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金辰股份(60339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目前主导产品为太阳能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和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装备,专业从事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相关服务,凭借自身在真空镀膜、自动化集成、图像识别与视觉检测、工业软件、数据管理等方面掌握的核心技术,为光伏行业提供成套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光伏电池制造装备和项目交钥匙工程服务。报告期内客户多为国内外光伏行业内知名上市公司,公司在太阳能光伏装备领域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
1、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
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组件设备及服务供应商,公司提供覆盖制造、安装、培训全周期支持。在稳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重点布局印度、土耳其、欧美、东南亚四大海外市场,持续拓展新兴市场,依托高附加值创新产品与卓越服务质量,构建优势品牌壁垒,持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在光伏组件设备环节,公司具备全链条供应能力,可提供覆盖“玻璃→电池片等上料→敷设→焊接→层压→封装→检测”全流程的整线交钥匙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包括:光伏组件自动化整线、高速电池串自动敷设机、层压机、串焊机、汇流条焊接机、自动贴胶带机、装框打胶系统、组件EL外观检测一体机、玻璃上料机械手、组件包装线等。
2、光伏电池制造装备
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高效电池装备技术持续突破,公司战略布局光伏高效电池制造装备领域,成功开发HJT与PERTOP技术核心装备,并积极布局BC等前沿领域,核心真空镀膜设备产品性能关键参数处于领先地位。开发了高效HJT;PECVD、PVD、电池线自动化设备,PERTOP和BC产线核心装备;PECVD、硼扩散设备、LPECVD、真空退火设备、ALD,通用及检测装备;电池自动化上下料设备、电注入抗光衰设备、光伏电池PL测试仪、电池片AOI分选机。大部分产品关键参数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覆盖沉积(PECVD/PVD)、扩散(硼扩散设备)、退火(真空退火设备)、检测(PL/AOI)、自动化等全流程工艺。公司布局的电池核心生产装备PERTOPPECVD已形成多笔订单并交付,HJTPECVD设备试用参数表现良好,为进一步拓展电池制造装备业务提供了坚实基础。
3、钙钛矿装备
在光伏前沿技术领域,公司积极布局钙钛矿电池镀膜设备;大面积线性源真空蒸镀机、低损伤磁控溅射设备以及闪蒸制晶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其中,大面积钙钛矿真空蒸镀机及闪蒸制晶设备率先获得客户验证并实现订单落地,标志着公司在新型电池技术路线储备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公司将通过持续研究钙钛矿材料和各镀膜设备之间的磨合匹配,不断提升设备的功能性、稳定性以及运营成本的优化,以此来占据钙钛矿光伏装备市场的先机同时加强后续完善钙钛矿电池整线装备及工艺交钥匙的能力。
公司将持续关注钙钛矿电池工艺、技术发展及其对装备的需求变化、研究叠层的工艺工序及装备特点。本着先攻克装备技术难点再进行适当产能提升的战略原则深度参与光伏产业技术革命,推动光伏装备向高效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迭代,巩固在光伏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引领地位。
4、制氢电解槽自动化生产线装备
公司把握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机遇,布局制氢电解槽装备自动化领域,成功研发国际首创的碱性电解槽制氢装备全自动生产线。该产线深度融合智能控制系统与高精度装配工艺,显著提升电解槽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目前公司已与国内一类电解水制氢头部企业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落地制氢电解槽全自动生产线商业化订单。此项突破不仅验证了公司高端装备的工程化能力,更为抢占氢能装备市场奠定领先优势。
受益于公司精准的市场战略调整、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国家层面对智能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公司通过高效电池装备研发与组件智能制造技术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强化了以核心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同时,公司着力提升一体化交钥匙服务能力,深化全球市场营销网络布局,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结构稳定,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公司所属行业情况及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公司所在行业为大类“C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分类代码为C35。公司所属的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公司产品涉及“新能源产业”之“太阳能生产装备”之“高效电池及组件制造设备”,属于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该行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指导产业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行业主管部门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此外,公司还受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的自律规范约束。公司在主管部门的产业宏观调控和自律组织的协调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主承担市场风险。
1、全球光伏发展情况及预测
(1)行业发展情况
在现代社会变革式发展与全球新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革命融合的典范,近十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实现量级跃升,技术迭代显著加速,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对重构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具有战略意义,其已在多国成为兼具清洁低碳与经济性的优势能源。随着全球主要国家确立“碳中和”目标,发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共识。当前全球光伏行业正迈入规模化应用与技术突破双轨并行的新阶段。市场增长动能强劲,中国持续担当核心引擎引领全球装机需求,欧美成熟市场与新兴经济体形成多极支撑格局。
(2)行业预测
根据欧洲光伏协会(SPE)、集邦咨询、国际能源署(IEA)等权威机构最新研究,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突破600GW大关,进入"增量高位、增速换挡"的发展新阶段。在中性情景下(政策稳定与供应链改善),SPE预测直流侧装机量达655GW(同比增长10%),较2024年597GW的峰值增速明显放缓但仍处历史高位,集邦咨询则预测交流侧装机量约596GW(同比增长14%),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与标准普尔预测区间为580-600GW。
另外,SPE《2025-2029年全球光伏市场展望》报告还指出,按中等展望情景预测,2026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将达到665GW,高于2025年的655GW。展望未来,预计2027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755GW,2028年达到847GW,而2029年将达到930GW。
2、国内行业发展及政策情况
