模块主要负责GSP主体的管理维护、受控仓储运输管理及员工培训。通过内部组织架构设计,在集团管理垂直贯穿的同时,保留了营销中心足够的自主权限,使得所有的营销行为在合规受控的前提下灵活高效。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将侧重与资质、业内口碑好且与目标医院契合的经销商建立合作。在市场推广方面,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重心”的理念,重视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产品特性,以关键临床研究数据为基础,收集与汇总真实世界使用数据,将药品的使用与疗效情况、对不良反应的预防等关键信息传递给市场,进行医生和患者教育,以期增强市场对公司产品的认知,提升医生选择公司产品的信心,使得患者能够长期获益。

    公司注重保护客户权益,积极建立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渠道。在客户隐私信息的保护方面,制定了《商业行为和道德准则》;在经营过程中,公司将会掌握员工、患者、HCP、客户及合同缔约方的相关个人信息(能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公司将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只为经营目的使用所掌握的个人信息。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均应采取有效措施,保管好所掌握的个人信息,并对丢失、失窃或不正当公开行为立即进行报告;一旦经营目的实现,应尽快销毁相关个人信息。

    迈威生物作为君迈康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负责开展药物警戒活动,承担主体责任。子公司泰康生物作为迈利舒、迈卫健、迈粒生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迈威生物开展药物警戒活动。迈威生物始终将患者用药安全置于首位。建立了完善的药物警戒体系,制定了《上市后药品安全性信息监测与报告管理规程》等一系列规程文件,规范药品安全性信息监测与报告等药物警戒活动,配备了咨询热线(400-607-6658)、药品安全性信息收集邮箱(pv.adr@mabwell.com)等多种有效收集渠道,配备专业药物警戒团队进行全流程管理,确保药品安全性信息的反馈途径畅通、有效,切实履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职责。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针对上市产品的药物警戒相关培训,并将在业务活动过程中履行相关工作职责。

    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公司制定了《产品召回管理规程》及《退货处理管理规程》。《产品召回管理规程》根据药品安全隐患、危害的严重程度将药品召回分为一级召回、二级召回及三级召回,并规定了召回的时机及范围、召回的处理流程、召回药品的管理,以及定期的模拟产品召回演练等,以确保发生药物安全隐患时,相关药品能及时得到召回和控制,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散。目前公司无异常情况的产品召回。

    《退货处理管理规程》将退货原因分为质量原因退货和非质量原因退货两类。公司对不同原因导致的退货,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形成完整的退货处理记录。如果是因质量原因导致的退货且可能与相关批次有联系时,公司将启动召回制度,尽快召回并及时调查处理。

    5.全球商务合作模式

    公司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开展市场推广和商务合作,设立国际业务部和商务拓展部进行境外市场推广及全球商务合作。

    一直以来,南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拥有巨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中国药企全球化布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成熟品种,尤其是生物类似药,公司聚焦于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印尼等东盟国家、巴基斯坦等其他南亚国家等海外诸多新兴市场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快速推进生物类似药的当地注册和销售及部分国家当地化生产等。国际业务部在深耕国际市场近二十年的资深专家的带领下,依托强大的海外商业拓展能力和丰富的注册经验,负责完成拓展策略制定、筛选合作商、注册申报并且配合海外官方药监部门开展GMP审计、上市后维护等工作。

    2025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INVIMA)针对9MW0311和9MW0321的GMP现场检查。2025年7月,公司就两款地舒单抗注射液9MW0311和9MW0321与菲律宾公司UNILAB,INC.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UNILAB将负责两款产品在菲律宾的注册和销售,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供货。2025年8月,9MW0311和9MW0321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DrugRegulatoryAuthorityofPakistan)注册批准,这是巴基斯坦获批的首个Prolia和XGEVA生物类似药,也是公司首个获得海外注册批件的产品,加速了公司的全球化布局。