(1)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211.61GW,同比增长106.49%,受抢装潮影响,5月份全国新增光伏装机92.92GW,同比增长388%,单月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最新预测,2025年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将分别达到140GW、380GW,新能源新增总装机将超过500GW。中国光伏行业已构建技术引领、全链协同、多元应用的全球领先产业体系,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发展的市场格局。西北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通过高效输电网络实现跨区域电力调配,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在政策推动下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层面,N型高效电池加速产业化,薄片化与大尺寸硅片技术持续突破制造瓶颈,光储融合解决方案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核心支撑。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从硅料提纯到组件封装实现全链路技术突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居国际前列。应用场景向多元化纵深拓展,光伏治沙、农光互补等创新模式推广落地,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政策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创新与试点示范工程驱动产业升级,头部企业依托垂直整合优势强化全球竞争力。海外市场布局从产品出口向本土化生产升级,覆盖主要光伏需求区域,推动中国光伏技术标准与智造体系全球输出。在碳中和目标引领下,行业加速向智能制造与服务化转型,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全面巩固全球产业领导地位。
(2)政策情况
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1月17日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国能发新能规〔2025〕7号文,该政策是2025年光伏行业转型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并网模式转型时间节点,要求此后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并细化装机规模、市场化交易等要求。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2月9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文,该政策明确6月1日为市场化全面实施起点,6月1日前投产的项目维持原电价结算方式,后投运的光伏项目取消固定电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供需关系决定。
上半年光伏政策以“430”和“531”为关键转折点,通过全额上网限制、电价市场化、配储要求三大抓手,推动行业从“补贴依赖”转向“市场驱动”。直接推高了2025年上半年的抢装容量及电量市场化交易,但属于政策驱动的“脉冲式增长”。抢装潮透支了下半年需求,并加速了行业从“保量保价”向市场化转型。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1-6月,全国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0.9%,绿电交易电量15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3%,市场化交易量暴增,政策引导效果趋势明显。长期看,唯有拥抱变革、敬畏市场规律,方能穿越周期迷雾,政策切换会促进光伏产业更健康的发展,但短期需警惕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风险。
3、光伏设备行业发展情况
国内光伏装备行业依托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优势,已构建覆盖硅料提纯、晶体生长、切片、电池制造到组件封装的全流程自主化装备体系。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下,核心设备国产化率突破90%,PECVD镀膜设备实现国产机型对进口设备的全面替代。行业呈现智能化与大型化双轨演进趋势,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覆盖数字化车间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尺寸硅片兼容设备成为新建产能标准配置,TOPCon/HJT电池技术迭代催生新一代专用装备需求激增。装备企业通过“工艺+设备”联合研发模式深度绑定头部制造商,在N型技术路线竞争中加速核心部件技术攻关,精密部件突破海外技术封锁。政策端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税收优惠、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机制引导装备高端化转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增强,专利年申请量复合增长率不断提高。随着“430”和“531”政策落地“光伏+储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装备行业正向定制化、柔性化、低能耗方向升级。当前国内装备商已具备GW级整线输出能力,在海外市场已建成标杆项目,中国光伏设备厂商正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光伏智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成为支撑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装备力量。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全体员工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公司克服市场阶段性波动影响,持续提升高效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及光伏电池成套装备的整线交钥匙能力,首次向全球展示HBC/TBC电池技术,并加速了钙钛矿叠层设备、钙钛矿单结电池设备、钙硅叠层电池工艺技术、制氢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等新能源装备及新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公司核心产品组件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外市场的份额得到了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紧密围绕2025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贯彻董事会的战略部署,坚持做强做实智能装备主业,重点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加大了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同时公司全面做好运营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营销招投标、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引导,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突破,巩固在N型电池技术、组件装备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我们坚信,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智能装备行业前景广阔,公司将以饱满热情融入国家能源战略,为行业进步和国家能源转型贡献更大力量。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6.64%,报告期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较上年同期下降5.45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840.26万元,同比上年下降25.9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34.87万元,同比上年下降23.55%。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504,228.88万元,同比下降10.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57,575.36万元,同比上升0.79%。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