    同时,针对9MW0113,公司已与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摩洛哥、阿根廷等16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印尼、埃及、巴基斯坦、约旦、秘鲁等7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1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6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2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5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完成覆盖海外市场数十个国家的正式合作协议的签署。

    截至2023年6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152个国家GDP总值为2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为2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2025上半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高出整体增速1.8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8%,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保持快速增长。该区域人口总数接近4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具有经济增长潜力、医保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迈威生物利用现有的新兴市场的商务网络,可以实现在新兴市场快速上市。

    随着新兴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化战略的推进,在这个复杂和极富挑战的过程中,公司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创新技术平台驱动新产品开发,通过深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建立高效率药物筛选评价体系,打造自有的研发平台和核心产品管线,结合自身在免疫、肿瘤和眼科等领域的优势产品组合,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外商业化资源和自身的国际注册能力,继续加快海外商务拓展和注册上市的进程,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海外商业化平台的战略价值。

    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境内头部药企,通过对外授权等合作模式,推进公司产品、特别是创新品种的广泛合作。该项工作由商务拓展部承接,核心战略目标是基于公司高效的创新发现体系和强大的开发能力、致力于公司研发管线的价值最大化、全球化。目前,公司正与多家国际医药企业巨头就多款产品进行多轮商业谈判,涵盖了从数据交换到商务条款讨论的不同阶段;同时公司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物技术重点与前沿领域进行布局,进一步加强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性,进而更好地推广产品管线。

    2025年6月,公司与CALICOLIFESCIENCESLLC.公司就IL-11靶向治疗(包括9MW3811)签署独家许可协议,独家许可CALICO公司在除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所有区域内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2500万美元,合计最高达5.71亿美元的近端、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计算的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9MW3811是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人白介素-11(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已在中、澳、美三地获批开展临床,目前已完成中、澳I期临床研究,9MW3811在纤维化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CALICO公司专注于衰老生物学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本次公司与CALICO的合作,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将加快9MW3811在该领域的临床验证直至最终实现商业化。

    随着公司研发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创新能力及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公司商务拓展网络及国际合作经验的日益成熟,公司将继续重点针对创新度较高且差异化优势明显的管线推进国际合作。

    如公司核心管线靶向Nectin-4ADC(9MW2821),目前针对尿路上皮癌、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包括9MW2821分别作为单药疗法及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的III期试验,9MW2821单药治疗宫颈癌的III期试验,9MW2821作为单药疗法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期试验及针对既往接受过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ADC治疗的TNBC患者的美国I期临床试验;且获得FDA授予3项“快速通道认定”(FTD)(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和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ectin-4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ODD)(治疗食管癌),并两次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用于治疗既往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和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9MW2821四大适应症优秀的临床数据表现,开启了这条管线商务拓展的黄金窗口期,进一步扩大了潜在合作的疾病领域:从今年初的泌尿系统肿瘤领域,拓展至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妇科肿瘤领域、乳腺癌领域等重要方向。基于这些适应症方面的数据表现,加上未来免疫疗法IO+ADC的布局机会,使得9MW2821在这些领域仍然是一款非常稀缺的品种。基于公司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定点偶联技术平台IDDCTM,公司在ADC领域持续的创新能力,亦为商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除ADC领域管线外,公司仍有多款特色创新管线如:全球进度第二的靶向ST2单抗(9MW1911),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适应症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目前正在快速推进临床II期研究;另有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的靶向TMPRSS6单抗(9MW3011),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β-地中海贫血等与铁稳态相关的疾病领域有较大治疗潜力,目前除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已授权DISC公司进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并先后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和“孤儿药资格认定”(ODD)。这些创新管线所针对的适应症,目前均存在极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商务拓展团队正在积极洽谈,致力于将创新管线优势效应发挥至最大。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是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以及销售创新型药物和生物类似药,主要产品为抗体、ADC药物和重组蛋白、小分子化学药等药物。公司坚持以临床亟需的生物类似药为先导,以具备差异化优势的创新药为主导的研发及商业化策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16.54万元,主要来自药品销售收入10079.3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3.50%。在研发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为39209.15万元,相较于2024年上半年增加21.72%,公司多项在研品种推进临床尤其是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导致公司研发费用金额较高。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拥有14个处于临床前、临床或上市阶段的重点品种,包括10个创新药,4个生物类似药,专注于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如免疫、眼科、骨科等领域。其中,已上市品种4个,提交上市许可申请准备阶段的品种1个,处于III期关键注册临床阶段品种2个,以及处于其他不同临床、临床前阶段的品种。2025年,公司首个创新药注射用阿格司亭α(迈粒生)获批上市,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全产业链的销售推广端布局。公司重点工作如下:

    (一)持续研发投入,在研品种取得突破性成果

    1.研发成果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拥有14个处于临床前、临床或上市阶段的重点品种,其中4个产品已获批上市,1个品种即将提交上市许可申请;2025年以来,共有2个品种获得国内外3项临床试验准入,各项在研品种进展情况如下:

    2025年1月,9MW3011完成了以评估9MW3011注射液多次给药在新诊断和经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免疫原性的开放标签Ib期临床研究的首例入组。9MW0813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上市许可申请前(pre-NDA)沟通交流会议申请,即将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上市许可申请(NDA)。

    2025年1月,9MW2821再度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适应症为联合PD-1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2025年2月,9MW282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开展联合注射用JS207用于晚期实体瘤的治疗的临床研究。

    2025年3月,获得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君迈康)《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

    2025年4月,7MW3711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联合PD-1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抗肿瘤治疗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b/II期临床试验。

    2025年5月,注射用阿格司亭α(商品名:迈粒生,产品代号:8MW051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许可批准。

    2025年7月,君迈康的MAH由君实生物变更为迈威生物。

    2025年8月,7MW4911获得FDA许可,可开展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及其他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疗效的I/II期研究。

    2.学术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具体如下:

    2025年1月,迈威生物在国际期刊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发表了靶向整合素αvβ8抗体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对多种人体肿瘤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调控TGF-β释放的关键分子整合素αvβ8在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巨噬细胞中均有显著表达,提示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价值。基于这一发现,迈威生物成功开发了αvβ8特异性阻断抗体130H2。通过冷冻电镜结构解析,研究团队证实130H2能够特异性结合β8亚基,而不与αv亚基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130H2可有效抑制TGF-β的释放,在多种肿瘤模型中均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能够显著增加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包括CD8+T细胞、CD4+T细胞、DC细胞和NK细胞)的数量。机制研究揭示,130H2可通过诱导单核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表型极化,从而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进一步研究发现,PD-1抗体单药治疗对免疫排斥型肿瘤基本无效,但与130H2联合使用时,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同时抑制TGF-β信号通路和PD-1/PD-L1通路能够有效逆转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显著提高免疫耐受型肿瘤对PD-1抑制剂的治疗响应。这些发现表明,αvβ8抗体与PD-1抗体的联合应用策略有望显著提升PD-1抑制剂的临床响应率,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3.知识产权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发明专利申请37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件,包括5件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件国家阶段授权发明专利。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发明专利申请332件,包括申请中的251件,已授权的81件(其中中国授权发明专利52件,海外授权发明专利26件,中国台湾授权发明专利3件)。

    (二)立足中国的专业化综合营销网络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早期资本的青睐,国内创新药企林立,新药、生物类似药产品陆续获批上市。业内企业不仅要面对生物制剂在各治疗领域使用率仍旧偏低的现状,还须在诸多竞品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销售与推广团队的专业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市场引领、医学驱动”的专业化推广理念指引下,迈威生物围绕上市、待上市、管线内在研产品领域特性,全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团队组建及营销网络建设。

    公司以自营为主的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团队已全面建立完毕并有序推进上市产品的销售推广工作。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均来自跨国药企及知名内资企业,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相关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深谙中国自身免疫领域、慢病领域药品的学术推广。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迈威生物营销中心开始着手肿瘤产品线的筹备,从市场调研、产品策略制定到团队招募、组织建设。在持续吸纳相应专科领域从业人员加入的同时,快速复制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经营过程中优势的管理经验,于2023年末建立了包括市场及上市后医学模块、产品推广及售后管理模块在内的肿瘤产品线专岗骨干团队及包括销售及市场准入模块、分销招商模块、运营管理模块、GSP质量管理模块在内的多产品线共用团队。凭借君迈康、迈利舒和迈卫健三大产品的成功上市,目前已实现风免、慢病、肿瘤三线团队的协同作战体系。各产品线独立负责相应品种的市场推广与销售任务,确保专业性和效率。在涉及交叉领域时,公司适时启动联合推广项目,通过项目的有效执行,促进各产品线之间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公司注重产品的商业化布局,上述商业化产品已完成国内大部分省市的挂网准入工作,后续公司将继续开展产品的持续性推广,结合产品的临床使用反馈,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提高企业及产品的曝光度,提升在各适应症治疗领域内的知名度及学术地位,不断提升产品的医患认可度。

    同时,在产品适应症拓展方面,公司亦将及时启动迈卫健的适应症拓展工作,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及的市场空间范围,推动产品销售收入提升。此外,公司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于2024年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重庆中新医药大健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三方签署《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合同》,尝试通过股权合作的模式,结合政企联动等新手段,拓展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化新路;目前迈威重庆已收到大健康基金支付的首批增资款项20000万元。

    公司深入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商业化销售收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药品销售收入为10079.32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512.82万元,同比增长53.50%,其中地舒单抗(骨疾病及肿瘤治疗领域)药品销售收入为9954.07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387.57万元,同比增长51.59%。与此同时,迈威生物于2025年3月获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并于2025年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君迈康的MAH由君实生物变更为迈威生物。

    公司积极推动新产品加入商业化梯队,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阿格司亭α(迈粒生)获批上市,为公司首个创新药上市品种,亦是首个国内上市的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G-CSF药物,市场前景乐观;为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公司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长效升白药物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独家许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内开发、生产、改进、利用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为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另外可获得许可产品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5.全球商务合作模式

    公司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开展市场推广和商务合作,设立国际业务部和商务拓展部进行境外市场推广及全球商务合作。

    一直以来,南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拥有巨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中国药企全球化布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成熟品种,尤其是生物类似药,公司聚焦于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印尼等东盟国家、巴基斯坦等其他南亚国家等海外诸多新兴市场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快速推进生物类似药的当地注册和销售及部分国家当地化生产等。国际业务部在深耕国际市场近二十年的资深专家的带领下,依托强大的海外商业拓展能力和丰富的注册经验,负责完成拓展策略制定、筛选合作商、注册申报并且配合海外官方药监部门开展GMP审计、上市后维护等工作。

    2025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INVIMA)针对9MW0311和9MW0321的GMP现场检查。2025年7月,公司就两款地舒单抗注射液9MW0311和9MW0321与菲律宾公司UNILAB,INC.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UNILAB将负责两款产品在菲律宾的注册和销售,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供货。2025年8月,9MW0311和9MW0321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DrugRegulatoryAuthorityofPakistan)注册批准,这是巴基斯坦获批的首个Prolia和XGEVA生物类似药,也是公司首个获得海外注册批件的产品,加速了公司的全球化布局。

    同时,针对9MW0113,公司已与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摩洛哥、阿根廷等16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印尼、埃及、巴基斯坦、约旦、秘鲁等7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1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6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2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5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完成覆盖海外市场数十个国家的正式合作协议的签署。

    截至2023年6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152个国家GDP总值为2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为2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2025上半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高出整体增速1.8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8%,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保持快速增长。该区域人口总数接近4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具有经济增长潜力、医保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迈威生物利用现有的新兴市场的商务网络,可以实现在新兴市场快速上市。

    随着新兴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化战略的推进,在这个复杂和极富挑战的过程中,公司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创新技术平台驱动新产品开发,通过深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建立高效率药物筛选评价体系,打造自有的研发平台和核心产品管线,结合自身在免疫、肿瘤和眼科等领域的优势产品组合,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外商业化资源和自身的国际注册能力,继续加快海外商务拓展和注册上市的进程,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海外商业化平台的战略价值。

    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境内头部药企,通过对外授权等合作模式,推进公司产品、特别是创新品种的广泛合作。该项工作由商务拓展部承接,核心战略目标是基于公司高效的创新发现体系和强大的开发能力、致力于公司研发管线的价值最大化、全球化。目前,公司正与多家国际医药企业巨头就多款产品进行多轮商业谈判,涵盖了从数据交换到商务条款讨论的不同阶段;同时公司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物技术重点与前沿领域进行布局,进一步加强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性,进而更好地推广产品管线。

    2025年6月,公司与CALICOLIFESCIENCESLLC.公司就IL-11靶向治疗(包括9MW3811)签署独家许可协议,独家许可CALICO公司在除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所有区域内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2500万美元,合计最高达5.71亿美元的近端、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计算的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9MW3811是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人白介素-11(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已在中、澳、美三地获批开展临床,目前已完成中、澳I期临床研究,9MW3811在纤维化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CALICO公司专注于衰老生物学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本次公司与CALICO的合作,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将加快9MW3811在该领域的临床验证直至最终实现商业化。

    随着公司研发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创新能力及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公司商务拓展网络及国际合作经验的日益成熟,公司将继续重点针对创新度较高且差异化优势明显的管线推进国际合作。如公司核心管线靶向Nectin-4ADC(9MW2821),目前针对尿路上皮癌、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包括9MW2821分别作为单药疗法及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的III期试验,9MW2821单药治疗宫颈癌的III期试验,9MW2821作为单药疗法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期试验及针对既往接受过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ADC治疗的TNBC患者的美国I期临床试验;且获得FDA授予3项“快速通道认定”(FTD)(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和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ectin-4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ODD)(治疗食管癌),并两次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用于治疗既往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和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9MW2821四大适应症优秀的临床数据表现,开启了这条管线商务拓展的黄金窗口期,进一步扩大了潜在合作的疾病领域:从今年初的泌尿系统肿瘤领域,拓展至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妇科肿瘤领域、乳腺癌领域等重要方向。基于这些适应症方面的数据表现,加上未来免疫疗法IO+ADC的布局机会,使得9MW2821在这些领域仍然是一款非常稀缺的品种。基于公司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定点偶联技术平台IDDCTM,公司在ADC领域持续的创新能力,亦为商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除ADC领域管线外,公司仍有多款特色创新管线如:全球进度第二的靶向ST2单抗(9MW1911),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适应症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目前正在快速推进临床II期研究;另有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的靶向TMPRSS6单抗(9MW3011),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β-地中海贫血等与铁稳态相关的疾病领域有较大治疗潜力,目前除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已授权DISC公司进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并先后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和“孤儿药资格认定”(ODD)。这些创新管线所针对的适应症,目前均存在极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商务拓展团队正在积极洽谈,致力于将创新管线优势效应发挥至最大。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效的创新体系

    多元化的管线,特别是以差异化模态和新靶点为特色的创新产品,源于公司在扎实的基础生物研究中持续创新的理念。多年以来,公司始终以在公司内部建立坚实的基础研究根基为第一要务,积累了广泛的科学专业知识。通过系统整合基础研发资源,公司不断升级专有ADC药物开发平台,而且开发并升级其他技术平台,包括一体化高效抗体发现平台及TCE双/三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上述各平台针对公司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的特定阶段,帮助公司探索克服现有治疗方案局限性的新疗法。此外,公司的技术平台紧密相连,互相补充与强化,提高了公司的研发效率,使公司能够在开发一系列候选产品方面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结合这些内部积累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合作伙伴及服务提供商的外部资源,促使公司的管线产品成为中国及全球市场上的领跑者。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发明专利申请37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件,包括5件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件国家阶段授权发明专利。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发明专利申请332件,包括申请中的251件,已授权的81件(其中中国授权发明专利52件,海外授权发明专利26件,中国台湾授权发明专利3件)。独立承担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独立/牵头承担共计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多项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

    2.快速的项目推进能力

    公司利用三个技术平台快速完成分子发现及成药性研究,同时利用高表达细胞株构建、工艺优化与质量研究快速完成工艺开发和质量研究。依托上述几大平台,在分子发现与成药性研究体系的产出上,通过工艺开发与质量管理体系的验证与转化,自公司成立至今技术平台共新增16个品种的35项国内外临床试验准入。

    3.前瞻性的产业准备

    公司泰州生产基地(泰康生物)已按照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标准完成了抗体及重组蛋白药物生产、检验设施建设,配备完善的公用设施系统、仓储系统、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通过各项验证并投入使用。泰州生产基地设施包括三条原液生产线和两条制剂生产线,拥有抗体药物产能8000L及重组蛋白药物产能4000L,制剂生产线可满足一次性预充针和多个规格西林瓶灌装。公司建立了完整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生产基地于2019年取得由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于2021年通过欧盟QP审计,抗体生产线于2022年6月通过中国GMP符合性检查,重组蛋白生产线于2024年5月通过中国GMP符合性检查,质量控制实验室于2024年9月通过CNAS认证,抗体生产线于2025年6月通过哥伦比亚INVIMAGMP审计。目前生产基地正在进行公司在研品种的临床用药生产,及地舒单抗注射液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具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截至报告期末,已完成12个在研品种的临床试验样品制备,及2个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工作。其中原液生产合计120批次(200L培养规模36个批次、500L培养规模4个批次和2000L培养规模80个批次,临床在研品种与上市后商业化拟定生产规模一致),制剂生产合计137批次,所有批次样品均检定合格。

    为满足公司产业化进一步扩大之需求,公司上海金山生产基地(朗润迈威)推进“年产1000kg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参照中国GMP、美国FDAcGMP和欧盟EMAGMP的要求,按数字化工程标准建设,计划服务于全球市场。项目占地6.97万平方米,包括抗体药物原液生产车间、制剂车间及辅助设施。截至报告期末,位于上海金山的朗润迈威生产基地产能建设,2条原液生产线、1条西林瓶制剂生产线和1条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和验证工作,正逐渐投入生产。截至报告期末,原液生产线已完成4批500L规模的原液生产,产品检定合格;预充针制剂生产线已完成3批培养基模拟灌装(APS)验证及3批预充针制剂生产,验证结果及产品检定均合格。朗润迈威目前可提供包括临床用药、商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的单抗药物的原液到无菌制剂的生产;且在智能制造方面,朗润迈威信息化层已完成设计、规划、配置和各系统间接口测试,单系统确认和系统间联动确认正在有序推进。金山生产基地已于2025年1月获得了欧盟QP审计的符合性声明。

    同时,公司于2020年11月启动“泰康抗体药物中试产业化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ADC药物、抗体药物和重组蛋白药物的商业化生产。项目已具备试生产能力,截至报告期末,ADC车间已完成4个在研品种9MW2821、7MW3711、7MW4911、9MW2921的临床试验样品制备,其中ADC原液生产8批次,制剂生产12批次,所有批次样品均检定合格,标志着迈威生物的ADC药物已经实现了从早期研发、药学研究和开发到商业化规模的关键注册临床样品的生产这一全产业链布局。

    4.立足中国的创新营销推广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早期资本的青睐,国内创新药企林立,新药、生物类似药产品陆续获批上市。业内企业不仅要面对生物制剂在各治疗领域使用率仍旧偏低的现状,还须在诸多竞品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销售与推广团队的专业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市场引领、医学驱动”的专业化推广理念指引下,迈威生物围绕上市、待上市、管线内在研产品领域特性,全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团队组建及营销网络建设。

    公司以自营为主的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团队已全面建立完毕并有序推进上市产品的销售推广工作。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均来自跨国药企及知名内资企业,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相关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深谙中国自身免疫领域、慢病领域药品的学术推广。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迈威生物营销中心开始着手肿瘤产品线的筹备,从市场调研、产品策略制定到团队招募、组织建设。在持续吸纳相应专科领域从业人员加入的同时,快速复制风湿免疫产品线、慢病产品线经营过程中优势的管理经验,于2023年末建立了包括市场及上市后医学模块、产品推广及售后管理模块在内的肿瘤产品线专岗骨干团队及包括销售及市场准入模块、分销招商模块、运营管理模块、GSP质量管理模块在内的多产品线共用团队。凭借君迈康、迈利舒和迈卫健三大产品的成功上市,目前已实现风免、慢病、肿瘤三线团队的协同作战体系。各产品线独立负责相应品种的市场推广与销售任务,确保专业性和效率。在涉及交叉领域时,公司适时启动联合推广项目,通过项目的有效执行,促进各产品线之间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公司注重产品的商业化布局,上述商业化产品已完成国内大部分省市的挂网准入工作,后续公司将继续开展产品的持续性推广,结合产品的临床使用反馈,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提高企业及产品的曝光度,提升在各适应症治疗领域内的知名度及学术地位,不断提升产品的医患认可度。

    同时,在产品适应症拓展方面,公司亦将及时启动迈卫健的适应症拓展工作,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及的市场空间范围,推动产品销售收入提升。此外,公司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于2024年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重庆中新医药大健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三方签署《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合同》,尝试通过股权合作的模式,结合政企联动等新手段,拓展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化新路;目前迈威重庆已收到大健康基金支付的首批增资款项20000万元。

    公司深入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商业化销售收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药品销售收入为10079.32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512.82万元,同比增长53.50%,其中地舒单抗(骨疾病及肿瘤治疗领域)药品销售收入为9954.07万元,较上年同期6566.50万元增长3387.57万元,同比增长51.59%。与此同时,迈威生物于2025年3月获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并于2025年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君迈康的MAH由君实生物变更为迈威生物。

    公司积极推动新产品加入商业化梯队,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阿格司亭α(迈粒生)获批上市,为公司首个创新药上市品种,亦是首个国内上市的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G-CSF药物,市场前景乐观;为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公司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长效升白药物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独家许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内开发、生产、改进、利用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为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另外可获得许可产品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5.全球化商业合作开拓广袤新兴市场

    公司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开展市场推广和商务合作,设立国际业务部和商务拓展部进行境外市场推广及全球商务合作。

    一直以来,南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拥有巨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中国药企全球化布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成熟品种,尤其是生物类似药,公司聚焦于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印尼等东盟国家、巴基斯坦等其他南亚国家等海外诸多新兴市场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快速推进生物类似药的当地注册和销售及部分国家当地化生产等。国际业务部在深耕国际市场近二十年的资深专家的带领下,依托强大的海外商业拓展能力和丰富的注册经验,负责完成拓展策略制定、筛选合作商、注册申报并且配合海外官方药监部门开展GMP审计、上市后维护等工作。

    2025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INVIMA)针对9MW0311和9MW0321的GMP现场检查。2025年7月,公司就两款地舒单抗注射液9MW0311和9MW0321与菲律宾公司UNILAB,INC.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UNILAB将负责两款产品在菲律宾的注册和销售,迈威生物负责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商业供货。2025年8月,9MW0311和9MW0321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DrugRegulatoryAuthorityofPakistan)注册批准,这是巴基斯坦获批的首个Prolia和XGEVA生物类似药,也是公司首个获得海外注册批件的产品,加速了公司的全球化布局。

    同时,针对9MW0113,公司已与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摩洛哥、阿根廷等16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印尼、埃及、巴基斯坦、约旦、秘鲁等7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1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6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针对9MW0321,公司已与巴西、哥伦比亚、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埃及、秘鲁、沙特阿拉伯等30个国家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已向巴基斯坦、约旦、埃及、巴西等5个国家递交了注册申请文件,且已获得巴基斯坦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他国家注册申请亦在准备中。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完成覆盖海外市场数十个国家的正式合作协议的签署。

    截至2023年6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152个国家GDP总值为2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为2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2025上半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高出整体增速1.8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8%,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保持快速增长。该区域人口总数接近4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具有经济增长潜力、医保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迈威生物利用现有的新兴市场的商务网络,可以实现在新兴市场快速上市。

    随着新兴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化战略的推进,在这个复杂和极富挑战的过程中,公司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创新技术平台驱动新产品开发,通过深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建立高效率药物筛选评价体系,打造自有的研发平台和核心产品管线,结合自身在免疫、肿瘤和眼科等领域的优势产品组合,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外商业化资源和自身的国际注册能力,继续加快海外商务拓展和注册上市的进程,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海外商业化平台的战略价值。

    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境内头部药企,通过对外授权等合作模式,推进公司产品、特别是创新品种的广泛合作。该项工作由商务拓展部承接,核心战略目标是基于公司高效的创新发现体系和强大的开发能力、致力于公司研发管线的价值最大化、全球化。目前,公司正与多家国际医药企业巨头就多款产品进行多轮商业谈判,涵盖了从数据交换到商务条款讨论的不同阶段;同时公司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物技术重点与前沿领域进行布局,进一步加强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性,进而更好地推广产品管线。

    2025年6月,公司与CALICOLIFESCIENCESLLC.公司就IL-11靶向治疗(包括9MW3811)签署独家许可协议,独家许可CALICO公司在除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所有区域内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合同金额包括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2500万美元,合计最高达5.71亿美元的近端、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计算的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9MW3811是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人白介素-11(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已在中、澳、美三地获批开展临床,目前已完成中、澳I期临床研究,9MW3811在纤维化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CALICO公司专注于衰老生物学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本次公司与CALICO的合作,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将加快9MW3811在该领域的临床验证直至最终实现商业化。

    随着公司研发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创新能力及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公司商务拓展网络及国际合作经验的日益成熟,公司将继续重点针对创新度较高且差异化优势明显的管线推进国际合作。

    如公司核心管线靶向Nectin-4ADC(9MW2821),目前针对尿路上皮癌、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包括9MW2821分别作为单药疗法及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的III期试验,9MW2821单药治疗宫颈癌的III期试验,9MW2821作为单药疗法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期试验及针对既往接受过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ADC治疗的TNBC患者的美国I期临床试验;且获得FDA授予3项“快速通道认定”(FTD)(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和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ectin-4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ODD)(治疗食管癌),并两次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用于治疗既往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和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9MW2821四大适应症优秀的临床数据表现,开启了这条管线商务拓展的黄金窗口期,进一步扩大了潜在合作的疾病领域:从今年初的泌尿系统肿瘤领域,拓展至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妇科肿瘤领域、乳腺癌领域等重要方向。基于这些适应症方面的数据表现,加上未来免疫疗法IO+ADC的布局机会,使得9MW2821在这些领域仍然是一款非常稀缺的品种。基于公司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定点偶联技术平台IDDCTM,公司在ADC领域持续的创新能力,亦为商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除ADC领域管线外,公司仍有多款特色创新管线如:全球进度第二的靶向ST2单抗(9MW1911),系国内首家进入临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适应症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目前正在快速推进临床II期研究;另有全球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的靶向TMPRSS6单抗(9MW3011),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β-地中海贫血等与铁稳态相关的疾病领域有较大治疗潜力,目前除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已授权DISC公司进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并先后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FTD)和“孤儿药资格认定”(ODD)。这些创新管线所针对的适应症,目前均存在极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商务拓展团队正在积极洽谈,致力于将创新管线优势效应发挥至最大。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16.54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5131.91万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446855.9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资产为81807.05万元。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迈威生物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